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43.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6508897 上传时间:2024-12-1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4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4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4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4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4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四十三集)2010/5/18澳洲凈宗學院檔名:02-039-004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十五面第二行。這是所被根器最後的一段,蓋此法門巧被諸根,如要解云:上上根不能逾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聖凡齊收,利鈍悉被。這是最後的結論,總結這個法門確實是如來究竟的方便。究竟也是圓滿的意思,一絲毫欠缺都沒有,無比的圓滿,它什麼樣根性的人統統適合,修學這個法門還都能成就,這不可思議。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說,上上根不能逾其閫,這兩句話好,講得太好了。閫是什麼?在此地的意思是範圍,你不能超越它的範圍,它的範圍太大,遍法界虛空界;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臻是到達,也能到達佛的

2、境界。蕅益大師不是普通人,他註的這個要解,雖然只用九天的時間,他後頭有篇跋文,九天時間寫成的。印光大師對這個要解的讚歎,說是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一本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讚歎也讚歎到頂點。早年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師有一次就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他說印光大師對要解的讚歎是不是太過分?問我這麼個問題。我回答他老人家說,我說印祖的讚歎一點都不過分,讚歎得非常恰當,這是實話。我們這一生有幸,還遇到這樣的盛會,只要能信得及,真信,依教奉行,這一生亦能臻其域,我們也能夠達到彌陀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所以,蕅益大師這兩句話讚歎阿彌陀經,也就像印光大師讚歎要解一樣,都讚歎到那麼樣的圓滿、那麼樣的究竟。只要有一

3、點點小善根,遇到之後就能生起歡喜心,發願依教奉行。所以這個法門確實是凡聖齊收,利是上根,鈍是下根,利根、鈍根統統有分。彌陀疏鈔謂此法門為: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這是蓮池大師的,這是淨土宗中興三大士,蓮池大師是第一個,接著是蕅益大師,再接著是幽溪大師,造圓中鈔,明末清初淨宗復興起來,這三個大德。疏鈔裡面說,盡攝利鈍諸根,這是一切根性,從上上根到下下根,悉皆度脫,這些話都是講究竟方便。並云,蓮池大師說的,諸餘法門,這一句是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一句話都包括盡了,淨土法門之外的,叫諸餘法門,高之則下機絕分,卑之則不被上根。世尊當年在世,每天講經說法,他老人家說得很好,是真話不是假話,無有定法

4、可說。程度高的人給他說高等的法,程度低的人,給他說日常生活當中所必須修學的法門,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事而異,沒有定法可說。所以,只要見到釋迦牟尼佛,必定能滿你的願望,這是佛了不起的地方。所說一切法,無論是高下、淺深,都是自性流露的,佛從來沒有說看看你這個人,我應該給你講什麼,沒有這個念頭。一接觸就明瞭、就通達,你提問不提問他都知道,你現在想的是什麼,你想求的是什麼,你想得到的是什麼?他全都知道。佛一生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楞嚴經上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絕對不會強求一個人,佛真的做到隨緣不變,還源觀裡面講的隨緣妙用。他一生住世八十年,給我們所示現的隨緣妙用,妙極了,這個妙就是恆順

5、眾生、隨喜功德。所以法門高了,中下根器的人不懂;講的東西很淺顯的,上上根人他沒有興趣聽。就好像你在教學一樣,你面對的是博士班的學生,中小學的學生聽到沒興趣,他走了,你講得太深;你講得太淺,你教幼稚園小朋友的學生,大學生在旁邊笑笑也走了,也不聽了,為什麼?不契機。所以佛講華嚴、法華,這是一乘經,高!羅漢、聲聞退席,他聽不懂。底下有舉這個例子,是以華嚴如盲,螢光增結。佛講華嚴經,阿羅漢聽到聽不懂,如盲如聾。阿羅漢不是沒有智慧,智慧很小,像螢光一樣,螢火蟲的光一樣,在強光之下,它的光就不顯,顯示不出來,所以五千比丘退席。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謂萬病愈於阿伽,千器成於巨冶,這兩句是比喻。一切法門裡,唯

