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重点易错题
1
选择题(经典例题高频考点-名师出品必属精品)
1、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成为我国首颗地月采“壤”往返探测器。嫦娥五号一共带回1731克月球样品,主要为“月壤”。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关于“嫦娥五号”选择凌晨发射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A.受太阳辐射影响小
B.减少居民活动对发射的影响
C.便于实时跟踪观测
D.减少航空运输对发射的干扰
(2)关于“月壤”描述正确的是()
①含有机养分②含矿物元素③保水性好④比较干燥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C
D
【提示】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宇宙探测
解析:
(1)略
(2)略
【解答】
(1)略
(2)略
2、7月7日,一位观测者在某条回归线上使用位置、角度固定的普通相机,以相同的时间间隔持续拍摄太阳,再通过叠加获得当日从日出到日落的太阳视运动图(如图1),太阳在R位置时树影最短。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小题。
(1)太阳位于R所指位置时,相机朝向和该地的昼夜长短情况分别是()
A.朝北昼长夜短B.朝北昼短夜长C.朝南昼长夜短D.朝南昼短夜长
(2)若观测者要在同一地点,使用同样方法再次获得完全相同的太阳视运动图,在不考虑天气状况的条件下,拍摄日期应选择在()
A.6月7日前后B.6月17日前后C.6月27日前后D.7月17日前后
答案:
B
A
【提示】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7月7日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如果在23°26N观测则镜头必需朝南才能拍摄正午的太阳视位置,但因相机是固定的,故无法拍摄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即观测者应当在南回归线,7月7日南回归线上昼短夜长。
(2)只有太阳直射纬度与7月7日的太阳直射纬度相同时,才能再次获得完全相同的太阳视运动图,即下次拍摄日期与7月7日关于夏至日对称。
3、读中国地理四大区域图,完成1~3题。
(1)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小的是()
A.AB.BC.CD.D
(2)受自然环境影响,从A到B()
A.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大
B.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大
C.现代楼房高度越来越大
D.传统房屋墙壁厚度越来越小
(3)在①地区有代表性的民居为地坑院,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地坑院在兴建时,首要考虑做好的工作是()
A.挡风B.阻沙C.防水D.遮阳
答案:
A
A
C
【提示】
北方地区
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A解析:根据地理位置可知,A是南方地区,B是北方地区,C是青藏高原地区,D是西北地区。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由大到小是青藏高原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故A正确,CBD错误。
(2).A解析:由A到B反映出从南到北地理环境的差异。由A到B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大,A正确;由A到B热量条件越来越差,为了更好的保温,传统房屋的窗户越来越小,墙壁越来越厚,B、D错误;现代楼房的高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A。
(3).C解析:读图可知,地坑院位于黄土高原,建在地下,故在兴建时,首要考虑做好的工作应该是防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图1—1
(1)天王星不属于()
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可观测宇宙
(2)天王星是()
A.星云B.卫星C.行星D.恒星
答案:
A
C
【提示】
天体及天体系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天王星属于行星和地球的级别一样,所以不属于地月系,天王星属于太阳系一个成员,太阳系又属于银河系的成员,银河系又属于可观测宇宙的成员。
天王星是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之一,故天王星是行星。
5、读青藏高原至准喝尔盆地(沿85°E)的地形与莫霍界面剖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莫霍界面是一条水平直线
B.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岩石圈的分界线
C.地形高度与莫霍界面深度呈现“倒影”的关系
D.地壳厚度变化取决于地表形态的起伏
答案:
C
【提示】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界线,莫霍界面以上部分是地壳。图中莫霍界面的深度是变化的,故莫霍界面是一条曲线。根据图示
,地形高度与莫霍界面深度呈现“倒影”的关系。地壳厚度变化与地表形态的起伏、莫霍界面深度密切相关。据此分析本题选C.
