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527728 上传时间:2024-12-11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2.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建铁路XX工程 XX标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XX集团XX铁路XX标第XX项目部 2010年7月 目 录 1 总则 1 2、编制依据 1 3、管段工程概况 1 4、管段内地质概况 2 5、组织机构和人员仪器的配置 4 6、沉降变形观测的重要性、原则及管理制度 4 6.1沉降变形观测的重要性 4 6.2沉降变形观测的原则 5 6.3沉降变形观测的管理制度 5 7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内容及控制要求 6 7.1沉降变形观测范围 6 7.2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控制要求 6 7.3评估区段内线下工程分布范围和测点分布情况 6 7.4观测断面工程属性信息汇总表 7 8、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9 8.1桥梁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9 8.2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17 8.3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0 9 沉降变形测量 21 9.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21 9.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Ø 21 9.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22 9.4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水准测量方法示意图 23 9.5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24 9.6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29 10、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32 10.1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的基本要求 32 10.2桥梁工程沉降变形评估 32 10.3 隧道工程沉降评估 34 10.4 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 35 10.5 区段工程沉降评估 35 11、 沉降变形观测资料的提交与数据管理 35 12、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计划和时间 39 13、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 39 13.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质量保证措施 39 13.2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安全保证措施 40 附表1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41 附表2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42 附表3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43 附表4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44 附表5 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 45 附表6 涵洞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46 附表7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记录表 47 附表8 梁体张拉徐变记录汇总表 48 附表9 沉降设计值表 49 附表10 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 50 附表11 断链表 51 1 总则 1 为满足GGTJ-2标第八项目部管段对桥梁、隧道、过渡段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 2 本实施方案适用于GGTJ-2标第八项目部管段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3 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4 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真实反映工后沉降状况。 5 沉降变形观测是沉降评估,进而确定铺设无碴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需加强对沉降观测过程的质量控制。沉降变形观测过程中必须与评估紧密结合,加强动态协调,以及时发现沉降异常情况。 2、编制依据 1贵广铁路公司2010年4月16日《关于召开贵广铁路无砟轨道线下工程变形观测技术交底会议纪要》2010年第13期 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3《客运专线铁路变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 [2009]77号)。 4《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5号) 。 5《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7《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J962-2009及条文说明 8贵广铁路GGTJ-2标设计图纸 9其他相关规范、规定和标准。 3、管段工程概况 管段里程DK158+019- DK172+025,全长14.006km, 该区段位于贵州省都匀市三都县打鱼乡和羊福乡境内,属于贵广铁路GGTJ-2标范围,由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贵广铁路工程指挥部第八项目部负责施工,成都大西南铁路监理有限公司贵广铁路项目部GGJL-1标第七监理组负责监理,铁道第二勘测设计院负责设计。 全管段内共有桥梁2座,隧道3座。其中桥梁工点分别为也送坡双线中桥 DK158+969.06~DK159+071.94 ,桥梁全长102.88 m;巫虾河双线中桥D3K163+851.76~D3K163+955.44 ,桥梁全长 103.68 m;隧道工点分别为 也送坡隧道D3K158+019 ~DK158+967 ,隧道全长 948m。同开坡隧道DK159+085 ~D3K163+842 ,隧道全长 4757m。羊甲隧道D3K163+959 ~DK172+028 ,隧道全长 8069m。隧道设计为三个工作面掘进,羊甲进口、横洞(533m)、斜井(1326m)。羊甲隧道进口承担正洞DK163+959~DK165+575共1616米施工任务,羊甲横洞承担正洞DK165+575~DK168+100共2525米施工任务,羊甲斜井承担正洞DK168+100~DK172+029共3929米施工任务。 贵广铁路GGTJ-2标第八项目部工点分布统计表 序号 工点名称 起点里程 终点里程 长度(m) 备注 1 也送坡隧道 D3K158+019 DK158+967 948 短链0.006m 2 也送坡双线中桥 DK158+969.06 DK159+071.94 102.88 3 同开坡隧道 DK159+085 D3K163+842 4757 4 巫虾河双线中桥 D3K163+851.76 D3K163+955.44 103.68 5 羊甲隧道 D3K163+959 DK172+028 8069 短链0.008m 总长度小计 D3K158+019 DK172+028 14.006 短链0.014m 4、管段内地质概况 4.1也送坡隧道 也送坡隧道为中低山构造剥蚀地貌,沟谷深切,进出口覆土总厚0~5m,基岩均为元古界上板溪群清水江组薄至中厚层砂质板岩夹绢云母板岩,偶夹厚层变质粉细砂岩,岩质稍显坚硬、性脆;隧道位于区域性来速逆断层与同开正断层之间,其间褶皱较为密集发育,岩层层面较陡立,倾角45~65度间且线路基本垂直岩层走向;受构造影响,整个隧道洞身岩体破碎,完整性不好,多呈碎石块石结构,岩层风化较为强烈;进出口段全、强风化带总厚10~30m;整体而言,该隧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4.2也送坡双线中桥 本桥属云贵高原剥蚀、溶蚀中、低山区。