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百年中国小说的郑和书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2396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百年中国小说的郑和书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百年中国小说的郑和书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百年中国小说的郑和书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百年中国小说的郑和书写杨建军 赵志军(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内容摘要:中国小说的郑和书写,始自明朝万历年间,近百余年逐渐繁盛。百年郑和书写因现代意识融入而发展,神魔小说扩展生成了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探险小说等,海洋之旅贯穿焦虑情绪是其核心特征。郑和历史小说中,身份焦虑体现在人格焦虑、皇权焦虑、国家焦虑,历史书写展现中国人走向世界开启了非西方社会的早期全球化;郑和科幻小说中,影响焦虑体现在西方焦虑、未来焦虑、对话焦虑,科幻书写需以思想力引领科技力与想象力;郑和探险小说中,资源焦虑体现在风险焦虑、欲望焦虑、发展焦虑,探险书写要为海洋探险提供民族精神资源。新时代讲好丝路郑和故

2、事,需以“和而不同”的文化定位回应海内外的误读,以“达观”的伦理定位表达自我与他者关系,以经典作品的故事定位考量文学创作。中国作家应发掘各国民众共同开拓丝绸之路的文化元素,立足历史文献记载,依托海上丝路沿线各国的郑和记忆,着眼建设开放共享的文明秩序,赋予郑和故事新的时代远景意义。关 键 词:郑和;焦虑;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探险小说;海上丝路DOI:10.13885/j.issn.1000-2804.2023.04.009中图分类号:I206.7;G07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0-2804(2023)04-0109-11收稿日期:2022-07-1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海内

3、外回族文学比较研究”(17BZW041)作者简介:杨建军(1977-),男,甘肃天水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产业研究。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第51卷 第4 期2023年7月(社会科学版)Vol.51 No.4July 2023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学表达,郑和书写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15世纪,郑和船队的远航创造了人类历史奇观。20世纪伊始,梁启超论及郑和赞曰:“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1113梁氏之文,引起了20世纪以来百余年的郑和书写研究热。1934年,冯承钧

4、提出,“郑和之遗事可作两面观,一面是历史的郑和,一面是故事传说的郑和。后一郑和也很重要,曾为种种传说的母题,至今南洋一带尚盛传之,见之载籍的固然要收集,传之委巷的也要记录。”29 郑和航海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外作家共同书写的重要文学主题。20世纪以来,用文学书写郑和相关历史与传说的作品,就是笔者所谓百年郑和书写。中国小说的郑和书写,始自明朝万历年间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鲁迅称其为中国古代三大“神魔小说”之一,欧洲汉学家称其为中国第一部海洋小说3。罗氏之作,宣扬法力,记事荒唐,没有在中国小说史形成重要影响。20世纪以来的百余年,梁启超、鲁迅、郁达夫、张恨水、朱苏

5、进、刘慈欣等相继书及郑和。作家们反复书写郑和,缘于中国人逐渐认知,“海洋是中国现代性发生的契机,是文明转型的方向,是现代意识建构的向度”4。郑和相关的小说写作也因现代意识融入而发展转型,神魔小说扩展生成了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探险小说等。虽然百年中国小说的郑和书写变幻多姿,但海洋之旅贯穿焦虑情绪是其重要特征。郑和历史小说,萦绕身份焦虑;郑和科幻小说,充满影响焦虑;郑和探险小说,弥漫资源焦虑。百年中国小说的郑和书写,不仅波澜壮阔,而且泥沙俱下,择其要者解读反思,有助于讲好丝路郑和故事,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海洋故事。2023年第4期(社会科学版)一、历史郑和的身份焦虑历史小说的郑和书写,是郑和题材写作的

6、重要类型。关于郑和航海的历史小说,多依据史料记载而创作,其中萦绕的身份焦虑主要有人格焦虑、皇权焦虑、国家焦虑。郑和航海历史书写,能引发我们思考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方式。百年郑和书写的历史小说,发端时间早且数量规模大。清宣统二年广州刊发彭鹤龄的三保太监下西洋(1910),揭开了20世纪历史小说书写郑和的序幕。其后相继出现了曹云先郑和下南洋(1940)、马允伦航海家郑和(1957)、兰海三宝太监下西洋(1982)、石山一个宦官的传奇历程:郑和的一生(2000)、王佩云郑和(2001)、朱苏进与陈敏莉郑和(2003)等。概览百余年书写郑和的历史小说,新中国成立后逐渐繁盛,尤其在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年之际,

7、出现了阶段性繁荣。书写郑和航海的历史小说回答了一个重要问题,即郑和为何能带领一群中国人走向世界。历史小说的郑和书写,是中国小说明清历史叙事的特殊景观。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壮举,明史郑和传记录不详,官方史料薄弱而民间传说丰硕,为后人的文学想象留下了空间。20世纪之前,郑和航海壮举常被官方史料选择性遗忘。在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郑和仅是西洋航海的配角,佛道人物手中掌握的神魔力量才是航海成功的主要原因。20世纪以来,郑和下西洋的历史逐渐得到国人重视,郑和形象塑造因之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彭鹤龄在小说中直言,“记者常登剧场,观所演三保太监下西洋一事,诚足为我国生色独惜梨园子弟,无赏识英雄之巨