6、2021年9~10月,地球、火星逐渐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且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上,称作“日凌”。日凌期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与地面“失联”,进入休眠期。休眠结束后探测器将恢复与地面的通信。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此次日凌现象发生时,地球和火星对应的位置分别是()
A.甲—③B.乙—④C.丙—①D.丁—②
(2)“天问一号”探测器失联的原因最可能是()
A.火星探测器失踪B.太阳活动高峰年
C.太阳电磁波干扰D.运行速度变化大
答案:
C
C
【提示】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此次日凌发生在9~10月,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在秋分日(丙处)附近,再根据材料“地球、火星逐渐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且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上,称作“日凌””,可知,火星应位于轨道①处。因此C正确,故选C。
(2)根据材料“日凌期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与地面“失联”,进入休眠期。休眠结束后探测器将恢复与地面的通信”可知,火星探测器不是失踪,A错误;无法判断是太阳活动高峰年,B错误;地球与火星位于太阳的两侧,因此可能是太阳电磁波干扰地球接收到火星上的信号,C正确;运行速度变化与探测器失联无关,D错误。故选C。
7、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于9月26日至28日召开。大会围绕全球网络空间焦点热点共设置20场分论坛,其中“网络谣言共治论坛”9月26日下午5:00举办。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网络谣言共治论坛”举办时,美国纽约(45.6°N,75°W)所在区时时间为()
A.25日16:00B.26日4:00C.26日14:00D.27日6:00
(2)峰会期间,下列现象可能的是()
A.澳大利亚悉尼昼短夜长
B.乌镇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C.美国纽约白昼时长大于12小时
D.印度孟买每天太阳从西北方落下
答案:
B
B
【提示】
时差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略。
(2)略。
8、长沙(约28.5°N)某楼盘的住宅东西延伸,南北通透(每户南北均有阳台);有三栋楼的楼高均是97米,每层楼高3米,楼间距分别70米和100米,小区内有一停车场。业主入住后发现房间采光条件并未像开发商承诺的那样:朝南的房间全年正午都能够照进阳光;业主与开发商出现纠纷。下图示意三栋住宅楼与露天停车位分布示意图,(tan38°≈0.781)。读图,完成1~2题。
(1)进行维权的业主所居住的楼层是()
A.一号楼1~6层B.二号楼1~18层
C.二号楼14~32层D.三号楼1~14层
(2)6月22日,甲、乙、丙、丁四个车位中最有可能看不到落日余晖的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A
C
【提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一号楼前有二号楼遮挡阳光,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正切值是0.781.X/100=0.781,X=78,97—78=19米,说明—号楼19米高以下被南边二号楼影子挡住阳光,即1~6层朝南房间不能全年有阳光照进。业主维权A对;
同理二号楼14层以下出现同样情况,BC都错;
三号楼南侧无遮挡物,全年阳光充足,D错。
故选A。
(2)6月22日,日落方向位于西北。车位是东西方向布局,丙车位位于北侧的中间位置,落日余晖会被北侧的一号楼挡住。
故选C。
9、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夜间瓢泼大雨,白天阳光灿烂”是其独特的气候风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拉萨每年日照总时数平均多达3005小时,其原因有()
①地势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②白天晴天多③空气水汽少,云雨天气少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2)拉萨的降雨80%集中在夜晚的主要条件是()
A.临近河流,夜晚水汽较白昼充足
B.河谷地形。夜晚盛行上升气流
C.地处高原,夜晚气温远比白昼低
D.大气稀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答案:
C
B
【提示】
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略
10、日照时数受多个因素影响,地区分布不均,下图是陕西省冬季多年平均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图(单位:小时)。完成下面小题。
(1)冬季,陕西省平均日照时数地区差异的最大值可能是()
A.880B.780C.680D.580
(2)影响陕西省冬季平均日照时数南北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①天气②地形③太阳高度④昼长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
C
A
【提示】
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陕西省日照时数最短50-100小时,最长700-750小时,差值600-700小时,C正确。
(2)陕西省南部位于秦岭南侧,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晴天少,日照时数小,①②正确。该区域面积较小,太阳高度和昼长差距较小,对日照时数影响小,③④错误。故选A。
11、下图为某摄影师抓拍到的“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后的“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读图,完成1~2题。
(1)“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是一种“凌日”现象。在地球上看,太阳系中能产生“凌日”现象的行星是()
A.金星、木星B.水星、金星C.火星、木星D.金星、火星
(2)照片中的其他黑点属于某种太阳活动,它一般()
A.温度相对较低B.会干扰地球无线电长波通信
C.出现在太阳内部D.以18年为一个活动周期
答案:
B
A
【提示】
天体及天体系统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
(1)本题考查天体及天体系统。
(2)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
【解答】
(1)“凌日”现象是指类地行星圆面经过日面的现象。水星和金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距离太阳近,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就可以看到一个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B对;而火星和木星距日比地球远,故其余选项可排除。
