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美国流行音乐的中文学术研究缺失和一个基于传播符号学的研究新视角.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4080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流行音乐的中文学术研究缺失和一个基于传播符号学的研究新视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美国流行音乐的中文学术研究缺失和一个基于传播符号学的研究新视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美国流行音乐的中文学术研究缺失和一个基于传播符号学的研究新视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探索与批评(第八辑)美国流行音乐的中文学术研究缺失和一个基于传播符号学的研究新视角蒋欣欣 殷 悦摘 要:自2 0世纪8 0年代起,中国学者将美国流行音乐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已有四十余载,但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数量偏少,涉及学科领域狭窄,内容较为单一。本文首先对中国知网(C NK I)数据库(1 9 8 02 0 2 1)中有关美国流行音乐的中文文献进行量化统计和关键词梳理,总结现有中文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围;其次,本文从流行音乐概念界定模糊、对流行音乐的学术偏见、文化及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分析美国流行音乐的中文学术研究缺失的原因;最后,本文呼吁学者从传播符号学的视角关注美国流行音乐,引入受众分析,为

2、美国流行音乐的中文学术研究拓展新的思路。关键词:美国流行音乐 学术缺失 传播符号学 受众分析T h eL i m i t a t i o no fR e s e a r c ho nA m e r i c a nP o p u l a rM u s i c i nC h i n e s e S c h o l a r s h i p a n d A N e w R e s e a r c h P e r s p e c t i v eI n s p i r e db yS e m i o t i c so fC o mm u n i c a t i o nJ i a n gX i n x i

3、n Y i nY u eA b s t r a c t I t h a s b e e no v e r 4 0ye a r s s i n c eC h i n e s e s c h o l a r s s t a r t e d r e s e a r c h i nga b o u t132跨学科研究 A m e r i c a npopu l a r m u s i c H o w e v e r pu b l i c a t i o n si n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i cjo u r n a l sa r ef e wi nn u m b e r s

4、 n a r r o wi nt h er a ngeo fd i s c ipl i n e s a n dr epe t i t i v ei nt h e m e s I nt h i spr oje c t w ef i r s ts e a r c h e dt h et opi co fA m e r i c a npopu l a r m u s i ci nt h ed a t a b a s eo fC NK I C h i n a N a t i o n a lK n o w l e dge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i nt h et i m

5、er a ngeo f1 9 8 0t o2 0 2 1a n ds u mm a r i z e d t h e r e s e a r c ht h e m e s a n ds c opeo f t h e s epu b l i s h e da r t i c l e sbyu s i ngaqu a n t i t a t i v em e t h o d T h e nw ei d e n t i f i e dt h r e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l i m i t e d a c a d e m i c r e s e a r c h o n A m

6、 e r i c a npopu l a r m u s i ci n C h i n e s el a ngu age a nu n c l e a rd e f i n i t i o no fpopu l a r m u s i c a na c a d e m i cb i a st o w a r d s t h e r e s e a r c ho fpopu l a rm u s i c a n d t h e i d e o l ogi c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a n dn a t i o n a lgo v e r n a n c eo fA m

7、e r i c a npopu l a rm u s i ci nC h i n a L a s t ly w epr opo s e da s e m i o t i c ap pr o a c h t ou n d e r s t a n dA m e r i c a npopu l a rm u s i c W ec a l l f o rC h i n e s es c h o l a r s t oe ngagew i t ha u d i e n c ea n a lys i s w h i c hpo i n t sn e wd i r e c t i o n s f o r t

8、 h e r e s e a r c ho fA m e r i c a npopu l a rm u s i c K eyw o r d s A m e r i c a npopu l a r m u s i c l i m i t e d a c a d e m i c r e s e a r c h s e m i o t i c s a u d i e n c ea n a lys i s美国流行音乐自2 0世纪6 0年代起就在全球音乐市场占据主导地位(B u r n e t t,2 0 0 2,p.1 8)。中国学者将美国流行音乐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已有四十余载,但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数量