地面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降低,主要山峰、河谷走向与主要地质构造线一致,南北向展布的背斜宽缓形成山岭,向斜狭窄形成河谷,为典型的隔槽式褶皱山区。山岭海拔1000~1600m,为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水岭(苗岭)主峰之一。岩溶地貌占据主导地位,在褶曲翼部,由于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间分布,岩溶地貌呈带状展布,多为低缓的蜂丛谷地,在靠近分水岭、构造影响强烈处形成尤如侵蚀地形一般的“V”型峡谷。 4.3同开坡隧道 同开坡隧道洞身通过地段地形为剥蚀中低山地貌,隧道穿越山脉山脊呈北东向延伸,山脊绝对高程850~1000m,进出口沟谷绝对高程400m~500m,相对高差200m~400m,隧道洞身最大埋深约380m,坡体沟壑纵横,多为“V”型沟,切割深,坡面陡峭,自然横坡35°~55°,局部陡立;坡面植被发育。多为低矮乔木林;进出口端有乡村公路通行,需新建引入便道至洞口。 4.4巫虾河双线中桥 桥梁横跨巫虾河,桥梁连接羊甲隧道进口和同开坡隧道出口,此段水流流量较小,水深较浅,属于典型的山间溪流。地层岩性:为粉质粘土,砂质板岩。地质构造:桩基以砂质板岩为主,桩基嵌入W2完整岩内不小于1m,无对桥梁工程有影响的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4.5羊甲隧道 羊甲隧道洞身通过地段地形为剥蚀中低山地貌,隧道穿越山脉山脊呈北东向延伸,山脊绝对高程850~1000m,进出口沟谷绝对高程900m~1300m,相对高差400m~700m,隧道洞身最大埋深约700m,坡体沟壑纵横,多为“V”型沟,切割深,坡面陡峭,自然横坡35°~55°,局部陡立;进口位于巫虾河“V”型河谷左岸,出口端位于排搞河深切“U”型河谷右岸,出口端坡顶至谷底高差400m,坡面纵坡45°,局部直立,坡面植被发育。 5、组织机构和人员仪器的配置 5.1项目部成立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小组,对项目部所属各工区的沉降观测进行监督、指导和实施工作。 5.2人员仪器的配置(见下表) 沉降变形观测小组人员配置 序号 姓名 组别 职称 职务 备注 1 曹昌洪 工程师 总工 副组长 2 李景鲜 工程师 工程部长 3 王景全 工程师 测量主管 4 刘俊涛 技术员 测工 5 陈 启 技术员 测工 6 阳昆平 技术员 测工 沉降变形观测小组仪器配置 序号 仪器名称 规格型号 技术指标 出厂编号 检定日期 有效日期 1 电子水准仪 Dini03 0.3mm 731383 2010年3月 2011年3月 2 铟钢尺 3米 2010年3月 2011年3月 6、沉降变形观测的重要性、原则及管理制度 6.1沉降变形观测的重要性 贵广铁路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要求构筑物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满足耐久性要求,并强调与相邻构筑的变形与刚度协调、统一,满足高速列车平稳、安全运营,以及旅客乘坐的舒适度要求。针对以上高速铁路的特点,无砟轨道对桥梁、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十分严格、标准高。 为确保线下土建工程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要求,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变形观测数据进行系统综合分析、预测、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以保证设计预测沉降与实际沉降更为接近,使桥梁、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工后沉降及差异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的铺设质量。同时,观测数据还可作为竣工验交时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 6.2沉降变形观测的原则 为确保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受控,合理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我单位按照以下原则组织实施沉降变形观测:桥隧观测、立体监控、信息施工、数据真实,成果可控。通过对桥梁、隧道的沉降观测点的精密测量,沉降观测数据全面收集,系统、综合分析沉降变形规律,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桥梁、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6.3沉降变形观测的管理制度 依据施工的二等水准点及加密控制点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为确保数据精度及准确度,确保数据汇总的及时性,计划制定以下管理制度及办法: 1观测元器件埋设确认制度 2沉降变形观测技术交底制度 3观测元器件保护制度 4观测基准点、工作点复测制度 5变形观测数据复检制 6沉降变形观测奖罚制度 7沉降变形观测质量报告、调查和处理制度 8沉降变形监理测资料管理办法 建立项目部—工区—量测组的管理体系,明确各个部门、参与人的职责,层层落实。对测试元器件的埋设、保护、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各个环节进行明确规定,责任落实到人。 7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内容及控制要求 7.1沉降变形观测范围 根据本项目部实体工程情况,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主要有以下内容: 桥梁:桥各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 隧道: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 过渡段:桥隧过渡段沉降观测。 7.2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控制要求 桥梁:墩台均匀沉降量不大于20mm,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不大于5mm;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梁,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对于连续梁等特殊桥跨结构的徐变限值按设计文件规定办理。 隧道:基础工后沉降一般不应大于15mm。 