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体局局长全县教育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期待已久的全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今天召开了。首先,我代表市体育局和全市体育战线的同志,对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市体育战线和教育战线的同志共议体教结合,共商加强学校体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快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大计,使这次会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下面,我就大力推进体教结合,共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体教结合工作的简要回顾和现状分析 自1999年以来,中央、省委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xx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办法、XX省运动员选招、培养和退役安置工作管理办法、中共XX
2、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时期体育发展的意见、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共马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时期体育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政策,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也颁发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四有”新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体教结合工作指明了方向。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由教育、体育等有关部门参加的专题会议,确立了体教结合,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义务共尽,成果共用,优势互补,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的指导思想。体教两家也召开了联席会议,在体教结合的一些根本问题
3、上达成了共识,认为:体教结合是搞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我市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对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999年,根据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我省先后命名安工大附中、市师范附小、湖东路一小、XX县区团结街小学4所中小学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2年我们对开展业余训练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规模、结构和项目布局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保证“两操两课一活动”和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根据各校生源、师资、设施、条件,先后批准市六中(田径)、十三中(田径)、红星中学(篮球)、二十二中(乒乓球)、山南小学(篮球)、慈湖二小(足球)、幸福路小学(篮球
4、)7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年对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行了重新梳理,并创建了市、县两级青少年俱乐部,全年参加活动青少年达到20万人次以上。年命名安工大附中为XX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市青少年宫为XX市青少年武术后备人才基地。为探索解决优秀运动员出路问题,我市体育运动学校尝试与市工贸技师学院联合招生、联合办学。体教两家注重抓好学校常规体育活动,每年都联合举办中小学生乒乓球、足球、篮球、排球、游泳等五项常规比赛和中小学田径运动会。还积极沟通,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这些相互衔接、相互支持的训练组织形成了以青少年体校为主渠道,以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为基础的青少年训练体
5、系,形成我市体教结合的雏形,也培养出一大批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运动员。在南京全国十运会上,我市二十二中输送的运动员李臻,连续夺得男子皮艇赛3枚金牌,创XX省个人获全运会金牌总数历史最高记录,令全市人民为之骄傲和自豪。 经过几年的努力,体育与教育部门初步形成了定期研究工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运行机制。在教育部门大力支持下,我市青少年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不断加强,学校体育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明显改善,学校体育活动日益活跃。年10月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和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市4所省级体育传统学校和7所市级(普通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及要求申报体育传
6、统项目学校的中小学进行了全面检查和评估。年,省田径运动队正式与安工大合办高水平运动队。事实证明,体教结合为培养造就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条龙”学习和训练体系的体教结合方式,是加强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观念、培养体育优秀后备人才必由之路。 虽然我市体教结合工作在体教两家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说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体教结合工作基础还相当薄弱,与先进市相比,差距较大;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项目布局不合理;年龄衔接、队伍衔接的机制没有形成;学校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县级青少年训练力度不强,高水平运动员后备人才匮乏;
7、人才引进、人才保障、梯队建设及员的招生、管理等问题上政策不完善;思想还不够解放,认识还不够统一,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创新意识不强;特别是如何建立适应我市后备人才整体发展需要,纵向衔接合理,横向联合紧密,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健全等问题,都需要体教两家在今后的合作中积极探索解决和完善。 二、充分认识做好体教结合工作的重要意义 体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快我市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开发体育的多元功能,为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服务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市体育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我