9、偏少,涉及学科领域狭窄,内容较为单一。近年来,有学者关注到这一现象,开始从文献梳理着手分析。张燚于2 0 1 9年发表的论文梳理了四十年来我国流行音乐研究现状,并从学科发展、学术偏见、文艺修养等方面指出现存国内流行音乐研究成果“少、散、浅”的原因。郝苗苗于2 0 2 1年发表的论文则以西文文献数据为对象,追溯了西方流行音乐的研究发展脉络,并解读了其复杂内涵的生成过程。这两篇综述性论文分别梳理了中国流行音乐的中文学术成果和西方流行音乐的英文学术成果,清晰地厘清了流行音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和不同语言书写中的发展历程和学术价值。本文以跨文化视角,将美国流行音乐的中文学术成果作为研究对象,指出美国流行音

10、乐的中文学术研究缺失的现状,深入探究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本文首先对中国知网(C NK I)数据库(1 9 8 02 0 2 1)中有关美国流行音乐的中文文献进行量化统计和关键词梳理,总结现有中文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围;其次,本文从流行音乐概念界定模糊、对流行音乐的学术偏见、133 探索与批评(第八辑)文化及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分析美国流行音乐中文学术研究数量较少、视角较为单一的原因;最后,本文从传播符号学的角度,呼吁学者关注生产于美国、消费于中国的流行音乐,并运用受众分析这一研究方法凸显诠释主义研究范式中人际互动、主体间性的社会意义,为美国流行音乐的中文学术研究拓展新的思路。一、美国流行音乐

11、的中文学术研究现状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 N K I)数据库中收录的四十余年来美国流行音乐的中文学术成果作为研究对象。知网系统收录的中文学术文献丰富,其检索功能相对完善,能提供基于用户选择特征的相关文献来源与信息,是一个实用性较高的文献搜索平台(王军辉,2 0 1 0)。我们在知网数据库中将检索主题设为“美国流行音乐”,时间跨度设置为“1 9 8 02 0 2 1”,检索到9 3篇符合条件的中文文献,其中最早刊登的论文是吕东于1 9 8 7年发表的 美国音乐发展史简介,最新成果是武越发表于2 0 2 1年的 2 0世纪美国流行音乐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映射。随后,我们导出符合条件的文献信息及全文,结合

12、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总结出近四十年来美国流行音乐中文学术研究的如下特点。第一,论文发表数量有所增长,但总量偏小,增幅不大。从统计数量上看,中国学者从1 9 8 0年到2 0 2 1年的四十余年间发表的中文文章共计9 3篇,数量较少。我们大致将1 0年作为一个统计周期,从发文量来看(如图1),1 9 8 0年到1 9 9 0年为国内学者对美国流行音乐的初步探索阶段,发表的文章非常稀少,仅有8篇;而2 0 1 1年到2 0 2 1年,相关主题的论文发表数量增长明显。5045403530252015105019801990199120002001201020112021?(?)图1 1 9 8 0

13、2 0 2 1年主题为“美国流行音乐”的中文文献发表数量134第一个周期1 9 8 01 9 9 0实际上包含了1 1年,但因为这是国内学者对美国流行音乐研究的早期阶段,成果较少,因此这种年份的划分没有影响研究结果。跨学科研究 第二,研究对象单一,研究范围狭窄。我们整理了9 3篇文献的关键字词频,梳理出词频出现5次或超过5次的关键字,并使用W o r d c l o u d工具制成直观可视的词云图(如图2)。我们发现在以“美国流行音乐”为主题的中文文献中,“音乐”“流行音乐”和“美国”等核心概念,以及大众音乐流派,如“爵士乐”“布鲁斯”和“摇滚乐”出现频率相对较高。“文化”和“黑人”(或“美国

14、黑人”)等与美国流行音乐历史发展紧密相关的话题也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内容。除此以外,中国学者也少量地提及与美国流行音乐相关的艺术家、音乐理论、小众流派、媒体技术等主题。总体来讲,已发表的中文文献体现出中国学者对美国流行音乐这一话题认识不够深入,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图2 主题为“美国流行音乐”的中文文献关键字词云图基于上述特点,我们进一步分析了9 3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将这些文献归纳为四个研究主题:“音乐流派及历史”“音乐与文化”“音乐学科理论”“音乐产业及传播”。(一)音乐流派及历史在统计到的文献中,大多数文章都是从审美的角度对音乐作品本身或某个音乐流派的风格在旋律、节奏和歌词等方面进行微观视角的鉴