6、此一法,它特別,它什麼樣的根器都能夠攝受。上上根聽這個法門聽得有味,決定要求生淨土,要親近彌陀,像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些等覺菩薩;下下根人,像阿公阿婆,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的,聽了也歡喜。這句阿彌陀佛不難念,人人都會念,只要老實念,沒有一個不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下下根也能臻其域。西方世界雖有四土,可是它四土當中沒有界限、沒有障礙,一生一切生,生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同時也就生方便土、實報土。為什麼?方便土裡面那些菩薩他見到了,跟他在一起,實報土裡面這些等覺菩薩也跟他在一起,在一個教室裡面上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國土裡面所見不到的。中國古代教學裡有,釋迦牟尼佛當年

7、教學的時候有,學生程度高下不等,但是在一起上課。中國古代私塾教學,學生年齡不相等,從六、七歲到十八、九歲,年齡不相等,程度不相等,在一個教室上課。現在學校制度不一樣,分開了,小學、中學分開,中學、大學也分開,班級也分開,不像從前,從前完全不分,就在一個教室上課。西方極樂世界還是這樣的,它還沒有變,我們這個世界變了,極樂世界沒變,想想沒變是什麼道理?難道它沒進步?到底我們現在這種變是進步還是退步?要認真去思考,細心去觀察,為什麼人家那個世界還不變?下面大師這兩句比喻很好,萬病愈於阿伽,古印度有一種藥叫阿伽陀藥,這個藥就好像中國人講的萬靈丹,什麼病都能治,決定沒有副作用,能治萬病。千器成於巨冶,器

8、是器皿,冶是冶爐,這講的是種種不同的器皿,都是一個爐子成就的。大冶煉鋼,煉鋼、煉金,中國人講的五金,都是經過冶煉才成就器皿,我們才得其用。又,他又說,還是疏鈔裡面講的,但持佛名,必生彼國,則或高或下,或聖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讚或毀,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脫。高下都是講根性,我們現前,無論你程度高或者是程度低,或者你是聖人,你是阿羅漢、你是菩薩,或者你是凡夫,凡夫有天人凡夫,畜生也是凡夫,餓鬼、地獄也是凡夫。或者你信,或者你懷疑,懷疑也能往生,怎麼懷疑也能?懷疑他真幹,他不是不幹,真念。他抱著什麼念?抱著懷疑,我就拼命念,看看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就算了,能往生不是更好嗎!他這麼個

9、念頭念佛的。他那個認真絕不亞於別人,所以他能成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疑城,不錯,也不退轉。邊地疑城五百年他就覺悟,疑就斷掉,疑斷掉他就入品。他是在哪個品位,也不一定,看他的功夫。所以真的,成就,四土三輩九品都在一念,他疑斷掉之後,他那個一念,那個念的功夫要是深的話,品位馬上就提高,就提升,他不是一個階級一個階級提,他可以一次提很高的品位。這是每個人根性不是一樣。或讚或毀,你讚歎阿彌陀佛,你毀謗阿彌陀佛。在無知的時候、不了解的時候毀謗,一遇到善友跟你講解,你明白了,你就懺悔,你就讚歎。無論是毀謗是讚歎,你知道有阿彌陀佛,你阿賴耶裡面就有阿彌陀佛的種子,這就是善根。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後世,多劫

10、多生,俱蒙解脫,你有這個善根,以後遇到善緣,你肯定往生淨土。所以這個法門裡常講,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看到阿彌陀佛的形像,知道這尊佛是阿彌陀佛,聽到念佛的音聲、聽到讀誦經典的經句,阿賴耶裡面都形成種子。這個種子,祖師大德稱為金剛種子,永遠不壞,多劫多生,你哪一世得人身,又遇到這個法門,就可能成熟。我們淨宗同學應當要曉得,我們遇到這個法門,決定不只是這一生才聞到,過去生中多生多劫不知遇到多少次,才有今天這樣的善根。一聽就歡喜,一聽就能接受,這是說明你過去生對它已經很熟悉。為什麼那個時候沒走得了?只有一個因素,情執沒放下,對這個世間還有掛念。掛念裡面最重的就是情執,你沒把它放下,這個東西放不下,就

