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李吉提音乐评论中的音乐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2637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李吉提音乐评论中的音乐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李吉提音乐评论中的音乐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李吉提音乐评论中的音乐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 0 2 3 年第2 期THE NEW VOICE OF YUE-FU(Journal of the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No.2,2023论李吉提音乐评论中的音乐分析杨静内容提要 李李吉提先生的音乐评论将理性的形态分析与感性认识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种兼具分析和评论双重属性的专业音乐评论范式。她的乐评观照技法与内容、整体与细节,“地道”“实事求是”的技术分析是其乐评的特色。本文以李吉提先生音乐分析式的评论方法为研究对象,探究具有专业性、学术性的音乐评论实践路径。【关键词李吉提音乐评论音乐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2、D0I:10.20093/ki.CN21-1080/J.2023.02.05文章编号:1 0 0 1-5 7 3 6(2 0 2 3)0 2-0 0 3 7-7李吉提先生在当代音乐创作研究和音乐评论、中西音乐分析教学等方面成绩斐然。1 9 8 6 至2 0 2 0年间其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发表了学术论文22篇,2 0 0 4至2 0 2 2 年间在沈阳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发表了含分析类评论文章等其他文论3 4篇,等等。就音乐评论而言,仅1 9 8 9 年至今,人民音乐就刊发了其各类评论文章5 0 余篇。李吉提先生的音乐评论包括作品评价、人物评说、演出述评、音乐文论等,视野宽阔、文笔洗练,观点鲜明

3、独到,以客观、宽厚的评论态度和个性的评论方式对作品等对象进行批评。当代音乐创作技术纷繁复杂,音乐表现形式多样,美学趣味已不仅限于单一维度,简单套用传统艺术理论的审美准则和批评范式已不能深入作者简介:杨静(1 9 8 3 一),女,博士,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基金项目:2 0 2 1 年度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一般项目“中国钢琴作品中的织体修辞分析与表演研究”(项目编号:SM202110046001)。1杨燕迪: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一一论八项追求,中国音乐2 0 2 2 年第3 期,第1 41 页。其精髓。李吉提先生的评论方式多样,新意迭出。她常采用类似“文本细读”的手法,将

4、理性的形态分析与感性认识有机融合,使作曲技术分析用于批评实践,避免二者界限分明。她通过准确、细致有效的技术分析,使乐评既具有理论高度和学理性,又体现出文化层面的直观感受,从而形成一种兼具分析和评论双重属性的专业音乐评论范式。应用音乐分析手法是音乐评论的重要方式。正如杨燕迪所说:“评论如果不触及形式和技术,就无法真正深入音乐内核,也不能令人信服”。1然而,李吉提先生不但将技术分析应用于乐评,而且其精准的技术分析对于评论观点的有力支撑,更是形成了“李氏风格”。本文就以音乐分析为38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 0 2 3 年第2 期切入点,以含有音乐分析式的评论方法为研究对象,在范例研读中总结李

5、吉提先生音乐评论的分析特点和手法,探究具有专业性、学术性的音乐评论实践路径,以期加深认识其对相应学科及理论建构的重要意义。一、选点“巧妙”李吉提先生的乐评善于抓住作品核心并最具特色的技术特点和构造手法,捕捉到内置于音乐本体又触碰到自已内心的作品亮点,作为其评论写作的动因。比如评论张千一作品音乐会1 时,李吉提先生并没有按照演出顺序对六部作品逐一分析,而是采用技法和风格分类、突出分析代表作品的方式进行评价。包括以北方森林为代表的早期交响音乐创作、以大提琴协奏曲为代表的现代风格音乐创作以及新世纪音乐创作综合谈。文章结构如此布局不但使作曲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特点清晰,而且厘清了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以大提琴

6、协奏曲为例,作品强调动机在创作中的主导功能,音乐通过动机发展手法、速度与节奏处理,从局部技术到整体构思,揭示了该作品主要特点。就该作亮点李吉提先生择其以下两方面阐述道,这部作品使用了“主导动机变形和发展的音乐陈述手法”,以及“结构中还包含有各种不同的弹性变速节奏,以适应乐曲戏剧性倾诉的需要”。同样是评论音乐会,李吉提先生对韩兰魁交响乐作品音乐会2 评论时,针对上演的两部作品如何体现中西技术融合、反映中国人精神风貌,采用主题特点、材料发展、结构布局等分析策略,以作曲家融民族、地方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术为一体的创作特征立意。其中,两乐章交响曲从创作技法到宏观结构对作曲家的理性创作进行了解析。而对于

