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历史、现实与学科:新闻纪录片文献价值的三重维度.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2014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现实与学科:新闻纪录片文献价值的三重维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历史、现实与学科:新闻纪录片文献价值的三重维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历史、现实与学科:新闻纪录片文献价值的三重维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09月在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新闻纪录片创新性地被设为基础奖项,此举既是尊重媒体特性的创新之举,也是对新闻纪录片内在文献价值的发掘。新闻纪录片(News documentary)是借助影视媒体,以纪录片的手法对某些新近变动的事实的较完整、较系统的及时报道。1新闻纪录片通过信息的筛选组合,呈现出相互关联的社会共同体意义,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在历史长河中得以被记忆;它超越了扁平式的信息发布,将真实生活影像化呈现在屏幕上,这是新闻纪录片的形式优势。纵览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纪录片的获奖题材,它涵盖传统文化、历史事件、时政新闻、民生建设等,多元话题通过新闻纪录片得以留存于社会记忆,这是新闻

2、纪录片的内容优势。帕克受詹姆斯 威廉将知识分为感知与理解的分类启发,将知识引入新闻领域。他认为从新闻的瞬时特质出发,新闻也是知识的一环,是基于社会行动者行为活动产生的实践知识,因此新闻知识是对以往事实性知识的创造性再现。这同新闻纪录片是基于新闻事件进行创造性处理的理念相符。从新闻纪录片的形式、内容优势来看,它的文献价值延展了新闻生命力,突破了孤立、单一的线性时间标准,面向了不同群体,灵活地为社会议题服务。因此,本文以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纪录片获奖作品为样本,连接新闻知识观,考察新闻纪录片的文献价值如何在历史、现实与学科三者中层层叠加。一、文献中的历史:时代化新闻印记的留存如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3、义向前蓬勃发展的时代,但也应向后追寻历史之源。若按照考察的不动点旋转参考轴,那么新闻纪录片的文献价值则与知识含量和记录客观性相连。借此,在历史维度中,新闻纪录片通过储存、读档历史发挥其文献价值。(一)储存历史:新闻纪录片的档案价值帕克对新闻知识观的解释从认知和历史情境入手,并在 作为一种知识形式的新闻 中将理解性知识分为涉及思想的哲学和逻辑、涉及事件历史、涉及事物科学。2映射在新闻领域,新闻则不限于历史,因为历史需因果或目的论通过序列形式来演绎,并在描述事件时将其放置于恰当的历史链条。但不意味着新闻不需历史思维和史料,不意味着新闻报道不需穿透时空而观照现在。3历史是人类叙述和共同记忆的表征,是

4、人类在社会中不断认识、定位、发展的参照系。其中新闻记录是自我拟人化过程,并借人文手法强化感知。映射在新闻纪录片的选题因素上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考量。历史性意味以史观今,时代性意味以今知新。其中时间链条的串联是依托于新闻被记录,新闻作为知识得以流传。比如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纪录片一等奖的作品 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它从党史出发,以党的三个历史决议为根本遵循,用百年党史的影像纪录来实证,用翻阅历史档案的形式串联起历史与今日,所指向的新闻命题是党史资源的创新性表达。尤其第三集 改造中国与世界 的开头,以毛主席入党时间是1920年为何早于正式建党1921年设问,结尾引入主题即建党初期毛主席

5、对党和中国的殷切期盼。它借助挖掘党史资源为建党百年的重大主题宣传做铺垫,以揭历史、现实与学科:新闻纪录片文献价值的三重维度王欣瑜【摘要】新闻纪录片作为社会影像文本,扮演着知识生产与传承的角色,文献价值是其生命力所在。本文以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纪录片为样本,从历史、现实与学科三重维度探析新闻纪录片的文献价值如何流转,发现新闻纪录片在历史维度以储存和读档的方式留存新闻,彰显时代化新闻印记;在现实维度以阐释和共意的手法搭建新闻,凸显现代化新闻互动;在新闻学科中以业界参与和智库建设的路径来演绎新闻,突出中国化新闻空间。【关键词】新闻知识观;新闻纪录片;文献价值;中国新闻奖文 化 传 播1072023

6、年09月秘性和细节化表达为讲述毛主席的党史故事增添可信性。由此,新闻纪录片的档案价值通过储存历史的方式被强化。首先,它在制播前借助已被储存的党史的可信、可读来为可看性增色,使新闻知识增值,最终使新闻知识形成完整档案。其次,它在制播后为观众阅览党史提供完整的知识图谱。新闻知识的档案化借助新闻纪录片形式被储存,从认识论层面改变人类意识神秘化、虚无化的单一,表明新闻知识有源、有史。(二)读档历史:新闻纪录片的教育意义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新闻是最直观的教育手段。对新闻知识的理解应重视客观性,客观性并非抽象概念,而是新闻知识被信服之由,亦是知识的教育属性之要求。塔奇曼认为在保护新闻业中客观性可作为策略