11、是李老師所說的,你就不能避免長劫輪迴。你在六道輪迴裡面很不容易遇到佛法,你想想,如果你來生得人身,全世界有六十多億人,你是其中之一,你生在哪個地區?你有機會聞到佛法嗎?聞到佛法,聽說有個佛,聽說有佛教,你知道有淨土嗎?不容易,太難太難了!這個比彩票特獎還難。所以這一生我們真的是中特獎了,你一定要把握住,真正能把握住,你這一生決定就成就。這個法門廣大,不在乎什麼樣的根性,你說我修得不好,修得不好也能去,只要真正能夠放下萬緣,世間拉拉雜雜事情再不要牽掛,牽掛這些事情,那就是六道輪迴的根你沒斷。什麼都得放下,心裡面只有西方淨土,只有阿彌陀佛,你就決定得生,決定一生成就。所以末後總結,這個總結得好。至

12、於當世,若問何人正是當機,在現前,你要問什麼樣的人是淨土的當機者?這個法門的當機,我們今天講這個經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當機。則不論男女老少,也不問富貴貧賤,上智下愚,久修初習,初習就是初學,宿根利鈍,善惡差別,都不需要問。只要於此法門能生實信,這一句關鍵在實字,真實,一絲毫懷疑都沒有,真信。因信發願,你真信你才真想求生極樂,真正嚮往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哪裡?在淨土三經裡面,三經都是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我們應當把三經怎麼個看法?三經裡面講的是我們的老家,阿彌陀佛像是我們的父母,諸上善人,等覺菩薩無量無邊,像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自己無知,離家出走,受這麼多的苦難,現在知道家裡好,趕快回去,別再受

13、這些苦難,冤枉,不值得!從願起行,怎麼個行法?底下這兩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是覺悟的心,不再迷惑,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大菩提心。一個方向,西方,一個目的,極樂世界,一心一意要想親近阿彌陀佛,這樣的人正是當機。我們想想我們要不要做這樣的人?給諸位同學說,做這樣的人不難,這個世間難事,求人難,登天難、求人難,這個事情求自己,不求人,自己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問題解決了。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第一要緊的是什麼?聽經,這一點都不假。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一天空過,那是什麼?那就是慈悲濟世,普度眾生。化解你自己的災難,你的貧窮、困苦、疾病,你家裡面種種不幸的遭遇,經典會教你

14、。今天社會混亂,今天災變異常,你要真正聽經你能夠化解。佛對一切眾生無盡的慈悲、無盡的智慧都在經典裡面,你不聽經你不懂,你不聽經你不會放下。你要真把經典、佛法給搞清楚、搞明白了,不要勸,你自然放下,你不會留戀,因為你明白、你覺悟了;你不肯放下,那些東西全是垃圾,那些東西全是錯誤。你放下了,你就回歸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你就回歸了,那是自性本有的。你智慧現前,你才真正有能力幫助一切苦難眾生。能幫助別人,當然能幫助自己,幫助自己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我們不必拖那麼長的時間。今天果然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跟阿彌陀佛現在就同心,阿彌陀佛是什麼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是阿彌陀佛的心

