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肿瘤学,临床医学院,葛秀君,第一章 肿瘤学概论,定义,肿瘤: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特点:,不因病因(致癌因素)消除而停止增生;,不受生理调节,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和持续 性生长;,破坏正常组织与器官。,流行病学,恶性肿瘤的危害性日益突出,男性第二位死因;女性第三位死因,发病率:,新发病例200万/年;死亡约150万/年,60以上为消化系统癌症。,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地域差异 城市:肺癌、胃癌、肝癌、肠癌与乳癌。,农村:胃癌、肝癌、肺癌、食道癌与肠癌。,性别差异 男性: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与前列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
2、肠癌、宫颈癌和肺癌,我国肿瘤发病的地域差异,鼻咽癌广东;,食管癌河南、河北、四川;,胃癌山东;,肝癌江苏、广西;,肺癌云南;,宫颈癌山西、陕西;,肠癌浙江嘉善。,据,70,和,90,年代人口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肿瘤的分类,(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良性肿瘤,(,命名:组织来源瘤),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组织来源癌),恶性肿瘤,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组织来源肉瘤),胚胎性肿瘤常称为,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某些恶性肿瘤仍引用瘤或病的传统名称:恶性淋巴瘤、精原细胞瘤、白血病、霍奇金病等,交界性/临界性肿瘤,:,少数肿瘤在,形态上属良性,,但常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甚至出现转移,
3、从,生物学上显示出良性和恶性之间,的类型。如:包膜不完整的纤维瘤、粘膜乳头状瘤、唾液腺混合瘤等。,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目前观点:环境与宿主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80,以上的恶性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化学因素,烷化剂:,有机农药、硫芥、乙酯杂螨醇肺癌、造血器官肿瘤。,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3,4,苯并芘皮肤癌、肺癌。,氨基偶氮类:,染料类膀胱癌、肝癌,亚硝胺类:,食道癌、胃癌、肝癌,真菌毒素和植物毒素:,黄曲霉素肝癌、肾、胃、结肠腺癌,其他:,金属(镍、铬、砷)肺癌;氯乙烯肝血管肉瘤;二氯二苯、三氮乙烷(,DDT,)、苯肝癌,物理因素,电离辐射:,
4、X线防护不当皮肤癌、白血病;吸入放射性污染粉尘骨肉瘤、甲状腺肿瘤,紫外线:,皮肤癌,尤其是易感个体(着色性干皮病),其他:,烧伤深疤痕、皮肤慢性溃疡(皮肤鳞癌)、石棉纤维(肺癌)、滑石粉(胃癌),生物因素,DNA,肿瘤病毒,病毒,RNA,肿瘤病毒,EB,病毒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单纯疱疹病毒、乳头状瘤病毒宫颈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肝癌,寄生虫,埃及血吸虫膀胱癌;华枝睾吸虫肝癌;日本血吸虫大肠癌,机体因素,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缺陷基因,BRCA-1,乳腺癌;突变,APC,基因肠道腺瘤病,肿瘤家族史(食道癌、肝癌、鼻咽癌),内分泌因素:,乳癌雌激素、催乳素;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免疫因素,先天免疫