7、绿色的呼唤六个乐章的大规模合唱交响曲,则从“作品音乐语言的广泛一致性”和“作品中的乡土观念、异质材料和现代意识”的角度,对作品特点进行了评述。对于不同作曲家创作的评论,李吉提先生以共性为依托,在比较中挖掘个性所在,总结出“同源性”。比如在在融合中稳定发展一一兼谈朱世瑞和贾国平的音乐创作3 】一文中,她以两位“中年”作曲家为对象(因为朱世瑞和贾国平都有国内学习和留学德国的相同学术背景,而且作品成熟),选取他们的代表作品,通过比较提出对我国专业音乐创作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磨合的认识。在文中,李吉提先生首先从没有琵琶的琵琶协奏曲谈朱世瑞的创作变化,并由“透明思考”引出朱世瑞的水想I。进而,着眼于这部作

8、品的旋律出新点和乐器性能发挥特点,认为“作曲家很注重自创旋律。避开民歌和传统乐曲的现成曲调,并且在旋律和旋律形态的创造都有许多出新他能从最简洁有效的几个音入手,充分发挥民族乐器特点将音乐逻辑地铺陈开来。”而在分析贾国平的清风静响时,则从结构、音高、音响和演奏技术等方面着手,认为这是一部音色音乐的作品,并指出“作曲家通过自己设计的序列音响总体把握,使清风静响的音乐语言达到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现代音乐技术以及现代审美取向的深度融合”。经过比较两位作曲家的个性创作,总结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专业音乐创作经历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多次学习及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磨合,已经找回了自己,并开始在以我为

9、主的基础上获得了融合与稳定的发展。”该文看似从个体、从“点”出发,却映射了一类创作现象,使读者从两位作曲家的音乐中对中国音乐如何形成属于自己的个1李吉提:游走在现实与梦想之间一一“龙声华韵张千一作品专场音乐会”述评,人民音乐2 0 2 0 年第1 期,第3 4一3 7 页。2李吉提:聆听绿色的呼唤一一韩兰魁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印象,人民音乐2 0 1 0 年第1 1 期,第1 6 页。3李吉提:在融合中稳定发展一一兼谈朱世瑞和贾国平的音乐创作,人民音乐2 0 1 3 年第3 期,第2 5 一27+95页。杨静:论李吉提音乐评论中的音乐分析39性创作有了认识。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音乐的分析不但

10、要能够抓住创作技术的特点,而且要能突出作品的亮点,从多维视角对音乐进行阐释更是音乐分析所需要重视的。二、分析“地道”本文此处引用杨燕迪在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一一论八项追求一文中,就技术分析提出的“地道”1 I一词。笔者认为李吉提先生评论中的音乐分析用“地道”形容再贴切不过,她文章中的技术分析具有极高的专业水准。音乐评论较之音乐分析类学术论文,篇幅相对较为短小,展开技术剖析的空间受限。但是,音乐评论又不可避免地需要触及创作、表演等技术。也就是说,一位优秀的音乐评论家需具备有对所评对象(包括作曲家、作品、演奏家等)创作观念、技法特点、理念溯源、风格特点等掌控于心的驾驭能力,要能透过风格、依托技

11、术洞悉对象的审美寄托。李吉提先生就是这么一位卓越的音乐评论家,她善于在技术分析进程中挖掘、呈现作曲家或作品的精神意蕴,从核心技术源头让读者快速参透技术要点对于作品的表达,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这些也正是建立在她精准而“地道”的技术分析上。常平的天香是一部演奏技术颇有难度的二胡协奏曲,意境崇高。李吉提先生抓住该作品以线性表达为主的特点,将具有独特东方韵味的旋律语言分为三类【2 :第一类主要用在接近自由散节奏的慢板部位,包括类似西方歌剧宣叙调的1“我的立场是,考虑到音乐评论的读者受众是包括音乐家在内的知识性群体,也考虑到音乐评论的发表平台除了音乐界专业期刊之外也包括综合类和普通类报刊,音乐评论中