15、,我跟他相同;跟阿彌陀佛同一個願望,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望具體就是這部經上講的四十八願,第六品所說的,跟阿彌陀佛同願;跟阿彌陀佛同解,這部經真正明白了,真搞清楚了;一向專念,跟阿彌陀佛同行。你看你跟阿彌陀佛四同,心同、願同、解同、行同,這就是完全相應,完全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不往生誰往生!四土三輩九品,那看你的心量,你還是為自己、為地球上眾生,你生凡聖同居土,小!如果你現在心量就拓開,我念念是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我不是為銀河系,我不是為太陽系,我絕不只為這一個地球,你到西方極樂世界肯定生實報莊嚴土,那麼大的心量。小心量,只有地球,地球之外還沒想到,這凡聖同居土。所以三

16、輩九品是看你的心量,不是看別的。我們世間人講你愛人,愛自己、愛父母、愛子女、愛家親眷屬,慢慢向外擴大。那些真正覺悟的菩薩,他那個愛是虛空法界、剎土微塵,那個愛在自性裡頭充滿,所以他那個力量很大,那個念頭能轉境界,境隨心轉就非常明顯。在自己一身,你能看到,他不生病,為什麼?把帶著病態的細胞統統恢復到正常。諸位要知道,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那個是正常的,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貪瞋痴慢疑、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自性裡頭沒有。自性裡沒有的,我們執著,執著就有了,它就產生麻煩,讓你身體細胞就帶來疾病、帶來病毒,跟外面一感染,病就生了。如果你改變你的心態,你常常念著自性裡面的、與性德完全相應的真誠、清淨

17、、平等、正覺、慈悲,你念這個,你念這個就是發菩提心,你帶著病態的細胞全部恢復正常。真的正常,跟諸佛菩薩完全沒有兩樣,你身心健康,古人常講的老而不衰,你活到一百歲、二百歲,你的身體狀況跟年輕人一樣,不衰。心態在做主,不是別的做主。再擴大到我們今天講山河大地、講自然災害,什麼原因?還是我們的心態,為什麼?境隨心轉。中國古人常講,傳了千萬年,這兩句話,現在好像講的人比較少,我在年輕的時候,二、三十歲之前,社會上這個話很多人講,常聽,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人只要修福,你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沒有福報,叫風水,不是個風水寶地,你有福的人在這裡住上三年,這個地方的風水都轉變了,自然變成風水寶地。為什麼?

18、人有福,有福有慧,境隨心轉,這是真的。人要沒有福,起心動念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違背倫理道德,這個人沒有福。這個地方是風水寶地,他在這裡住上三年,這地方就變壞了,許許多多所謂自然災害就發生。這個話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千萬年經歷的考驗,證明這個話不錯,是事實。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在大乘佛法裡面,無不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他絕不向外求。有了問題,個人有了問題、有了疾病,家裡面遇到困難,事業遇到困難,我們居住環境遇到困難,怎麼辦?反省,一定有過失,一定有不善的業力,不善的業力感得來的災害。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懺除業障,業障懺除了,我們就通達無礙,暢通無阻。跟誰通?西方宗教裡面講的,跟造物主通了;

19、在佛法裡面講,我們跟自性通了;在中國過去民間講,跟老祖宗、跟鬼神通了,問題就化解。在本經,實在講就是這麼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問題就解決了。我在講經的時候,我記得我講過很多次,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人身組織是細胞組成的,細胞天天都有新陳代謝,老的細胞消失,新的細胞生出來。七年是一個週期,它天天都在換,像機器一樣換零件。既然是七年換一次,全部都換了,為什麼都不換新的?為什麼不換好的?人一到老的時候,細胞都不是很好的,那就是它沒有換好的零件,換普通的零件、換壞的零件,所以身體就愈來愈差。這個換零件到底總指揮是誰?意念,你的念頭。你看人到了六、七十歲,老了,天天就念老,所以換的那些細胞,新細胞全