5、缺陷: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白血病、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后天免疫缺陷: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艾滋病);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正常细胞,DNA,损伤,DNA,修复失败,体细胞基因组突变,活化促进生长的癌基因,灭活肿瘤抑制基因,改变凋亡调节基因,细胞生长失控,细胞凋亡减少,克隆性扩增,侵袭和转移,肿瘤的演进,恶性肿瘤,血管形成,免疫逃逸,附加突变,遗传性,DNA,突变见于:,DNA,修复有关基因,细胞生长或凋亡基因,获得性(环境性),DNA,损伤因素:,化学物,电离辐射,病毒,总结,1.,从遗传的角度上,肿瘤是一种基因病;,2.,肿瘤的形成是瘤细胞单克隆性扩增的结果;,3.,环境和遗传的致癌因素引起遗传
6、物质的改变主要靶基因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4.,肿瘤的发生不是单个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多种基因突变积累的过程;,5.,机体免疫监视体系在防止肿瘤发生上起重要作用,肿瘤的发生是免疫监视功能丧失的结果。,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致癌因素,促癌因素,癌前期 原位癌 浸润癌,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周期中的检测点分布在,G,1,-S-G,2,间期。,P,53,-P,21,-CDK-chclin,途径,是,DNA,修复的经典途径,包括,G,1,、,S,、,G,2,、,M,和,G,0,细胞周期的核心是,CDK,的调控机制,,cyclin,是调控,CDK,活性的主要成份。,肿瘤细胞的分化
7、,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分为高分化(,I,级)、中分化(,II,级)、低分化(,III,级)三类。,表现在形态上和功能上。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的,病理形态,:细胞排列紊乱、核分裂多、细胞大小不一、染色不均、不规则巨核等,组织化学改变,:核酸增多、酶的改变(活性增高或减少)、糖原减少,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异型性反应了肿瘤组织的,成熟程度,(,分化程度,),分化程度 异型性 恶性程度,高 小 低,中 较大 中,低 大 高,未分化 显著 很高,肿瘤转移,转移方式分为: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区域或跳跃式)、
8、种植性转移和血道转移(门脉系统、体循环静脉系统、动脉系统、椎旁静脉系统),淋巴道转移是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血道转移是肉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癌晚期也发生血道转移,最常见于肝和肺转移,临床表现的特点,取决于肿瘤的性质、组织、所在部位和发展程度。,一般早期无明显症状,但内分泌肿瘤和重要部位的肿瘤除外。,表现不一,但有共同的特点。,局部表现,肿块:体表或浅在的、深部或内脏的;生长快慢;淋巴转移,疼痛:疼痛性质不一;常难以忍受;尤以夜间明显。,溃疡:体表或胃肠道的肿瘤。,梗阻:空腔脏器的梗阻(胆道、胃肠道、支气管),浸润与转移:恶性肿瘤局部浸润、区域淋巴转移、骨转移、癌性,/,血性胸腹水等。,良性肿瘤:
9、外生性和膨胀性生长,恶性肿瘤:侵润性生长,恶性肿瘤在肝内转移灶的典型表现,恶性肿瘤在肺内转移灶,全身症状,非特异性:如贫血、低热、消瘦、乏力等,晚期出现恶病质,肿瘤功能亢进或低下继发: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瘤、颅内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发源组织的形态相似,分化低,异型性大,与发源组织的形态差别大,核分裂像,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性核分裂像,多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生长速度,缓慢,迅速,继发变化,一般较少见,常发生坏死,出血、溃疡、感染等,生长方式,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常有包膜,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可推动,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与