8、市竞技体育实行的是学校体育、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业余体校、体育中专班三级训练体制,这种相对独立封闭的体制与普通教育严重分离,其弊端更是日渐凸现;选拔运动员的路子越来越窄,训练与文化教学脱节,运动员就业难等,特别是运动员训练与普通教育相分离,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青少年的系统文化学习为代价,这不但使体育后备人才越来越匮乏,影响了我市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造成运动员出口难等一系列问题。必须走出围城,实行体育和教育的战略结合。 1、体教结合具有“双赢型”的共同目标。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发展和改革都是紧紧围绕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一目标进行的,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体育作为学
9、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体育部门发展竞技体育的战略重点是从青少年抓起,从中小学抓起,这给体育和教育相结合,确立了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共同目标。多年实践经验也证明,体育与教育系统在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上是一体化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鱼水关系。是相互依托、互相合作、相互支持、相互提高的“双赢”关系。 2、体教结合能够实现“双赢型”的资源配置。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方面,体育和教育部门各有自己的优势。教育系统有生源优势,各个年龄层次人才容量大、质量高,文化教育优势,教学优势,管理优势,财物优势和普及体育的优势。体育系统有专业技术人才优
10、势、训练场地优势、组织训练和竞赛的优势。体教结合就是把两个系统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义务共尽,成果共用”,使有限的人才物力资源得到最大的发挥。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有利于实现年龄梯队、训练内容、文化学习的衔接,有利于运动员的训练、文化教育、就学就业等矛盾的解决,有利于人才的发现培养,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更丰厚的土壤。 3、体教结合可以实现“双赢型”的办学目标。青少年、儿童是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的培养对象,是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的根基和源头,也是一条龙业余训练的起点。体教结合可以从更高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总结推广许多学校抓业余体育训练的经验,将业余层次的运动训练逐步向学校过渡
11、,依托教育系统,按照教育规律和竞技体育规律,建立起以体校为主,以学校体育、体育特色学校(班)、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中心环节的“一条龙”体教结合的业余训练体系。只有实行体教结合,业余训练才能有生长土壤,才能夯实体育后备人才基础,才有希望结出丰硕成果。 三、主动配合,狠抓落实,开创体教结合工作新局面 体教结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体育、教育部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通过互动联办方式克服两个管理部门、两个操作系统的体制障碍,实现从形式到内容、从软性管理任务到刚性目标任务的一体化管理体制的转变,特别要注重强化领导管理机制和健全“一条龙”业余训练管理体系。 1、建立一体化的领
12、导体制 这次会议成立了市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体教结合”的指导、协调工作,体教两家还将建立体教结合联席会议制度。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关于“学校体育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由学校组织实施,并接受体育部门的指导”的规定,体育与教育部门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条件下,建立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协调解决体教结合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从宏观上加强对体教结合工作指导。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工作职责,体育部门主要负责专业训练、训练设施器材的保证;教育部门主要负责文化教育、学籍管理和体育普及;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领导小组成员定期联席会议和定期检查评估制度,真正做到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评估、统一奖惩
13、,充分运用竞赛、经济和政策杠杆的作用,真正实现对体教结合工作的一体化领导,形成强有力的合力。体育部门还要主动与教育部门一道,积极争取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与其他兄弟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为体教结合工作健康、快速地推进搭建一个和谐发展的平台。 2、建立一条龙业余训练管理网络 在建立“一条龙”训练体系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是积极创办体育特色学校(班)、青少年俱乐部。体育、教育部门要加强对现有的中小学体育特色学校(班)的扶持,有师资、设施等条件的学校可以创办体育特色学校,普通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办好体育项目特色班。市教育局、体育局要宏观调控、分类指导,形成分布科学、衔接有序、渠道疏通、特色明
14、显的体育项目网络。体育特色学校(班)由体育、教育部门两家联合审批挂牌。定期召开开展体育特色项目经验交流会,在加强中小学体育特色学校(班)建设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将部分项目下放到一些重点学校,创办学校青少年俱乐部。建立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一条龙”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训练体系。 二是抓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要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推动学校体育、吸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各级传统项目学校不能仅仅只局限于建立一个训练队,参加 一、二个比赛,而是要着重抓好一个传统项目,形成品牌特色,搞好普及,扩大初级层次的训练面,让更多的学生来参与这个项目的训练,以传统项目带动提高整个
