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射洪沱牌实验学校
陈中兴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第一学段,教材安排了整数四则运算许多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对整数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单元的内容是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本节课就是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它是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于四则运算意义认识的提升,将为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加、减、乘、除法的感性认识。学生在前一节课又抽象、概括了加、减法的意义与各部分间的关系,明白了加法就是合并,减法就是分拆,明白了加、减法算理。本节课又要对乘、除法的意义与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抽象、概括,让学生明白乘法仍然是合并,乘法是合并几个相同加数,除法仍然是分拆,除法是平均分,明白了乘、除法算理。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6页。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乘法仍然是合并,乘法是合并几个相同加数,除法仍然是分拆,除法是平均分,明白了乘、除法算理。
2.让学生经历概括总结乘、除法的意义的过程,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3.学生通过讨论、比较、概括等活动,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5.培养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明白乘、除法算理。
教学难点:明白乘、除法算理和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电子白板(以动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课件让学生明白乘、除法算理和除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
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情
景
导
入
1.课件出示:改编例题盘子放苹果的动画。
2.谈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1.看动画,找出数学信息。
2.齐读课题。
以动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简洁的谈话明确学习任务。
二
探
究
新
知
1.提出并解决问题:
(1)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根据问题板书(把乘法计算的问题板书在上面,除法计算的问题板书在下面。
(2)请学生解答第一个问题
用加法算:2+2+2+2+2=10
用乘法算:2×5=10
1.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2.汇报问题。3.独立解决问题。4.汇报解决方法与结果。
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明白乘法的算理和概括乘法的意义打好基础。
2.明白乘法算理和概括乘法的意义(课件出示):
(1)相同加数是多少?相同加数个数是多少?
(2)把几个几合并起来了?
(3)为什么用乘法呢?
(4)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5)板书乘法的意义。
(6)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1.小组讨论。
2.几个小组汇报。
3. 明白乘法算理。
4. 理解乘法的意义。
5.学生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乘法算理,概括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的意义。
让学生经历逻辑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思想。
3.明白除法算理和概括除法的意义:(1)引导学生观察(2)、(3)问题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①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②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③第(2)、(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④第(2)、(3)题为什么用除法?
(2)明确除法算理,课件出示分析图,学生理解“平均分”。
(3)概括除法的意义,板书除法的意义。(4)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学生观察。
2.学生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
4.学生理解“平均分”,明白除法算理。
5.概括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的意义。
6. 掌握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概况,让学生理解“平均分”,明白除法算理。
概括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的意义。
让学生经历逻辑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思想。
4.乘、除法的关系:
(1)比较(2)、(3)与题(1)题已知信息与问题有什么变化?
(2)观察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
(3)总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1.学生独立比较(2)、(3)与题(1)题已知信息与问题有什么变化?
2.集体交流。
3.学生独立观察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分析、总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让学生经历从乘法到除法,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感悟理解数学结论的过程。
5.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回顾总结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有怎样关系?
(2)用等式表示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交流、归纳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师板书。
1.学生独立思考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
2.集体交流。
3.学生独立用等式表示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集体交流归纳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让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6.课堂小结:看教材5、6页,默读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生看教材5、6页,默读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让数学学习不能离开书本。
2.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
加
深
拓
展
1.填空:
算式8+8+8+8+8里,相同加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是(),乘法算式是( )。
2.练习二第1题。
3.根据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20×60=1200( )、( )
100÷25=4 ( )、( )
4.填空:
125×( )=1000
200÷( )=8
( )÷30=24
5.(1)根据 × = = 写出另外两个关系式( )和( )。(2)X÷Y=Z写出另外两个关系式( )和( )。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习题。
2.集体交流。
通过有针对性和梯度练习,进一步明白乘、除法算理,乘、除法意义,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
课堂
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没有不懂的知识?同学解决困惑。
学生回答,掌握乘、除法意义,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
设计
练习二第5、6题。
学生完成作业。
把握重点与考点。
六板书
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例:(1)每个盘子里有2个苹果,5个盘子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用加法算:2+2+2+2+2=10
用乘法算:2×5=10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有10个苹果,平均放到5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多少个苹果?
10÷5=2
(3)有10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苹果,可以放多少个盘子?
10÷2=5
2 × 5 = 10 10 ÷ 5= 2
: 合并: :
因数× 因数= 积 10 ÷ 2=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