12、所涉及的技术描述应该适度而有分寸(一个显在的限制是,综合性报纸上的音乐评论中不可能出现谱例),但又要地道而内行。显然,把握好这个平衡关系殊非易事。因而它便是一种需要努力的追求。”参见杨燕迪: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一论八项追求,中国音乐2 0 2 2 年第3 期,第1 41 页。2李吉提:交响水墨东方神韵一常平作品专场音乐会印象,人民音乐2 0 1 5 年第9 期,第2 5 页。3李吉提:一枝红杏出墙来一胡建兵民族器乐创作析评,人民音乐1 9 9 8 年第4期,第2 3 页。4 同3 ,第2 3 页。单个音持续以及华彩装饰性旋法;第二类是各种形态的“奔跑”快弓,用以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第三类是

13、可被提升为“主题”的音乐旋律。如此清晰、详细地从中西比较视角对音乐语言进行分类,使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到该作品的精髓,体会到音乐是如何塑造个性,又是怎样表现迎风斗雪而绽放坚韧精神的。对作曲技术准确分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将各类作曲手法了然于心,很难深层揭示作品的技术精妙,更不能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技术特点。而能够“地道”分析民族器乐音乐创作和演奏技术,且能写出具有学术价值的评论文章更是难乎其难,这需要对中国传统音乐具有深厚的素养积淀。胡建兵的二胡与琵琶二重奏芽受到现代音乐影响,李吉提先生评价时认为该作是整场音乐会中“创作思维和欣赏趣味最新的一首”3,她指出该作品基于现代音乐创作思维的调式调性

14、、声部关系、音色特点,在技术分析时用“好像到处在走调或让人找不到北”进行了形象总结。除了看到这部作品的现代音乐创作技术,她更是注意到了其中的传统音乐思维,写道:“其速度和板式布局是:散、慢、加快、入慢、复起、更快、散收此外,音乐陈述过程中的各种散文式的吟诵和音乐进行中的各种渐快、渐慢等弹性节奏处理等,也完全是中国式的。”【4 再看她对高为杰室内乐韶I的分析,这部作品既有作曲家的个性手法,又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创作技术进行创新。李吉提先生认为:这部作品“采用了作曲家自创的非八度周期人工音阶。其支声式手段也很有新意,它虽然不同于民间,却能使中国乐器的独特音色用类似独40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5、)2 0 2 3 年第2 期奏那样参差不齐地表现出来,具有浓郁的东方意韵。”如果不精于中西作曲技术以及作曲家的个性创作手法,是很难在分析环节游刃有余地解析多元化的创作技术的,这足以看到李吉提先生丰厚的技术理论积累。三、结论“求实”李吉提先生在对作品内部技术“地道”分析的同时,强调分析的“实事求是”。她通过引用谱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问题、阐明观点,“就事论事”使评论有理有据。她认为:“乐评文章虽然不要求撰稿人一定要对其所评的对象进行全方位的音乐综合分析,但也必须遵循说话要有依据这一铁的规矩.”2结构思维和曲式研究是音乐分析的重要部分,当代音乐充满个性,结构方式的多样性、多元性、开放性,致使套用古

16、典曲式名称命名很难究其结构组织特点。正如李吉提先生所说:“音乐分析一定要实事求是,而不能生搬硬套。”3 如她在分析杜鸣心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第一乐章曲式时,就得出了“无论将该乐章的结构解释被称为倒装再现的奏鸣曲式还是省略副部再现的奏鸣曲式都有可能”4 的不同结论。这是因为该曲主调为C调,这两种分析方案是基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该作再现部副部材料完整陈述和在D大调进行的特点而得出的。面对具有西方结构特征,又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思维的作品,李吉提先生又是如何解读的?她在对郭文景的愁空山5 评论时,从中西音乐结构的特点出发,认为不必简单地将其纳1李吉提:玲珑塔中话玲珑一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首届年度新

17、作品音乐会有感,人民音乐2 0 0 3 年第5期,第1 0 页。2李吉提:民族器乐音乐评论与乐评中的音乐分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 0 1 7 年第1 期,第1 1 9 页。3 同2 ,第1 2 3 页。4】李吉提:写给自己也写给听众一一浅析杜鸣心的两部钢琴协奏曲,人民音乐2 0 0 8 年第7 期,第1 4页。5】李吉提:尔才必有用飘然思不群一一郭文景的竹笛协奏曲愁空山析评,人民音乐2 0 1 3 年第1 1 期,第2 9 页。6】李吉提:送你以想象的翅膀一一芭蕾舞剧精卫)音乐点评,人民音乐2 0 0 3 年第9 期,第6 页。入任何一种典型的类型化曲式,可看作是一种“中西合璧”和“量身定做”