15、赏,或是对某个知名艺术家和团体在表演技巧、创作风格等方面进行总结。这些介绍音135 探索与批评(第八辑)乐作品、音乐流派和艺术家的成果大多基于历史角度对美国流行音乐发展过程和现状进行梳理,我们将该类研究统一归为“音乐流派及历史”类。其中,对爵士(张阔、康宁,2 0 1 4;刑洁,2 0 1 9)、布鲁斯(张阔、董小川,2 0 1 1;张云霞,2 0 1 5)、说唱(刘筱,2 0 1 1;郝苗苗、李昊灿,2 0 1 6)等黑人音乐的起源和发展的介绍相对较多。(二)音乐与文化我们把从文化交流、文化共融等视角来研究美国流行音乐的学术成果归纳为“音乐与文化”类。美国流行音乐所包含的音乐种类繁多,且各派

16、系相互影响、渗透吸收,在音乐素材和表演手段上呈现出“文化共融”的现象。王珉认为这种融合的特点取决于创作者的文化背景、技术的运用及传统古典流派与大众流行风格的结合(王珉,2 0 0 5);某种风格流派的形成背后一定隐含着特定时期的民族、身份、地域等不同文化属性特征,而不同音乐风格流派的融合本身也是这些属性的碰撞和结合。武越指出美国流行音乐在不断平民化、大众化的过程中,拥有商业化的特征,同时也受政治表达的影响,映射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问题,诸如种族矛盾、社会运动和代际撕裂(武越,2 0 2 1)。美国流行音乐的文化融合特点也让中国学者思考: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如何吸取“共融”思路,将新风

17、格和传统特色相融合,完成自我文化遗产的传承(冯晓,2 0 1 8)。(三)音乐学科理论学者们也对美国流行音乐的理论建设与学科发展做了梳理与建议,在这里我们称之为“音乐学科”类。刘筱在梳理1 9 8 32 0 0 3年的美国流行音乐中文研究成果后认为中国流行音乐研究者对于“流行文化”认知延迟、音乐种类研究不平衡(爵士乐、布鲁斯、乡村音乐较多)、美国流行音乐研究需要创新的研究方法;但该文没有对理论单一化和跨学科研究的新方向提出建议(刘筱,2 0 0 4)。以流行音乐的英文成果为研究对象,姜蕾统计了发表在美国 音乐理论期刊上的最新文章,总结出在该领域跨学科理论及方法的核心地位,流行音乐学科的比重较之

18、前也有显著增长(姜蕾,2 0 1 6)。(四)音乐产业及传播自2 0 1 0年,中国学者开始将美国流行音乐置于传播学视野,将流行音乐视为一种大众文化产业的消费品进行研究。我们将此类文献归为“音乐产业136跨学科研究 及传播”类。这类文献大多以小见大,剖析流行音乐的产业结构或传播过程。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音乐产品本身不断变化,受众的视听体验得以更新,这也推动了现代大众传媒的进一步发展(刘悦笛,2 0 1 2)。在传播效果方面,美国流行音乐通过一种超越时间、空间、语言的载体,在大众心中引发情感共鸣,完成“文化价值观的共享甚至认同”(刘琴、肖华锋,2 0 1 3,p.1 2 6)。在传播媒介方面,各

19、类音乐评奖机制和商业电台,以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实际播放量为评判标准来评测艺术家或音乐作品是否成功。这些以市场为主导的流行音乐传播表明,美国流行音乐传播媒介产业背后实则是一套市场运作策略,操控着这种大众“流行”符号。从以上四大主题类别的文章数量来看,“音乐流派及历史”类占绝大部分,其次是“音乐和文化”类,整体上占比最少的是“音乐产业及传播”和“音乐学科理论”类(如图3)。在对美国流行音乐的研究早期,学者们多按照纵向的时间顺序对某些音乐流派或艺术家的发展进行梳理和对比分析,即便有结合美国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些成果最终也大多落脚于美学层面的风格鉴赏;直到2 0 1 0年以后,学者们才开始将美国流行音乐作