8、眼,徒以阉门杂役故,使登场作剧者,不为武生之高视阔步,而为杂角之缩颈攒眉,诚湮没贤豪气概矣。”53可见,彭鹤龄已经认识到郑和是一位被忽视的英雄。2000年,作家石山也提出要“了解传统士大夫所鄙夷的对象,何以具有大魄力向海洋挑战,他的内心世界与底层究竟蕴藏有什么样的秘密与心事等待发掘。”64无疑,郑和书写在20世纪以来发生了重要变化,郑和形象也在小说中得到重新塑造。历史小说书写郑和,表现出鲜明的身份焦虑,关注点主要在人格焦虑、皇权焦虑、国家焦虑三方面。阿兰德波顿认为,“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76。历史小说书写郑和的身份焦

9、虑,重点关注的是其人格焦虑,关注郑和作为一个内心痛苦挣扎的残缺人如何获得伟大功绩。梁启超称郑和为“祖国大航海家”,彭鹤龄称郑和是比肩张骞的英雄。曹云先郑和下南洋以事写人,用航海功绩评价郑和。兰海三宝太监下西洋写郑和成长经历,深入体会他的内心痛苦。朱苏进等的郑和对人格焦虑有深刻揭示,小说中少年郑和在拜师时遭遇质问,“你是什么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或者,根本不是人?”876师傅点拨郑和,“太监非人,却偏偏要做人!太监不但要做人,还要做个人上人!能否如此,全在于自身修炼,在于含辱含愤,一世拼搏!”879可以说,身为残缺之体,背负非人骂名,残缺之人要努力做人,如此人格焦虑贯穿郑和一生。书写太监的身份焦

10、虑,关注太监的人格焦虑,是郑和历史小说对人之问题的新探索。郑和历史小说中,明成祖朱棣的皇权忧虑被反复书写。支持郑和航海的朱棣,皇权取得不符合明朝皇位更替正常程序,他时刻心怀皇帝的身份焦虑。多种历史小说都写到,民间传说建文帝逃亡海岛,朱棣派郑和带船队搜寻是郑和下西洋的起因之一。郑和历史小说还注意深入揭示皇帝的内心世界。如朱苏进等的郑和中,从皇子到皇叔再到皇帝的不同身份焦虑,始终围绕着郑和下西洋的最高决策者朱棣。该小说还着力揭示朱棣内心经历的焦虑与斗争,认为朱棣的起兵实属无奈之举。小说中朱棣与郑和的君臣交往书写,从不同视角折射了皇帝内心深处的多重焦虑。郑和历史小说浸润着深切的国家焦虑,运用历史与现

11、实交织的双重视野,审视中国在世界的位置。鲁迅论及书写郑和航海的小说就认为,“盖郑和之在明代,名声赫然,为世人所乐道,而嘉靖以后,倭患甚殷,民间伤今之弱,又为故事所囿,遂不思将帅而思黄门,集俚俗传闻以成此作”9140。回110杨建军等:论百年中国小说的郑和书写忆历史的国家身份优越,感慨现实的国家身份尴尬,是后人书写郑和航海史的双重视野。20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与海洋密切联系,中国人渴望得到国际社会尊重,国家身份焦虑成为作家们书写郑和的重要潜台词。曹云先郑和下南洋就认为,郑和航海不仅是中国历史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的奇迹,郑和的冒险精神比哥伦布伟大。此小说在1940年代中国国势羸弱之际,书写国家曾经

12、的历史辉煌,无疑有纾解国家身份焦虑之意。类似小说还有王佩云郑和,同样以写郑和表达海权时代的国家身份焦虑。童庆炳认为,新时期以来的历史小说有好的社会效果,但因历史题材文学被商业化裹挟也有诸多问题10。郑和题材历史小说,也因艺术水准参差不齐而存在令人深思之处。我们主要可从三方面思考相关问题。其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是否具有合情合理的艺术效果。“撰写得最好的历史文学作品,也是建立在历史文献基础上的建构的结果,所达到的是艺术真实,即合情合理的艺术真实。”10历史小说要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不能为追求艺术效果而任意篡改历史文献。彭鹤龄三保太监下西洋就没有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

13、真实的关系。小说中郑和成为下西洋的主角,参考历史文献叙写航海沿途各国风情,在历史真实方面比明朝罗懋登的小说有改观,但小说没有坚持依托历史文献展现历史真实,放任艺术想象,成为作品的硬伤。如小说改变郑和航海线路,缩减船队规模,舍弃海上航行而写陆上社交,使得作品难以展现合情合理的艺术效果。其二,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是否具有情理并茂的艺术效果。历史小说作者,“既要顺应历史的潮流,促进历史进步,同时他们又是专门在人的情感领域耕耘的人,他们更要有人的良知、道义和尊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艺术地体现出来。”11288成熟的历史小说,既要为历史进步而歌,又要为历史人物付出的惨痛代价而泣。郑和下西洋是推动人类历