18、的音乐结构形式。从以上举例和李吉提先生的其他相关文章中可以发现,李吉提先生在技术分析时,常基于作品本身的创作个性,对涉及个性结构的思维,也是观照到多维度的素材影响,坚持从“实事求是”出发加以释读。四、语言“传情”音乐评论的读者有别于音乐分析类学术论文,前者的读者群是多样的,范围更广;而音乐分析主要面向专业音乐群体。因此,音乐评论并非仅限“学术圈”的品读,评论文字的魅力也就成为吸引读者的条件之一。如何使文字既具有个人特点,又不枯燥乏味;如何使技术解析清楚,又令读者在阅读中获得聆听之外的体验,等等。笔者发现李吉提先生除了使用严谨的文字描述技术特征,意涵所指中语言常常通过“修辞”处理,避免因为音乐分

19、析产生的晦涩深奥。既抓住了读者眼球,兼顾了不同阅读对象群体的需要,又说明了技术表达的内容。比如对唐建平的芭蕾舞剧音乐精卫6 评价时,作者通过分析该曲的三个主题(序曲主题、爱情主题以及与前两个主题对比的第三个主题),有效解读了这部作品旋律对于人物塑造的手法。还需注意的是,舞剧音乐具有综合艺术的特点和联想性,因此文中不乏可以看到作者以拟人的行文表现内容。她写道:“那么这个音色主题的再现则可能给人更自由的联想,想到精卫的复活、想她最终又自由地翱翔在蓝天碧海之间从而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与宽杨静:论李吉提音乐评论中的音乐分析41慰。”1 另一方面,李吉提先生评论文章中的技术分析不是为了“代言”而直白、无趣

20、地“声响描述”,它是在基于准确的技术分析、带有聆听体验地对作品人文内涵的挖掘,对音乐中蕴含的精神意趣的弘扬,是植根于音乐本质的体现。她评价郭文景的愁空山日月山时就写道:“郭文景力图通过山这个沉重严峻的意向,将人们带入历史的沉思氛围中,最终传达出对现实生活沉甸甸的感情,这份感情中的压抑和忧伤之情,则流露出作曲家的悲之心。”2 在这里,“悲恼之心”正是对作品人文精神的深层表达。五、讲细节,重整体李吉提先生的乐评既讲技术,又关注对所评对象内质的认识,她这种兼具分析和评论双重属性的方式,形成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的结合。她对技术的分析不是空洞的解构,而是用文字落脚在对音乐审美价值和艺术特点上的论述。她在

21、音乐分析中以音乐文本为中心,通过技术剖析解读音乐本身,强调音乐内部构成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技术对于作品本身的架构以及意涵的表达。在乐评的音乐分析中,她立于中西音乐比较视域,从多角度进行形态研究,结合历史背景与审美分析,力求发掘作品更为深层的人文意义。唐建平的琵琶协奏曲春秋3 一文由标题与内容、形式与表现、民族管弦乐队写作技术拾零三个部分构成。对于技术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第二、三部分,共采用了8 个谱例,以及含有引子、尾声和主体四部分的结构提要。在第二部分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解析音乐,而是以音乐的基本素材、段落的划分和结构特点为切入点,析了1李吉提:送你以想象的翅膀一一芭蕾舞剧精卫)音乐点评,人民音乐

22、2 0 0 3 年第9 期,第6 页。2李吉提:“侧身西望长咨”一郭文景民乐作品音乐会述评,人民音乐2 0 0 8 年第5 期,第1 4页。3李吉提: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一一唐建平的琵琶协奏曲春秋析评,人民音乐2 0 1 4年第3 期,第2 5 一2 8 页。4同3 ,第2 6 页。创作技术和组织思维,为读者揭开了这部作品的技术核心。在音乐基本素材的选择和剖析上,更是为我们分析其他作品如何从素材入手提供了方法和思路。那么,她是如何提取这部作品四个主要的素材呢?首先,开头和结尾使用了鼓的音响及琵琶模拟的播鼓声,她从礼乐思想和我国传统曲目的演奏法出发,关联了音响与作品的内容。其次,源于春秋

