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孩子的内 心世界,创设教育文明浅谈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横渠小学 王俊虎善于理解学生是一种教育境界。有了理解,干涸的心灵会得到甘霖的滋润;有了理解,不毛之地会长出参天大树;有了理解,孤独的小溪会独享大海的宽容和抚爱。善于理解学生还是教师自身的一种涵养,表现了教师个人的精神价值。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但愿下面这些浅见能为我们理解教育学生起到一些帮助。1、要善于触摸孩子的心灵。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
2、们对学生的所作所为,常用我们的所感所想去做评价,不做深层的理解,不去触摸孩子那一颗颗纯真稚嫩的心,因而常常对他们的善意和进取做出曲解,使他们受到委屈,使他们心底里的那份美好愿望渐渐泯灭,最终推动了前进的动力。学生是渴望被理解的。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少年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如今,青少年对理解的需要不但没有随时间流逝而减退,反而随时代发展而愈烈,甚至在儿童中也开始出现对老师、家长不理解自己的抱怨。一方面,作为学生,有其心理和行为表现上的一系列特点,而成人社会往往以成人的目光和心态去直接认识他们,忽视他们的年龄特点,易造成种种曲解。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迅速发展、变迁、使已习惯于以传统
3、观念看待周围事物的成人,更不易理解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此外,从学生角度上说,他们虽有日益强烈的独立意向,但由于各方面不成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往往有一种不确定感,特别需要从成人那里获得对自己的认可、同情、支持、赞赏,从中增强对自己行为的确信感。而理解恰恰是赢得这种积极的社会反馈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对理解的渴望,在教育活动中以自己的一片深情,化为更多的理解去赢得学生的心。2、要用辩证、全面的观点看待学生。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人对事都要深入调查,全面了解,不能仅凭表面现象主观臆断。否则,就会犯主观、片面的错误。学生是一本“活
4、书”,每个学生一本。要读好这本书,我们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着手,以辩证、全面的观点去了解研究他们,不能“一叶一障目,不见泰山”,也不能“一俊遮百丑”,尤其要发现一些不引人注目的现象。3、要树立角色互换意识。一般说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不难,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一般表现也不难,再细心一点的也能基本了解学生在家庭或社会的表现,但这些了解大多还处于表象阶段。理解学生,要对学生的种种思想和行为表现进行探究,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出外在表现的本质原因。教师应用取“移情性”的理解,树立了角色互换意识,这是理解的关键,即尽量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他们的角色意识出发,进行比较客观的审视,看
5、看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学生的所作所为是不时有些道理,想想你若处于他们的角色位置,是不是也会有相近的想法、作法,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判断来“框套”学生。这种教育,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世界,使他们从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美好情感的人和事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4、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如果我们用那种静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来理解学生。就看不到学生的可变性、可发展性。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给了我们许多启示。爱迪生被称为发明大王,但他小时候考试却常常不及格,被老师骂做“不折不扣的糊涂虫”。马克思在中学时代以极端调皮而闻名学校,爱讲离奇古怪的故事,说出别人想不出的花样,老师和校长曾把马克思列为中等的、希望不大的一类学生之中。英国数学家巴伯基和文学家马阿特两人是同班同学,都是考分不高的学生,有一次被老师当从奚落:“看!这两个没出息的人。”可后来,恰恰是他们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就。所以,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就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远处”,看到学生的“未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决不能把学生理解为一成不变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