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逻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4094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92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逻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逻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逻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大连干部学刊哲学政治学研究2023 年第 6 期20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逻辑杨 静,毛 升(宁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一脉相承、逻辑贯通、实践关联。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世界历史运行逻辑和规律,源于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深刻认识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融入世界历史进程中,展现出高度的世界历史自觉和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从价值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中国智慧,不仅拓展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而且积极地开创了人类

2、文明新形态,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83(2023)06-0020-07现代化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指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给出了系统总结,主要体现于一个中国特色、九个本质要求和五个重大原则,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崭新创举,是超越资本逻辑、彰显全人类价值的发展道路。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于世界历史,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世界历史,彰显着世界历史的辩证运动规律。从现实境遇来看,中

3、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更加展现出了其惠及全球的世界历史性意义和文明发展指向意义,是当前学界持续深入探赜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原因所在。收稿日期:2023-05-22基金项目:2020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和实践原创性研究”(项目编号:20BKS024)、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及其世界意义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杨静(1996-),女,宁夏灵武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升(

4、1976-),男,宁夏盐池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6 期21一、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世界历史的运行逻辑和规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全面梳理了历史日益成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科学论证了世界历史由资本主义迈向社会主义的必然趋势。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来看,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走出一条既扎根中国大地、顺应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又追赶历史潮流、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基于对世界历史运行逻辑与规律的根本遵循。(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深刻认识世界历史是人

5、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其运动和发展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的。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是事物不断发展的必然前提。伴随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深入推进,追求现代化成为一个民族国家实现解放、繁荣富强的必然选择。可以说,人类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与历史转向世界历史具有内在一致性。在马克思之前,世界历史理论经历了从古代朴素世界历史观念到近代理性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漫长演进过程。黑格尔作为理性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对以往的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从本体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方面完成了对世界历史范畴的逻辑规定,但是仍陷入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史观的“漩涡”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和劳动出发,系统梳理了人类自孤立分散

6、的历史逐渐走向命运与共的世界历史的过程、规律和方向,对黑格尔思辨的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批判性吸收和革命性变革。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物质的、自然的、人的现实与感性的活动,并“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也不是世界精神的产物,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1541。同时,在深刻认识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中,马克思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1566。这表明,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不同民族国家逐渐突破地域局限,顺势卷入

7、世界性的大市场,与其他国家建立起日益普遍的交往联系,历史也由此真正进入世界历史阶段,人类各国也逐步卷入现代化潮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日趋深入,现代化建设已成为世界性、全球性的宏伟事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前途命运和最终成败与世界大势和世界历史运行逻辑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在对世界历史辩证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中,不断实现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单一拓展至多样、由后发外生型、被动开启型升华至超前预测型、科学谋划型和精准实施型2。由此可见,正是基于对世界历史发展历程的深刻认识,对当前世界发展形势需要新的世界交往方式的有力回应,中国才得以走出

8、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新道路。(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趋势和特殊发展道路关系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推动“世界历史”时代到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其“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36,并且“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134。但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其在推动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只能充当不自觉的工具角色。资本主义的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严重影响到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持续发展。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

9、产关系,指明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结束那一刻才能顺势消亡,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要为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可能性。马克思晚年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世界历史理论,注重在世界历史研究中把握“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及其演变发展与世界历史各个构成部分及其演变发展间的关系问题”3,为后发国家探寻和确立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从唯物史观来看,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一定的社会形态。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社会形态的变迁,这也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受制于自然条件,各民族国家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6 期22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使得

10、社会形态更迭进程有所不同,现代化发展进程也必然存在差异。共产主义克服了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消灭了阶级,消灭了三大差别,使世界上每一个民族国家都能便利地利用全球资源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所以说,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形态,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更高的契合度和耦合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出现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同一时空境遇,关系更显复杂多变。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对于现代化建设事业不仅要积极探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更要在科学回答二者关系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可持续发展。纵观人类现代化

11、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实现现代化的路径较量仍然以不同形式顺势展开,与此同时,二者之间也孕育着学习借鉴与交流合作的巨大可能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认识和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经济优势和社会优势的同时,积极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始终致力于构建一种以互利共赢为发展目标、以合作交流为实现手段的更加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推进和拓展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世界历史形态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此消彼长的推进态势,直至社会主义成功取代资本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最终质变为“自由人联合体”状态下的现代化。由此,可以说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源于中国共产党在世