23、时代的数字素材,在作品本身的主导型音乐材料中,作者提炼出了“增四、减五、大七、小二度”核心音响,也因此她发现这部作品与其他民乐作品风格不同的地方。另外,还包括琴曲梅花三弄的音乐材料片段和具有江南弹词的叙事性音调两个主要素材。而对于这部作品的结构特点,她认为:虽然内部结构涵盖了西方协奏曲三个乐章“快一慢一快”的基本表现,但同时又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联曲体”结构相似。而作为协奏曲,它在交响音乐的发展手段和各个部分之间“一气呵成”的宏观结构上,又要比“联曲体”各部分内容更加丰富。从以上行文我们注意到,面对音乐中多种要素的呈示和交织发展,作者立足于作品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和结构形式本身,采用了中国音乐与西方

24、音乐双视角结合的方式分析。对于该作个性化结构,作者则从速度安排、发展手段以及部分的开放结构与整体“一体化”间的布局为分析路径,找到了打开这部民乐作品的“钥匙”。从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到,面对现代音乐的个性化结构,我们需要追溯到结构本身的创作思维,不能受制于“类型化”,更不能在结构分析上“生拉硬拽”。正如李吉提先生在文中所说的:“我的音乐分析也只谈结构,而不对其作品进行类型化的曲式命名。”4 该文第三部分从三方面讨论了民族管弦乐队写作技术,看似从一个“零碎”的路径去讨论,实则结合谱42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 0 2 3 年第2 期例展示,解读了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对于民族管弦乐队音响、多声性创

25、作、发展乐思手法方面的成功探索和实践。这样的分析和评价,不但为民族管弦乐队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引发了我们创作与研究民族管弦乐新思路的思考。而这种分析方式对于读者了解这部作品的整体特点与细节处理,或者说体验到这部作品与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也是非常有效的。陈怡创作了大量极具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她的音乐融合了东西方音乐文化。在对“龙声华韵陈怡交响作品音乐会”1 评论中,李吉提先生通过分述四首作品加结语的形式架构了文章。虽然该文只引用了2 个谱例,但作者通过文字清楚地描述了支撑每部作品的核心技术和乐思表达,让读者了解到陈怡是如何融汇东西方文化,如何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从而让大家走进陈

26、怡的音乐世界。四季以四首宋诗为这部作品音画四则的音乐构思基础,李吉提先生从中国诗书琴画融为一体的审美特点出发,针对“动机式”发展与变形的四个音核心音调(老六板),对该作品区别于作曲家使用同类型材料的其他作品的个性进行了说明。并且,从织体、音响以及“浓抹重彩和大幅度的挥毫泼墨写法”对该作的创作技术进行了凝练总结。对于小提琴协奏曲德累斯顿之春,李吉提先生首先从整体结构框架的构建以及织体设计的来源出发,点明了作曲家创作思路的更新,并着重解读了黄金分割布局对整体结构的作用。同时以黄金标界的数理结构原则在其他作品的体现,指明作曲家的理性思维。胡琴组曲主要讨论了三个乐章的音乐语言,包括戏曲风格旋律、中国汉

27、语的四声音调、古典诗词吟诵的腔调与现代西方的无调性音乐风格融合、京剧音乐特色和现代音乐“音响概念”的使用。另外,在这首作品评论中,作者避免了程式化的分析,采用模糊风格性的旋律定位,1李吉提:“龙声华韵一一陈怡交响作品音乐会”印象,人民音乐2 0 0 9 年第4期,第3 1 一3 5 页。2李吉提: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一一音乐分析心得谈,音乐研究2 0 2 0 年第3 期,第144页。比如说道“说不准是像秦腔还是碗碗腔”等。而第三交响曲的分析在看似“道来”的陈述中,将三个乐章的特色技术融入在作曲家陈怡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追求中。比如第一乐章从整体结构、速度构建到五个音结构的动机发展进行分析,