20、是些老的,全是裡面都帶有病毒的,老了就得生病,都是你自己意念換的。你想想看,你能不能找到一個七、八十歲的人,他天天想著十八歲、二十歲年輕的,他有沒有這種思想?沒有。如果他真有這種思想,我相信他換的細胞都是十幾二十歲的,都是新的,為什麼?所有一切細胞的生滅統統是受意念主宰,原因在此地。有的人老化比較慢一點,有的人老化得很快,什麼原因?全是意念。早年我在台灣,同學、朋友很多,大家都有工作,忙於工作,把年齡常常也就忘掉了,工作很繁忙,天天想著工作。到五十幾歲的時候退休了,六十歲退休了,一退休沒事幹了,這個時候才想到什麼?我老了,社會上新陳代謝,我這一代退下來,下頭一代起來,他就想老。兩年沒見面,我們

21、碰在一起,我看到我都嚇了一跳,好像一下老了十幾二十年,這什麼原因?心態。所以我的同學們看到我,都對我很羨慕。最初我學佛,他們都笑話,都不以為然,為什麼這麼一個聰明的人糊塗了,搞迷信?受了什麼打擊,受了什麼刺激,怎麼會走這條路上去了?可是退休之後他們都讚歎,你的路走對了。看到我老化沒那麼快,什麼原因?我沒想到老,我也沒想到病,我天天想的是經教裡講些什麼東西,我要跟大家講,我天天想這些。經教永遠不老、永遠不衰、永遠不變,我告訴諸位就是這麼個道理。果然契入之後,我現在就有個感覺,我覺得我今年的身體比去年、比前年都好;一年比一年好,動作都不衰,我拜佛還是平地上拜,不用拜墊。沒想到嘛!想到老、想到衰了、

22、想到要有人伺候,那就麻煩了,我統統沒想到。有些在我旁邊的居士很關心我,年歲大了,要找個侍者,我說不必要,我自己還能照顧自己。李炳南老居士九十五歲才同意大家給他找兩個人照顧他,九十五歲之前,自己照顧自己,不衰,有能力照顧自己,這說明自己身體不錯,何必要別人照顧?年歲大了,動作小心一點是真的,動作慢一點,不至於發生意外,小心謹慎,動作、言語都慢一點,愈慢愈好。把浮躁的習氣要真的斷掉,年輕人,特別是現前這個社會,總有些心浮氣躁,雖然程度不等,都有,普遍的現象。我們自己想想也有這個習氣,一定在日常生活當中留意,學穩重。你看曾國藩先生對他家裡的子姪,他的家書、家訓很值得看看。他老人家的家教,從小子弟就要

23、學穩重,不能有絲毫浮躁的習氣,這就是家教。現在都是心浮氣躁,跟從前人不一樣。所以,無論在生活、在工作,所有一切環境也都變了,讓我們非常明顯感觸到境隨心轉,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一章我們就到這裡學完了。再看底下一章,第六章,藏教所攝。什麼是藏教?這一開端就給我們解釋。凡體究經典,宜先知此經屬於何藏,說在何時,判屬何教,於此了知,則有助於理解全經。我們就看到這一段。這就說出,這一章很有必要,要說的。體是體會,究是研究,在我們佛法裡面叫參究。參究跟研究有什麼不一樣?世間人講研究,研究裡面有心意識,也就是什麼?有分別執著。參究呢?參究不能用分別執著。離妄想分別執著叫做參,這裡面摻雜著有妄想分別執著

24、就叫研究。所以研究是世間法,參究是出世間法,或者研究是世法,參究是出世法,不一樣在此地。怎麼樣參究法?你多看、你多聽,你沒有分別,你沒有執著,你沒有意見,你沒有批評,我們用一般講純客觀的。你有分別執著,你有意見、有批評,你有主觀觀念在裡頭,主觀觀念是什麼?是五種見惑裡面的見取見、戒取見。你摻雜這個東西在裡面,這叫世間法。所以我們要學,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明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再是不批評、不表示意見,沒有意見。沒有意見、沒有批評,你才能看出事實真相,那是智慧;如果夾雜著分別執著在裡面,見聞覺知,你所看到的是知識,不是智慧。知識跟智慧完全不一樣,智慧是很微妙的。所以現在人求智慧很不容