过渡段:桥隧过渡段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 7.3评估区段内线下工程分布范围和测点分布情况 表7-1 评估区段内线下工程分布范围和测点分布情况表 工点名称 起始里程 终止里程 工点长度(m) 观测断面数 也送坡隧道 D3K158+019 DK158+967.00 948 11 也送坡双线中桥 DK158+969.06 DK159+071.94 102.88 7 同开坡隧道 DK159+085 D3K163+842 4757 25 巫虾河双线中桥 D3K163+851.76 D3K163+955.44 103.68 7 羊甲隧道 D3K163+959 DK172+028 8069 25 合 计 14006 75 7.4观测断面工程属性信息汇总表 表7-2 观测断面工程属性信息汇总表 观测断面桩号 结构特性 地基加固方式 观测点布置 DK158+019 隧道 观测桩 DK158+039.5 隧道 观测桩 DK158+040.5 隧道 观测桩 DK158+100 隧道 观测桩 DK158+220 隧道 观测桩 DK158+570 隧道 观测桩 DK158+880 隧道 观测桩 DK158+925 隧道 观测桩 DK158+961.5 隧道 观测桩 DK158+962.5 隧道 观测桩 DK158+967 隧道 观测桩 DK158+969.5 桥梁 钻孔桩 观测桩 DK158+976.2 桥梁 钻孔桩 观测桩 DK158+997.6 桥梁 钻孔桩 观测桩 DK159+020.5 桥梁 钻孔桩 观测桩 DK159+043.3 桥梁 钻孔桩 观测桩 DK159+064.2 桥梁 钻孔桩 观测桩 DK159+071.4 桥梁 钻孔桩 观测桩 DK159+085 隧道 观测桩 DK159+165 隧道 观测桩 DK159+325 隧道 观测桩 DK159+475 隧道 观测桩 DK159+670 隧道 观测桩 DK160+070 隧道 观测桩 DK160+470 隧道 观测桩 DK160+800 隧道 观测桩 DK161+100 隧道 观测桩 DK161+400 隧道 观测桩 DK161+800 隧道 观测桩 DK161+910 隧道 观测桩 DK162+030 隧道 观测桩 DK162+180 隧道 观测桩 DK162+310 隧道 观测桩 DK162+400 隧道 观测桩 DK162+550 隧道 观测桩 DK162+665 隧道 观测桩 DK162+870 隧道 观测桩 DK162+955 隧道 观测桩 DK163+050 隧道 观测桩 DK163+100 隧道 观测桩 DK163+550 隧道 观测桩 DK163+700 隧道 观测桩 DK163+842 隧道 观测桩 DK163+852.3 桥台 钻孔桩 观测桩 DK163+860.3 桥台 钻孔桩 观测桩 DK163+881.1 跨中 观测桩 DK163+904 墩中心 嵌岩桩 观测桩 DK163+926.8 跨中 观测桩 DK163+947.3 桥台 钻孔桩 观测桩 DK163+954.9 桥台 钻孔桩 观测桩 DK163+959 隧道 观测桩 DK163+979 隧道 观测桩 DK164+050 隧道 观测桩 DK164+200 隧道 观测桩 DK164+600 隧道 观测桩 DK164+800 隧道 观测桩 DK165+850 隧道 观测桩 DK166+250 隧道 观测桩 DK166+460 隧道 观测桩 DK166+860 隧道 观测桩 DK167+260 隧道 观测桩 DK167+660 隧道 观测桩 DK168+060 隧道 观测桩 DK168+460 隧道 观测桩 DK168+860 隧道 观测桩 DK169+260 隧道 观测桩 DK169+550 隧道 观测桩 DK169+640 隧道 观测桩 DK170+040 隧道 观测桩 DK170+400 隧道 观测桩 DK170+800 隧道 观测桩 DK171+200 隧道 观测桩 DK171+600 隧道 观测桩 DK172+000 隧道 观测桩 DK172+028 隧道 观测桩 注:表中所列断面为根据设计要求及沉降变形监测断面布设原则初步确定的监测断面(其中羊甲隧道DK166+650-DK169+550、DK171+223-DK172+028段无围岩级别,均按Ⅲ级围岩考虑),施工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8、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8.1桥梁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梁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梁基础沉降变形等符合设计要求。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桥梁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 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2 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8.1.1 沉降观测的内容 桥梁(梁体、桥墩、桥台)各个施工阶段的垂直沉降。桥梁水平位移监测根据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8.1.2 观测标的设置原则 每个桥墩台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桥墩台沉降观测点可在墩顶、墩身或承台上四角布置。观测标志应尽量靠近地面(水面),距地面(水面)高度应在1m 左右。在地质条件较好地段,每个墩台可设置一个观测点,岩石地基、嵌入岩石桩基础的桥墩,选择典型墩(台)、梁洞进行观测,其余地段的墩台应不少于2 个观测点,布置于墩台两侧。但对于地质条件复杂、变化较大的墩台,观测点总数不应少于4 个。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方便观测、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1 承台观测标 承台观测标原则上不少于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 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 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2 墩身观测标 1)标观测点数量每墩不少于2 处,位于墩身两侧。 2)墩身观测标埋设,当墩全高大于14m 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需要埋设4 个墩身观测标;当墩全高小于等于14m 时,埋设2个墩身观测标。墩身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常水位0.5~1.0m 左右的位置,以不被掩埋、不被破坏、便于观测为原则;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墩身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8—1。 图8—1 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 3 桥台观测标 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 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桥台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8—2。 图8—2 桥台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 4 梁体观测标 1)逐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 2)观测标的布置 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跨中附近设置,详见图8—3、图8—4。 图8—3 梁部测点横向布置示意图 图8—4 连续梁梁部测点纵向布置示意图 8.1.3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1 承台观测标 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 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设表面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观测标的设置详见8—5 图8—5承台观测标设置示意图 2 墩身观测标 采用φ14mm 不锈钢螺栓。见图8—6。 图8—6 墩身观测标设置 3 桥面铺装完成后的梁体徐变观测点的设置位置 1)设计图纸有明确指定位置的,按设计图纸指定位置布设;设计图纸没有规定的,梁体徐变观测点的设置:横向在防撞墙内侧10cm处,纵向仍在梁中及两端支座处。 2)梁体徐变观测点的埋设要求 在桥面铺装施工时,按《评估指南》附录A 图A.0.2 规定进行埋设。已完成桥面铺装,打入φ6mm 膨胀螺栓,端头打磨成圆弧形。为保护防水层卷材的完整,不应在预应力梁梁体制作阶段预埋桥面铺装完成后的梁体徐变观测点。 4 无砟轨道铺设时梁体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待补充规定详细要求。 8.1.4 观测技术要求 1 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2 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桥梁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桥梁施工质量。 