14、史进步的壮举,郑和为航海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冼杞然的郑和,过于突出人文关怀,冲淡了其历史理性。小说偏重郑和内心痛苦的揭示,船队首航遇险时郑和却沉溺于个人的悲情,小说甚至虚构了“阳根重生”的情节,看似关注郑和的内心世界、渲染所谓人文关怀,实则画蛇添足。其三,历史展示与现实审视的结合是否具有互照互亮的艺术效果。历史小说能够展示历史事件相关的丰富知识,但需立足现实的审视选择,以现今反思之火照见历史阴暗,以历史文化之光照见现今迷茫,如此历史小说就会达成历史与现实的互照互亮。蓝戈锋明骑西行记,顺着寻找建文帝的线索,铺陈日本国、天方国的风俗,展现威尼斯、法兰西的风情等。小说在写旅途地理人文与民风民情时参考了

15、历史文献,但小说结尾写郑和航海耗费巨资是意在让明朝国穷财空,是郑和为报一己私仇的阴谋。如此不但严重歪曲了郑和形象,还把历史决策之责全然推给郑和。此种情节设置,不是历史展示与现实审视的互照互亮,而是历史与现实的互黑互暗。相较而言,朱苏进和陈敏莉的郑和对上述三方面关系处理得较为稳妥。60万字展现历史波澜壮阔,关怀历史人物入情入理,小说能启发我们由郑和航海思考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方式。朱苏进曾说,“中国那次唯一的巡洋壮举不但刺穿整个大海,它首先就刺穿了古老中华的传统文明。它暗藏的力量与血性,曾经胀破我们中国人厚厚的躯壳呀!”12郑和航海在中国古代空前绝后,更重要的是郑和航海这一走向世界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发

16、展亦有启示。加拿大学者陈忠平就认为,郑和航海可看作非西方社会的早期全球化:“在世界历史上领导全球化的某种特定文化首先必须实现自身的多元化,或者说适应和吸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多样文化,与后者发展同质性文化联系,在某种程度上为后者的成员所认同”1314。郑和能够成功完成航海,因为多元文化共同塑造了他,他怀揣特殊的多元文化共存体系走向印度洋,带领中国人与印度洋周边各国人建构不同文化的相互认同与尊重,“和而不同”的文化交往原则深入人心,这正是中国人走向世界开启非西方社会全球化的方式。15世纪中国推动的全球化,西方国家是缺席者;今日世界的全球化,东西方国家都是参与者。今日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该向何处去?以史为

17、鉴可明智,郑和历史小说的重要价值正在于此。1112023年第4期(社会科学版)二、科幻郑和的影响焦虑科幻小说的郑和书写,新时期以来逐渐兴起。郑和科幻小说书写,关注东西方在不同时空维度的相遇,主要在西方焦虑、未来焦虑、对话焦虑三个方面表现影响焦虑。考察郑和科幻小说的情节建构,也能引导我们反思如何写好科幻故事。百年郑和书写的科幻小说,多面世于21世纪,有科幻小说名家的重要作品产生。涉及郑和的科幻小说代表作有郑文光地球镜像(1980)、刘慈欣西洋(2001)、韩松郑和的隐士们(2004)、柳文扬航海世纪:蓝色铁骑(2005)、涂彪郑和宝船密码:飞龙舰队(2016)等。郑和科幻小说作品,大多立足地球空

18、间拓展郑和走向世界的航路,让东西方人在某个历史时空相遇,进而思考东西文明在历史之外的可能走向。从郑和科幻小说类型看,多属历史科幻小说。“历史科幻小说可看成是鲁迅开创的故事新编模式的延续,它以现代思维对历史人物进行再叙述,以现代科学元素注入古代神话传说,传达出作家的现实思考,在中国科幻文学走向世界和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14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科幻小说在中国渐成规模。相较其他历史科幻小说,郑和科幻小说重在表现东西方文明相遇带来的影响焦虑,焦虑表达常采用翻转历史的“镜像”书写。有研究者认为,“在中国科幻作者中,或然历史类的写作很大一部分围绕着现代化的焦虑而展开。”159所谓现代化

19、的焦虑,一方面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焦虑,另一方面则是对西方文明主导的人类发展模式的焦虑。20世纪以来,两种焦虑合并为西方对中国的影响焦虑。1980年,郑文光地球镜像反思人类发展模式的焦虑已露端倪。小说中宇航员抵达“乌伊齐德”星球,该星球与地球环境类似,但山水花草颜色全然不同。在乌伊齐德人留下的文明遗迹里,郑和航海等都被飞碟影像记录。解读小说叙事的密码在于“乌伊齐德”,其意为地球的镜像,意指两颗星球如镜像般类似,但文明发展观念不同。人类文明发展是技术理性与人性道德的不断拉锯,尤其20世纪的科技发展加剧了生态灾难;乌伊齐德人的科技水平领先人类,但他们反对地球人科学技术蚕食人性道德