25、易,他意見太多,喜歡批評,愛發表自己意見,全是知識。真有智慧的人、有涵養的人,他看到他不出聲,你不向他請教他不說的;你向他請教,他應機說法,看你是什麼程度,看你能接受多少。學習在日常生活當中,沒離開生活,離開生活到哪裡去學?善財的五十三參是什麼?就是從早起床到晚上睡覺,你這一天所接觸到一切人事物就是五十三參,你看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善財童子真的是參,你細心去讀五十三參,他虛心在看、在聽、在學,沒有意見。最怕的是批評,善財童子從來沒有批評,都是讚歎、都是感恩,這個要學;讚歎是看到了真理,感恩是自己提升了境界。吉祥雲比丘代表的是初住菩薩,普賢菩薩代表的是圓滿,一生從初住達到究竟圓滿,五十二個階

26、級。這是表法,法就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五十三參是活的,不是死的,是實際的生活,華嚴怎麼落實在實際生活當中?善財表演出來了。這就把這個經屬於哪一藏,這是分類,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說的,判屬於教學,教學像我們現在教學的課程,應該把它放在中學或者是大學,要放在幾年級,什麼時候教,它是教育。你這樣了知,有助於理解全經。夫一代聖教之判分,諸家有異,撮要言之曰:三藏、二藏,五時,二教與四教、五教。這是古大德所判的,藏有三藏、有二藏,它屬於哪一藏?在什麼時候說的?有的祖師大德說五時,這個大家也都認同的。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劃分五個階段,開悟的時候,是定中二七日,二七日在定中講華嚴。世間人不知道

27、,小乘阿羅漢也不知道,所以小乘人不承認這樁事情。大乘菩薩知道,參與這個法會的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不是法身菩薩,他沒有能力參加這個法會,這是要到如來定中去聞法。大乘把這算作一時,第一時,小乘不算這個。世尊出定之後,在鹿野苑教五比丘,小乘人從這裡開始,這是阿含時,十二年講阿含,奠定修學的基礎。這十二年是紮根教育,教你做人、教你生天、教你超越六道輪迴,就到此為止。這十二年以後,佛講方等,這在後頭都有的。判屬何教,古人講有二教、有四教、有五教,凡釋經者,須先判明。學習經教,為大眾講解經典,這是一定要懂的,這些不懂,你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你怎麼能把經講清楚、講明白?過去學天台的,天台四教,藏通別圓;學

28、華嚴的,華嚴以賢首大師為代表,華嚴也叫賢首宗,賢首講五教,小始終頓圓。這些你不搞清楚的話,你就沒法子講。現在人學經教不講這些,把四教儀、五教儀都不談、都不理會了。在現前這個時代,我們也要跟著時代走,講四教、講五教會把人講糊塗。現在人時間看得很寶貴,分秒必爭,你講這些東西人家不歡喜,我要來聽經的,你講這些東西我不懂,他都不來了。這是根性不相同,時、地、人都不一樣了,我們必須要隨順。但是,自己不能不懂,你要碰到真正有個行家一問你的話,你不懂就完了,人家馬上就用不同的眼光去看你,所以自己要懂。現在講經,我們在一般場合當中,也不講四教、五教,我們把四教、五教歸納,歸納為三個段落,第一個講講經因緣,我為

29、什麼要講這個經,講經因緣;第二個講這部經的宗旨,也叫宗趣,這部經學習的重點在哪裡,明宗論用;第三個講經題。所以簡化了,一個小時就能把這三樣東西講清楚,第二堂課就講到經文。你看看我們這邊這個概要,概要就是玄義,我們講到差不多六、七十個小時還沒講到經文。他聽經的,我是來聽你講經的,不聽你胡說的,用了這麼長的時間還沒看到經文,把人都嚇跑了。好在我們現在對的都是老同修,尤其這個經過去我們講過十遍,這是第十一遍。這次我們不是講經,我們講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他是用華嚴的十門開啟,我們這個十門,門門都學。學這段跟學華嚴經那個架構是一樣的,他完全是用華嚴的架構。今本經三藏中屬經藏,三藏是經藏、律藏、論藏,它是