7、性仪式。4但新闻业所报道的面向既有客观存在,又有认知表达。前者走向直接经验,后者在感知中提供知识。新闻纪录片在储存新闻知识后进入到读档步骤,并开启教育意义。读档有两种方式,一是即刻读档,观众观看后立刻从开头或某片段再次观看,此时影像世界的教育功能占据主导地位;二是延迟读档,观众的经验与知识伴随时间更替已然丰富,现实世界与影像世界重合后会唤醒观众观看的历史记忆,从而弥补观众对影像所指涉世界的空白。因此,新闻纪录片的教育功能通过时间更替、空间广延为观众预留了思索空间而得以实现。比如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纪录片一等奖作品 新兵请入列,以不同军种的新兵群体为主角,用180天时间跨度讲述入伍青年在兵营的

8、心路历程和意志变化,最终新闻命题指向新时代青年爱国、爱党、爱军的情怀。该片用跟拍、对镜采访和画外音解说方式,既向观众展现军营之真,又为年轻群体关心国防建设提供教育机会。此外,该片用新兵自述的前后对比凸显兵营成长主线。军营成长的话题用回望历史的方式来读档,其中的教育意义既面向新兵们,又经由影像传递给观众。通过归纳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纪录片的获奖题材发现,它借时代性的公共议题来读档社会价值观,在公共领域中起到传承民族精神和接续社会记忆的作用,最终使新闻知识启迪教育公众。再者,它因其客观性和新闻性为知识淬炼提供承载之地。一方面通过新闻知识读档现实以记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另一方面借记录来对话,体

9、验其社会规律的轨迹。二、文献中的现实:现代化新闻互动的搭建帕克意识到新闻作为知识在社会政治和民主建设上的优势,并借用詹姆斯的分析框架,创造性地提出参与、交流、互动和传播的社会行为与抽象的知识相融,新闻知识性得以在互动的框架中完善充实。5借此,新闻纪录片在现实维度用阐释现实、共意现实来搭建其文献价值。(一)阐释现实:新闻纪录片的事实追求新闻知识作为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连通的桥梁,其互通之基是阐释现实带来的说服力。新闻知识作用于社会时,受众不仅关心事件是否被反映到新闻层面,还关注真实感。新闻纪录片在阐释现实时用纪实手法报道新闻,所蕴含的新闻知识既深化真实层面上对知识的理解,又开阔社会经验交流的视野。

10、这是因为经由新闻构建的真实既是事件表征,又映射到社会行动。借新闻知识的阐释将事实转换成世代相传的知识,再转化为文化、道德、价值观来形塑人类的想象和欲望。新闻纪录片的纪实性是观众认同其影像世界的基础,其中纪实不是有意搬演和机械复制两端中绝对的单选选择。具体来说,它是真人真事真场景、真情感真思想等原生素材的采集、提取和整合。6正如纪录片之父格里尔逊所言:“取原始状态的素材远超表演的优美”。新闻纪录片纪实手法多样,有观察型、解释型、互动型等,可见纪实不是一比一的复制,而是对事物的临摹,是基于真实向观众展现纪实的美学态度和风格。比如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纪录片三等奖作品 云端上的足球梦,它以青少年个体

11、的点滴日常为基,借个体之变映射中国脱贫攻坚大背景下的时代变革。通过面对面采访、贴身跟拍的拍摄方式,以观察为主和对话为辅来融入情境,用客观描述与主观交谈代入山村少年追梦之旅,记录山村少年理想美的状态和改变生存境遇的真实图景。又比如二等奖作品 我为群众办实事之局处长走流程,用直面真问题、体验真人物、寻找真答案的全过程纪实影像展示了北京首接责任制的实施。它记录了处长变身成外卖员的一天,用贴身跟拍的方式督促处长体验劳动者的苦与乐,没有渲染或摆拍,让处长体验民生真痛点,身体力行地诠释为群众办实事的涵义;它用观察手法拍摄,人物“拒绝”或“接受”的举动都被记录,观众以第三人称感受外卖员跑单的生活。再比如二等

12、奖作品 大河流日夜 中面对人物时多使用平拍和固定镜头,真实记录全过程,因真影像而现实,以反映滩涂的四代农民群像。平拍和固定镜头秉持着原生态的拍摄风格,对刘灿东村的村民而言,这种平视拍摄的角度虽然唐突直接,但是却减少了俯拍带来的不对等审视风险,让村民在镜头前愿意展现真我和自我的实际境遇;对观众而言,平视角度拍摄的影像更贴合邻里间彼此交谈的日常生活,观众用日常情节去解读宏大主题更能引发认同感。可见,这些文 化 传 播1082023年09月新闻纪录片中的新闻用以小见大或以大见小的方式阐释着那些推动社会建设、促进人类交流的事实如何发生,用“真”本色吸引观众观看新闻事件,从而使观众固有的认知与摄制者的创

