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一、导入新课: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
骈文的特点①前后两句的字数相同(六朝的骈文一般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所以骈文又名“四六” )。②前后两句的句式相同。③两句中相对的词,词性基本相同。④两句中尽量避免相同的字(但可用同一虚字)。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史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骨气,人称“吴均体”,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片山水小品。
书---书信,一种文体。
三、预习检查,读准下列字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嘤嘤 鸢飞
戾天 窥谷 横柯
千转 经纶
四、读课文,对照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翻译全文,尽量符合作者语言表达的风格
要求:1.朗读过程中注意语速、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注意节拍
2.先自己阅读翻译,再同桌交流
• 出声散读
• 小组内释疑
• 自由提问
2、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概括文章两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1)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2)文章第二部分,写“异水”清澈,江流湍急;“奇山”轩邈,景中含情。
第一层,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清(水色,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第二层,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七、精读课文
1.说说第一段运用了那些表达方式,并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第一段: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
写景:风烟俱净,天山一色。
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过渡: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作者又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奇”和“异”的?
2. 阅读第二段的第一层,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草稿纸)
(1)清澈---见底、无碍。
(2)湍急---甚箭、若奔。
夸张,侧面描写、衬托,比喻,动静相生
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奇山?作者有什么感受?
1、视觉---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息心忘反蔑视功名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2、听觉---泉 水 劝友归隐
鸟 鸣
蝉 千转
猿 百叫
以动写静,虚实相生
总结:
视觉 水皆缥碧、游鱼细石、高山寒树、横柯疏条
听觉 泉水激石、好鸟相鸣、蝉转不穷、猿叫无绝
4. 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请从这两方面入手圈出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
从视觉来写: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享受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心态,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从听觉来写: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鄙弃功名利禄,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
犹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 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课文,余味无穷。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一方面在赞叹山之高,林之深,谷之幽,同时也在暗喻功名之不可求。既然仕途不达,这“天下独绝”的胜景,难道不是最值得寄情的吗?包含隐隐的哀怨之情。
小结:
本文构思别具一格,描写形神兼备,动静互见,虚实相生,行文骈散相间,实为一篇优美隽永的写景散文,不仅给我们美的享受,还为我们学习景物描写提供了范本。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