故选B。
(2)照片中的其他黑点是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旋涡,但比太阳光球层的表面温度要低1000~2000℃,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浑暗色的斑点,C错,A对;往往会对地球的气候、通信(无线电短波通信)、生物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B错。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D错。
故选A。
12、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的雷达受到奇怪的干扰,这种干扰只出现在白天且干扰的方向与太阳运动方向一致,此干扰来自()
A.雷达本身的故障B.以色列的秘密武器
C.太阳紫外线增多的影响D.太阳活动
答案:
D
【提示】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干扰雷达的是太阳的剧烈活动造成的,太阳活动剧烈时会产生大量的高能带电粒子,这些高能带电粒子闯入地球,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通讯,影响雷达系统;雷达本身的故障不会只在白天发生;秘密武器更是无稽之谈;紫外线不会影响无线电系统。选D正确。
13、2020年7月,李教授到非洲东部的肯尼亚赤道村考察,下图为他拍摄的“Youarenowcrossingtheequator(你正在跨越赤道)”的标示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此时()
A.标示牌的影子位于北半球B.太阳位于正南方向
C.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66°34´D.昼长为一年中最短
(2)据图推测此刻的北京时间最有可能是()
A.13:09B.15:21C.19:01D.23:36
答案:
C
C
【提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时差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7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该地影子的朝向为南方,所以标识牌的影子位于南半球,A、B错误。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式为:90°-纬度差(同加异减),计算得出该地太阳高度在二至日最低,为66°34’,此时为7月,太阳
高度角大于66°34’,C正确。
冬至日昼长最短,D错误。
故选C。
(2)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影子很短且接近正南方向,说明当地接近正午时刻,肯尼亚大概位于东三区,北京东八区,所以肯尼亚此时约为12点左右,北京时间为17点左右,结合选项可知C项正确。
故选C。
14、在青岛距离海岸线百米某处有一座17米高的石柱,形似老人坐在碧波之中,人称“石老人”。近年来,石老人成为拍摄日出的网红打卡地。下图为某同学2020年11月21日拍摄的石老人日出照片。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拍摄时,该同学位于“石老人”的()
A.正西B.西偏北C.西偏南D.不确定
(2)三周后的周末正值晴天,该同学欲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再次拍摄日出照片,可能会出现()
A.该时间点还没有日出B.太阳位置与上次相同
C.太阳位置比上次偏高D.太阳位置比上次偏左
答案:
B
A
【提示】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该同学拍摄日出时为11月2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日出东偏南方向,所以拍摄者处于“石老人”的西偏北方向。故选B。
(2)三周之后为12月1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更偏南,日出方位较11月21日偏南,日出时间晚于11月21日日出时间,所以该时间点可能还没有日出,A正确;如果已经日出,则同一时刻太阳应比11月21日偏右、偏低,B项、C项、D项错误。故选A。
15、2021年9~10月,地球、火星逐渐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且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上,称作“日凌”。日凌期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与地面“失联”,进入休眠期。休眠结束后探测器将恢复与地面的通信。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此次日凌现象发生时,地球和火星对应的位置分别是()
A.甲—③B.乙—④C.丙—①D.丁—②
(2)“天问一号”探测器失联的原因最可能是()
A.火星探测器失踪B.太阳活动高峰年
C.太阳电磁波干扰D.运行速度变化大
答案:
C
C
【提示】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此次日凌发生在9~10月,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在秋分日(丙处)附近,再根据材料“地球、火星逐渐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且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上,称作“日凌””,可知,火星应位于轨道①处。因此C正确,故选C。
(2)根据材料“日凌期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与地面“失联”,进入休眠期。休眠结束后探测器将恢复与地面的通信”可知,火星探测器不是失踪,A错误;无法判断是太阳活动高峰年,B错误;地球与火星位于太阳的两侧,因此可能是太阳电磁波干扰地球接收到火星上的信号,C正确;运行速度变化与探测器失联无关,D错误。故选C。
16、2021年9月,小笠原诸岛海底火山喷发产生大量浮石,浮石随着海水流到了冲绳等多地,甚至给北海道渔业造成了严重损失。下图为太平洋部分海域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浮石物质主要来自()
A.外核B.地幔C.地壳D.水圈
(2)小笠原诸岛火山活动能影响到北海道渔场的关键原因是()
A.距北海道岛近B.北海道岛地势低
C.有洋流流经D.海水水温升高
(3)北海道地区能形成巨大渔场,得益于()
A.纬度高B.降水多
C.有陆上径流汇人D.寒暖流交汇
答案:
B
C
D
【提示】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海水的运动及其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略
略
17、山东诸城市的恐龙涧,是一条长500米、深26米的恐龙化石长廊。这里陆续出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化石和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群。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该区域最古老的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最晚是()