3 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国家二等精密水准测量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8—7 所示: 图8—7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4 桥梁梁部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8—8所示,其中测点1,2,3,4 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3,4,5,6 构成第二个闭合环。所有观测线路在形成闭合环以前必须置镜两次以上,以保证不会形成相关闭合环。 图8—8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5 观测精度要求 桥梁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 6 观测频次要求 1)墩台基础沉降观测一般根据下表8-1 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 表8-1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墩台基础施工完成 / / 设置观测点,进行首次观测 墩台混凝土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 1 次或1 次/周 承台回填时,临时观 测点取消 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 ≥6 个月 1 次/周 岩石地基的桥梁,一 般不宜少于2 个月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1 次/周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24个月 0~3 个月 1 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 4~12 个月 1 次/3 个月 13~24 个月 1 次/6 个月 注: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2)梁体徐变观测据下表8-2 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表 表8-2 梁体测量间隔表 观测阶段 观测周期 预应力终张拉 张拉前、后各1 次 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 张拉完成后第1 天 张拉完成后第3 天 张拉完成后第5 天 张拉完成后1~3 月,每7 天为一测量周期 1 次/周,要求安装前、后必须各有1 次 桥梁附属设施安装 1 次/周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第0~3 个月,每1 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第4~24 个月,每3 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8.2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8.2.1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沉降观测的内容。 2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 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当长度不足时,每段围岩或不同衬砌段应至少布置一个断面。 3 不良地质和复杂地质区段,观测断面的间距为一般地段的一半。 4 隧道洞口里程、隧路分界里程、明暗分界里程、有仰拱和无仰拱衬砌变化里程及所有设置变形缝两侧均应布置观测断面。 5 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 6 施工降水范围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 长度大于20m 的明洞,每20m 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8 隧底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 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 处;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 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约6m 和变形缝前后各0.5m 处,隧道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如下图8—9 所示: 图8—9 隧道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 9 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观测断面隧道内壁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8—10 所示: 图8—10 隧道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8.2.2 观测元件埋设 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观测点的埋设参照下图8-11进行: 图8—11 隧道观测点设置示意图(单位:mm) 8.2.3 观测技术要求 1 隧道沉降观测从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3 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2 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定期检查并作出详细记录;每次测量应采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3 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 4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见表8-3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 表8-3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仰拱施工完成至无砟轨道铺设前 3个月 1 次/周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1 次/天 无砟轨道铺设后 3个月 0~1 个月 1 次/周 1~3 个月 1 次/2周 8.2.4 隧道变形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1 隧道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1)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 2)隧道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地质勘查报告、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等相关设计资料。 3)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IV~V 级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 4)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2 隧道内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3 隧道基础的沉降预测与评估方法采用路基沉降预测采用的曲线回归法,具体应满足以下要求: 1)根据隧道完成或回填土后不少于3 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 2)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 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 3)隧道完成或回填土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下列条件: s(t)/s(t=∞)≥75% 式中: 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 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注:沉降和时间以隧道完成后为起始点)。 