20、的发展方式。这篇小说发表于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破冰期,对人类发展模式的焦虑没有深入思考,但其“镜像”式翻转书写有启发性。后续出现的郑和科幻小说,多采用翻转历史的“镜像”叙事,依托郑和故事反思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小说表达的影响焦虑主要围绕西方、未来、对话三个关键词展开。西方焦虑,就是因现代化道路上西方影响中国而形成的焦虑。甘阳曾说,东亚国家较为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现代化”被等同于“西方化”,第二阶段现代化进程表现为“去西方化”和复兴“本己文化”。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第二阶段16。韩松郑和的隐士们发表于2004年,正处于焦虑西方影响而思考“去西方化”的语境。小说镜像式翻转西方影响

21、东方的历史,让郑和船队航向西方,船队发现欧洲并登陆葡萄牙,还在当地留下士兵组建舰队。这支舰队在欧洲充当阻挡西方东航的先锋,最终为阻挡迪亚士航行,舰队选择自毁船只葬身大海。小说为摆脱西方的影响焦虑,翻转历史由东方影响西方,但是想象的努力难逃历史的宿命。小说耐人寻味处在于,15世纪的科技强国士兵驻留葡萄牙时,干起了一边背诵论语 中庸一边贩运黑奴的勾当,指挥舰队的中国人成了当地最大的奴隶庄园主。可见,对西方的影响焦虑,不单是西方侵略东方,更重要的是科技进步而道德滞后的“文明病”,人类一旦传染这种病,就会给世界带来灾难。未来焦虑,就是焦虑西方文明影响中国的发展模式在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刘慈欣的西洋,镜

22、像式翻转西方殖民东方的历史,表达出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文明“无根”的焦虑。小说让1420年的郑和船队航海欧洲,依赖先进武器登上欧洲大陆,建立了影响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小说中郑和在欧洲面对古希腊文明产生强烈震撼,决定回到东方文明故土,但返乡途中病死在美洲大陆。20世纪末的“我”飞行几大洲管理“中国事务”,世界各地依旧有贫穷和恐怖主义,“换汤不换药”式的中国替代112西方,依旧无法解决世界各地的问题。西洋用历史翻转与时空交错,表达作家对抛弃中国文化而走西方发展道路的焦虑。该小说的“无根”焦虑书写,还呼应了中国“后寻根”文学的“无后”焦虑。21世纪以来,余华、贾平凹、阎连科、张贤亮等人的作品相继表达了

23、“无后”的焦虑。在反思西式现代化带来的焦虑方面,刘慈欣与其他中国作家可谓殊途同归。对话焦虑,就是焦虑中西双方如何才能更好对话。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对话有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对话,也有双方平等的对话。航海世纪:蓝色铁骑,描写的就是一场中西对话的海上行旅。葡萄牙人达伽马航向东方,途遇蒙古后裔的意大利伯爵铁木真,双方共战海盗后航向东方,但道同志不合,只好分道扬镳。小说叙事同样有历史的翻转,主人公铁木真看到了当时欧洲的衰弱,就梦想以东方力量拯救西方。铁木真在航行途中遇到了郑和船队的后代马明,马明讲述郑和航海的往事,两人不同的航海理念形成对话,但对话没有达成共识。当铁木真见到大明皇帝后,又一次开展了中西对话。铁

24、木真主张,大明舰队应该开疆拓土,愿替大明平定欧洲。皇帝认为,大明是文明揖让之邦,不能去平定他国。小说最后,铁木真反思了穷兵黩武的短命元朝,以及自己借武力建立功勋的狭隘。可见,小说意欲表明中国曾经拥有世界第一的舰队,但几百年前中国就主张不同文明平等对话。正因为东西方难以平等对话,才造成了东方的影响焦虑。郑和书写是中国文学传承数百年的经典主题,郑和科幻小说的时空重构为其赋予新义,判断郑和科幻小说的艺术探索得失,我们可从三方面思考。其一,寻找家园与时空穿越的结合是否具有家园建构意识。“中国历史科幻绝不只是把本国历史当作探险的异域,而也将其视为自身的故乡,寻找着与自身的血脉联系。异域探险之后,就是故乡

25、寻根。”157科幻小说穿越时空的无边界行旅,要根系于家园建构,否则就会沦为光彩其外苍白其内的想象力炫耀。韩松小说郑和的隐士们,描写自杀式航海,十分悲壮,穿越时空的中国人为捍卫家园主动选择死在回家路上。刘慈欣的西洋,令人感慨的不是航海到达西方,而是郑和难以回家的悲伤。历史与未来不能因时空穿越而简单翻转,寻找家园该是穿越的源起,也该是穿越的最终指向。郑和宝船密码:飞龙舰队中,飞龙骑士像战机般起落郑和宝船,借助活体打印技术复活的郑和舰队在海战中所向披靡,但缺少家园建构的思考,小说只能陷入没有尽头的打打杀杀。其二,幻想历史与直面历史的结合是否具有互文反思意识。“中国科幻作家将历史视为文本,用科学元素将

