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结构构件裂缝、裂纹
1.形成原因:
(1)水泥安定性不合格。
(2)没有及时养护。
2.防治措施:
(1)做好混凝土配合比。
(2)加强早期养护。
(3)对水泥的技术性质加大频率检验。
二、结构物表面出现冷缝
1.形成原因:
下一层浇筑的混凝土已经凝固再浇筑上一层的混凝土。
2.防治措施:
(1)应增加搅拌能力。
(2)改善浇筑工艺以确保混凝土浇筑间断时间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三、施工缝表面混凝土松散
1.形成原因:
(1)凿毛过早。
2.防治措施:
(1)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时方可凿毛。
四、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
1.形成原因:
(1)集料级配差。
(2)混凝土浇筑时漏振。
2.防治措施:
(1)确保良好的集料级配。
(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插入式振动器的移动间距不应超过其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10cm的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的深度。
(3)表面振动器移位应能覆盖已振实部分。
(4)控制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对于采用插入式及附着式振动器施工不宜超过300mm。
五、混凝土表面不平整
1.形成原因:
(1)模板周转次数较多表面不平整。
(2)模板刚度不够而造成变形。
2.防治措施:
采用平整度好、刚度符合要求的模板。
六、拉条螺丝处外观较差
1.形成原因:
(1)处理方法不当。
2.防治措施:
(1)应先凿除钢筋周围直径4—5cm、深2-3cm的水泥混凝土后割除钢筋,再修补。
七、混凝土表面漏浆
1.形成原因:
(1)相邻模板拼缝不牢。
(2)模板的榫槽嵌接不紧密造成跑模。
2.防治措施:
(1)拼好模板,并在拼缝处设止水带。
(2)模板的榫槽嵌接应紧密。
八、混凝土跑模
1.形成原因:
(1)模板的榫槽嵌接不紧密。
(2)模板的刚度不够而变形。
2.防治措施:
(1)模板的榫槽嵌接应紧密。
(2)选择刚度好的模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