28、认为“该乐章成功地实现了中国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微观到宏观的继承与翻新”。在第二乐章中,作者通过爵士音乐风格的背景、五声性旋律片段和美国黑人音乐“嘻哈”演唱的管乐主题前景,说明“中西文化的融合”已成为陈怡音乐创作的重要部分之一。关于第三乐章,主要评释了源自第一乐章的五音动机在这一乐章是如何展示出与第一乐章使用不同的因素。该文从关注音乐整体结构到语言特色,“言简意”地对作品技术进行了描述。虽然,对四部作品采用了不同分析策略,但是都旨在说明透过这些技术作曲家是如何融合中西文化、创作个性音乐的。李吉提先生的评论也对我们有所启示,对于音乐会的评论,可以以一个特色为主线贯穿全文,而不同作品要针对具体特点

29、出发,不但要注意到整体特点,更要看见细节手法,避免了单一思路的程式化分析不能“切中要害”的问题。结语随着音乐活动日益丰富、频繁,涌现出大量质量“良莠不齐”的乐评。但是为什么李吉提先生的乐评就能“一枝独秀”,受到赞许。笔者认为这是因为音乐评论者虽多,但具备专业音乐素养、眼界开阔、文笔辛辣,具有社会关怀情怀的音乐评论家却不多,而李吉提先生就是这么一位。李吉提先生坚守“乐评一定要姓乐”2 ,强调学术性的音乐评论,她的乐评是基于音乐本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点的文字论述,而非干涩的文字表达。她的文章注重音乐的意义是由音乐作杨静:论李吉提音乐评论中的音乐分析43品本身所激发,着意在历史语境和音乐文本技术分析

30、中展开推演铺陈,进而解读研究对象的审美理解。李吉提先生的评论对象从具有代表性的中老年作曲家到新生代作曲家,所涉创作技术手法多样,而她能轻松驾驭,与其过硬的作曲技术理论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有着密切关系。从她的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国当代音乐分析曲式与作品分析等著作和教材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始终秉持中西研究视野对中国音乐结构的开掘,强调从技术和美学层面对音乐的分析。另外,她“提出的结构力观念、宏观结构公式和一波三折的结构观念等理论,从宏观上指出了多元音乐形态的主导结构力因素各有不同且各具特色,从而为中西音乐结构以及传统与现代音乐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视角和侧重点”也正是由于她将如此丰厚的

31、研究成果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乐评中实践、贯穿和延伸,使得她的乐评取得成功成为必然。音乐评论通常将感性的瞬时聆听体验以文字进行描述,李吉提先生通过征引谱例,将专业性的音乐分析和感性的文学描述相辅相成,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音乐文字叙述方式。她的乐评是建立在比较中西方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谱熟于心、对中国当代音乐评论反思的基础上的。她评论中的音乐分析不但揭示了所评对象本身的内在有机性,而且引发了审美、文化意涵等深层次的解读。尤其是在突出作品特点、准确解读多样化作曲技术、抓住个性化结构思维等方面,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另外,音乐评论和音乐分析对象的旨趣不同,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音乐评论写作

32、的难题之一。因此,谱例的引用、技术的解读,需要“有节制”地应用。多则淡化了音乐评论的本质,少则不足以说明问题。在评论和分析的平衡关系上,李吉提先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她在准确技术分析的过程中,坚持“评”的准则,无论是在“评”的量还是内容上,都表现出对所评对象恰到好处地“评判”和“价值判断”,并指出成功或不足。李吉提先生的音乐评论既具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逻辑性,又具有音乐评论所潜在的“感性”。她的乐评方法、实践路径和“操作原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音乐评论既要具有敏感激情的艺术感悟,又要有鞭辟入里的学术研究,要在准确技术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个人洞见,发挥音乐评论的导向作用。参考文献:1李吉提中国音乐结

33、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 0 0 4.2】李吉提,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 0 0 3.3】明言2 0 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 0 0 2.On the music analysis in Li Jitis music criticismYang JingAbstract:Li Jitis music criticism combines rational morphological analysis with perceptual cognition,forming a professionalmusic criticism pa

34、radigm with both analytical and critical attributes.Her music criticism focuses on techniques and content,overalland details,and authentic and realistic technical analysis is a major feature of her music criticism.This paper takes Li Jitis musicanalytical criticism metho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a professional and academic music criticism practice path.Key words:Li Jiti,music criticism,music analysis1安鲁新:论李吉提音乐分析教学、研究的特色,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 0 2 2 年第4期,第7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