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旅蒙商对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2519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95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旅蒙商对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旅蒙商对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旅蒙商对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年第 卷第 期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作者简介希莫()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民族经济研究论旅蒙商对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希莫王来喜赵海东(.内蒙古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于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文化传统中表现为各族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信任体现为对中华文化的强烈心理认同最终形成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本文从民族文化中的语言、生活习俗、姓氏户籍、信仰和祭祀习俗等视域阐释旅蒙商对民族文化

2、交流的影响证实旅蒙商对民族交流、民心沟通、文化交融和民族凝聚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积淀的历史意义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蒙商文化交流民族团结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其长期发展历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未间断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费孝通先生在研究各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特征时讲到“历史上汉族凭藉其在经济和文化上比较国内其他各族为先进的优势已经长期深入到其他民族聚居的区域建立了沟通各民族的经济渠道 汉族吸收和传播各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作用逐年累月地把各族捆成一个高层次的共同体”即中华民族 明清时代以汉族为主的旅蒙商活跃于广袤草原是各民族物资互补的使者也

3、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践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段论述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它们基本上锚定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民族工作的主体内容 从本质上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种行动导向“民族团结”是一种社会状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一种心理认同 以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起始以各民族团结的稳定为核心最终实现基于文化与情感的心理认同一、旅蒙商与蒙

4、汉语言的混用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基础工具民族间的交流也不例外 从民族关系角度看各民族之间语言的混用是民族文化交融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世代以游牧为业的蒙古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畜牧业专用语如蒙古人根据牛、羊、马、驼的体态大小不同赋予其不同的称谓把牛、马、驼等体格较大的牲畜称作“包塌马拉”把山羊、绵羊等体格较小的牲畜称作“包可马拉”反观汉语中就没有类似的分类语言 并且蒙古语对不同年龄段的五畜都有不同的称谓如马分乌钠噶(刚出生)、达噶(二岁)、乌若(三岁)等牛分为图古拉(刚出生)、别如(二岁)、希度冷(三岁)、希扎冷(四岁)等相反蒙古族对农耕文化的相关词语十分匮乏旅蒙商的出现不仅畅通了物资的丰裕

5、也给蒙古族日常用语带来了新的词汇比如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音读化蒙古语:蒙古语“”是汉语的“火盆”蒙古语的“”是汉语的“笔”蒙古语的“”是汉语的“扫帚”蒙古语的“”是汉语的“筛子”蒙古语的“”是汉语的“炕沿”等 蒙古族不仅把汉语读音专用成蒙古语而且对一些词汇直接借用汉语读音如蒙古语的“”是汉语的“灯”蒙古语的“”是汉语的“灯笼”蒙古语的“”是汉语的“蜡”等 随着旅蒙商频繁的商业活动蒙古族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交易)“”(交换)等商业性词汇 蒙古族通过跟汉族直接接触交往很多人还掌握了汉语精通了经商之道成为蒙汉贸易的“通事”经纪人当然语言文化的影响和融合是相互的汉语影响蒙古语的同时蒙古语也影响着汉语

6、 如“麦罕”在蒙古语中指临时搭建的房屋接近帐篷的意思蒙古人出行时乘坐的车子都有帐幕亦即“麦罕”按照内地旅蒙商的规矩给出行的商行代理人每人派一百五十头牛和一百五十辆大车并称作一个“麦罕”或车队后来“麦罕”干脆变成了旅蒙商专用的商业术语专指一百五十辆牛车 蒙古族将零售货物的旅蒙商叫做“”直译为“挑扁担的人”后来这个词语也逐渐变成汉语的“丹门庆”了语言的互学互融还成就了蒙汉混合语言的诞生如旅蒙商称“老倌”为山西商行里专门用牛车给人拉货的赶车人这个术语是蒙汉民族语言互相影响的结果“老”是汉语一般有年龄大、从事某种工作的时间长、老练、成熟的意思“倌”是来自蒙古语的“”(噶日)是汉语的“手”但“老倌”即