26、历史的断面加以变形,创造了多元化的阐释空间:科幻重构了历史,历史亦在小说中获得了新的形式。”14科幻重构历史的要义在于,幻想历史与直面历史形成互文性反思。曾经震惊世界的郑和航海,在中国历史如昙花一现,郑和科幻小说必须反思这一遗憾;当历史在科幻重构中产生变化,幻想历史能否折射当下社会问题,这也是郑和科幻小说必须有的深层思考。幻想历史可能与直面历史真实形成双重反思,反思如果能穿越科技武力的优劣,指向影响历史的思想意识层面,郑和历史科幻小说就会具有深刻意义。小说航海世纪:蓝色铁骑与郑和的隐士们,过人之处恰在于此。而郑和宝船密码:飞龙舰队,幻想郑和凭借武力改变历史轨迹,但因为缺失思想意识层面的反思,小

27、说就难免浅陋。其三,建构未来与解构未来的结合是否具有正义照亮意识。“科幻叙事就应该保持思想的紧张和批判的锐气,保持科技细节建构之上的对未来社会形态的好奇。”17科幻小说的特殊价值就在于让人对未来保持好奇,未来的鲜明可知性为人类走向未来提供信心,未来的幽暗不可知性又为人类探索未来留下变数。对未来社会关注较多的科幻小说是刘慈欣的西洋。小说叙事时间在1420年与1997年交错,1420年属于历史的想象,1997年属于未来的想象。虽然1997年对今天而言已是过去,但小说中的1997年属于未来社会的想象。该小说对未来社会可能出现中国文化的“无根”非常焦虑,但对未来社会形态建构思考却不够深入。小说设置了中

28、西融合的姑娘缓解“我”的焦虑,但对西式殖民扩张而成的社会形态缺乏深思,明显影响了小说的批判力。未来社会的确充满变数,科幻小说如果能坚守人类确证的道义,着力建构良知正义的未来影响力,着力解构历史错误的未来生存力,科幻小说就会用杨建军等:论百年中国小说的郑和书写1132023年第4期(社会科学版)正义照亮人类未来的幽暗不确定性。韩松曾说,“科幻要出现在一个有梦的时代,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只有在一个崛起的时代,在一个上升的大国那里,科幻才会发展。”18今日中国的崛起,昔日中国的繁荣,两者具有部分类似性,引发了科幻作家对郑和故事的持续关注。郑和故事内容具有跨国性,可以为全球化时代的科幻想象提供丰富张力,

29、是值得科幻小说深耕的一个领域。郑和科幻小说如何才能写好呢?笔者以为,封建大国的短暂航海留下了反思中国历史的后知后觉,科技武力带来的文明冲突展示了警醒人类未来的先知先觉,当历史与未来的双面反思合力于当下,郑和科幻书写就应显示作用于当今的现知现觉。穿越百千年时空界限的不仅是想象力和科技力,更重要的是不同文明间平等对话的思想力,只有思想力引领想象力与科技力,科幻郑和的书写才会形成影响当今社会的启示力。三、探险郑和的资源焦虑探险小说的郑和书写,也是郑和题材写作的主要类型之一。笔者所谓郑和探险小说,意指描写现代人在留有郑和航海遗迹场所的探险活动。此类探险活动常萦绕因资源焦虑而生的风险焦虑、欲望焦虑、发展

30、焦虑,小说可引发我们对中国海洋探险小说书写的思考。用探险或者冒险来定义郑和航海,是百年郑和书写的常态。1903年支那航海家郑和传就提出,“古今豪杰其最有功于今世界之文明者,何人乎?则鲜不曰善航海辟新地之冒险家是已。”19该文视郑和为航海冒险家,呼吁国人重视海权,发扬航海冒险精神。随后,书写郑和航海常见以冒险定义,相继出现了柳篱等人的郑和航海探险书写,此类小说的内容与历史小说具有相似性。还有一类小说书写现代人相关郑和的探险,怀旧船长海盗王宝藏(2010)、顾非鱼1944复活的郑和舰队(2014)、诸葛宇聪诡域迷局:神鹰王冠(2016)、林小染逐浪计划(2017)、原一一追猎者之洞山温泉谜案(20

31、17)等就书写现代人的探险活动,作品弥漫着争夺郑和航海遗留资源的焦虑。笔者分析郑和探险小说,重点关注的是与郑和相关的现代人的探险活动。郑和探险小说创作体现了时代呼唤冒险精神,也体现了商业市场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就探险小说的兴起而言,西方探险小说关联“文艺复兴”以来的海上商贸活动。1914年,成之论及冒险小说时认为,“此种小说,所以西有而中无者,自缘西人注意于航海,而中国人则否。故一则感其趣味,一则不感其趣味也。今既出现于译界,可藉以鼓励国民勇往之性质。”20傅承洲则认为,中国的历险小说古代就有,西游记 西洋记等就属此类小说21。就小说类型来看,学者们论及的冒险、历险、探险三词意思较为相近,笔者统

