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民间甘州小调艺术形式探究——以《小放牛》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3432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间甘州小调艺术形式探究——以《小放牛》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民间甘州小调艺术形式探究——以《小放牛》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民间甘州小调艺术形式探究——以《小放牛》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42甘州小调是在河西走廊中段张掖地区流传的民间音乐,具有悠久历史,是当地群众世代相传、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演唱形式。在 2021 年 6 月 10 日,国务院就批准了由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在这之中就有甘肃省张掖市的甘州小调。这种由曲牌和曲子所组成的甘州小调,其名目十分庞大,数量较为繁多,渐渐发展成为这样的一种体系。不仅仅有对古老的张掖音乐的继承,还有对于一些民歌歌曲、小调等音乐文化的广泛吸收,同时,还有着本土乐曲和外来乐曲的碰撞融汇。它的特点是语言比较通俗、幽默、诙谐、逗趣、滑稽,易于上口,具有浓厚的乡土气

2、息。演唱时通常都有乐队的伴奏,可以单独演唱、对唱,也可以多人合唱;人们不仅会在劳作活动时唱;在休闲娱乐时也会唱。可以走乡串村、沿街就地演唱。回望历史,张掖的甘州小调不仅保存了自身的特色而且摄取了别的民族的民歌组成。甘州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在甘州大地出土过四千年前的乐器埙,说明甘州先民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了音乐的生活,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甘州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发展的重要枢纽,为甘州小调发展增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在十六国时期,北凉王沮渠蒙逊占据此地,文化也随之融合发展,龟兹乐和胡羌及汉族音乐的碰撞,创造出了秦汉乐,后来秦汉乐又改编成为西凉乐。在唐朝时期,西凉乐受到重视成为宫廷使用的“十部乐

3、”中主要的演绎音乐曲目之一,也就是这个时期偏爱重视,使西凉乐逐步发展成为甘州大曲,后又随着音乐审美的变化分解出甘州慢 甘州破 八声音甘州等这一类型小曲,后来这些甘州小曲又被民间艺人口口相传得到了进一步改编发展,语言更加简朴化、口语化,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甘州人民津津乐道的小调。对于农民来说,唱民歌小调是生活中不能少的一部分,就像是吃饭睡觉一样熟悉自如,所有的民歌小调都包含和承载着人们的快乐和悲伤。在快乐的日子和悲伤的日子里,或是在大家的亲朋好友聚会上,或在社交场合,人们唱的歌都是自己熟悉的,都能自然地、有把握地演唱出来,让人们从歌声中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或对某些事物提出的赞扬和批评。小调中

4、有些句子很接地气,告诉人们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如何积极面对生活,如何做有意义的事,如何不做被人看不起的事。正是通过这些歌曲的传唱,人们受到了感化、受到了教育。从艺术形式上来看,甘州民歌优美、易唱、易记、易懂、不复杂,没有高难民间甘州小调艺术形式探究以小放牛为例文|孙凡钧摘要:甘州小调是广泛流传在甘州城镇集市之中的一种民间小曲,其曲调简朴优美、内容丰富多样、题材分类广泛、音乐表现生动,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甘州小调容易传唱,唱词讲的是乡土话,曲调道的是人间情,每一首甘州小调都真实地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憧憬。甘州小调是可以在任何场合、时间都随时演唱的,一种在人们口中流传下来

5、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其作为甘州地区最具特色和表现力的音乐形式,是当地劳动人民用以交流感情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形式之一,给当地百姓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增添了一种乐趣,是甘州民间文化历史长河中所闪耀的一颗耀眼明珠。关键词:甘州小调;民间音乐文 学 文 艺143度,让人难以驾驭的曲目,其更适合在城乡中传唱。它们通常在节日、大型活动和家庭庆祝活动中演唱,当其被演唱时,通常是干干净净的清唱,没有伴奏,而且是现场演唱,这取决于演唱者对音高、速度和节奏强度的掌握。特别时候也会有伴奏出现乐器,伴奏乐器一般采用二胡、板胡、笛子、三弦等,有时还加入打击乐器(例如锣、鼓、镲、梆子、木鱼等)。甘州小调,其名目十分庞大,数目较

6、为繁多,流传至今的有绣红罗 苦柳青 甜柳青 山坡羊大红袍 纱帽翅等 40 余曲。有诉说旧社会中的苦难和艰辛不公的,例如沙娃上工 熬长工;有讲述爱情故事的,例如花五月 黄姑娘 冻冰绣荷包;也有赞美,称赞人们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例如十二月忙 小放牛;当然还有歌唱红军英勇奋战的打马家和歌唱党的改革开放、一心向民,反映人民群众开启美好生活的生活歌 十年改革农家乐 赞甘州等。甘州小调的素材分类:根据它的本身含义和所包含的特殊意义以及受众,把它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爱情故事、诉说苦难、民间传说、风土人情、嬉戏游玩五大类。“爱情故事”是小调中的比重较多的形式。表现了当地人民群众朴实真挚的爱情观和对那美好温馨爱