7、指的不是人的手而是指职业老手或熟练者由此可见旅蒙商的出现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民族语言促进了民族语言的融合产生了蒙汉民族的“共同语言”使两个民族的距离越来越近、情感越来越融洽、关系越来越紧密二、旅蒙商对蒙汉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旅蒙商为蒙古地区带来的不仅是中原地区丰富的农耕经济产品还将中原地区婚丧嫁娶等生活习俗不断地融入蒙古族的习俗中例如古代蒙古族婚礼中有男方下聘礼女方带嫁妆的习俗 男方下聘礼作为定亲的象征而女方的嫁妆则是出于礼貌或祝福 聘礼与嫁妆在婚姻形式中的经济意义并不是很大 在水晶珠中也记载了成吉思汗把妹妹帖木伦许配给孛秃时的一段对话铁木真问:“孛秃的牛羊有多少?”也不坚歹曰:“匹马有三十一半做

8、聘礼”铁木真说:“婚姻不是买卖我不是提财富畜群而是欣赏孛秃的才华才想把妹妹嫁给他”可见在古代蒙古族不注重从男方获得贵重聘礼反而女方更注重嫁妆旅蒙商的出现和发展加速启蒙了蒙古族的商品经济意识加上通婚现象频繁蒙古族受汉族婚丧嫁娶等生活习俗的影响日益加深逐渐形成聘礼为重的婚俗观念:“上层阶级的男人嫁女儿时可以接受彩礼骆驼或其他贵重品三十件、马五十匹及羊四百只 百户的宰桑嫁女儿时可以接受聘礼骆驼五峰、马二十五匹、同数目的牛及羊四十只 下级宰桑接受女儿的聘礼为骆驼四峰、马二十匹、牛二十头、羊三十只 富裕的平民嫁女儿时可以接受聘礼马及牛各十五头、骆驼三峰、羊二十只 贱民也可以要求最好的马及牛各十头和羊十五

9、只作为聘礼”此外原本蒙古族订婚时只请喇嘛择一吉日为完婚之日后受汉族影响订婚时也开始看新人的生辰八字是否相配甚至后来还出现蒙文版的玉匣记专用于占测人们的“命相八字”到了清代大批旅蒙商进入蒙古地区带动了蒙古地区商业贸易的空前发展引来大批内地汉族定居蒙古地区蒙汉民族之间通婚变得越来越普遍逐渐促使蒙古族传统的生活习俗发生改变“蒙古地方汉民之居住者与蒙人混设村落从事农牧 此等汉民其移住之初多为独身后娶蒙妇生事固有类似蒙古人而风俗习惯殆与汉人无异者”“民族间的通婚形成各民族在同一居住区内杂处导致民族在血统上的相互渗入以致生产、生活方式诸多方面相互交流互相吸收互相融合 这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各民族的共性 如清

10、朝建立满族入关这些迁入汉族杂处的少数民族入关后吸收了其他民族和汉族的习俗使之变为自己民族的习俗”旅蒙商作为最早进入蒙古地区定居的内地汉族在与蒙古族长期的交往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三、旅蒙商对蒙汉民族户籍姓氏的影响随着旅蒙商在蒙古地区贸易活动的频繁大量汉族来到蒙古地区定居入籍蒙古地区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加快了民族之间血缘和文化的融合 罗布桑却丹在蒙古风俗鉴中从三个方面解释了蒙汉融合的原因:一是“汉人善于做买卖当上了旗主的专业买卖人风俗习惯也随了蒙古依靠旗主的关系依附于旗主而成了蒙古族”二是“公主或格格在嫁给蒙古官员时跟随而来的人员中变为蒙古人的也不少”三是“蒙古富户买来汉族儿女做佣人

11、久而久之也变为蒙古人了”上述三种原因中有两个方面与商业有关说明民族融合也是经济交流与互补的自然结果清初朝廷对蒙古族采取“分而治之”和“因俗而治”的方式严加限制蒙古族与汉族相互接触后随着旅蒙商不断地深入蒙古腹地与蒙古族频繁进行经济贸易活动相关政策也时紧时松 比如汉族单人商贩进入蒙古境内做买卖可以落户定居等 这样在顺治、康熙年间河北、山东和山西等地商人相继来到蒙古地区他们入乡随俗说蒙古语、着蒙古装、娶蒙古女人为妻(实际多数是入赘做女方的家庭成员)不久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蒙古族 锡勒图库伦旗的这类蒙古族就数量众多如:王姓祖籍河北省他们的先人北迁到土默特部谋生入了蒙古籍变为蒙古族 清初他们又自土默特迁居锡