12、界历史发展激流中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现实把握,也源于对社会主义世界历史发展美好前景的不懈追求。二、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世界历史自觉中华民族探求现代化发展之路,征途漫漫,历程艰辛。自鸦片战争以来,被迫卷入世界历史发展轨道的中国,遭受“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4之劫难,现代化事业在各种救亡图存、革命实践活动中艰难开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5,现代化事业建设有了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和领路人。至此,中国共产党立愚公志,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世

13、界历史跌宕起伏中,成功领导、开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高度的世界历史自觉和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一)党以高度历史自觉找准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6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理论指导,中国道路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命运有了光明未来。1917 年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在俄国成为现实,表明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蕴含着新的可能。这意味着中国革命“已不是旧世界的革命而是新的世界革命,而是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7669。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启了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先河,探索出“中国革命的终极前途,

14、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7668。由此而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告诉我们,中国革命只有站在世界历史发展高度,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才能具体解决中国发展的实际难题,才能确保现代化事业在发展命运上走向社会主义方向。作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革命,从性质上而言,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也必然成功走向社会主义方向。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党试图以资本主义模式来追求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但是历史一次次证明,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下,中国不可能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进程中成功踏上现代化之路。这也侧面印证了中国革命是站在世界历史发展高度,推动世界历史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重

15、要动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最初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随着社会发展,“四个现代化”目标顺势而出。这说明社会主义方向下的现代化建设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全面的,为世界历史发展注入了更多动力和活力。1952 年,毛泽东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他又明确提出,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6 期23化的社会主义国家”8。随后,在毛泽东提议将现代化拓展为四个的基础上,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

16、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9。1964 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构想:第一步,创设相对独立且完整的工业与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10。这一方面凸显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又说明中国是在世界中发展中国,而不是脱离世界运行轨道。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相应的现代化目标,不断完善着现代化战略构想,找准中国现代化实践方向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主义。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推进世界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擘画

17、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发展的宏伟蓝图。(二)党以高度历史自觉开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历史性建设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现代化探索与实践迈向自觉发展期和历史建设期的重要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明确指出今后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11162。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内涵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提法最早可以追溯到邓小平那里。1979 年 3 月 21 日,与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会见的邓小平,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并指明四个现代化目标实现的时间节点,即到

18、本世纪末。继“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提出,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又谈道,“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到达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12显然,邓小平一方面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潮流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世界历史潮流中发展的现代化。1979 年底,邓小平首次以“小康之家”11237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之家”以其特有的亲和力,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更注重的是对落后国家的剥削与掠夺,中国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全方位满足人民

19、需要的现代化,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的现代化。所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历史发展新方向,不断推动着世界历史发展进程。1982 年 9 月,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郑重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并阐述要以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要以实现“高度文明、高度民主”为现代化目标和特征的新内涵。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表明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首次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概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接着指出,迈进 21 世纪的中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14。此后,我们党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部

20、署,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拓展和提升了现代化内涵和发展战略目标。从“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目标的谋划,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部署,党深刻认识到现代化一定要适合本国国情,现代化对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未来发展意义重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有了体制保证、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逐渐由单方面的经济建设拓展为全方位建设。经济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稳妥推进;政治领域民主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基层民主建设大步推进;文化领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社会领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1、持续推进;生态文明领域人与自然关系问题逐步走向和解。经过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实践,推动着国家社会的体制改革,解放发展了生产力,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如期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充分条件。这一时期的显著成就促使中国现代化事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三)党以高度历史自觉成功开创现代化道路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6 期24的新发展阶段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纵深”发展,确保现代化的蓬勃生机和旺盛

22、活力。立足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重新擘画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及实现步骤。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进行了科学描绘,并明确指出以“两步走”战略安排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步,2020 年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2035 年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丰富和提升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一是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提前了 15 年,二是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高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现代化的建设层次提升至“美丽”。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加具体地绘制了 2035 年基本