32、称为探险小说。郑和探险小说资源焦虑叙事的形成,源于人类向海洋探寻资源的历史,源于作家期望中国人具有冒险精神的诉求,也源于作家对郑和航海历史用西方殖民式资源掠夺视角进行的误读,还源于作家创作迎合消费时代读者热衷探险寻宝的心理。郑和航海历史被探险小说描述为向海洋寻找财富资源,围绕郑和航海相关的探险常表现为探险寻获郑和船队的遗留财富。资源焦虑在不同小说中,主要展现为风险焦虑、欲望焦虑、发展焦虑。风险焦虑,就是描写探险者在郑和航海相关区域面对种种不可预见的危险而形成的焦虑。“风险概念表明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227-8人类航

33、海活动,存在诸多不可预见性,属高风险活动。20世纪的郑和探险小说,曾因呼唤国人冒险精神,淡化航海风险描述。21世纪以来,现代人探险郑和航海相关区域的风险被集中展示,为了满足人们猎奇海洋未知领域的心理,夸大未知风险成为小说叙事的有意追求。如1944复活的郑和舰队中,无名荒岛遗留郑和船队探寻黄金国的船只,多国科学家探险荒岛风险层出不穷,吸血怪、鳄鱼群、巨蜥群、大锯鳐、巨型蟒、黑泥炭沼泽等接连出现。探索郑和船队航海遗迹是人们探险的起因,但海洋未知风险展示占据大量篇幅,风险焦虑成为小说叙事的重要部分。欲望焦虑,就是书写探险者因争夺郑和航海遗留财富资源而生的人性贪欲焦虑。欲望化叙事是近114年来小说吸引

34、读者的常见表达方式,“欲望化叙事不仅是作品的构成要素,有时甚至是故事情节推进的原动力。”23书写现代人相关郑和航海的探险小说,争夺海洋财富资源常是推动故事情节的主要动力,因资源占有欲望而生的焦虑是小说人物普遍的精神表征。诡域迷局:神鹰王冠逐浪计划追猎者之洞山温泉谜案等小说,就围绕不同人探险争夺郑和航海遗留财富的欲望构设情节。如诡域迷局:神鹰王冠,把郑和航海写成殖民掠夺行为,郑和舰队掠夺了美洲古印加王国的黄金和神鹰王冠,舰队船员因拥有财富的欲望而私藏黄金,舰队后裔的家族为独占财富而相互厮杀。欲望焦虑是推动小说情节的动力,欲望焦虑也扭曲了小说人物的道德伦理。发展焦虑,就是书写探险者围绕郑和航海遗迹

35、探险而生的海洋时代发展焦虑。探寻郑和航海遗留宝藏,“为我们研究古代科技有好处,同时还能为我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找到文化和心理依据。”24517如海盗王宝藏中,探险寻宝既体现了对郑和航海时代辉煌的怀恋,也表达了20世纪面朝海洋的发展焦虑。小说中各国寻宝者沿郑和下西洋的海路寻遍中国东南沿海,海岛寻到的宝藏,不仅有巨大的财富,还有制造舰船的秘密,宝藏中有留言,“昔有三宝者,七下西洋,建盖世奇功。然庙堂不涉海事,屡设禁忌,致海疆阻塞,逼民为盗;而外夷虎视,兴火事,造良船,欲犯境据地,此为大患也。望识者善用藏宝,使华夏之国卓立于万邦矣”24540。小说把探险者争夺郑和宝藏资源的焦虑,指向了国家层面的发展焦

36、虑,海洋寻宝探险书写具有了家国情怀意味。郑和探险小说,反映人们探索海洋了解未知的努力,其受中西方海洋观念的影响,折射了中国作家对海洋探险小说书写的探索。我们可从三方面分析此类小说的得失。其一,建构神秘与解构神秘的结合是否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作为探险小说,建构与解构神秘是小说营造情节的主要方式。就新世纪以来中国探险小说的发展看,常见“以奇异想象构筑梦幻空间,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原始文明的巧妙化用中,满足读者的冒险欲望与远离现实忧虑诉求”25。部分郑和探险小说,营造神秘时注重化用中国传统文化,创作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探险故事。海盗王宝藏中,寻宝之旅的密钥是唐人张九龄的诗感遇,宝藏机关解锁在于诗句解

37、读,小说还将中国的造船、航海、武术、诗赋等民间文化嵌入其中,充分展现东方大国的民间智慧。逐浪计划中,穿越海洋乱流登上海岛的秘诀与八卦口诀联系。诡域迷局:神鹰王冠中,寻找神鹰王冠的线索与中国绘画、历史的联系。相较而言,1944复活的郑和舰队对神秘的建构与解构,偏重从科技仪器角度去认知,故事叙事就显得干涩;追猎者之洞山温泉谜案的“设谜”与“解谜”,注重逻辑推理,缺少化用中国传统文化,弱化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其二,险自地理与险自人心的结合是否具有相反相成的效果。探险小说之“险”,来自探险之途的自然地理险要,更来自探险之旅的人心贪欲险恶,两种危险相反相成,构成了探险小说的审美张力。郑和海洋探险题材小说