13、作理念和主题思想产生互动。(二)共意现实:新闻纪录片的公共价值帕克在知识分类中沿袭威廉詹姆斯的感知性知识和理解性知识分类法。感知性知识是非系统化、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如常识、习俗、直接经验等;理解性知识是体系化、自身拥有明确话语,如术语、假设等。7但帕克的升华之处在于提出新闻为介于两者间独有的知识形式,它兼具两者又具独特性,两者以公众交流来流转,凝结为共同体,达到公众舆论的共意。由于个体的文化背景和阅历差异不可避免,公众对新闻知识的讨论呈各异状态,所引起的观点和情感冲突以某种共识或集体观点结束,最终以公众舆论呈现。8正如比尔 科瓦奇和汤姆 罗森斯蒂尔在 真相 中重新定义新闻组织,即新闻组织作为积

14、累和整合有关社群知识的空间,增强知识的可用性和互动性,并提出新闻组织作为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的角色。9新闻纪录片的纪实本性使之立足于公共领域,从而在群体共议时事的过程中享有话语权。同时,新闻纪录片根据所面向的对象调整职责重心:国际对话上,它履行公共使者的职责;国内对话上,它意在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比如三等奖作品 追光:东京之路,它揭示了以分钟计时的紧张比赛背后是以年计时的艰苦训练,从新冠疫情和奥运延期到运动员个人家庭平衡与奥运荣誉的追求等多维视角切入,将奥运健儿的备战艰辛不铺张却表现透彻,将新闻命题升华为奥林匹克精神和家国一体的中国心。新闻纪录片的叙事优势是运用视听语言进行细节化、立体化表述,使

15、得叙事以过程性为重心。正如该片的全纪实抓拍和突发情况使观众代入运动员视角,感受压力与体育精神,从初期夺冠执念到后期超越自我的肯定,这一大幅度跨越将该片的主旨核心推向奥林匹克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意。例如马龙、吴静钰等运动员在微观上是个体的一份子,在中观上体现出奥运健儿群体的艰辛与荣誉感,在宏观上是国家形象的载体。可见,新闻纪录片在阐释现实的基础上达到共意现实,通过连接个体经验与社会文化,在感知中串联起个体、群体,形成公共性互动。三、文献中的学科:中国化新闻空间的演绎新闻作为知识的特性演变为结构性力量嵌入新闻机构与社会间的作用场域,以此区分新闻业边界。创新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知识体系,需面向时代化

16、、现代化、中国化的新闻实践。中国新闻奖扎根于本土的社会文化脉络和中国化议题,是最具中国经验的样本。借此,在学科维度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纪录片作品从内部的业界转型之路扩展到外部的智库建设,逐步凸显中国化新闻空间。(一)业界转型:新闻纪录片的参与表达伴随固网带宽扩容,视频化表达逐渐占据受众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相比深度报道隐性的阅读门槛,新闻纪录片用易懂的视听语言接纳每位观者,延伸了新闻业边界。以帕克的新闻知识观立论,他视知识为连续区,由知晓和理解组成,而新闻是连续统一体中的知识。新闻在知晓、理解的连续统一体中填充知识。虽然帕克的观点为报业时代提出,但对如今媒体建设亦有参考性。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拥有

17、业界推介的优势,为业界转型提供范例,传统媒体通过开拓知识管理者的新角色来换取受众认可度。此届获奖的制播单位中包含许多地方台,比如制播 大河流日夜 的山东广播电视台、开往春天的高铁 的江西广播电视台、重回长江的麋鹿 的湖北广播电视台等,通过立足当地新事记、新思想、新发展既为本地讲述新闻故事,又为本地媒体认可度的跃升提供机会。将相应的作品和制播单位相连,发现其题材都具鲜明的地域特色。大河流日夜 立足于山东地域的黄河滩区,以刘灿东村为代表的家族史蕴含了与黄河洪水斗争的人文色彩,且本片节点以年相连,暗含山东年俗特色;在 开往春天的高铁 中将江西赣州和深圳用高铁相连,映衬新时代下原中央苏区和大湾区联动发