15、学校的体育水平。真正使学校体育成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源头。明年,要根据“一条龙”培养训练体系的要求,重点抓好体育传统项目的合理布局和衔接工作。 三是抓好体育教师、教练员队伍建设。体育局要主动介入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校体育课质量、提高业余训练水平。体育系统要把优秀教练派到学校带队训练,同时打开大门积极吸纳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到运动队任教,实行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双向交流,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训练水平不断提高。体育部门还将组织体育师资培训班,对学校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训练水平。体、教两家要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基层教练员、体育教师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长期坚持青少年训练
16、的积极性。 四是统一优化项目布局,打造“品牌型”项目。按照“加强基础项目,巩固优势项目,发展强势项目,突破弱势项目,打造精品项目”的培养方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体育系统的各级体校、业余体校项目和设置在教育系统的学校体育训练项目进行优化,以省里的重点项目和基础项目为主,突出优势项目,力求出精品。如根据我市特点,将水上、击剑、蹦床、乒乓球、田径等项目,逐步打造成具有我市特色的品牌。在布局学校体育训练项目网络时,对有师资、有设施条件、有体育特色项目、有积极性的学校应积极扶持创办省市体育特色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五是统一招生选材标准,形成层层衔接的人才链。建立选材一体化、育才一条龙的运行机制
17、是“体教结合”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体育和教育部门统一制定对体育特色学校(班)、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重点项目训练点的招生选材标准,由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组成选材小组,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广泛选材、科学选材,在各个层次的学校中,根据科学选材的标准选择有潜力、有希望的体育苗子,加以培养,形成一体化的选材机制。同时,在育才上逐步建立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的互相衔接、互相配套的一条龙培养体系,保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及时得到发现和系统化训练,并完善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机制,力争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六是正确处理好竞赛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矛盾。竞赛是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竞技体育的重要
18、措施。在竞赛与训练的关系上,要体现出竞赛为训练服务,为发现和培养人才服务的原则,既不能“重赛轻练”、“以赛代练,又不能赛事过多、过滥、质量不高,甚至赛事安排与训练严重脱节。各项目的特点不同,要研究制定符合青少年人才培养规律的分层次、分等级的竞赛制度。青少年比赛时间尽量放在寒暑假或假节日进行,尽量减少影响正常文化课学习时间,力求做到赛训与文化学习两不误。加大赛风赛纪整治力度,提高竞赛质量,把着力点放在扎扎实实训练上,放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上。在竞赛训练与文化课学习关系上,体教结合一大优势就是有利于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矛盾解决。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需要,在建立体教结合的业
19、余训练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学训结合的方针,切实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彻底改变只管运动训练、不管文化学习,讲运动成绩、不讲文化学习,文武脱节的现象。在坚持系统化运动训练的同时,都应把文化课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各项目教练员既管竞赛训练,又要管文化课学习,赛前抓学习、赛后抓补习。对从事重点项目业余训练中小学生,要安排有责任心、有经验的教师担任他们所在班级任课教师或班主任,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样不仅为升学就业创造好条件,还会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支持。 四、建立体教结合工作保障机制 新的体教结合体制运行,要求有相关政策与之配套,教育、体育主管部门要加强体教结合
20、工作的政策研究,共同制定体教结合工作中的体育特长生的招生、训练、学籍管理、文化学习,体育师资(教练员)队伍建设以及考核奖惩等政策,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 1、制定招收员上学的优惠政策。取得省级比赛前三名和二级运动员,可按当年最低录取控制文化分数降低一定比例由学校择优录取。省市示范学校要有保证招收体育特长生的计划。放宽优秀体育特长生的入学、转学条件,对于特殊人才,可采取特招直升、降低分数线办法入学,减免学费。针对特长生,学校要采取灵活的教学计划和措施,确保员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有一定的训练时间。对市业余体校的在训运动员,下午两节课后和节假日要保证其训练时间。 2、
21、建立有利于体教结合工作的激励机制。一是制定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评估、资助、奖励办法,调动学校开展课余训练的积极性,调动从事青少年业余训练的教练员和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提高青少年业余训练的质量和效益,鼓励学校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二是充分发挥各类青少年竞赛的杠杆作用,体教两家共同建立新的青少年儿童体育竞赛制度,改革和完善市级青少年比赛、中小动会竞赛办法。三是将“体教结合”工作纳入政府对体育、教育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定期组织全市“体教结合”工作总结交流会,加大指导、评估、督查力度,对“体教结合”工作成绩突出的区县体育、教育部门、学校、体育教师(教练员)进行表彰、奖励。 3、加
22、大经费投入。一是借鉴全民健身路径的拼盘政策。从体育经费、彩票公益金、教育经费等方面抽调一部分,省里奖励一部分,区县财政专项扶持一分,家庭、社会赞助一部分,大家一起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同志们,体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更多的高水平优秀运动员,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和省运会等国内外重大比赛中为国为省为市争光,实现“全运争金、奥运争光”的战略目标,是我市竞技体育工作的紧迫课题。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是我市体育、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课题。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继承前几年体教结合工作经验教训,进一步创新观念、拓宽思路、完善体制、激活机制、丰富内涵,加快构建体教结合培养奥运后备人才的网络体系,加快推进我市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市奋力崛起、富民强市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第13页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