38、,把两种危险巧妙融合的是海盗王宝藏。小说中抵达宝藏所在海岛须经历自然地理风险,寻宝队伍的明争暗斗为旅途增加人心之险,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因此而生。小说对宝藏的认识能由物质财富上升到国家发展,对人性的揭示能由个人贪欲拓展到家国情怀,使得小说具有了雅俗共赏之效。相较而言,追猎者之洞山温泉谜案偏重人心之险,而轻地理之险,故事感染力大为弱化;1944复活的郑和舰队夸张地理之险,而轻人心之险,小说艺术性亦打了折扣。其三,人海相融与人海相斗的结合是否体现中国式海洋智慧。20世纪以来的中国海洋文学发展,受到了西方人海相斗的冒险精神影响;当人类征服自然的探险给海洋带来生态灾难时,人海相融的文化观又得到了中国

39、海洋文学的关注。人海相融观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蕴含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人海相斗观看似能鼓舞人获取海洋资源,但无节制地征服海洋会导致生态灾难。如果人海相融与人海相斗恰当结合,不要重蹈海禁的历史覆辙,也不要陷入贪婪无度的征服,适度开发利用海洋就会形成具有中国现代智慧的明智之举。目前已有的郑和海洋探险小说,能看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也能看到征服海洋攫取财富的贪欲,但缺乏对人海关系的深入思考。诡域迷局:神鹰王冠 逐浪计划等小说的故事,束缚在从海洋获取物质资源的思维框架内,降低了海洋探险小说的艺术水准。如何彰杨建军等:论百年中国小说的郑和书写1152023年第4期(社会科学版)显中国式海洋智慧,无疑

40、是郑和探险书写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纵观百余年海洋探险视野下的郑和书写,我们会发觉精神价值传承的断裂与畸变,这为中国海洋探险小说写作提供了警示。冯友兰认为:“从孔子的时代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思想家们从来没有到海上冒险的经历。”2619近现代以来,中国人倡导向海洋探险,曾一度极力推许西方人征服海洋的冒险精神。1957年出版的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作家看重的是郑和“与海洋、气候以及航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作战的坚忍意识和大无畏精神”274。这可以为中国人的海洋探险寻找民族精神根源,也可以为锻造新中国海洋建设的勇敢新人提供民族精神资源。然而,21世纪以来的郑和探险书写,部分小说把郑和航海解读为掠

41、夺财富,把现代人探险郑和航海遗迹理解为寻宝夺财。显然,百年郑和航海探险书写,出现了精神传承的断裂与畸变。如果作家们只追求迎合消费时代热衷探险寻宝的读者心理,郑和航海探险书写就会沦为传播殖民掠夺式海洋文化观的载体。中国的海洋探险小说书写,必须警惕此种精神畸变。郑和海洋探险书写不应停留在物质资源争夺层面,必须认识到其中蕴含的精神资源,海洋探险写作才会显现重要价值。四、丝路郑和的叙述焦虑海上丝绸之路语境的郑和书写,是郑和题材小说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回望历史,浩浩荡荡,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壮丽的诗篇。”28郑和航海故事,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也是海内外共享的文化资源。然而,海内外的

42、郑和题材写作存在令人焦虑的叙述问题。反思问题,探索中国作家如何写好丝路郑和故事,无疑有助于我们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海洋故事。从海外相关郑和的著述看,多国学人关注产生了大量作品。早在19世纪末,英国学者梅立辉就关注郑和。据研究者统计,19042003年郑和研究的外文论著已有145部29293。择其要者观之,法国伯希和十五世纪初年中国人的伟大海上旅行(1933)、日本寺田隆信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1988)、英国加文孟席斯1421:中国发现世界(2005)、德国亚历山大佩西曼失落的书(2010)、美国希瑟泰洛尔盗图贼:谁偷了郑和的世界地图(2010)、意大利詹尼瓜达卢皮天朝掠影西方人眼中的

43、中国(2018)等多部作品言及郑和。郑和航海途经的东南亚,产生了三保大人的故事(作者未注明,1885)、甘盛球三保(1955)、哈隆阿米努拉西郑和将军访马六甲(1969)、德迪拉塔度西鸽子飞向南方:哈吉郑和将军友好访问的故事(1992)、莱米西拉多三保公的首次远航(2004)等多部作品29299-308。显然,郑和航海是海内外学人共同关注的领域。然而,郑和题材文学写作存在令人焦虑的叙述问题。欧美地区涉及郑和的写作,长期把郑和航海解读为中国明朝的殖民活动。如美国小说盗图贼:谁偷了郑和的世界地图写道,明朝皇帝密令“郑和将军的船队必须访遍全世界的国家,并让他们向皇帝称臣朝贡”30118。东南亚地区涉

