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陆逊谋略与吴、蜀争夺荆州之战.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2361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逊谋略与吴、蜀争夺荆州之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陆逊谋略与吴、蜀争夺荆州之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陆逊谋略与吴、蜀争夺荆州之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62023 年第 3 期总第 45 期No.3General No.45陆逊谋略与吴、蜀争夺荆州之战孟祥才摘 要:222 年的吴、蜀猇亭之战,以吴军的完胜而结束。原因在于,东吴采取和魏拒蜀的大战略,君臣同心,上下一致,集中全力,共同对敌。吴军主帅陆逊知彼知己,运用正确的策略和战术,佯败示弱,诱敌深入;久拖疲敌,促敌犯错;巧妙设伏,施以火攻;跟踪追击,断其喘息之机。刘备短于军谋,战略战术一再失误,给对手造成可乘之隙。此一战役后,吴、蜀恢复联盟,共同抗魏,使三国在动态平衡中延续了 40 余年的历史。关键词:刘备 陆逊 猇亭之战 三国鼎立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2095-91

2、76(2023)03-0086-012收稿日期:2023-03-03作者简介:孟祥才(1940 ),山东大学高等儒学研究院教授。222 年(曹魏黄初三年、蜀汉章武二年、东吴黄武元年),在三国历史上发生了蜀、吴之间最大的一场战役,史称猇亭之战。此役的蜀军主帅是登上帝位刚一年的刘备,吴军主帅是声名初显,但在魏、蜀两国尚未引起瞩目的陆逊。这一年,刘备已经 61 岁,陆逊是 41 岁。两军对决,结果是智勇双全的中年将军战胜了老迈而短于军谋的皇帝,蜀国彻底失去荆州西部的地盘,东吴完成并巩固了对荆州全境的统治。如果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分立的基础,那么,此一战役,则决定了此后三国历史的走向。一东汉末年,朝

3、廷日趋衰弱,地方军阀日益坐大,三国分立的前景日渐分明。此一历史走势,时年 29 岁的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已经判明: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87军事人物陆逊谋略与吴、蜀争夺荆州之战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

4、修政理;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后来历史的走向虽然没有完全按照诸葛亮的预言发展,但三国鼎立之势的出现则完全在其预料之中了。既然是三国,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就不可避免。强大的魏国占尽天时和地利,统一北方之后,其土地、人口、财富都超过吴、蜀两国的总和,对两国一直摆出咄咄逼人之势,必欲吞之而后快。吴、蜀两国要想自存,必须联合抗魏。这一点,吴、蜀两国的有识之士都心知肚明并将其明确表述,所以两国在其存在的日子里,也基本坚持了联合抗魏的国策,因而才有三国近半个世纪的鼎立之局。不过,吴、蜀两国也各有自

5、己的利益诉求,而当这种利益诉求形成的矛盾冲突因各种因素变得不可调和时,也必然诉诸军事手段,战争也就不可避免了。吴、蜀两国的矛盾焦点是对荆州的争夺。荆州本来是荆州牧刘表的地盘,刘表死后,被曹操夺得,赤壁之战后,被吴、蜀联军夺得大部分。因为赤壁之战时的吴、蜀联军以吴军为主力,刘备一军只作为偏师起了些辅助作用,但战后刘备一方以“暂借”的由头占有了荆州,捡了个大便宜。因为原来约定刘备取蜀后将荆州归还东吴,但刘备取蜀后不仅食言,进而又提出待取得并、凉二州后再归还荆州。对此,吴国君臣气愤难平,于是孙权在建安十九年(214)命吕蒙、鲁肃督兵对蜀军开战,顺利夺取荆州所属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在两军激战正酣时

6、,曹操进兵汉中,刘备审时度势,遣使东吴求和,双方议定分割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归吴,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归蜀,算是暂时缓和了矛盾。但是,此次的分割,蜀国仍然占据荆州的大部分,吴国占据的部分不及荆州的三分之一。大体以今之京广铁路为界,以东的今之湖北、湖南归吴,以西归蜀。吴国君臣的目标是夺取荆州全境,此一目标达成前,他们是不会束手罢战的。二吴国在夺得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后,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胜利,而是继续进行夺取荆州其他辖地的谋划。所以不久就发生了夺取荆州州城江陵(今属湖北)和其他属郡的战役。紧接着,刘备率蜀军大举伐吴,于是又发生了吴、蜀之间最大的军事冲突,史称猇亭之882023 年第 3 期