20、为流行文化符号和商品,探讨其传播过程以及产业的结构与发展。这说明国内学者以这些新视角来研究美国流行音乐起步较晚,尚存较多空白。?(?)051015202530?图3 1 9 8 02 0 2 1年美国流行音乐中文文献的四大类主题二、美国流行音乐的中文学术成果缺失原因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四十余年来有关美国流行音乐的中文学术成果数量偏少、视角单一,分析不够深入。我们将“流行音乐”这一话语置于行业、学术、社会等不同语境中,发现这一现状源于学术界对流行音乐概念界定模糊、对流行音乐学术研究价值的质疑和文化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等原因。137 探索与批评(第八辑)(一)流行音乐概念界定模糊关于“流行音乐”

21、(p o p u l a rm u s i c)的界定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流行”(b e i n gp o p u l a r)这一范畴本身的界限较为模糊,很难有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在流行音乐研究早期,西方学者对p o p u l a rm u s i c的定义进行了讨论和阐释。F r a n sB i r r e r根据术语的使用情况列举了四大定义。(1)一般定义:一种劣等音乐类型;(2)否定定义:非民俗或艺术音乐;(3)社会学定义:创作者或观众为某特定社会群体的一种音乐;(4)经济学定义:经由大众传媒或在大众市场中传播的一种音乐(B i r r e r,1 9 8 5,p p.9

22、9)。R i c h a r dM i d d l e t o n认为以上每一种定义都不尽如人意,但可以通过传播过程中流行程度的量化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界定(M i d d l e t o n,1 9 9 0)。从广义上来说,流行音乐指具有广泛吸引力的音乐,区别于传统的艺术音乐(a r tm u s i c)和民俗音乐(f o l km u s i c),表演者一般不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且作品本身能被大多数人欣赏(M i d d l e t o n&M a n u e l,2 0 0 1)。它又区别于另一术语“波普音乐”(p o pm u s i c)。波普音乐是包含在前者范畴内的一种特定音乐

23、类型,起源于2 0世纪5 0年代的英美地区,标志性特点包括重复的和弦及副歌、中等偏短的篇幅和易于编舞的旋律及节奏。国内学术界对流行音乐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什么是流行音乐”依旧是各种流行音乐学术研讨会和论坛多年来的重要话题。有些学者强调流行音乐的商品属性,认为流行音乐是一种以消费为导向的商品生产(王思琦,2 0 0 3,p p.8 0;曾遂今,2 0 0 3,p.1;张锦华,2 0 1 6,p.5 6),也有学者将其与中国的传统大众音乐相提并论,想要突出“民族化”和“乡土性”(施咏,2 0 1 3)。从文章的研究对象来看,研究者大多将“美国流行音乐”视为:(1)自美国起源的音乐流派;(2)在美国

24、生产的音乐商品;(3)美国大众文化现象。国内学者对于来自西方、自身存在争议的“流行音乐”这一概念难以准确界定,即便有部分学者尝试从不同学科角度来解读流行音乐,也因为缺乏系统的行业和学术知识,探讨不够深入,学术价值不高。(二)对流行音乐的学术偏见将流行音乐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在西方经历了很长的过程。从西奥多阿多诺(T h e o d o rW.A d o r n o)开始,流行音乐就是被批判的对象。阿多诺借用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揭示西方“文化工业”环境中音乐如何成为商品,被标准化的生产和消费机制约束,在细节和架构上趋于同质化,最终丧失音138跨学科研究 乐的艺术性(阿多诺,2 0 1 6)。尽管阿

