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课堂观察的读写结合再思考半截蜡烛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怎样进行读写结合?读写结合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效果怎么评测?我们对这节课进行了课堂观察,并产生了新的想法。1、如何解决学生与故事的距离问题。“读一读,画一画,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伯诺德夫人?”希望藉由这个问题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学生与文本中人物的心理距离,导致了学生并没有很快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因为故事始终是伯诺德夫人的故事,跟他们没有关系,很疏远。他们融不进这个故事中去,不仅因为时代的问题,体验的问题,还有情感、态度的问题。2、改写课本剧,目的是为了演,并学习剧本的写作方法。剧本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演,演的好不好,
2、不仅是剧本的问题,也是演员的问题,也就是演员能不能准确深刻地理解人物,感知情节,发乎与心,行之于外。所以观察演的问题,就是在观察之前的阅读教学是否到位的问题。“演”还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没演好,不仅是演技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对文本的理解问题,尤其是那些细节的问题。德军的“闯”正是反映形势急转,紧张危险的重要细节,学生没演好,不是不理解“闯”这个动作,也不是做不到这个动作,而是没有意识到“闯”对于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重要性,他们忽略了这个细节,自然就不会刻意地去演出来。教者为什么要着力处理那个“轻轻地吹”,还是为了促成体验和理解,这些问题从根子上是相通的。学生虽然学了第一课时,但是“领会”方面还是
3、有欠缺的。尝试改一下问题,把问题变成一个情境会不会好一点?我做了个大概的计划和设想: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在德军突然闯进家中,情报随时可能会杯发现,一家四口即将遭受灭顶只灾的危急关头,你该怎样做,才能化解危机?关注文中对伯诺德夫人一举一动的描写,(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圈画出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或是心理活动),先在脑海中模拟一下,或是自己扮演所有角色演一演。在自己揣摩过故事场景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和小组内的成员合作演一演,并互相评价一下你们扮演的角色。最后谈一谈你对伯诺德夫人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或对她做一番评价。表演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罗列整理一下,以期寻求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教师可以参与到学
4、生的小队中去,深入地了解他们经历着什么,对什么真正有困难,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以便规划制定下一步的指导重点。3、 剧本什么情况下写?读写结合的契机是什么? 学生的动力是什么?有没有真实的写作需求,还是仅仅是完成任务?什么时候学生能写好?是在学生迫切需要的情况下。课堂上的演,可能自然的引发一个问题,那就是照着小说演,没几句台词就演完了,情节和人物都显得单薄。三两分钟就把这故事给演完了,而且小说中的某些内容,是没办法通过短短的对台词展现出来。一波三折的故事,变成了课本剧,变得不那么扣人心弦了,怎么办?教师可以藉由这样的时机来让学生思考,怎么才能让这个课本剧更有看头?如果你是编剧,你是导演,你怎么办?
5、理论上说可以加台词、补独白、配音乐、摆道具等等,或是合理补充一些小说中的细节,进行再创作。这个时候创作的目的很明确,为了让故事更适合演,为了让演员把握好故事和人物,从而演得更好。在创作和试表演中,学生就会发现小说与剧本的差异。例如:故事漫长的等待,小说中几个字可以打发,但在真正的表演中不仅需要静默的等待,而且需要演员的神情、动作、对话加以配合,以体现需要等待时候紧张的窒息感。这个事情学生一个人很难做,需要团队的合作,这个情况下,可以让他们再经过小组合作,把故事改编成剧本,拉出来演,演得好不好,大家来做评委。怎么改进,大家再讨论,再修改。4、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的课堂允许这么做吗?所以说建立一个情
6、境场是很困难的,需要时间、契机,还需要更巧妙的办法。所以我想,需要提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5、还必须考虑的是,如果按照上面的设想来,花的气力很大,这么做值得吗,在现阶段是必须的吗?是照顾到更多孩子时机能力水平的吗?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课程标准中的年段目标的定位问题。我想之所以课后习题只提演,而不提剧本改编的问题,也是这个原因目标定位。我们在这个学段,该不该提出编写剧本这样的要求?即便是我们学过几个剧本,课标的要求仍是更侧重“读”,而不要求“写”。学生的读写能力确实是不同步,他们可以读懂剧本中的故事,认识剧本的形式,但要写剧本就显得困难多了。形式上的模仿更像是“文章作法”的学习。形式要不要?我想也是应该要的。形式也是重要的,练一练,学一学无可厚非,甚至是很有必要的。但可能很多人更关心的是,如果仅仅单纯是形式模仿,对表达能力的提高有没有实际价值?我们读过一百本小说,未必写得出来一本。为什么?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缺少写的动力,二是缺少写的技巧。还可能会有写什么的问题。为什么写、写了什么和怎么写,在目前这个学段中,孰轻孰重?在这样的左右互博式的追问中,我们可能会更接近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