7、情的期待。有着浓厚地域色彩和乡土气息的甘州爱情小调通过传唱表达出来的那份感情,又让人觉得得格外感动和真切,在一首首充满爱意情谊的小调中谱写出了一段段动人的爱情故事。一般来说通过爱人之间的信物来表现情感关系,表现手法比较温和细腻,情绪相比较内敛,代表作品如绣鸳鸯 闹新房等。“诉说苦难”是甘州小调中也常见的一种题材,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歌曲中按照十二个月分成节,仔细叙述了劳动工人辛苦劳动却生活窘迫,不能保证吃穿。例如沙娃上工 小放牛等,这类歌曲情绪饱满,能给人好好生活的力量,但是曲调都很悲愤、沉重。虽然这种小调的形式很简单,由于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再加上情感和情绪的直接抒发,在当时时代背景下这种

8、小调很受欢迎。“民间传说”主要描述的是具有教育、劝化色彩的一些历史人物事迹和神话传说。甘州小调里的关于民间传说类型的题材多是由老百姓对鬼神这类形象的敬畏,还有许多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或是历史故事,如十把扇 绣红罗 赐福等。“风土人情”这种形式主要反映了当代人的日常工作、生活或是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是甘州小调中多见的一种。田地农作是当地农民生活生产的主要工作,田野里唱出的甘州小调描绘出他们辛苦耕作的各个场景,反映出农民们对庄稼大丰收和未来生活的那种美好期盼,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在勤劳充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类形式表达的一般是人们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歌词大多是是诙谐、快乐、传递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充

9、满着活力和喜乐。例如织手巾则讲的是劳动人民将一条条手巾的生产出来过程;拉骆驼 摘棉花 割韭菜、则描述了人民生产生活,忙碌而又充实的场景。这一类小调的题材内容多是通过人们的生活作息,很细致的描绘每一个场景,想要表达的情绪也清晰明了。“嬉戏游玩”甘州小调中的嬉游类的歌曲也占有一定的数量。这类型的小调多半为比较欢乐、充满娱乐性。如十二月花 十盏灯等。这一类型的小调形式较为活泼生动,充满生机。以小放牛为例分析甘州小调艺术特点:小放牛是甘州小调中比较有特色的且大家耳熟能详的代表作,属于劳动者诉苦类型的歌曲,主要描述了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在社会中生存的艰难,对于封建社会进行了声泪俱下的控诉,唱出心中苦,感人肺

10、腑,由于涉及当时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歌曲的情绪悲伤痛苦,去又有着不认输的坚强。此曲情真意切。表现人们当时的无奈挣扎又坚毅努力,也看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调式分析:小放牛调式的特征是甘州小调中比较经典的六字句,其甘州小调的音节主要以re,sol,la,dol四个音为主的,小调旋律的进行主要是是以五声音阶配合的。在前面两个乐句的基础上,经过了变化重复成为144三句体和四句体,变化的手法是由两个乐段而组成的歌曲,全句由一个上句和下句构成。不断重复吟唱以分节歌的形式,来进行叙事。典型的六句头小调,按照了我国较为传统的“起承转合”。曲中旋律的进行,主歌和副歌的转换中纯四度、小六度均有出现,如此才使得小调

11、给人以此起彼伏,朗朗上口的感觉。它的曲调较为明朗、深情。是G徵调式、旋律的形态变化是不大的。在节拍方面,大多以 2/4 拍为主。多为八字句、六字句也有九子句,有字数相同的二句段、三句段,也有字数不等的多句段。其歌词规律.大多七字句和六字句,也有九子句的二句段、三局段四句段小调的节奏完全没有变化,相对规整。歌曲中多靠重复来强调说明生活艰辛困苦,表达内心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盼望。歌曲的每一个乐句都有 4 小节,曲调与歌词联系紧密,其旋律中的节奏形态没有较大的变化,织体的写法也是可以说没有明显变化。歌词的内容与之相适应。有着北方歌曲独特之处,节奏的运用也显示了当地歌曲的风格特点,相同的音乐结构的连接和

12、重复都使音乐的发展而保持了独有的单调,在整体各种表现中又变得丰富有趣。唱词分析:甘州小调中的唱词大部分上运用的多为张掖当地的方言,语言风格是有些夸张的,同时它的自身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方言在歌曲中运用使其歌曲非常有特色。像小放牛的歌词中所唱:“家养的一对牛,长的个门楼角。套上了犁耕地,又把那角踒折。天底下那个穷人多,那一个都像我”里面的:“门”唱作“luo”“角”唱作“jue”“羊圈”唱作“jilv”“楼”唱作“quan”“瞎”唱作“ha”“扯下”唱作“poha”等,这样的地方方言,鲜明表现出了当地人民的这种性格特征。甘州小调的衬词也是独具它的特点的,使得小调体现了甘州人民