A.元古宙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
(2)在恐龙繁盛时期()
A.联合古陆初步形成B.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C.裸子植物灭绝D.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答案:
C
D
【提示】
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历程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略
18、2017年5月24日,中国科学家针对寒武纪早期三叶虫—宜良红石崖虫的一项研究表明,三叶虫与节肢动物门有颈类的亲缘关系更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依据的是()
A.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
B.各地层的海陆分布状况
C.地层的排列顺序和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
D.各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
(2)三叶虫属于()
A.原始的脊椎动物B.古老的两栖类
C.古老的爬行动物D.古老的无脊椎动物
(3)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宙→古生代→太古宙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4)地球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A.古生代中期和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中期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中期
答案:
C
D
B
C
【提示】
地层与化石
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历程
解析:
略
略
略
略
【解答】
略
略
略
略
19、第三部分:典型错题面向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河流左岸,右手方视为河流右岸。读某一平直河流剖面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若该河为平直河道,剖面是由于自然力的影响,则该河位于()
A.赤道上B.回归线上C.南半球D.北半球
(2)若该河自南向北流动,建港口最适合的是()
A.东岸B.南岸C.西岸D.北岸
答案:
D
A
【提示】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略
20、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是地球最活跃外部圈层
C.③圈层中硅铝层在大洋洋底缺失
D.④圈层的地震波在莫霍面消失
(2)2020年1月14日凌晨,日本茨城县南部发生里氏5级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
A.可能在②圈层B.③圈层或④圈层
C.一定在④圈层D.可能在⑤圈层
答案:
C
B
【提示】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①圈层应为大气圈,大气圈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随着高度增加而升高,A错误;②圈层为水圈,地球最活跃外部圈层应为生物圈,B错误;③圈层为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硅铝层较轻,位于上部,在大洋壳中可能缺失,C正确;地震波在莫霍面以下波速增加,D错误。
故选C。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6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由题干可知,日本茨城县南部发生的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因此该地震的震源可能在地壳,也可能在上地幔顶部。图中②层是水圈,不是岩石圈,不可能发生地震,A错误;图中③圈层为地壳、④圈层为上地幔顶部,B正确、C错误;此次地震深度50千米,不可能位于软流层之下,D错。
故选B。
21、2021年8月2日,地理王老师赴内蒙古某地(40°N,108°E)参加地理研学活动,早上拍到日出时手表显示时间为5:50。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日出时,当地地方时为()
A.5:02B.5:50C.6:00D.6:38
(2)王老师预备提前半小时进行延时拍摄日落,则开始拍摄的北京时间和镜头朝向约为()
A.18:28西南B.18:58西南C.19:16西北D.19:46西北
答案:
A
C
【提示】
时差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略
(2)略
22、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读“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A.水汽输送B.降水C.植物蒸腾D.下渗
(2)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可以()
①减少内涝发生②改善生态环境③提高江河水位④加剧热岛效应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D
A
【提示】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略
23、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着陆器和巡视器(祝融号火星车)组合体穿过火星大气层(火星大气95%是二氧化碳,还有3%的氮,大气密度约为地球大气的1%),稳稳地降落在火星表面上,预计一周之后,祝融号火星车将会行驶在火星上。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火星所处的宇宙环境,表述正确的是()
A.由物质组成,处于不停运动中
B.组成的基本天体是行星和星云
C.宇宙的范围是137亿光年
D.当彗星出现时,地球上会有灾难发生
(2)下列关于火星环境的推测,合理的是()
①火星表面的昼夜温差比地球大②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高③火星表面气压比地球表面高④火星表面常有沙尘暴现象发生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
(3)火星暂时未发现有生命存在,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火星无法获得太阳稳定的光照
B.火星附近天体运动杂乱,时常与火星发生碰撞
C.火星自转和公转周期太长,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过大
D.大气层稀薄,水汽太少
答案:
A
C
D
【提示】