25、多诺的表述采取一种精英主义视角,但这种观点反映了同样是精英主义立场的学术界对包括流行音乐在内的流行文化的偏见与否定。因此,研究流行音乐不太符合学术行规的言论一直持续到2 0世纪8 0年代(霍纳,2 0 1 6,p.2 6)。这一时期,西方人文和社会科学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思想和理论变革,学者们开始思考流行文化与霸权主义、文化扩张、种族歧视、性别平权等权力争斗的关系。一些新兴学科如符号学、女性主义、文化研究、传播学应运而生;融合了跨学科特色的“新音乐学”也在此 背 景 下 日 渐 成 型,并 在 研 究 视 野 和 方 法 上 有 了 较 大 发 展(H a mm,1 9 9 1)。9 0年代以后,

26、音乐学家开始广泛关注流行音乐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由此,流行音乐在西方学术界正式进入主流学科。在中国,流行音乐的学术研究同样不像流行音乐本身那样引人注目,是中国音乐学术圈最为突出的短板(张燚,2 0 1 9)。出现这种学术缺失可进一步归纳为历史发展、学科设置、学术视角等三方面的原因。从历史发展来看,流行音乐从诞生之日就广受批评,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的黎锦晖在2 0世纪3 0年代融合中西方音乐元素创作的一系列作品虽广受传唱,却被认为内容平庸、趣味低级。改革开放不久,从港台地区涌入大陆(内地)的流行歌曲被认为是“靡靡之音”,被贴上低俗、不入主流的标签。由此,被“污名化”的流行音乐始终被排

27、挤在正统音乐研究之外,不被认可。从学科设置来看,流行音乐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在大陆(内地)高校起步较晚,发展模式不够清晰,理论研究和实践较为脱节;其涵盖对象复杂多元,也为研究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王思琦,2 0 2 0)。同时,相关单位和学科受制于层级分明的科研制度,研究者难以发挥能动性(张燚,2 0 1 9,p.8 1)。从学术视角来看,中国流行音乐的研究者大多是传统的音乐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音乐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较强,但缺乏跨学科的研究视角,难以将流行文化这一话语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人文学科语境中。这些学者在对西方流行音乐进行研究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语言、文化、社会理解力,因此难以深入、

28、系统、新颖地剖析相关流行音乐话语。(三)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差异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反映社会生活、传递情感、承载价值观,是维护、巩固、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自改革开放以来,欧美乐坛的各种音乐流派涌入中国,这些异域的音乐形式表达了多种文化观念,极大地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王寅,2 0 1 1,p.1 6)。当代美国流行音139 探索与批评(第八辑)乐的生产和流通体现着美国主流社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全球的传播,将这种流行文化产品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研究者需要准确把握中西文化差异,厘清音乐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主体能动性。从中文学术现状来看,学术圈普遍对这一重要的研究议题积极

29、性不高,将之作为小众的“他者”,排除在主流学术圈外,导致对西方音乐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朱艳丽,2 0 1 2,p p.8-9)。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总结了美国流行音乐中文缺失的三大原因:“流行音乐”范畴模糊,涵盖内容过于宽泛,学者们难以把握研究方向;学术界对“流行音乐”这一话语有着历史的偏见,并缺乏独特的研究视角,难以将之纳入主流研究对象;“流行音乐”自身携带的文化及意识形态元素使不少研究者不愿意深入探索有关问题。三、美国流行音乐的中文学术研究新视角西方学者从2 0世纪8 0年代开始意识到流行音乐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艺术学、音乐学等领域,而应该置于更广阔的跨学科背景下,并且基于它与整个社会之间都

30、存在密切的互动与关联,应该有一套整合的理论与方法(贝内特,2 0 0 4)。另 有学者呼吁 关注音 乐 的 传 播 过 程(F i r t h,1 9 8 1;T a g g,1 9 8 2;M i d d l e t o n,1 9 9 0),用传播学的理论知识来研究流行音乐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客体、传播效果及其相关的历史、社会、文化、技术语境。8 0年代后期,受语言符号学影响,西方学者开始关注音乐的符号性特质。其中法国学者让雅克纳蒂埃在 音乐与话语:音乐的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了音乐作品的“创作”(p o i e t i c)、“中性或内在”(n e u t r a l o r i mm a