4)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并应满足无砟轨道有关设计要求。 8.3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8.3.1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 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桥隧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2 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5~10m、20~30m 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 8.3.2 观测技术要求 沉降精度与频次等技术要求同隧道要求。 9 沉降变形测量 贵广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结构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工点具体要求确定。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 公里,基准点选择设计院交桩点CPI、CPII 和水准基点。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 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9.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规定执行。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见表9-1 表9-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变形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测量 沉降变形点的高程 中误差(mm) 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差中误差(mm) 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 二等 ±0.5 ±0.3 ±3.0 三等 ±1.0 ±0.5 ±6.0 9.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Ø 9.2.1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9.2.2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 表9-2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第站高差中 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 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 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二等 0.5 0.13 2 3 DS05型仪器,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三等 1.0 0.30 4 6 DS05型仪器,宜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注:F—附合线路或环线长度,km。 R—检测已测测段长度,km。 9.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9.3.1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1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二等水准点。 2 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 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桥梁、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9.3.2 基准点的检测 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根据沉降速率适当增加复测次数,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 沉降变形点的监测频率应根据被监测变形体的沉降速率在各单位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中已制定。Ø 9.3.3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新增水准点标石及标心与CPI、CPII相同。埋石在现场浇灌,挖坑后底部要夯实,先浇灌底部,待基本凝固后再用模板浇灌上部,并插入不锈钢标心,保持标心垂直和半球露出混凝土(约1~2厘米)。每个水准点埋设后,绘制点之记图。在水准点标石埋石中应对部分标石的坑位、标石浇灌进行照相记录。影像文件名与水准点号对应。标石编号用字模压制,字头朝前进方向,即朝广州方向,并用红油漆填写字体。 9.3.4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项目,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变形观测点。 9.3.5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当沉降量超过限差时,应对沉降变形观测点的沉降观测量进行修正。 9.4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水准测量方法示意图 (见图9-1、图9-2)。 9.5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9.5.1 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9.5.2 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确保仪器的各项指标参数附合测量要求,并保留检验记录。 9.5.3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1严格按国家二等水准技术要求施测。沉降监测网的首期观测(“零周期”)要求往返观测2次,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其余各期往返观测1次; 2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图9-1 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9-2 水准测量方法示意 4 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5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6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7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8 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在区域沉降地区每次对沉降变形观测点进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