天体及天体系统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处于不停运动中,A对;组成的基本天体是恒星和星云,B错;我们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边缘,与地球相隔约100亿~200亿光年,这是到目前为止所知最遥远的天体,C错。彗星是由石块、尘埃、氨等物质组成的大冰块,小彗星会经过大气层的摩擦渐渐消失,大些的彗星会在冲入大气层后会变成流星雨,因此彗星出现不一定会有灾难,D错。
(2)火星质量小,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①对,③错;火星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大约1%,非常干燥,温度低,表面平均温度零下55℃,水和二氧化碳易冻结,②错。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每年常有尘暴发生,④对。故本题选C。
(3)火星地处太阳系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一直很稳定,AB错;火星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相差不大,C错;火星虽然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但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火星大气层稀薄,水汽太少,D对。
24、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冰盖的形成导致我国扬子海域贝类生物大量灭绝。如图为奥陶纪早期扬子海域贝类生物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1)冈瓦纳大陆冰盖形成时期,我国扬子海域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海平面上升B.海水盐度上升C.海水温度下降D.海水运动增强
(2)推测贝类生物适宜生存的海域环境是()
①温暖②浅水③寒冷④深水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C
B
【提示】
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历程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地球的演化,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冰盖的形成……”可知,全球气候变冷,海水温度下降,海平面下降,海水盐度下降,海水运动减弱。故C选项正确。
本题考查地球演化对古生物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冈瓦纳大陆冰盖的形成导致奥陶纪末期我国扬子海域贝类生物大量灭绝”可知,贝类生物适宜生存在温暖、深水的海域环境。故B选项正确。
25、下图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
A.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中生代
B.恐龙化石——前寒武纪
C.甲化石——新生代
D.三叶虫化石——古生代
(2)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
A.藻类化石——重要的铁矿形成时期
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
C.鸟类化石——联合古陆解体
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
答案:
D
B
【提示】
地层与化石
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历程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出现在新生代,A错误;恐龙化石出现在中生代,B错误;甲化石介于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C错误;在前寒武纪生物稀少,化石缺失,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D正确。故选D。
(2)读图可知,甲化石介于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古生代中期出现鱼类,陆地面积大大增加,联合古陆形成,B正确;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元古宙出现了藻类,A错误;联合古陆解体在新生代,鸟类出现在中生代,C错误;小型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剧烈的地壳运动发生在新生代,D错误。故选B。
26、2022年1月15日,汤加境内的火山(位置见下图)发生猛烈喷发。北京时间1月28日6时30分,中国政府向汤加提供的紧急救援物资由两架运20大型运输机运抵该国首都。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该火山近年来已多次喷发。汤加境内火山活动频繁的主要原因是地处()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边界
B.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生长边界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
D.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2)此次中国向汤加提供的紧急救援物资主要有()
A.洁净饮用水、速食食品等
B.保暖衣物、防风帐篷等
C.医用防护服、新冠疫苗等
D.通讯器材、灭火设备等
(3)为确保本国成为全球最早迎接新年的国家,汤加采用UTC+13(东13区)时间。此次中国紧急救援物资运抵汤加时,当地时间最接近()
A.1月27日10:30B.1月27日11:30
C.1月28日10:30D.1月28日11:30
答案:
D
A
D
【提示】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灾害防治
时差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略
略
27、2021年11月2日,根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消息:在过去24小时中,太阳活动为中等水平。日面上有3群黑子,该期间发生的最大耀斑是M1.5,地磁场微扰动。太阳耀斑通常可分成A、B、C、M、X五个级别,C级以下的耀斑均为小耀斑,M级耀斑为中等耀斑,X级耀斑则为大耀斑。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材料中的M级耀斑发生在()
A.光球层B.色球层C.热球层D.日冕层
(2)判定此次太阳活动为中等水平的依据是()
A.太阳黑子的亮度B.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C.太阳耀斑的亮度D.太阳耀斑的多少和大小
答案:
B
B
【提示】
太阳大气的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略
28、2019年11月7日上午,正在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停靠澳大利亚霍巴特港,与先行靠港的“雪龙2”号会合。下图为霍巴特港地理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题。
(1)下图中能示意“雪龙”号停靠在霍巴特港当天,霍巴特港太阳视运动轨迹的是()
A.B.
C.D.
