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酸的化学性质说课稿民乐县第二中学 姚正林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九年级人教版化学课本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中的一个活动与探究内容。在课题1前两个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的方法,初步学习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及其用途,认识了浓硫酸的强烈腐蚀性,初步学会了浓硫酸的稀释方法。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究活动学习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从而概括总结出稀酸的化学通性。可以培养学生从诸多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比较和归纳能力。这种通过探究活动总结物质性质的方法对后续学习中的“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以及今后高中阶
2、段物质性质的研究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一些零碎的酸的知识点,比如对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所了解;懂得用酸碱指示剂来区分酸、碱溶液;知道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知道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知道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在能力上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动手、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尝试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获得和构建知识。初中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喜欢动手完成实验,对本节课学习热情较高,但学生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较弱,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认识酸的化学性质。2.使学生
3、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3.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能力。(二)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酸的化学性质。2.进一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2.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3.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4.增强变废为宝的意识,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观。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活动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归纳总结酸的化学性质
4、,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和书写化学方程式。五、教法与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探究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六、教学资源和媒体本节课用到的仪器药品:稀盐酸、稀硫酸、生锈的铁钉、氧化铜、氢氧化铜、氢氧化钙、鸡蛋壳、硝酸银溶液、硝酸钡溶液、试管、镊子、药匙、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此外还有教师
5、制作的多媒体PPT课件和工艺品。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教 学 流 程教法学法设 计 意 图设疑引课创设情境:展示教师自制的工艺品提出问题:怎样在鸡蛋上刻出文字或图案呢?教师:讲述设疑。学生:观察感知。引起学生的注意,切入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回顾归纳学生回顾归纳:根据学案内容积极思考,回忆所学知识,回答酸与指示剂的反应现象,练习书写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总结该类反应的反应规律。师生:共同纠正学
6、案上的错误和遗漏,类比归纳酸的前两条化学性质。教师:纠正指导,点拨归纳。学生:思考表述,书写总结。检查学生的书写能力,落实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学生通过个性的类比到一类物质性质的方法,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的认知规律。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用两种酸与金属氧化物、碱和盐任意反应,探究酸的其它化学性质,并推理总结各类反应的反应规律,填写完成学案的探究内容。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巡视指导各小组实验。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思考分析,类比推理,书写总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体验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
7、的描述和书写能力,能用简洁的文字描述现象,能准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实验药品选用生锈铁钉和鸡蛋壳,增强变废为宝的意识。展示交流小组展示:学生分小组用实物投影展示学习成果,汇报实验所用药品、现象、化学方程式和反应规律。师生:共同纠正学案上的错误和遗漏,类比归纳酸的另三条化学性质。教师:点拨评价。学生:倾听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疑升华学生分小组讨论:1.酸溶液具有通性的原因?2.蛋雕工艺品上的文字或图案是怎样刻出的?学生:思考讨论,表达观点。教师:点拨释疑。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盘点收获 教师询问: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明白了哪些道理?学生总结表达。梳理学习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总结思维方法,授之以渔,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得到具体应用。六、课堂检测(见学案:检测提升)七、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