13、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别样的风土人情,词言的简朴、有意思、独具特色,使其更加的贴合生活,让听到小调的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艺术魅力,歌曲中的衬词除了“哪呼依呀嗨”“哎嗨哟”“依子哟”这些语气助词的类型,还有表达性的衬词和称谓词也是运用比较普遍的。例如小放牛中的“天下的穷人多,哪一个就像我”。衬词的规律是不严谨的,节拍感是不强烈的,具有伸缩性。但是这些歌舞类的歌唱,它的节奏是较为规则和整齐的,演唱的时候通常都有一些节奏乐器去固定了它的时值。小放牛语言幽默风趣,是具有趣味性的歌曲,展现了甘州大地的民间特色,坦诚直率的性格特征,在歌曲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地表现出明朗爽快西北风格。唱腔分析:民间

14、音乐的基础就是民歌、说唱艺术,对其民族戏曲的唱腔也有着艺术影响,甘州小调的数量是数不胜数,经过了岁月沉淀。它的曲调多是高亢奔放的,是当地的特色的民歌。小放牛这首歌曲,唱腔上是以秦腔为主,演唱时还常常会用到拖腔还有和声接腔,歌曲唱腔的衔接,使得歌曲韵味十足。虽形式是比较单调简洁,但声音绝不逊色。一般采用的形式为独唱中的清唱,通常会根据演唱者音域的高低灵活的来决定音乐的起伏。演出者一般都是独自一个人进行表演,身上会穿着比较夸张的有花色的棉袄或者是彩色斑斓的裙子,左手拿着手绢,右手拿着扇子,边唱边跳、活泼生动的进行表演。伴奏使用乐器一般采用二胡、唢呐、快板、板胡、笛子、三弦,有时还会加上一些民间打击

15、乐器,比如鼓、锣、镲、梆子。腔体可以说是一丝不苟,步伐动作干净利索,丝毫不拖沓,一板一眼,大开大合。这种唱腔完整的展现了西北汉子铿锵有力的声音,强烈的节奏也表现出西北民族的豪迈,这种小调的创作是即兴发挥的,会根据当时当地的发生的事情,在那种环境下立即进行创作的,这就更加展现了西北民歌的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小放牛中的“天下穷人多、哪一个像我”衬词直接反映出内心活动,丰富人物的具体形象。节奏整齐又不失情感传递,像这些叙述诉说类的歌曲中。节拍规律较为随性,靠的就是口口相传,语言简单,通俗,便于记忆,节奏清晰富有音乐性。小放牛这首小调就充分地体现出了劳动人民对当时的社会的气愤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16、,简洁明了的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生活的残酷现,讲述文 学 文 艺145了劳动人民在当时时代中的那种悲惨生活。通过对于小放牛这首甘州小调的艺术分析,对于这种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感悟。甘州小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有着浓厚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积淀,经过民间艺人长期不懈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庆祝传统节日和民间礼仪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曲调和歌曲内容经过一代代表演者的润色,使其在内容和主题上更加丰富和充实。往往通过一系列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传递知识、感化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甘州小调在漫长发展中仍持着那样别具一格的地域特色,展示出了乡土音乐最深的情、最真的心。甘州

17、民歌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农业、劳动等长期相处中创造和传播的高雅又通俗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广泛流传于民间,深入人心,具有鲜明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各族人民文化传播的艺术凝聚,是当代社会的宝贵文化财富。它是研究音乐、历史、民族、风俗和语言等一系列领域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生活在甘州这片热土上的祖先们所创造的地方民歌,甘州小调也只是其中一类。它们都是中华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刻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力量。甘州小调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它是由当地人特有的各种文化形式在历史发展中逐渐组成的艺术形式,既包含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的方式,又融合了他们

18、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于大多数唱了多年甘州小调的人来说,唱小调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比如说,在忙于生计时觉得不开心,内心愁苦,又或是农民们在田里干活很累的时候,通过唱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眼前或内心的忧郁,这就体现了甘州小调的娱乐价值。甘州小调不仅仅有娱乐价值,还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小调,人们可以了解歌曲中蕴含的真善美,通过小调,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可以了解到许多历史和人物的故事,这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自己喜欢的音乐,提高审美教育水平,而且以独特的方式引导人们的行为。甘州小调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以它丰富饱满的内容、鲜明的个性特征而广为流传。作为地方性的非物质文

19、化遗产,可以围绕它进行开发,不仅有利于它的发展和传播,还可以给当地的劳动者带来一部分经济效益,这又体现了它重要的经济价值。甘州小调经历了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具有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歌词简单明了,用的是有特色的地方方言,但情感却最为真挚,都是劳动者最真的内心写照,显示出深厚的地域特色。在演唱的同时不自觉地提升了当地人的审美,升华了甘州小调别具一格的文化价值。歌曲向人们传递着生活的快乐,表达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劳动人民喜欢唱,喜欢听,小调中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甘州小调看似简单朴素,干净利落,它独特的品质和魅力却深刻浓厚,显示出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参考文献:1李晓娟.甘州文艺德大同张掖小曲子研究系列(三)J.戏剧之家,2019(6):53.2康琤琤.甘肃民间小调音乐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7.3郇芳.来自白山黑水间的歌甘州小调现状调查与形态分析J.民族音乐,2008(2):13-15.4金秋.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作者简介:孙凡钧(1998),女,汉族,山东日照人,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