(2)“雪龙”号停靠在霍巴特港当天,北京与霍巴特港()
A.几乎同时日出B.几乎同时正午C.几乎同时日落D.昼长几乎相等
答案:
D
C
【提示】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材料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材料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解答】
(1)11月7日,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霍巴特港日出东南,日落西南;11月7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位于霍巴特港北方,则正午时分,霍巴特港太阳位于正北天空。D符合,故选D。
(2)11月7日太阳直射南半球,霍巴特港位于南半球,此时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晨线是东北--西南走向。霍巴特港位于147°E,北京位于116°E。故两地不会同时日出,但有可能同时日落,昼长不可能相等,经度不同两地不会同时正午。故选C.
29、行星凌日是指地内行星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地内行星经过日面的一种天文现象。2019年11月11日全球各地的天文爱好者见证了13年一遇的“水星凌日”天文奇观。“水星凌日”时,水星与地球的位置关系是()
A.AB.BC.CD.D
答案:
D
【提示】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略
30、“金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古籍《毛诗》曰:“乌在日中,从天,以昭孝也。”右图为汉代石刻“日中三足乌”图。结合材料,完成7~8题。
(7)古代中国人对“金乌”的想象,可能源自人们所看到的某一种太阳活动,其最有可能是()
A.太阳黑子B.太阳耀斑C.日珥D.太阳风
(8)科学研究表明,鸟类起源于距今1.5亿年前,这个时间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的()
A.新生代B.中生代C.古生代D.太古代
答案:
A
B
【提示】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历程
解析:
(7)本题主要考查了太阳活动。
(8)本题主要考查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历程。
【解答】
(7)根据材料中“乌在日中”一句可以得知古人观察到的应该是太阳上存在的黑色斑点,并将其想象成黑色的乌鸦,太阳的光球层会产生黑子这种太阳活动,其表现为温度比周边区域低显黑色,A对。太阳耀斑为太阳色球层上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与题意不符,日珥和太阳风都无法用肉眼直接观测到,BCD错。
故选A。
(8)鸟类起源于1.5亿年前,属于中生代,故B正确。
故选B。
综合题(经典例题高频考点-名师出品必属精品)
31、 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
A B C D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是 (填字母);全球变暖与 (填字母)过程增强有关。
(3)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总辐射却比四川盆地高得多,据甲图原理分析其原因是 。
(4)图乙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 ,据图甲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是 。
答案:(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反射
(2)B;C
(3)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
(4)②;阴天白天大气的反射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好
解析:解:(1)图中字母含义主要看箭头从哪指出,图中A箭头从太阳指出为太阳辐射;B箭头从地面指出为地面辐射;C从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D从太阳指出,经云层反射到大气中,为反射。(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字母B;全球变暖与大气逆辐射字母C过程增强有关。(3)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多;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太阳总辐射少。(4)图中②曲线昼夜温差小,为阴天,原因是阴天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夜间多云,大气保温作用强,夜间气温较高,气温日较差小。
【小提示】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强弱。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明确“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昼夜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的气温较高,夜晚晴天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近地面气温降低的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昼夜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近地面的气温较低,夜晚阴天,大气逆辐射较强,保温作用强,降温幅度小,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小。
32、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a、b、c、d代表沉积岩的是 ,该岩石常具有的特征为 。
(2)①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光波段。大量火山喷发物可能会导致 (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全球气温降低;也可能会导致 (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全球气温升高。
(3)地球内部结构中,丁以上叫作 ,该范围内存在一个地球内部的分界面叫 (界)面,地震波从上层传播到该界面后速度会 。
(4)丙处的地表形态为 ,其形成该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1)d;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2)可见;⑤;②
(3)岩石圈;莫霍;变快
(4)谷地;背斜顶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解析:(1)读图,根据图中箭头方向,ab是岩浆岩,d是由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沉积岩,c是变质岩。a、b、c、d代表沉积岩的是d,该岩石常具有的特征为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2)读图,①辐射是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大量火山喷发物可能会导致⑤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全球气温降低;大量火山喷发物也可能会导致②大气逆辐射增加,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从而使全球气温升高。(3)地球内部结构中,丁以上即是软流层以上,叫作岩石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中,丙以上叫作莫霍面,地震波从上层传播到该界面速度会突然加快。(4)丙处岩层向上弯曲,则其地质构造是背斜,地表形态为谷地,其形成原因是背斜顶因受张力,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判短、岩石特征、岩浆活动及地质作用的分析。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火山爆发会降低气温,反射增加。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顶部易受张力,易被侵蚀。
33、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问题:
(1)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