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第22课 筑起“防火墙”
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不良行为会导致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进而能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防微杜渐,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培养良好的品质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积极情感.
2.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掌握在特定情况下自我保护的方法
(2)掌握在特殊条件下获得法律帮助的途径,运用法律保护好自己的方法.
教学过程:
l 导入新课
事例导入:
开学不久,初一(4)班的陆洋同学在回家的路上遭遇抢劫,电动车和身上的小联通都被抢劫一空。
2007年06月01日,苏州一网吧凌晨营业发生未成年人被砍事件,一个孩子的手、脚被砍伤!
(设问)最近几年,为什么未成年人受到伤害的事件屡禁不止,还呈上升趋势呢?为什么未成年人最容易受到伤害呢?
学生:……
老师:一方面由于未成年人生活经验不足,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在辨别是非上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未成年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够强,所以容易遭受不法侵害。
l 讲授新课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为未成年人提供特殊的保护就是保护国家和民族的明天.所以,在1991年和1999年我国权力机关分别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
生活中,虽然有法律规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但是中小学生受到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如:绑架、拐卖、车祸、火灾等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相关的案例。
情境一:生活在线(课件显示)
想一想:1.丁某本身存在哪些错误的行为呢?
2.续写故事:“当晚,丁某被绑架了,接着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3.如果你是丁某,遇到这样的情况,打算如何进行自救,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
小结:当独自在家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心理测试(显示课件)
小结: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是指未成年人应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觉抵制社会不良影响,自觉与社会各方面的保护相配合,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思想意识和能力.(课件显示)
情境二:一天,小明放学回家,在路上遇到社会上小混混敲诈勒索
设问: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认为他应该怎么做呢? (课件显示)
学生:(甲)“一起想办法,凑钱给他,免得他再来找麻烦”
(乙)“找几个朋友把他教训一下”
(丙)“我们应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引导:(1)甲采取的是忍让顺从的态度,这样做只会助长不法之徒的嚣张气焰
(2)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不仅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是一种违法行为,可能会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丙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小结:在生活中,当自己遇到不法侵害时,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自救,要以保护生命为前提,与不法分子斗争时.不要硬拼,要机智灵活.
(过渡)生活中,青少年学生除了可能会遇到不法侵害外,有时还可能会因为意外的事故而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如: 偶遇小偷、家中失火、交通事故等等.
情境三:当家中失火的时候、发生交通事故时、半夜发现家有小偷时,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急救的措施呢?(课件显示)
引导:发生意外事件时,我们要善于与社会各方面提供的保护相配合.如遇到火灾要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遇到车祸要拨打电话112……
情境四:生活中,青少年学生还有可能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和行为习惯的影响.面对社会上的不良诱惑,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遇到下列情境, 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呢? (课件显示)
(1)一个周末的晚上,你表哥(社会青年)生日,请你去营业性舞厅跳舞、喝酒、打麻将庆祝他的生日。你怎么办?
(2)过年时,你的亲戚让你喝烈性酒,你怎么办?
(3)朋友拉你去看思想不健康的录象,你怎么办?
引导: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影响很大,对身边不良诱惑,我们要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觉抵制.
l 总结: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除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给予特殊的保护外,更要未成年人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也要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更要学会依法保护自己,要认真学法,依法自律,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课件显示)
l 课后作业:搜集一些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存在的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例,并与同学探讨解决的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