10、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固定不易推动;后者常伴有浸润性生长,转移,不转移,常有转移,复发,手术后很少复发,手术等治疗后易复发,对机体影响,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严重,除压迫、阻塞外,还可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感染、恶病质,最后可引起死亡。,诊断,目的:确定有无肿瘤、明确肿瘤的性质(范围、程度)。,诊断方法与步骤:,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病理形态学检查,目前缺乏理想的特异性强的早期诊断方法,结合上述的综合诊断是当前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诊断病史,年龄:,儿童胚胎性肿瘤,/,白血病、青少年肉瘤、中老年癌,病程:,
11、良性病程长(出血、感染、恶变例外);恶性病程短,个人史和过去史,癌前期病变或相关疾患的病史(,乙,/,丙肝;,EB,病毒感染、乳头状瘤病毒、萎缩性胃炎、慢性胃溃疡、胃息肉、粘膜白斑、肠道腺瘤性息肉,),行为与环境(,吸烟、长期饮酒、饮食习惯、职业性接触或暴露等,),家族多发史或遗传史(,胃癌、大肠癌、食道癌、乳癌、鼻咽癌等,),诊断体格检查,全身检查:包括一般全身检查、肿瘤转移多,见部位的检查和肝、直肠指检等,局部检查:,肿块的部位:,鉴别(炎症、增生、畸形或肿瘤);不同(部位)组织好发肿瘤不一。,肿瘤的性状:,区域淋巴结或转移灶的检查:,乳腺癌腋下/锁骨下淋巴;咽部肿瘤颈深部淋巴;肛管/阴道
12、肿瘤腹股沟淋巴,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血、尿、粪便三大常规,肿瘤标记物检查,基因诊断,肿瘤标记物检查,定义:反应肿瘤特征且能被临床检测的物质,包括蛋白质、酶、激素、免疫球蛋白、糖蛋白、,RNA,、,DNA,等。,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仍存在一定的相对意义。,临床意义,:,对无症状人群筛查或发现可疑病例,对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病例原发肿瘤的发现及探查,肿瘤临床分期肿瘤转移,有助于肿瘤的鉴别诊断、判断肿瘤恶性程度、估计预后及随访(肿瘤复发与转移的监测、疗效的观察),常见肿瘤标记物的分类及应用,基因诊断,根据有无特定序列以确定是否有肿瘤或癌变的特定基因存在。这些特定的基因包括癌基因的激活或过度表达
13、、抑癌基因的突变,/,丢失、微卫星不稳定,出现核苷酸异常的串联重复、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等,常用以检测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有:,癌基因:,HER-2/neu,、,ras,、,myc,抑癌基因:,p53,、,Rb,、,APC,、,DCC,意义:早期诊断、估计预后发现淋巴,/,血液转移、判断预后,影像学检查,诊断,术前规划,治疗,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透视与平片,造影检查,应用对比剂(钡餐、钡灌肠、碘剂),器官造影:肾盂(静脉、逆行输尿管插管)造影、口服胆囊造影、胆道、胰管(内镜下逆行),血管造影:肝动脉、颈动脉、腹腔动脉,空气造影:脑室、纵隔、腹膜后、腹腔等肿瘤,特殊,X,线显影术(硒静电、钼靶,X
14、,线),影像学检查,CT,:颅内肿瘤、实质性脏器肿瘤、实质性肿块及淋巴结,MRI,:神经系统和软组织,超声显像:判断囊性、实质性肿块、超声引导活检,放射性核素显影(包括,PET-CT,):甲状腺肿瘤、肝脏肿瘤、骨肿瘤、脑肿瘤、大肠癌,内镜检查:诊断、活检、治疗、内镜下逆行造影,内镜检查,诊断,治疗,食管镜、胃镜、长颈、乙状结肠镜、气管镜、腹腔镜、膀胱镜、阴道镜、子宫镜,病理形态学诊断,临床细胞学检查:体液自然脱落细胞、粘膜细胞、细针穿刺涂片或超声导向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和性质应用不同的取材方法(完整切除、穿刺活检),对于色素性结节或痣尤其疑黑色素瘤者不做切取或穿刺取材。,