7、总第 45 期No.3General No.45战。在这两次较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中,吴国的陆逊是最重要的谋主,他的谋划和指挥,对吴军取得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正是通过这两次战役,展现了他作为三国时期第一流军事天才的谋略和指挥才能。陆逊(183245),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人(今上海松江区)人,原名议(三国志蜀书即记此名),出身江东大族。21 岁入孙权麾下服务,在剿灭会稽、鄱阳、丹杨等地反叛者的军事行动中屡立奇功,初露头角,得到孙权的赏识。但此时,在良将如林的吴国,他还是寂寂无名之辈。待到十多年后的对蜀之战,他才一举成名,被三国将帅们刮目相看。赤壁之战后不久,主持吴国军事的周瑜以 36 岁之年

8、病逝。鲁肃继之,46岁病逝。吕蒙继之,也只活了 42 岁。吕蒙的最大功绩是发现陆逊并向吴王推荐他代替自己主持吴国的军事。建安二十四年(219),吕蒙从荆州前线返回建业(今南京)养病,陆逊主动前去拜望,并借机向他献上夺取蜀国所据荆州郡县的谋略: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对曰:“陆逊

9、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代蒙。2陆逊在对吕蒙的进言中,准确分析了关羽的性格缺陷和统军之失:居功自傲,不恤部下,专注对魏之战,对吴军疏于防范。陆逊认定,只要谋划得宜,出其不意,即可一战而擒关羽,夺取荆州。这一鞭辟入里的分析使吕蒙豁然开朗,更使他对陆逊刮目相看,于是毫不犹豫地向孙权推荐他代自己掌军。从谏如流的孙权立即接受吕蒙建议,38 岁的陆逊由是接掌了吴军的指挥权。由于孙权托付得人,就保证了与蜀将关羽对战的胜利。陆逊得到任命后,立即赴陆口(今湖北赤壁西南)谋划具体作战事宜,他先致书

10、正在襄樊与曹操军搏战并取得节节胜利的关羽:“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89军事人物陆逊谋略与吴、蜀争夺荆州之战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闻徐晃等少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傥明注仰,有以察之。”3陆逊的这封书信,完全像一个后辈对尊长道出的披

11、肝沥胆的肺腑之言。一方面对关羽同曹军在襄樊对战的胜利大肆褒扬,吹捧他的成功超越当年晋文公指挥的城濮之战和韩信指挥的灭赵之役,词气卑恭地表示仰慕和请益之思;一方面又娓娓提醒,曹操奸猾狡诈,务必小心防止其反扑,以求取得此次战役的完胜。此书信起到两个作用,一是使已经被襄樊之战胜利冲昏头脑的关羽更加忘乎所以,进一步集中军力扩大战果而造成荆州后方空虚;二是使关羽认定吴军是同盟者,不会乘机偷袭蜀军,彻底放弃对吴军的警惕之心:“羽览逊书,有谦下自托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书信表明,陆逊在知敌方面做足了功夫,对关羽其人实在是从里到外全都摸透了。接着,在已经知己知彼的情况下,“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权乃潜

12、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陆逊又不失时机地扩大战果,痛快淋漓地取得了一次完胜: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异将水军,旌将步兵,断绝险要,即破晏等,生降得凤。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首尾西方。逊复部旌讨破布、凯。布、凯脱走,蜀以为将。逊令人诱之,布师众还降。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4这次战役,吕蒙看似主帅,实际上真正主持全盘战役谋划和指挥的是陆逊,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一次突出的展现。吴军以最小的代价将梦寐以求的荆州全部收入囊中,除去了十多年来的一大心病。在吴国上下为这次胜利弹冠相庆的时候,陆逊考虑的是如何安定荆

13、州的秩序,取得荆州的民心,实现这里的长治久安:时荆州士人新还,仕进或未得所,逊上疏曰:“昔汉高受命,招延英异,光武中兴,群俊毕至,苟可以熙隆道教者,未必远近。今荆州始定,人物未达,臣愚慺慺,乞普加覆载抽拔之恩,令并获自进,然后四海延颈,思归大化。”权敬纳其言。5既然取得大片土地,就要精心经营,902023 年第 3 期总第 45 期No.3General No.45其中延揽精英人士进入官府做官是得到当地民众拥护的重要一环。陆逊的建议,说明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干才,也是颇具治国理政才能的政治家。三陆逊谋划指挥吴军取得了夺取荆州的胜利,但也使长期存在的吴、蜀同盟关系被撕裂。刘备对失去荆州这一广袤地盘和