31、 n e n t)、“接受”(e s t h e s i c)三大“程序”(p r o c e d u r e s)性意义,这种三重分析模式走出了传统的纯音乐分析模式,开始关注音乐之外的含义,为音乐研究拓展了新思路(汤亚汀,2 0 0 1)。另一位芬兰学者埃罗塔拉斯蒂(E e r oT a r a s t i)广泛地阐释了作为符号的音乐与话语、叙事、意义生成的关系,并以符号学理论重新定义了音乐活动和相关行为,为我们进一步理解音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逻辑(马圆瑞,2 0 2 0)。国内学者将流行音乐置于传播学视野下进行研究开始较晚。汪森于2 0 0 5年发表的论文梳理了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表

32、明“首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音乐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和专业在我国的正式确立(汪森,2 0 0 5,p.1 2 3)。此后,音乐传播学正式成为国内学术界热点话题,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借用西方传播学理论进行中国流行音乐的实证研究,这种140跨学科研究 简单的模仿与论证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音乐符号学的逐渐兴起,国内学者纷纷重读经典、梳理文献或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将音乐相关话语视为符号,讨论其在创作、表演、审美过程中产生的新意义。国内音乐符号学专家陆正兰教授于2 0 1 9年出版的 流行音乐传播符号学围绕音乐的各种符号,从传播学角度探讨了流行音乐各个要素 歌词、音乐、歌手、媒介、

33、受众、文化商品功能等的符号学意义。具体来讲,音乐是一种作为文化现象及商品存在的文本,其携带的社会文化意义通过伴随文本一起发送给接收者(陆正兰,2 0 1 2),人作为沟通的主体是通过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实现信息的交流(F i r t h,1 9 9 8);但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通过伴随文本控制听者的接受效果。传播符号学重新思考意义在符号传播中的生成,并创造了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交融理解的可能性,由此形成了批判的逻辑特点(李思屈、刘研,2 0 1 3)。这为流行音乐的符号文本分析尤其是跨文化的流行音乐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因为往往是语言、风俗方面的社会文化差异更能让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生成

34、丰富多元的意义。代表某个国家主流价值观的文化产品输出到文化符号系统不同的国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受众效果(B r a n n e n,2 0 0 4)。所以,对影视、游戏、报刊、音乐等国际文化产业和文化现象的研究而言,传播符号学的理论非常适用。新视野的介入强调了符号在社会上的表意活动,同时也可按照传播受众分析的原理揭示接收者在此过程中对符号的理解与接纳。基于传播符号学原理的流行音乐分析主要分为三个维度:音乐作品创作、音乐作品文本、音乐作品接收。从前文对四十余年来关于美国流行音乐的中文学术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大部分研究对流行音乐的起源、创作和作品特点做了一定的分析,并结合了社会文化语境进行探讨,但

35、这些分析更多地着眼于前两个维度,即创作与音乐文本。关于第三个维度,即音乐作品接收,尤其是外国作品在中国的受众研究却极少。在让-雅可 纳蒂埃(J e a n-J a c q u e sN a t t i e z)的三重符号体系中,第三感觉层次特别描写了听众的历史背景、作品知识和社会心理模式等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感知行为,形成特定的音乐话语,并最终对音乐作品产生作用力(薛艺兵,2 0 0 3,p.9)。由于社会符号系统不同,美国流行音乐在中国与在美国本地的接受情况并不相同。外来文本意义在新的符号系统中会被重新建构,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符号的跨文化传播都无法避免这一点。从符义学的角度来看,人是符

36、号的使用者,流行音乐的消费者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作品,当代听众早已不是阿多诺笔下那种受工业标准化影响而“不费力聆听”或是“易被操控”的听众141 探索与批评(第八辑)(尼格斯、袁昱,2 0 1 5,p.1 1 4)。在撰写此文的过程中,我们对多个欧美音乐粉丝贴吧、讨论小组、社交群体等进行调查,发现一个与有限的学术成果呈反差的现实:美国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受众群体庞大而复杂,并呈持续增长和低龄化趋势。在移动互联网、流媒体盛行的今天,消费形式多样化,受众与艺术的互动性增强,其主体性进一步凸显,大众开始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因此,研究美国流行音乐的中国受众将为中国学者分析能动受众如何诠释、接受、反抗当代美国流