15、肿瘤分期,目的:合理制定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判断预后,常用分期方法:,TNM,分期法;具体标准由各专业组协定。,T,:,Tumor,,表示肿瘤,根据一个特定肿瘤的体积,分为四级,分别用,T1,、,T2,、,T3,、,T4,表示,肿瘤越大,级别越高。,N:,Lymph Node,,表示淋巴结转移的情况。,No:没有淋巴结转移。,N1:只有少数淋巴结转移。,N2:很多淋巴结转移。,M:,Metastasis,,表示有无远隔转移。,Mo、M1、M2,肿瘤的预防分级,预防分级 具体方法 目的,一级预防 消除和减少可能的致癌因素,减少癌症的发生率,防止癌症的发生,二级预防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16、降低癌症的死亡率,三级预防 诊断与治疗后的康复、对症治疗 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癌痛现状,据,WHO,统计:晚期癌症患者中,50%,以上有疼痛,,30%,会出现严重的剧烈疼痛。,全球有,350,万的癌痛患者得不到及时处理,在中国每天有,100,万的癌症患者遭受疼痛折磨。,癌症疼痛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癌痛原因,原因,比例,举例,肿瘤侵犯,70-80%,癌肿压迫,软组织浸润,肿瘤治疗相关,8-10%,手术,放化疗后损伤,肿瘤相关,6-8%,便秘,褥苍,与肿瘤无关,6-8%,关节炎,动脉瘤,末梢神经痛,治疗原则:对于前种疼痛,抗肿瘤治疗,+,止痛。,后三种疼痛,止痛,+,辅助治疗
17、,癌症疼痛的综合治疗,抗肿瘤治疗:手术,放疗,化疗,骨转移灶的治疗:同位素治疗,双磷酸盐,精神安慰和解释,药物治疗:,WHO,的三阶梯癌痛治疗方案,能使,90%,以上的患者的疼痛得到很好的控制。,癌症三级止痛阶梯治疗方案,非吗啡类,吗啡类,强吗啡类,药物以外的治疗。,小剂量开始,视止痛效果渐增量。,口服为主,无效时直肠给药,最后注射给药,定期给药:可保证疼痛的连续缓解。,阶梯,方案,代表药物,轻度疼痛,非阿片类,+,辅助药,意施丁(消炎痛控释片),中度疼痛,弱阿片类,+,非阿片类,+,辅助药,奇曼丁(曲马多缓释片),重度疼痛,强阿片类,+,非阿片类,+,辅助药,美施康定,治疗,良性肿瘤及临界性
18、肿瘤:手术切除为主(彻底切除),恶性肿瘤:综合治疗,I,期,:,手术治疗为主,II,期:局部治疗为主(手术、放疗),辅以有效的全身化疗。,III,期:综合治疗(术前、术中、术后放疗或化疗),IV,期:全身治疗为主,辅以局部对症治疗,手术治疗,根治性手术:,原发癌所在器官的部分或全部,周围正常组织和区域淋巴结;阻断肿瘤细胞沾污或扩散(不接触技术、结扎回流静脉),扩大根治术:,在根治范围基础上适当切除附件器官和区域淋巴结,对症手术或姑息手术:,以手术解除和减轻痛苦,其他:,激光、超声、冷冻,抗癌药物疗法(化疗),单独化疗(根治性化疗),治愈:绒毛膜上皮癌、睾丸精原细胞瘤、,Burkitt,淋巴瘤、
19、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长期缓解:颗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肾母细胞瘤、乳癌等,选用公认的标准化疗方案,足疗程,足剂量,辅助化疗,(术前、术中、术后),根治手术后用于消灭亚临床微小转移灶,是根治性治疗的一部分。,术后尽早开始化疗,应用标准方案,乳腺癌,成骨肉瘤,结肠癌,儿童实体瘤等,其他化疗方法,新辅助化疗,手术或放射治疗前的化疗,增加手术切除率,减少手术损伤,消除亚临床转移灶,了解肿瘤对化疗的反应,应用标准方案,适于部分头颈癌,非小细胞肺癌,骨肉瘤,姑息性化疗,晚期癌症病人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提高生存质量,非根治性治疗,注意权衡化疗利弊,非小细胞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肾癌,恶黑,胰腺癌等,
20、化疗药物分类,按作用原理,细胞毒素类:烷化剂类如环磷酰胺、氮芥、卡氮芥、洛莫司汀,抗代谢类:,FU,、,MTX,抗生素类:丝裂霉素、阿霉素、平阳霉素,生物碱类:,VCR,、,VP-16,、,VM-26,激素类:三苯氧胺、乙烯雌酚、黄体酮、丙酸睾丸酮、甲状腺素、强的松及地塞米松,其他:甲基苄肼、羟基尿、顺铂等,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化疗药物给药方式,静脉:大剂量冲击、中剂量间断;,小剂量维持;联合用药,口服,肌肉,局部:瘤内、腔内注射;动脉内注入(,TAI,、,TAE,);局部灌洗、局部涂抹等,化疗的副作用,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反应,毛发脱落,血尿,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等,分子靶向治疗
21、,根据恶性肿瘤演进的相应机制进行针对分子事件的干预阻断与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是新的分子靶向治疗,美罗华:,CD20,阳性的,B,淋巴细胞淋巴瘤抗体,Hercptin,(,EGFR,抗体):,Her2,基因阳性表达的乳腺癌,格列卫:针对,CD117,阳性的,GIST,、白血病,Angiostatin,:抗血管生成,放射治疗,光子类:深度X线、,射线、,放射治疗源 各种同位素如镭、,60,钴,粒子类:粒子加速器(电子束、中子束),治疗方法:外照射;内照射,高度敏感: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性腺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肾母细胞瘤等低分化肿瘤,肿瘤敏感性 中度敏感:鳞癌、基底细胞癌、宫颈鳞癌、,鼻咽癌、乳癌