14、财富之区心有不甘,更对东吴诛杀关羽痛心疾首,决心发起伐吴之战。尽管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联吴派苦口婆心地分析伐吴的凶险,主张以和谈化解双方的矛盾,但刘备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恶气。由于他是皇帝,拥有对国策的最后决定权,所以伐吴之战也就非打不可了。不过对刘备来说,这次伐吴之战是他生命史上的“滑铁卢”,他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吴军夺取荆州后,士气正盛,陆逊预料蜀军必来报仇,因而严阵以待,不给蜀军任何可乘之隙;而蜀国内部对伐吴之役意见不一,主战派是少数,难以形成同仇敌忾的聚合之力。这是时间选择的错误。蜀军出川远征,夹江布阵,江流宛转,两岸山高林密,道路崎岖,数万兵马,摆

15、开一字长蛇阵,极易被截成数段,分割截杀。这是地点选择的错误。蜀军面对的敌人是昔日的同盟者,它的统帅是年富力强、谋略出众的陆逊,陆逊指挥的吴军是乘战胜之威、士气高昂、军资丰沛、熟悉战地地理民情且求战心切的精锐之师。这是敌人选择的错误。显然,刘备决策的伐吴之役面临的几乎全是不利因素,其失利在开战之始也就注定了。尽管蜀军有诸多不利因素,但吴军要想战胜这数万人的大军也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没有一番周密、万全、睿智的运筹,没有全军将士的拼命搏杀,胜利不可能从天而降。而吴军的胜利正是因为有陆逊这样智勇双全的英明统帅与朱然、潘璋、韩当、徐盛等将军的善于指挥以及勇于杀敌的士卒。对于这次战役的经过,三国志蜀书先主

16、传这样记载: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余里中,广数十丈。后十余日,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91军事人物陆逊谋略与吴、蜀争夺荆州之战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

17、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6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这样记载: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金锦爵赏诱动诸夷,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彤等各为别督,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

18、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

19、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7综合以上记载,吴、蜀猇亭之战的脉络就清晰地展现出来。刘备亲自督率四万余蜀军从章武元年(221)七月出川进击吴军,气势汹汹,孙权刚刚占过便宜却不想同蜀军打仗,于是遣使求和,可能开出一些妥协让步的条件。如果刘备理智对待,借坡下驴,这场仗也就打不起来。但此时的刘备已经被仇恨激昏头脑,执意开战,不仅一定要给吴军一点颜色看看,而且也期望重新夺回对荆州的控制权。其实,此时的吴国尽922023 年第 3 期总

20、第 45 期No.3General No.45管不想与蜀军开战,但对蜀军的进攻早有防范。孙权及时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钺,全权谋划、指挥对蜀军的战斗。陆逊于是督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与蜀军对决。他屯兵一部于巫(今湖北巫山)、秭归(今属湖北),相机迎战蜀军。蜀国将军吴班、冯习指挥蜀军自巫攻击李异等率领的吴军,乘胜沿江东进,占领秭归。第二年即 222 年正月,刘备驻军秭归,吴班、陈式指挥的水军屯驻夷陵(今湖北宜昌),夹江布阵,进一步对吴军展开进击之势。二月,刘备督军继续东进,顺利占领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同时命侍中马良自佷山(今湖北长阳西南)通武陵,联络五溪蛮夷,策动

21、他们归顺蜀国。另由黄权督江北蜀军,一方面监视魏军的动向,一方面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开战半年,蜀军已经深入荆州腹地六七百里,占领了沿江的一些城镇和乡村,看似取得了连战皆捷的成功。其实刘备是中了陆逊的诱敌深入之计,对蜀军一连串的进攻,吴军只是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即佯败,目的是引诱蜀军进入陆逊预设的理想作战地域,待其露出破绽,即给其致命一击。对于陆逊的破敌之略,吴军上下一开始也并不全然理解,但陆逊毫不动摇地坚持既定决策,不被部下的杂音干扰:诸将并欲迎击备,逊以为不可,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