2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图。一是进一步明确 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从国家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等八个方面对我国现代化发展程度和要求作了全面而明晰的规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搭建了更为科学的发展轨道。二是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任务。“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1525经济上的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政治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文化上的文化自信自强不断增强;社会建设上的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生态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发展

24、;外交上的人类命运共同理念深入人心,将有助于确保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内涵。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概括为“人口规模巨大、实现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现代化。这一科学内涵也是人类社会和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是否先进、是否科学、是否文明的衡量标准”2。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原有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突破,一方面精准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基本呈现出科学体系的轮廓,为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另一方面

25、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使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选择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贴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也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合法性和可行性,蕴含着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三、价值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国情,其底色是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特色。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高度,将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捍卫全人类共同利益作为价值取向,实践效用和理论意义跨越国家属性,具有鲜明的原创性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6、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经验表明,人类现代化的理念、模式是多元的、开放的、生成性的,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16。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17。作为后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以成功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路径依赖,并以无可比拟的四大优势证明了人类的现代化道路是可以选择的,启发世界各民族都可以独立自主地探索本国现代化的路径。其一,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和治国理政的遵循。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

27、来,我们党就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提供了核心理论来源。其二,坚持先进政党的领导。党具有强大的政治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全体人民最可靠最真实的主心骨。坚持和加强先进政党对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6 期25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能够确保现代化建设不脱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其三,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要求“维护人民根

28、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527。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意愿、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纯正而高尚的大爱情怀。其四,顺应三大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应对好各种复杂局面,关键是要提高对规律的认识,善于运用规律来处理问题。规律,最重要的就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18现阶段,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跨越多重现代化陷阱的难题前所未有,更加需要正确把握和顺应三大规律。现代化是不

29、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秉持的价值理念、产生的实践效应就是对西方式现代化最根本、最彻底的超越,也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可以成为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可选之路。(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开创了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蕴含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从人类文明发展视角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开创的文明形态超越了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其他社会主义文明,展现了未来人类文明的价值趋向和发展路径,即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贡献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着独特的、全面

30、的文明观,体现着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思想。具体来说,从价值取向上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于不断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人类交往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贡献的是具有和平主义属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于不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的国际交往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

31、系,营造出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这一现代化图景的构建对世界现代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现代化的百年实践历程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扎根中国大地、造福中国人民,又科学超越国界、惠及人类世界,为世界筑起了以开放包容、命运与共、和谐共存为价值指向的话语体系,展现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563新时代文明观的世界历史性意义,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注入全新活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发于世界历史,并不断推动世界历史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转变。可以说,中

32、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推进有力反驳了“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等唱衰社会主义的论断,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性质上来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社会主义属性。从实现模式上来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学习借鉴基础上独立自主开创出来的新道路,充分发挥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空高高飘扬、焕发光芒。从特征上来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统一的发展道路,具体表现为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五个现代化”。其一,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活力上创造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33、中国式现代化蕴涵着独特的价值观,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其实现的不仅仅是中国巨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也是世界巨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2。在此过程中,以巨大人口规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6 期26模为特征和目标的现代化将有利于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历史版图。其二,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初心上创造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522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不断在发展初心上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注入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精神力量。其三,中国式现代化从科学发展上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

34、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注重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追求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传承中华文明,致力于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同步,最终形成以“物质文明为基础、政治文明为引领、精神文明为动力、社会文明为保障、生态文明为底色的更科学、更进步、更民主、更高尚、更和谐的文明发展新格局”2。其四,中国式现代化在文明跃进上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致力于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过程中不断创造“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生态文明”2,由此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发展活

35、力,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能更好协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从而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图景。其五,中国式现代化从人类共同进步上创造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充分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推进会不断激发和增强人类各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凝聚起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促使爱好和平、追求现代化的民族国家支持和助力世界历史朝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转变,进而不断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壮大与蓬勃发展。参考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 毛升,杨硕.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于创

36、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3 叶险明.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构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98.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1:3.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7 毛泽东文集:第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 毛泽东文集: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8.9 周恩来选集:下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12.10 中共中央

37、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 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83.11 邓小平文选:第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 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97.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6:3.14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69.1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 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 J.求是,2022(17).17 邓小平文选:第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7.责任编辑:姜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