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岁即识字,九岁能著文试论早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这样的文章,绝对不可能出自一个九岁孩子之手。”“她九岁写作违背了人类平均智力发育规律。”“如此说来,古代那些从小就认识好几千字的大文豪都是骗人的了!”七月底,方舟子在新浪微博投下的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众多网民对蒋方舟是否抄袭、代笔的纷争,“天才少女”、“人工作家”、“高考作弊”等词汇一时间几成热门。笔者从未拜读过蒋方舟的文章,在此不予评议孰是孰非,不过这件事让我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3-9岁大的孩子,究竟能认得多少字;难道真的只有神童才有可能认得几千个字吗?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智力开发的神童,每一个孩子都是充满求知欲的天才,但是有太多太多的
2、家长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孩子走向正确学习,求索的道路,以至这些年少的神童渐渐泯然众生。有人说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提倡放养式教育,就让孩子们在无忧无虑中开心地度过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至于那些被迫三岁不到就开始应付幼儿园及各种早教班、素质班考试测验的孩子,他们的心底一定不会感到快乐;再加上那些早教机构师资水平良莠不齐,收费标准不统一、不透明,也间接地损害了孩子的利益。在前期带给孩子们的负面影响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其危害性不容小觑。表面看上去放养式教育无懈可击,但那是建立在成人没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友好氛围与安全环境的前提下。如果现在有一个质量上乘、绿色友好的教学条件,并且可以让家长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成
3、长,我想不会再有人愿意放养孩子吧。由此推断:放养式并非最优选择,而是别无选择。现在有这么多家长用放养式教育下一代,不是社会的进步,而是时代的无奈。再回到蒋方舟的故事中,她的妈妈是写文字出身,自身也有一定的功底,那么在对蒋方舟的早期教育中势必较其它未做文字的人有一定优势。我不清楚蒋妈对蒋方舟的早教下了多大的功夫,但我知道一点,那些真正对孩子早教下功夫的人,的确培养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神童”!1800年,德国哈勃洛赫村庄诞生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甫一出生,便被周围的人判断为“痴呆儿”,因为他的表情和动作看不出一点生气与灵性。但是孩子的父亲没有放弃,踏踏实实按自己的教育理念,一步一步对他进行教育。在父
4、亲的不懈努力下,奇迹发生了。“痴呆儿”3岁就能用德语阅读;5岁就懂得动物学、植物学和地理学,八岁就熟练地掌握了德、法、英、意、拉丁和希腊等6种语言;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3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他的名字叫卡尔威特。(那个9岁出书的娃是天才?天才论不攻自破。)如果说某些取得不错成就的人是得益于与生俱来的天赋,那么卡尔威特的成功不折不扣是他父亲早教有方。科学正确的早教能够挖掘出孩子大脑的潜力,使得他们的智力发育大大领先与那些没有获益于科学早教的孩子,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赢下了第一步棋。都说“拼爹”、“拼爹”,有的爹用万贯家
5、产堆砌台阶,有的爹用广阔人脉拉索架桥,有的爹用烟酒麻将自毁长城,卡尔威特也拼爹了,他爹用教育为他铺平了人生之路。从前有句老话:“三岁看到大,四岁看到老”,这话自有它道理的。早教之所以有这么显著的效果,是有其科学依据的。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叫布卢姆,专门搞儿童心理学,他认为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快时期,如果把人在17岁得到的智力水平确定为100%,那么从出生后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到8岁时可获得80%。简言概之,8岁甚至4岁以前对孩子展开教育“事半功倍”,等孩子长大了再教则是“事倍功半”,所以,有些家长抱着那种“反正长大了自然就会了”的态度是完全错误的。科学正确的早教对孩子来说是十分必要且可
6、行的,而识字作为阅读的基础又是最为必要的,卡尔威特也是先从学习语言开始的。汉字因为其象形性,对正处于发育空间想象力和抽象联想力的孩子来说,学习汉字是一举三得的。普通情况下,任何一个孩子在3-4岁时都会认识几百个汉字,满足孩子的阅读是基本没问题了,但是如果家长没有时间教,或者教育不上路,不管是耽误了孩子识字的时间抑或扼止了孩子读书的兴趣,对孩子将来的发育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最后让我们在回到蒋方舟的例子中,她的识字和写作都是带有极强的功利性,作为成人来讲追求功利自然无可厚非,但是把这么现实且这么大的压力承载于一个几岁的孩子身上,无疑是一种悲哀所获得的鲜花与掌声终究比不上失去的欢声与笑语,强行打开一扇窗的同时也主动关闭了数道门。子不教,父之过。教育,请从早教开始。开心识字,用心关爱。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了再让他去“拼爹”。玉不琢,不成器。不要把“放养式”和“等明天”当作借口,早教效果是随着孩子长大而渐渐变小的。性相近,习相远。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未来。科学的早教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