37、行音乐中的意识形态提供一手资料,为美国流行音乐的中文学术研究拓展新的思路。结 语本文以梳理和统计中国知网(C NK I)数据库(1 9 8 02 0 2 1年)中有关美国流行音乐的中文文献为起点,总结出现有相关中文文献数量少、视野窄、深度不够等特点,然后从流行音乐概念、学术偏见、文化及意识形态差异三方面分析了这一现象的成因,最后提出将流行音乐置于传播学符号学视野中,并呼吁相关学者关注美国流行音乐的中国受众。毕竟,中国是全球流行音乐的重要市场之一,不论是从数量规模还是影响力而言,中国的听众都是当代美国流行音乐受众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流行音乐的学者更应该打开视野,多角度、有策略地将欧美流行音乐作为

38、研究对象,揭示这些流行音乐作品传达的文化及意识形态内容,同时探索其有效的传播策略。引用文献:阿多诺,西奥多(2 0 1 6).论音乐的功能(梁艳萍,等译).外国美学,2,2 5-4 2.贝内特,托尼(2 0 0 4).通俗文化与“葛兰西转向”.媒介研究的进路(汪凯、刘晓红,译).北京:新华出版社.冯晓(2 0 1 8).“融合”对中国当代民间音乐流行化的审美意义.音乐传播,4,1 1 6-1 1 7.郝苗苗(2 0 2 1).西方“波普音乐”研究的历史嬗变.音乐研究,3,1 1 2-1 2 1.郝苗苗,李昊灿(2 0 1 6).美国黑人口头艺术R a p的概念释义与历史溯源.当代音乐,2 3,

39、6 7-6 8.霍纳,布鲁斯(2 0 1 6).话语(于广华,译).布鲁斯霍纳、托马斯斯维斯主编,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陆正兰、刘小波,等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姜蕾(2 0 1 6).2 1世纪以来美国音乐(分析)理论学科新趋势研究 以 音乐理论期刊为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2 7-3 7.李思屈,刘研(2 0 1 3).论传播符号学的学理逻辑与精神逻辑.新闻与传播研究,8,2 9-3 7+1 2 6.142跨学科研究 刘琴,肖华锋(2 0 1 3).“冷战”末期美国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扩张.江西社会科学,3 3(9),1 2 4-1 3 0.刘筱(2 0 0 4).中国大陆对美国流行音乐

40、的研究(1 9 8 32 0 0 3).南京艺术学院学报,3,3 1-3 6.刘筱(2 0 1 1).进化与分化 R a p的诞生之路.民族音乐,5,3 0-3 2.刘悦笛(2 0 1 2).美国流行音乐产业运作模式论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5,4 3-4 8.陆正兰(2 0 1 9).流行音乐传播符号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陆正兰(2 0 1 2).流行歌曲伴随文本的符号意义.学习与探索,3,1 3 5-1 3 9.吕东(1 9 8 7).美国音乐发展史简介.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4 3-4 6.马圆瑞(2 0 2 0).音乐的符号转换与意义生成 论埃罗塔拉斯蒂音乐符号学理论的内

41、涵与视角.中国文艺评论,4,5 0-6 2.尼格斯,基斯,袁 昱(2 0 1 5).西方 流 行音 乐研 究中 的 受众 理论(上).音 乐 传 播,2,1 1 3-1 1 8.施咏(2 0 1 3).什么是“中国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民族化”视野下的概念辨析.中国音乐,3,1 0 0-1 0 4+1 9 5.汤亚汀(2 0 0 1).文化.符号.语义.认知 纳蒂埃 音乐与话语,关于音乐符号学述评.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 3-9 6+5。王军辉,等(2 0 1 0).国内外部分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相关文献功能浅析.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1 9,6 8-7 1.王珉(2 0 0 5).