44、及郑和的写作,长期忽略历史事实而重视民间传说,郑和历史故事及其功绩未得到充分表现。在东南亚土著看来,民间传说中的郑和具有治病驱邪的神力 31166-167。中国涉及郑和的写作,也出现了笔者前文所述的问题。贺桂梅认为,“叙述行为本身,不仅意味着如何描述当下中国的现实状况,也包含着如何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如何应对现实中存在的社会问题。”32郑和故事的文学叙述,不仅意味着如何认识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如何描述当下,而且意味着如何指引未来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倡导,认识丝绸之路须“在历史与记忆之间展开文化间对话,强化并凸显了当今人类认识过去、反观自身、塑造未来的现实意义。”33在当今“一带一路”建设的语境

45、中,中国作家有责任讲好海洋丝路的郑和故事,繁荣郑和题材书写,推出书写郑和故事的经典作品。笔者以为,未来中国小说要写好郑和故事需注意三个问题:文化定位、伦理定位、故事定位。116文化定位,就是郑和书写需要以“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定位回应海内外对郑和航海的误读。20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背景下,郑和航海书写汇聚多国作家的目光。2005年,纪念郑和航海首航六百年之际,国外还有不少学者认为,郑和航海是“原始殖民主义”34。殖民扩张,是部分海外学者认识郑和航海的思维定式。受西方海洋殖民思想影响,郁达夫曾在马六甲记游中写道,“我想起了三宝公到此地时的这周围的景象,我又想起了大陆国民不善经营海外殖民事

46、业的缺憾”35428。张恨水在郑和眼里的南洋中也思及殖民,“中国自古未曾想到殖民地这玩意,而且自给自足,也不必向任何弱小民族去榨取。明代费那么多人的力量,只是要人家认识中国而已。”3611透过西方殖民文化影响造成的有意无意的误读,今天中国作家的郑和故事书写该让世界认识什么呢?笔者以为是“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这是15世纪郑和航海开创非西方社会全球化的思想文化灯塔,也是照亮人类未来发展的思想文化灯塔。法国学者丹尼尔-亨利巴柔就认为:“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定将成为重要的伦理资源,使我们能在第三个千年(从耶稣诞生算起)实现差别共存与相互尊重。”37未来的郑和故事书写,要成为经典的中国航海故事,必然是对

47、“和而不同”文化精神的阐释与表达。伦理定位,就是郑和书写需要以恰当的伦理情感定位表达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从数百年郑和航海书写的伦理情感发展轨迹看,明人叙述郑和航海的星槎胜览(费信)、瀛涯胜览(马欢)、西洋番国志(巩珍)等,表达的时代情感可概要为自豪自信;明清海防危机之际罗懋登的小说数次刊刻,潜藏的时代情感可概要为自卑自惭;20世纪以来梁启超等人书写郑和,表达的时代情感可概要为自省自醒。笔者以为,在21世纪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语境中,中国的郑和书写的伦理情感定位该是“达观”。达观,意为心胸开阔,见解通达。达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之一,尚书召诰有言,“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38198。在郑和题

48、材文学书写中达观的伦理情感定位,就是超越古代曾为海上强者的自豪,超越近现代海事衰危的自卑,也超越自我为中心的自负,表现郑和带领中国人与丝路沿线各国民众共商共建共享海上丝绸之路的情谊,表达郑和船队与海上丝路沿线各国民众共同守护海上丝路的情感。故事定位,就是郑和书写以经典作品的尺度考量如何讲好郑和故事。“经典作品似乎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服从这样的律则:易感性、普遍性、永恒性、正极性、给予性。”3912 概要理解,易感性以朴素明白的语言表达丰富内涵,普遍性表达人类普遍共通的生存经验,永恒性是具有超越时代的精神传承,正极性表达人性的善良正直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给予性表达不懈追求理想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收获感

49、 3912-21。从上述经典作品的特点来看,已有的郑和故事书写还有缺憾,尤其在永恒性、正极性、给予性三个方面需要提升。郑和航海故事穿越六百年的精神传承是什么?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启示是什么?给今天海内外读者的影响是什么?这是未来的郑和故事写作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中国作家未来的丝路郑和故事书写,需要有新时代召唤的担当意识,书写中国海洋故事的新面相。如果从中国海洋故事书写的发展历程来看,丝路郑和故事书写有可能产生中国海洋故事的新面相。在传统的中国故事里,海洋被想象为环绕中土神州的边缘,山海经 西洋记 镜花缘等作品使中国人的陆海观念产生了变化,但海洋意识却没有明显改变。20世纪以来,梁启超、黄谷柳、浩

50、然、王蒙、邓刚、张炜、陈毅达等的小说,展现中国人百余年发展变化的海洋书写,渴望冒险的海洋、悲惨流浪的海洋、危机四伏的海洋、承载梦想的海洋、顽强拼搏的海洋、万物融合的海洋、重建家园的海洋等,反映了中国人海洋意识的变迁。当前中国人已提出了新的海洋意识,倡导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命运共同体。这种新的海洋意识,不仅在维护海洋和平安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人类共享海洋提供了中国智慧。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语境中,面向未来的郑和航海故事书写,意味着作家们要立足新的海洋意识表现中国海洋故事的新面相:跨国界共建共享海洋丝路,依托郑和航海线路,沟通不同的地理文化空间,分享各国和平繁荣的文化智慧,建设人类文化交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