22、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8刘备也明白,蜀军半年多的进攻,尽管抢占了不少地盘,看似节节胜利,但并未消灭吴军的有生力量,所以他急于寻吴军主力决战。于是任命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彤等各为别督,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自己则亲率八千精锐为伏兵,引诱吴军攻击吴班所部,然后周围蜀军尽出围攻,希图一举聚歼吴军主力。陆逊早就识破刘备的计谋,认定与蜀军决战的时刻已经到来,于是上疏吴王,指出刘备伐吴之举在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误,吴军退至夷陵,等来了最佳决战时机和地点,决定全军猛烈反击,预计必

23、获全胜。之后,陆逊在吴军一些将领还心存疑忌的情况下,指挥吴军以火攻驻扎在山林中摆成长蛇阵的 40 余营(一说 50 营)蜀军,斩杀蜀军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将领,逼降杜路、刘宁等将军。孤悬江北的黄权一军由于被吴军切断返蜀之路,不得已而降魏。面对吴军犹如猛虎下山般的攻击和蜀军的土崩瓦解,刘备只得先北遁马鞍山(今93军事人物陆逊谋略与吴、蜀争夺荆州之战湖北宜都西北),然后在卫队的保护下突破吴军的包围,失魂落魄地逃回永安(今重庆奉节)。全赖赵云率兵及时赶到,才遏制了吴军的攻势。这次伐吴之役,从 221 年七月至 222 年闰五月,历时近一年,刘备所率领出川的四万蜀军损失殆尽,他在懊恼悔愧中身染大病

24、,再也未能恢复元气,很快就对诸葛亮“托孤白帝城”,带着永恒的遗憾撒手人寰了。四吴军之所以在猇亭之战完胜蜀军,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东吴面对蜀军的压力,采取缓和与曹魏矛盾的策略,力避两面作战,以便能够集中全力对付蜀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当关羽全力围攻襄樊的时候,东吴也开始进行夺取荆州的谋划。孙权“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向曹操示好妥协。尽管老谋深算的曹操为了分化吴、蜀而命曹仁将此书信“以弩射示羽”,但也未能使颟顸的关羽警醒,也就未能破坏吴军夺取荆州的决策。孙权取得荆州、击杀关羽后,曹操又投桃报李,“表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 侯”9。220 年曹魏代汉以后,孙权“使命称藩”,还

25、将关羽俘获的魏将于禁礼送归魏,进一步对魏示好,并从曹丕那里讨得吴王的封号。而当曹丕“违礼”遣使要求东吴贡献明珠、象牙、孔雀、翡翠等玩物时,孙权也顺从地奉献。这些举措暂时缓和了与曹魏的矛盾,特别是减轻了曹魏对东吴的军事压力,避免了同时与魏、蜀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窘境。东吴的这些举措使曹魏在吴、蜀交兵时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策略,由此为吴军集中兵力对付蜀军创造了最好的“国际”环境。其次,陆逊对蜀军作战的战略和战术都是正确的。在蜀军猛烈推进的大半年时间内,陆逊以佯败而实以诱敌深入的策略引导蜀军深入荆州之地六七百里,使其军力分散为 40 余营驻扎于长江南岸崎岖狭窄的山陵茂林中,一方面使之在遭到攻击时难以展

26、开军力互相救援,一方面又使之在长期似乎顺利作战却毫无斩获中产生将堕兵疲的困境。待到进入最有利于吴军的地理环境和时间节点的时候,陆逊立马抓住战机,果断出手,采取火攻之法,分割截杀疲惫而疏于防范的蜀军,打了一场速战速决的歼灭战。再次,也许是最重要的,是东吴君臣、将帅、官兵上下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保证了陆逊正确战略战术的实施。孙权是得到曹操激赏的东吴一代英主,他青年时代即接替长兄掌控江东六郡,而正是在他主政时期,孙氏政权得到了扩大和巩固,成为与魏、蜀鼎足而立的三强之一。其中原因,除了父兄为之奠定的基础外,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卓越的政治眼光、宏伟的军事谋略和娴熟的驾驭群臣的能力。他942023 年第

27、3 期总第 45 期No.3General No.45善于识才,特别善于和敢于提拔青年才俊到关键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被任命为吴军统帅时皆是 30 多岁的青年人,他对这些人信之以诚、任之以专、授以全权,绝不掣肘,让他们放手施策,实现既定的目标。他从谏如流,善于将臣下的合理化建议变成全军的战略谋划和战术指导原则,从而使全军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万众一心,共赴的鹄。而陆逊的军事才能正是在孙权的全力支持下才得以获得完美的展现。最后,刘备的刚愎自用,一误再误的战略谋划和战场指挥,也给陆逊留下许多可乘之机,成就了他一次辉煌的胜利。刘备的失误集中展现在两个方面:伐吴决策是战略上的根本错误

