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黄华海门市东洲中学一、学习目标1知道并认同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并认同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知道声音是一种波,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不同。4.知道并认同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学习难点:感知发声物体的振动;演示并推理“真空不能传声”;类比并想象声波。三、教学资源一杯水,橡皮筋,气球,纸,笔帽,音叉;水槽(大烧杯),车铃,鼓,米粒,吸管,水杯四、课堂设计课堂活动活动策略意图l 引入课题视频:各种声音导语:不同的声音传递了不同的信息,我们生活在声
2、音的海洋,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和声音有关,我们就从探究声音开始踏上物理学习的旅程。借助视频,抓住学生趣点,点明声音能传递信息。让学生从自身感受出发,走向生活场景乃至物理场景。 l 声音的产生活动: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杯水,一个笔帽,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部分学生展示做法。问题:纸发声和不发声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对物体做了敲、拍、弹、吹这些动作,它就会发出声音呢?学生再次体验橡皮筋、纸发声。演示:击鼓发声问题:能想个办法让大家清楚的看到鼓振动发声吗?学生上台展示演示:敲击音叉发声活动:体验音叉振动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问题:怎样使这个锣鼓的声音消失呢? 为什么手捂着就没有声音了?结论:振动停
3、止,发声也停止。问题:气体、液体能振动发声吗?学生举例视频:动物发声视频,了解声源满足学生“好动”心理,利用身边的器材简单实验,初步感知振动。 对比实验,启动学生思维,进一步感知振动。通过问题链,启发学生有目的、深层次思维。多角度设问,帮助学生体会振动发声。由学生易做的固体发声过渡到常被忽略的液体、气体发声,加深认知。进一步利用实验室器材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经历观察、归纳、设计和体验的学习过程,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声音产生的理解。l 声音的传播导语:为什么能听到铃铛声? 学生回忆生活经验,了解空气可以传声。问题: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活动:敲击衣架实验水能传声问题: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能支持固
4、体、液体传声的结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固体比空气传声效果好。演示:声音在特殊环境(真空)中的传播。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通过情景,引发学生提出猜想,再通过实验验证,深化认知。根据学情生成课堂教学,让学生说、做,充分展示。 只是照教材中图片“看图说话”的教学,学生会因没有真实感受而在内心产生怀疑。从回忆生活经验出发,用物理实验验证,经历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l 声速、声波、声能演示:观察水波图片、演示弹簧波、想象声波。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做声波。问题: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吗?结论:声音在15空气中速度是340m/s演示:敲鼓灭火结论:声音具有能量教学中的活动强化有意识的比较,从而引起学生的“选择性注意”。 通过夸张的结论深化认识。l 梳理与小结:你有何收获? 视频:地球之音 科学家们做了开创性的事情,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传声筒,动手动脑更聪明。回顾知识获得的过程。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