42、论2 0世纪末美国音乐创作的“文化共融主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1 1 0-1 1 4.汪森(2 0 0 5).从传播到传播学到音乐传播学.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1 2 1-1 2 4.王思琦(2 0 0 3).“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音乐艺术,3,8 0-8 3+5.王思琦(2 0 2 0).流行音乐学学科建设再思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4,1 5 0-1 5 5.王寅(2 0 1 1).音乐与政治:相互交错的主题变奏 新时期中国音乐与意识形态互动关系研究(1 9 7 6年至今).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 6.武越(2 0 2 1).2 0世纪美

43、国流行音乐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映射.东吴学术,5,9 7-1 0 2.邢洁(2 0 1 9).2 0世 纪 西 方 流 行 音 乐 初 探 以 美 国 爵 士 乐 为 主.戏 剧 之 家,2 2,5 2-5 3.薛艺兵(2 0 0 3).音乐传播的符号学原理.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6-1 2.曾遂今(2 0 0 3).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连接与传播.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张锦华(2 0 1 6).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和接受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张阔,董小川(2 0 1 1).试论早期布鲁斯音乐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1 2,2 5 9-2 6 1.张阔,康

44、宁(2 0 1 4).爵士乐起源探微.文艺争鸣,3,2 1 9-2 2 2.143 探索与批评(第八辑)张燚(2 0 1 9).中国流行音乐研究四十年的历程与困境.音乐研究,4,7 4-8 3.张云霞(2 0 1 5).百年沉淀,美国黑人的悲歌 布鲁斯音乐探析.戏剧之家,6,1 3 1.朱艳丽(2 0 1 2).中国学者对西方音乐研究现状的思考与变迁.民族音乐,3,7-1 0.B i r r e r F r a n s 1 9 8 5 D e f i n i t i o n sa n dR e s e a r c h O r i e n t a t i o n D o W eN e e d A

45、 D e f i n i t i o no fP o p u l a rM u s i c i nD H o r n e d P o p u l a rM u s i cP e r s p e c t i v e s 2 G o t h e n b u r g E x e t e r O t t a w aa n dR e g g i oE m i l i a 9 9-1 0 6 B r a n n e n M a r yY o k o 2 0 0 4 Wh e n M i c k e yL o s e sF a c e R e c o n t e x t u a l i z a t i o

46、n S e m a n t i cF i t a n dt h eS e m i o t i c so fF o r e i g n n e s s A c a d e m yo fM a n a g e m e n tR e v i e w 2 9 4 5 9 3-6 0 9 B u r n e t t R o b e r t 2 0 0 2 T h eG l o b a lJ u k e b o x 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M u s i cI n d u s t r y L o n d o n R o u t l e d g e F i r t h S

47、 i m o n 1 9 8 1 S o u n d E f f e c t Y o u t h L e i s u r ea n dt h eP o l i t i c so f R o c k n R o l l N e wY o r k P a n t h e o nB o o k s F r i t h S i m o n 1 9 9 8 P e r f o r m i n g R i t e s O nt h e V a l u eo f P o p u l a r M u s i c C a m b r i d g e H a r v a r dU n i v e r s i t

48、yP r e s s H a mm C h a r l e s 1 9 9 1 R e v i e wo fS t u d y i n gP o p u l a rM u s i c T h eJ o u r n a lo f M u s i c o l o g y 9 3 3 7 6-3 9 8 M i d d l e t o n R i c h a r d 1 9 9 0 S t u d y i n gP o p u l a rM u s i c M i l t o nK e y n e sa n dP h i l a d e l p h i a O p e nU n i v e r s

49、i t yP r e s s M i d d l e t o n R i c h a r d&M a n u e l P e t e r 2 0 0 1 P o p u l a rM u s i c G r o v eM u s i cO n l i n e h t t p s d o i o r g 1 0.1 0 9 3 g m o 9 7 8 1 5 6 1 5 9 2 6 3 0 a r t i c l e 4 3 1 7 9T a g g P h i l i p 1 9 8 2 A n a l y z i n g p o p u l a r m u s i c t h e o r y

50、 m e t h o da n d p r a c t i c e P o p u l a rM u s i c 2 3 7-6 7 作者简介:蒋欣欣,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流行音乐、文化研究、跨文化传播。殷悦,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A u t h o r s J i a n gX i n x i n 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e s s o ri nt h eS c h o o lo f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 S o u t h w e s t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