18、展主题,制作组两地往返,以高铁带给赣南农业、交通、产业等机遇为线索来彰显赣南革命老区在新征程上的全新发展;在 千年梦想 决胜今朝 中讲述贵州的脱贫举措,以贵州山区景虽美却路崎岖来铺垫何为制约经济的因素,既展现了贵州地理文化的特殊性又展现出贵州人民如何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执着精神;在 云端上的足球梦 中以四川昭觉县为切入点,以凉山彝区、高原涉藏地区和乌蒙山区、秦巴山区为背景;在 重回长江的麋鹿 中以湖北三江汇聚的地理优势来确定麋鹿回归的新闻命题。从以上作品可以发现,新闻纪录片就地取材,既激发观众的地缘亲近感,又使地方媒体在调动地方人员参与时达到业界转型的目标,以此提供号召力。(二)智库建设:新闻纪

19、录片的知识管理若按照波兰尼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媒体的知识管理则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媒体对已出版内容等显性知识的使用和提炼,如案例库建设;二是从业文 化 传 播1092023年09月人员在实战中积累的经验、社会人脉等隐性知识的开发和管理,如咨政智库建设。10沿用该思路,中国新闻奖的年度推介意义也在于此。浮于表面的网络信息挤压着新闻生存空间,使得新闻的发展重心从内容转向了渠道。而中国新闻奖以表彰方式将这些优秀新闻作品再次引入到公共讨论的视野中,其中新闻纪录片奖项的优势是新闻命题以影像化手法在固定播放时段内集中、重复展现,将新闻知识产品从时间限度的储存中予以回看,将新闻知识作为无形资产重复

20、利用。同时,在后续回顾、重访时能够留存时代印记并刻画中国特色。再者,亦将新闻纸转变为观点纸,达到帕克所言的社会认知功效。譬如 大河流日夜 作为反映黄河滩区搬迁史的作品,是时代变迁下人与乡土的大事记,它展现了村落变迁、家族聚散、个体成长的轨迹,并记录下黄河生态保护史。作为黄河史,它既为公众对黄河的认知建立相应资料库,又为记者涉足黄河相关报道时提供可参考的影像资料。它从用水、治水、利水、益民的25年时间跨度出发,为山东留下一份个体命运沉浮的时代影像。再比如三等奖作品 千年梦想 决胜今朝 以贵州省的干部和群众为主角,梳理贵州脱贫攻坚的历程。植树造林防风沙、凿崖引水为农田等一线脱贫实践经过日久年深的锤

21、炼,最终引领一代代的贵州人走向“黔式”脱贫路。它是贵州脱贫攻坚经验的影像化表达,为贵州大事记增添素材;同年,中国脱贫攻坚收官,于中国整体而言它是分区域化的个性记录,进而汇成中国式脱贫攻坚的大事记。可见,新闻纪录片通过记录跨时代成就来拓展知识产品的容量,以此满足公众对知识获取和利用之需。新闻纪录片内含的经验性表达发掘了一条新闻转变为可重复利用的知识产品之路,使得新闻内容减少了成为“一次性产品”的风险;再者,新闻纪录片的时间线索不是孤立的此时此刻,而是从历史向现代跨越的时间轴线,因此它的媒介呈现程度更纵深、更立体,也就能积攒并关联更多的关键词,最终为重复使用这些知识产品提供便利性支撑。四、结语新闻

22、是公共领域的知识,中国新闻奖用镜头或笔墨见证时代,每位新闻工作者身处不同时空记录年度中国大事,经汇聚构建起中国特色新闻学。以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纪录片为样本,其文献价值就在于它在历史中留存时代印记,在现实中搭建互动空间,在新闻学科中演绎新闻边界。同时其文献价值受承载的知识厚度影响,它所展现的知识经由历史而留存,经由现实而丰富,经由新闻学科而专业,最终新闻纪录片在公共领域展现文献价值,成为衔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承担思考与认知的新闻使命。对新闻纪录片的文献价值考察发掘了一条媒体转型之路,它以视频化表达丰富观众视听体验,并借新闻的可参照性衡定社会交流价值。借此,新闻纪录片的文献价值指明它由知识厚度

23、而被复看的特色,突破了新闻困囿于一次性的易碎品的窘境。注释:1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79.27Park,R.E.News as a Form of Knowledge:A Chapter in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40,45(5):669-686.3王钧,王雷.新闻与历史:关系的再厘定J.当代传播,2004(06):10-12.4Tuchman G.Objectivity as Strategic Ritual:An Examina-tion of Newsmen

24、s Notions of ObjectivityJ.American Journal ofSociology,1972,77(4):660-679.5胡翼青,张婧妍.作为常识的新闻:重回新闻研究的知识之维J.国际新闻界,2021,43(08):22-40.6李智,郭沛沛.纪实性 真实性 真诚性现象学视域下纪录片纪实性再议J.当代电视,2020(02):66-68.8威廉 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田平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3-44.9比尔 科瓦奇,汤姆 罗森斯蒂尔.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陆佳怡,孙志刚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5.10谭雪芳.从信息媒体到意义媒体N.福建日报,2017-12-11(010).(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责编:姚少宝文 化 传 播1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