22、、食道癌、肺癌,低度敏感:胃肠道腺癌、软组织及骨肉瘤,副反应:骨髓抑制、皮肤粘膜改变、胃肠反应,体内、外照射的区别,体内照射治疗距离短;,体外照射只有少部分能量达到组织,体内照射则相反;,体外照射需选择不同能量的射线和复静照射技术;,体内照射某区剂量分布的均匀性运动比外照射差。,生物治疗,非特异性免疫治疗:接种卡介苗、,免疫治疗 麻疹疫苗;干扰素;,IL,2,特异性免疫治疗:自身或异体瘤苗,肿瘤免疫核糖核酸,基因治疗:细胞因子、基因工程肿瘤瘤苗、肿瘤药物基因疗法、调整细胞遗传系统的基因疗法,中医中药治疗,配合化疗、放疗和手术后治疗,随诊、随访,定期,三年、五年、,10,年生存率,影响转归和预后
23、的因素:肿瘤的性质、治疗的彻底性,第二节 常见体表肿瘤与肿块,来源于皮肤、皮肤附件、皮下组织等浅表软组织的肿瘤,与非真性肿瘤的肿瘤样肿块鉴别,皮肤乳头状瘤,皮肤乳头状瘤:表皮乳头样结构的上皮增生,易恶变为皮肤癌。,基底不平整;向表皮下延伸。,鉴别诊断,乳头状疣:乳头向外突出,基底平整,病毒所致,,不向表皮下伸延。非真性肿瘤,老年性色素疣:斑块样高出皮面,黑色,基底 局部扩大增高、,平整,不向表皮下延伸。出血破溃则有,恶变可能。,皮肤癌,皮肤基底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来源 皮肤或附件基底细胞;继发于慢性溃疡,/,窦道,/,疤痕,外观 质硬,色素增多;鼠咬样溃疡 早期溃疡;表面菜花样;边缘隆,起不规
24、则;底部不平;易出血,常伴感染、恶臭,生长速度 缓慢;缓慢,生长方式 浸润生长 可局部浸润生长,转移 很少血道,/,淋巴转移 可以淋巴转移,治疗 早期手术 手术为主,区域淋巴结清扫,放射治疗 敏感 敏感,但不易根治,痣与黑色素瘤,皮内痣,交界痣,混合痣,表皮下真皮层,基底细胞层,皮内痣交界痣混合存在,高出皮面,表面光滑,局部扁平,色素,可有汗毛,较深,少见恶变,局部外伤、感染后,易恶变。色素加深、变大,或有,易恶变,瘙痒、疼痛、溃疡、出血时恶变,可能,黑色素瘤,:高度恶性,发展迅速,易转移。需广泛彻底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晚期切除难以根治者可行冷冻或免疫治疗。,脂肪瘤,正常脂肪样组织的瘤状物;
25、境界清楚,分叶状,质软假囊性感,无痛,生长缓慢。深部者可以恶变。,痛性脂肪瘤:多发脂肪瘤瘤体常较小,对称性,有家族史,伴疼痛,纤维瘤及纤维瘤样病变,纤维黄色瘤:,多见于躯干、上肢。由不明的外伤或瘙痒后小丘疹发展而来。位于真皮层及皮下;伴出血,故可见褐色素,呈咖啡色,质硬,边界不清呈浸润感;直径,1CM,以内,增大应怀疑纤维肉瘤变。,隆突性纤维肉瘤:,多见于躯干。来源于真皮层。表面皮肤光亮,似菲薄的瘢痕疙瘩样隆突于表面。为低度恶性,有假包膜,易复发。可以血道转移。,带状纤维瘤:,位于腹壁,为腹肌外伤或产后修复性纤维瘤。系非真性肿瘤,但无明显包膜。需要完整切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分为中央型;
26、边缘型,神经纤维瘤:,多发且对称,有家族聚集倾向。大多无症状,但可伴明显的疼痛、皮肤咖啡样色素斑。本病可伴智力低下或不明原因的头疼、头晕。,象皮样肿型:由致密的纤维成分组成,中央为血管窦。好发于头顶或臀部,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大多为错构瘤,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即见皮肤红点或小斑块。逐渐增大,红色加深并隆起。一年内可停止生长或消退。如果增大迅速快于发育则为真性肿瘤。早期手术或冷冻治疗、,X,线照射。,海绵状血管瘤肿瘤:,由小静脉和脂肪组成。多位于皮下,也可以在深部肌肉、骨、内脏。质地软而界限不清,部分有完整包膜,易与周围组织分离,部分呈浸润性生长,无明显包膜。应早期手术切除。,蔓状血管瘤:,由较粗的迂曲血管(大多为静脉,也有动脉或动静脉瘘)组成。常见蜿蜒的血管,有明显的压缩性和膨胀性,或血管杂音和触及硬结。,囊性肿瘤和囊肿,皮样囊肿,:,为囊性畸胎瘤,好发于眉梢或颅骨骨缝。,皮脂囊肿,:,非真性肿瘤,系皮脂腺外排受阻所致的潴留性囊肿。表面见皮脂腺开口的小黑点。内含皮脂和表皮角化物集聚的油脂样“豆渣物”。,表皮样囊肿,:,外伤所致的表皮基底细胞层进入皮下生长而成的囊肿。囊肿壁由表皮组成,囊内为角化鳞屑。,腱鞘或滑液囊肿,:,非真性肿瘤,浅表滑囊慢性劳损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