12、勒图库伦 赵姓他们的祖籍为山西省先人名叫赵天禄清初做买卖落脚于锡勒图库伦后同蒙古族女人结婚变成了蒙古族 此外还有刘姓、宋姓、郭姓、牛姓、孟姓等先人都是内地汉族因来蒙古地区经商、入赘或从事农耕生计最终入籍蒙古此外随着蒙汉杂居格局的形成出于蒙汉人民正常交往的需要蒙古族在名字中取用汉姓如奈曼旗蒙古族取用汉姓的方式有三种:一是以原有蒙古姓氏的第一音节的谐音字为汉姓如孛尔只斤氏取“包、宝”为汉姓芒古特氏取“马”为汉姓兀济叶惕氏取“吴”为汉姓巴雅兀惕氏取“白”为汉姓 二是以蒙古姓氏的汉意词为汉姓如“达郎古德”汉意为“山梁”故达氏取“梁”为汉姓达尔沁氏的“达尔沁”意为“沉”取“陈”为汉姓 三是既非音译又非意

13、译没有任何依据地随意取一姓者如阿拉嘎处德氏取“薛、华、高、侯”四个汉姓等入蒙籍、取汉姓的情况频频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旅蒙商及其引来的汉族移民增加民族交往交流的现实需求促使汉族加入蒙籍也使得蒙古族接受汉族姓氏时至今日蒙古族汉姓仍然在人们的交往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四、旅蒙商与蒙汉民族信仰和祭祀习俗的影响信仰与祭祀习俗带有强烈而鲜明的民族特征代表着不同民族的社会习俗不同的信仰习俗折射出不同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符号 信仰与祭祀习俗和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游牧经济条件下牧民的生产生活直接与“天”有关所以把精神寄托于长生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牧民的生产方式随之改变商品意识、经济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其信仰习俗也

14、发生变化蒙古族的信仰最早是自然崇拜及萨满教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广泛传播出现了“家家供佛像事事求喇嘛”的局面 虽然长生天至高无上的地位被佛祖代替但人们拜佛的目的仍是求得长生天的佑护人畜平安兴旺只是主持者由喇嘛替代萨满以念经替代跳神、念咒旅蒙商进入蒙古地区后旅蒙商的财神 “关老爷”影响了广大蒙古族的信仰出现了部分蒙古人出地、出资建关帝庙供奉关公的现象 晋商普遍供奉关公以关公的“诚信仁义”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经商活动他们在经营的商铺内最显赫的位置供奉关公的神位每到异地经商一经发展便集资修建关帝庙一些蒙古人也前来祭拜 咸丰七年(年)归化城土默特甲头“不浪(布仁)、不扣(布和)为建庙和庙

15、用两次出典南海流村东南公地 亩 分和另 块二荒庙地共 亩均用于修庙”蒙古及蒙古人中也详细记载了归化城的买卖城中的“孔庙”“神农庙”的情况祭敖包是古代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习俗之一敖包又写作“脑包”“鄂博”等其意为“堆子”是用石块、土等堆成的 一般会选一个较高的地方如山头、山冈、高地之类的地方堆建敖包 蒙古族认为敖包是神灵的所在他们把精神寄托于此祈求风调雨顺、五畜兴旺 祭敖包的仪式结束后蒙古族借着这难得的集会还要举行骑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的文体娱乐活动 旅蒙商进入蒙古地区后利用祭敖包活动这一牧民广泛聚集的机会与牧民们进行货物易换、交易买卖 由此原本以信仰祭祀、文体娱乐为主的祭敖包活动又增加了经济贸易

16、内涵并在祭敖包活动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清代的旅蒙商在与蒙古族人民进行商贸交往的同时学习蒙古语和蒙文熟知蒙古族的生活习惯蒙古族也同样学习汉语了解中原民族的文化与习俗特别是后期以旅蒙商为先导的汉族移民迁入蒙古地区形成蒙汉杂居的格局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进行了全方位的交融互动不同民族之间友好和睦相处建立并维护了良好的民族关系最终实现基于文化与情感的心理认同有效地培育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当代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心理认同是各民族和谐共生发展的核心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旅蒙商的新时代价值借鉴历史经验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互信合作全面加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交融实现互利共赢增强民族团结力参

17、考文献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拉喜彭斯克著.胡和温都尔校译.水晶珠.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日田山茂.清代蒙古社会制度.潘世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白拉都格其.蒙古民族通史(第五卷下).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罗布桑却丹.蒙古风俗鉴.赵景阳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荣竹林.土默特文化中海流村史.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责任编辑:张淑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诚招英才     服务填表     联系我们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