28、,荆州借自东吴,长期拖着不还,已经输理;为关羽复仇愤而兴师更是因小失大之举,蜀国的头号敌人是魏国,吴国是盟友,释敌而伐友,是战略决策的大失误。对此,蜀国多数臣子都表明了反对的态度,名将赵云是其中的代表,他曾劝谏刘备以大局为重维系联吴的国策: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簒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10敌方的诸葛瑾也曾致书刘备,劝其从大局着眼理智地息兵:刘备东伐吴,吴王求

29、和,瑾与备笺曰:“奄闻旗鼔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11虽然诸葛瑾是站在吴国的立场上说话,但对敌友我三方利害关系的分析还是精辟入里的。然而,被小仇小隙蒙住眼睛的刘备,对所有言之谆谆的告诫和规劝听之藐藐,致使伐吴的决策成为战略上的失误而被贯彻下去。刘备此一重大失误,后世学者自然更为洞悉。北宋的苏辙就这样辨析:事固有当作而不可作者,智者论其公私,权其轻重,而可否可决也

30、。蜀先主之于关羽,名虽君臣,而义则父子也。先主入蜀,而羽攻曹仁,张于荆州,吴乘其敝,羽以败死。先主欲为羽报仇,义不可已也。然吴、蜀之于魏,国小而兵弱,本以95军事人物陆逊谋略与吴、蜀争夺荆州之战季汉君臣之分,缔友相亲,与魏为敌,则报雠之义,其公且重者在魏也。释魏而事羽之怨,则为失所先后矣。先主之在白帝也,吴之君臣惧而乞和,若以仇魏之重,俯而从之,义无不可也。先主念羽之厚,拒而不许,君臣之义则至矣。至于奋不虑害,兵败而继之以死,忘两国之大计,而徇一夫之遗忿,则未为得矣。诸葛孔明有言:“法孝直若在,必能止君此行。”虽行亦必不至于败,然则孔明亦自以伐吴为失计矣哉!12南宋的陈亮也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

31、刘备之荆州,孙权假之也。权不假之,其曲在权;备不复之,其曲在备。备既得益州,权遣使请荆,备不以复,而天下皆不直备矣。权一举而袭破三郡,再举而遂枭关羽,何者?师直为壮也。然备之于羽,义则君臣,恩犹父子。羽既就戮,备不胜忿,遂大举以求复其仇,而不知魏者国家之深仇,非特一关羽之比。吴者一家之私忿,犹有唇齿之援也。此吾所谓义有大于私忿者,如斯而已矣。备既举兵,权遣使求和,而盛怒不许,是怒敌也。兵向西界,平地立营而无他奇变,是轻敌也。怒敌者危,轻敌者败,备之丧师有自来矣。13后世的不少诗人也对刘备的战略失误扼腕叹息,南宋的陆游就有这样的诗句传世:“吴蜀本唇齿,悲哉乃连兵。尽锐下三硖,谁使复两京?”14二

32、是刘备尽管作为政治家具备不少优长之处,但军事才能平平,统军作战非其所长。他指挥的这次伐吴之役在战术上几乎是步步失误:长驱直入,长蛇摆阵,山林结营,疏于防范,久拖拉胯,将堕卒疲,从开始就堕入陆逊预设的陷阱,最后导致全军覆没的下场。对刘备军事谋略之短,不仅陆逊窥透,当时其他人也看得清楚真切,如丞相掾赵戬就指出刘备“拙于用兵,每战每败”15。北宋的苏轼更是一语中的:“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16显然,刘备亲自指挥伐吴之役,正是以己之短对陆逊之长,结局只能是惨败。刘备伐吴之役的失败,对三国历史的走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最重要的是使三个割据集团的力量达到暂时的平衡,三国历史也就基本上在稳定状态下又持

33、续了 40 多年。这次战役,蜀国损失了相当大的一批有生力量,由此进一步成为三国中力量最弱小的一方,使诸葛亮“隆中对”设想的“复兴汉室”的预期成为永远难以实现的梦想。对此结局,1300 多年后还崇汉朝为正统的明朝内阁首辅于慎行仍是三叹而有余哀:天下之事,有一举不当,而流恨千古者,先主之伐吴是也。何也?当曹丕受禅之初,汉之宗室旧臣、962023 年第 3 期总第 45 期No.3General No.45豪杰义士,岂无不平之心,顾力不能耳。先主诚以其时卧薪缟素,纪年建安,东结孙权,西连戎羌,良将劲兵,北出汉中,鼓行而东,建瓴直下,关、洛之间,必有望风响附者。如此则魏寇可平,而汉业可复矣。此天下大义

