资源描述
《盐类的水解》课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本章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已学习过的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建立盐类的水解的概念,初步了解盐类水解的规律。本节内容理论性强,学生不容易理解盐溶液为什么显酸性或碱性,借助实验,让学生对于盐溶液的酸碱性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对其原因进行探讨,最后理解盐类的水解的定义、本质。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涉及到溶液中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理论性很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同时,学生已有的经验认为盐溶液应该是显中性,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很难通过教师的简单讲解来改变。因此本教学设计打算通过实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实验事实来重组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本节知识的积极性。
对于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提高与人共事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根据盐的类型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使学生能理解盐类的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实验总结盐溶液显酸碱性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2.发展性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表达想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组与组间的相互评价及学生的自我反思,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形成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盐类的水解是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通过实验归纳出各种盐溶液酸碱性的规律,通过讨论分析理解盐类的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从而能理解盐类的水解的本质。
4.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盐类的水解的本质是水的电离和溶液酸碱性等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涉及到溶液中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理解过程中存在困难。可以通过实验、模拟动画展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措施
本节课选用和开发的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一是实际生产中有关盐类水解的应用,在焊接铁架的过程中通常用(NH4)2SO4溶液清洗铁锈,主要是因为盐酸等酸性太强,容易腐蚀铁,而(NH4)2SO4、NH4Cl等溶液酸性较弱,可以清洗铁锈,同时又不消耗铁。
二是学生实验,第一部分实验是将镁条分别放入蒸馏水和AlCl3溶液中观察现象,通过对比实验,得出AlCl3溶液酸性的结论。第二部分实验是学生利用PH试纸测定AlCl3、CH3COONa Na2CO3、(NH4)2SO4、Al2(SO4)3、NaCl、Na2SO4等溶液的酸碱性,同时能总结出不同种类盐溶液显酸碱的规律。
三是动画展示,盐类的水解过程涉及到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可以借助动画帮助学生来理解。
3.问题情境的开放性措施
本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以下开放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来理解盐类的水解的规律和本质。
问题
设计目的及作用
①为什么在焊接铁架的过程中通常用(NH4)2SO4溶液清洗铁锈?
结合学生已知的利用酸来清洗铁锈的知识,引导学生对(NH4)2SO4溶液的酸碱性有一个认识。
②为什么镁条放入AlCl3溶液中会出现大量气泡?
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于盐溶液显酸碱性的认识。
③哪些盐的溶液显酸性?哪些盐的溶液显中性?哪些盐的溶液显碱性?
学生能通过对各种盐溶液酸碱性的测定,来归纳总结盐溶液显酸碱性的规律。
④为什么不同种类的盐溶液显不同的酸碱性呢?
本教学设计的重点,学生结合水的电离平衡和溶液的酸碱性来理解盐类的水解对盐溶液显酸碱性的影响,从而理解盐类的水解的本质。
4.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措施
本节课设计的学生活动从学生实验和思维活动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开放性。利用实验得出溶液显酸碱性的结论和规律,有助于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顺利帮助学生完善自身认知结构。同时,学生对于盐溶液为什么显酸碱性的问题开放性较大,需要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课后作业中,需要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从生活中理解盐类的水解。
5.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实验仪器:表面皿 玻璃棒 pH试纸
实验药品:AlCl3 CH3COONa Na2CO3 (NH4)2SO4 Al2(SO4)3 NaCl Na2SO4 蒸馏水 镁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1: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新课
[问题情境]为什么在焊接铁架的过程中通常用(NH4)2SO4溶液清洗 [探究实验]在室温下,将镁条分别放入蒸馏水和AlCl3溶液中。
[提问]为什么镁条放入AlCl3溶液中会出现大量气泡?
引导学生将问题归结为溶液显酸性
[过渡]盐溶液不一定就是中性,其酸碱性具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
产生疑问,引发思考
[分组讨论]出现气泡的原因
[学生实验]用pH试纸验证AlCl3、(NH4)2SO4溶液的酸碱性
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强调科学探究中有了设想后应进行实验验证
环节2:提出问题
盐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ppt]盐溶液酸碱性研究
[探究实验]投影展示桌面上的溶液,要求学生测定其酸碱性,并完成表格。(解释盐的类型)
[提出问题] 哪些盐的溶液显酸性?哪些盐的溶液显中性?哪些盐的溶液显碱性?
[板书]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完成实验,用pH试纸测定盐溶液的酸碱性,并辨析盐的种类。
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不同种类的盐具有不同的酸碱性,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积极性
环节3:解决问题
盐溶液显酸碱性的原因探讨
[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种类的盐溶液显不同的酸碱性呢?
[投影展示]
1.CH3COONa溶液中存在着几种离子?
2.哪些离子可能相互结合,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3.为什么CH3COONa溶液显碱性?
从“离、碰、合、平、果”等角度分析
[动画展示]利用动画展示微观粒子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导致溶液显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板书]以CH3COONa溶液为例进行分析
[扩展]要求学生对NH4Cl、NaF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分析,小组讨论结束后请学生上来完成盐类水解的过程
[投影展示]学生分析结果
[总结]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倾听 笔记 思考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小组成员交换结果。
小组内的两位学生各自完成其中一种溶液的水解过程,互相检查。
笔记、理解盐类的水解是因为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引起的。
通过对问题的表征,引导学生正确思考问题的思路。
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能合理的进行分析、解释。
小组内学生合作,相互评价与自我反思结合。
环节4:获得知识
[ppt]盐类的水解
1.定义
2.实质(本课重点突破点)
3.表示方法
笔记,学生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在问题解决中进行的
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构建理论知识
环节:5
巩固练习
再次提出本课开始时的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做出解释
[ppt]展示两道思考题
[作业]完成其它几种盐的水解方程式
[课后作业]找出生活、生产中几个与盐类水解相关的现象。
利用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板
书
设
计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一.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二.盐类的水解
1. 定义
2. 本质
3. 表示方法
副板书:
酸 + 碱 盐 + 水
强酸弱碱盐
强碱弱酸盐
强酸强碱盐
弱酸弱碱盐
CH3COONa+H2O CH3COOH+NaOH
CH3COO-+H2O CH3COOH+OH-
NH4Cl+H2O NH3·H2O+HCl
NH4++H2O NH3·H2O+H+
五、教学效果评价
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目标
教学情况
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开放性问题的引入,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盐溶液酸碱性的规律总结
通过实验结论,大部分学生能完成规律总结
盐溶液显酸碱性原因的探究
学生完成情况一般,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表达的能力
学生能明白意思,但表达能力一般
小组合作情况
学生之间讨论情况较好
学生对于盐类水解本质的理解
通过动画展示,学生理解情况较好
2.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和实效性,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①从实际生产中问题情境引入,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②从学生实验出发来指导学生总结规律,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实验来获取知识。
③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究。
④鼓励观察实际生活中运用到盐类的水解的现象。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盐类的水解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提高学生应用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课是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尝试,首先提出一个生产中的工业操作细节的问题,另一个是在实验室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与学生已有的认识是有冲突,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对于提高教学实效性非常有帮助。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有时可以通过将一个大的问题细化为几个问题或者是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表征,这对我们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也采用了这样一点,巧妙的将一个大的问题分为三个小问题,学生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解决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为什么不同种类的盐可以显示不同的酸碱性”。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知识就能和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构建联系,被学生真正所掌握,因此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对于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分析,采用了常规的评价方式,要求学生结合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来解决两道思考题,同时对于盐类的水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方面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另一方面也是检验本节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