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看国外语文课都教什么 谈起我国的语文教育教学现状,国人语文素养的低劣,学生语文素质的下滑,使人忧心忡忡。有人大声疾呼,救救我们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美丽迷人的汉语言文字。 好的语文教育,必须有助于塑造学生完整的灵魂和独立的人格。这方面,不妨借鉴一下外国的做法。 美国 把语文课上成阅读课 美国大学入学对写作要求非常高,但很多中学都不设专门的写作课程,而是通过阅读各种体例的作品、写书评等来锻炼。至于语文课上读什么书,也由任课教师自己开书单,无论教育部还是学校,都不会印发统一教材。刚上初中的13岁孩子,一个学期下来要读67种风格的英文作品,而希望上好一点大学的高中生,平均一学期要完整啃下10本左右名
2、著。 从古希腊故事特洛伊奥德赛,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再到安妮日记罪与罚和蝇王等,都是学生经常被布置阅读的著作,还要按进度在课堂上讨论。 日前,美国一些学区大胆引进了“工作坊”式的语文教学法,学生自己选择想读的书,并跟同学分享。语文老师说:“学生无论读哈利波特还是狄更斯的作品都无所谓,关键是在信息时代保持阅读的习惯。”法国 电影也被引入语文课程 法国中学的语文课没有统一的教材,学校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大纲自主选择课本。受多年的精英主义教育观念影响,法国的语文教育长期被等同于文学教育,16至20世纪的经典纯文学作品,尤其是法国和法语区的经典小说、诗歌和戏剧,都是法国中学教师热衷选择的教材。从巴尔扎克
3、到雨果、从拉封丹到拉伯雷,几乎每一个法国文学分支都可能涉猎,文科的学生还要完整阅读如兰佩杜萨(意大利作家)的豹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等译作。 为了应对中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上语文课的现象,法国教育部还于2010年5月宣布把电影引入语文课程。 在法国,虽然学生在高中阶段将分科(文科、经济社会和理科),但中学毕业会考时都需要考哲学作文(类似中国高考的语文作文)。因此,法国中学生还必须阅读萨特和加缪等哲学家的艰深著作。这很可能还不够,2010年,法国中学会考作文,要求考生解释霍布斯利维坦(英国政治哲学巨著)和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意大利神学家、哲学家)的神学大全节选。德国 语文课上成公民教育课 20世
4、纪90年代,德国曾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目的是为了让教育更适应社会发展。语文课在选择教材时专门加入了更多展示社会阴暗面(如种族歧视、违法犯罪)的内容,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社会现象。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一次教育访谈中,曾列举儿子安德烈上德文课的例子:安德烈的德文老师让学生在课上讨论德国作家布莱希特的剧本伽利略传。该剧本讲述的是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地球的原理,但原理不被教会所接受。与多数学生熟悉的伽利略如何坚持自己的理论不同,布莱希特的剧本表现了伽利略面临选择的两难:硬碰硬,然后被教会迫害而死,或暂时屈服以保存自己。剧本的结尾是,伽利略选择了后者。 允许不一样的东西,仅仅展现了德国中学语文课的一面。在
5、“不在吃饭就在思考”的德国,中学生在语文课上的讨论更是与众不同。 据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回忆,对这部文学作品的理解远不仅到其“影射法西斯”的背景为止,课堂上的讨论甚至涉及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国家机器间的关系,可以说已脱离了纯粹的语文教育。身为大学教授的龙应台称,这样的语文课让人听着惊心动魄,因为它实际上已触及了“公民教育”的范畴。俄罗斯 阅读复述课化被动为主动 俄罗斯小学语文课可称为“阅读复述课”。教学分为概览、提出问题、精读、复述、复习等五个步骤。其中,复述是中心环节。复述并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课文,而是抓住文章要点和关键性语句,进行回忆和复述,然后再跟书中的内容相对照,还可以先记住纲目,然
6、后再补充具体内容。 复述训练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要点的理解和记忆,其实复述更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和句子,锻炼学生正确、连贯地说话,是增强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这往往比教师的讲解和伙伴间的讨论更加有效。因为复述是主动的,而听讲和讨论则多是被动的。日本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日本的语文教育在二战以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战前,日本语文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非常相似。1947年日本公布学习指导要领,明确地将“通过听说读写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在各种场合中熟练运用语言的经验”作为语文教育的总目标。日本目前发行量最大的光村图书小学语文教科书,更是提出了这
7、样的编辑方针:一、适应学生在21世纪生存的需要。二、尊重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三、彻底体现、保障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和基本要求。四、让学生有兴趣地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编辑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相关链接】 孔子是怎样教语文的 完全让语文不染一点意识形态色彩是不现实的,古今中外语文教育都有其“教化”功能。新文化运动以前,新式教育体制并未推广,大多数地区还是传统的私塾或书院式教育,语文并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教育混杂在一起,教孩子识文断字时,便按照主流价值观熏陶孩子,比如忠孝仁爱礼仪廉耻等等。蒙学课本三字经、增广贤文莫不是这样。在中国这样一个极重名教的国度
8、,如此做很正常。至圣先师孔子当年就是这样做的,将德育和美育一起搞,弦歌之中,对学生施行文学教育、品德教育和职业培训。 可孔子不是庸俗地、急功近利地教导学生怎样做一个通晓礼法的士,孔子注重循循善诱,用美妙的诗文来教化学生。论语中师生们对话多处引用诗经。“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尔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子贡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可算是融汇德育与语文教学中的范例。我们想想,如果孔子把诗经开篇的关雎,拆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得阐释君子当发乎情止乎礼,学生怎么能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感受? 【延伸阅读】 近日,上
9、海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2011年社会各界出现的十大语文差错,看看你也犯过这些错误吗? 1.社会影响最大的语文差错: “捍”误为“撼”。 2011年5月,北京故宫赠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捍祖国强盛”错写成“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故宫“撼”事,令人遗憾。 2.最容易混淆的繁体字:復/複。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光复”一词频繁现诸媒体报章。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把“光復”误写为“光複”。其实,“復”表示还原、恢复;而“複”指重复。 3.出现在媒体上的重大知识差错: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一些媒体把中国共
10、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4.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泄露/泄漏。 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但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经常将“泄漏”错写成“泄露”。“泄露”的对象一般是机密信息,是指抽象事物,而“泄漏”则用于液体、气体等的漏出,是指具体事物。 5.容易误用的称谓是:村长。 媒体在报道当下农村新闻时,常把“村主任”误称为“村长”。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其主要领导称“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 6.工程建设中常见的词语
11、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 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不少媒体将事故原因归结为大桥在施工中“过分强行合拢”。此处“合拢”应作“合龙”。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做“合龙”。 7.最容易读错的金属元素名称是:“铊”。 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中毒”。“铊”是一个冷僻字,也是多音字。读tu时,同秤砣的“砣”;读t时,则表示一种元素名称。8.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 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如“摄氏15度”。准确的说法应是“15摄氏度”。摄氏度是法定计量单位,不能随意拆开。 9.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 10.街头商店用字中常见的差错是:“家具”误为“家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