34、也。曹丕之才,乃守成之器,以敌先主,未必能当,况益以孙权乎?则其主不敌矣。当丕篡盗之日,操之良将谋臣,大半物故,而吴、蜀将相,莫非天下名豪,即一孔明、陆逊,魏有当之者乎?是其下不敌矣。诚合从而支魏,魏之成败,未可知也。此天下大机也。释此不务,而以七十万众,顿之江湖之上,忘万世之大仇,修匹夫之私怨,捐一统之大业,规方隅之小失,卒之身陨国虚,一败涂地,此千古之恨也。17于慎行的论点完全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而他对魏国君臣智谋的贬低,对诸葛亮、陆逊等人谋略的拔高都显然言过其实,他预示的前景也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不过,他指出的刘备的失误,则是一种深刻的历史认识。刘备死后,年仅 17 岁的刘禅即位为蜀

35、国国君,实际掌控蜀国大权的诸葛亮立即恢复联吴抗魏的国策:“建兴元年夏遣尚书郎邓芝固好于吴,吴王孙权与蜀和亲使聘,是岁通好。”18“七年春是岁,孙权称帝,与蜀约盟,共交分天下。”第二年,蜀国又采取一个与吴国交好的举措,“徙鲁王永为甘陵王,梁王理为安平王,皆以鲁、梁在吴分界故也”19。此举尽管只有象征意义,但也反映蜀国为了维护两国的结盟而费尽心机。自刘备死后,蜀国不管是诸葛亮主政,还是后来蒋琬、费祎、姜维秉权,吴国不管是孙权主政,还是他的儿孙掌权,双方都较好地维系和延续了联盟抗魏的国策。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继之,不断在西方对魏国挑战。吴国则远征辽东,频频出兵合肥、六安、淮南一线,在东方与魏国鏖兵。

36、双方密切配合,东西呼应,使魏军疲于两线作战。尽管互有胜负,但都没有大的进展,从而较长期地维持了三国间的动态平衡。【注释】1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 912913 页。2陈寿:三国志 吴书 陆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 1344 页。3陈寿:三国志 吴书 陆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 13441345 页。4陈寿:三国志吴书 陆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 1345 页。5陈寿:三国志 吴书陆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 1346 页。6陈寿: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 890

37、页。7陈寿:三国志 吴书 陆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 13461347 页。8陈寿:三国志 吴书 陆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 1347 页。9陈寿:三国志吴书 吴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 11201121 页。97军事人物陆逊谋略与吴、蜀争夺荆州之战10陈寿: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 950 页。11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瑾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 12321233 页。12 苏辙:栾城集 后集 卷九 刘玄徳,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13陈亮:龙川集卷五先主,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14陆游剑南诗稿卷三先主庙次

38、唐贞元中张俨诗韵,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15傅玄:傅子,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16 东坡全集 卷四二,电子版文渊阁 四库全书。17 于慎行:读史漫录,齐鲁书社,1996 年版,第 144145 页。18陈寿:三国志 蜀书 后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 894 页。19陈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 896 页。(责任编辑:张卫东)Lu Xuns Strategy in the Battle for Jingzhou between Wu and ShuMeng XiangcaiAbstract:The Battle of Xiaoting betwee

39、n Wu and Shu in 222 AD ended with a complete victory for the Wu army.The reasons behind this were that Eastern Wu adopted a grand strategy of resisting Shu and engaging Wei,with the emperor,officials,and soldiers united,concentrating their efforts and jointly confronting the enemy.Wus commander Lu X

40、un understood both the enemy and his own side,employed the correct strategies and tactics,feigned defeat and weakness,lured the enemy deep into his territory,protracted the enemys strength,induced the enemy to make mistakes,set up clever ambushes,launched fire attacks,pursued relentlessly,and denied

41、 the enemy any respite.On the other hand,Liu Beis strategic and tactical errors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his opponents.After this battle,Wu and Shu restored their alliance,jointly resisting Wei,and the three kingdoms continued their historical dynamic balance for over 40 years.Keywords:Liu Bei;Lu Xun;The Battle of Xiaoting;Separation of the Three Kingdom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