30、屬於經藏。二藏當中,二藏是菩薩藏、聲聞藏,它是屬於菩薩藏。五時當中,它是屬於方等時。方等是第三,第一個是華嚴時,第二個是阿含時,第三是方等時,佛在方等時講的這個經。那就是華嚴三七日,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是十二年以後、二十年之前,這個當中講的,這屬於方等時,這是大乘,大乘的開始。二教當中,二教是漸教、頓教,漸是慢慢一步一步的,按照循序去學習的,頓教是超越了,這屬於頓教。四教是天台講的,五教是賢首講的,四教裡有圓教,藏通別圓,五教裡小始終頓圓,四教、五教都是屬於圓教,所以是大乘圓教。這是先把綱目提一下,然後再細說,什麼叫三藏。我們看底下這段,甲,三藏。藏者,大乘義章云

31、,包含蘊積名藏,這是解釋這個字的意思。包是包括,含容、蘊藏、結積,有這些意思在裡頭,這是稱為藏。藏裡面分為三類,一、經藏,梵語修多羅,此云契經。這個經加上一個契字,它必須具兩個條件,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就是上面,諸佛所說之理是性,就是自性,它與性德肯定相應,這叫契理。我們現在人說的真理,這裡面講的是真理,真理是超越時空,真理是永恆不變。另外,一定要適合於現在社會大眾,他有能力學習,如果他沒有能力學習,這個經叫不契機。所以經藏裡面東西很多,有深的、有淺的,有適合高等程度的,有適合於初學的。但這部經統統都適合,久學的、老修的,行,對他很適合,初學的也行,前面講過,上中下三等根性統統

32、都適合。第二是律藏,律藏,梵語毘奈耶,此云調伏。律藏是戒律,戒律重要的就是規律,必須要學習的。這些規律都與自性相應,能夠調伏我們的煩惱習氣,讓煩惱習氣能夠伏住,你才能夠接受聖賢教誨。學習聖賢教誨之後,你覺悟了,覺悟之後你的煩惱習氣就化解了。所以戒律是初步的功夫,後頭它有定、有慧,定慧能把你煩惱習氣化解,化解成為智慧。迷了,智慧變成煩惱;悟了,煩惱就變成智慧。第三是論藏,論是討論,梵語阿毘達磨,此云對治。這個很像我們現在人的研究討論,研究討論是智慧,所以論藏是智慧。對治什麼?對治生死、對治煩惱、對治染污,恢復到清淨平等覺。本經在經律論三藏中,屬經藏。這個地方大家必須曉得,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

33、法,沒有分得這麼詳細,這是以後祖師大德們他們分的。我們細心觀察你就了解,每部經裡面都有經律論。你看這部經第八品裡面所講的,教導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是戒律,像這樣的教學很多。所以每部經裡都有經、都有律、都有論,世尊跟弟子討論的地方,統統都有。那到底怎麼個分法?看分量多少,這部經裡面講哪一樣東西講得最多,經是講定學,律是講戒學,論是講慧學,講戒定慧,用這個來分。這部經裡面講定講得多,定是念佛三昧,這個講得多,那就歸於經藏。要是戒律方面講得多,就歸到律藏;討論的,慧講得多就歸於論藏。經律論是這麼分的,沒有辦法嚴格去分,因為佛每一次講,他統統都講到。底下

34、一段講二藏。二藏,智度論,也叫大智度論,裡面說:雖俱求一解脫門,而有自利利人之異,故有大小眾差別,為是二種人,故佛口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即聲聞藏與菩薩藏也,聖教雖眾,不出此二。這是大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大分是兩部分,就是一個是小乘,一個是大乘,小乘是聲聞藏,好比是小學,大乘是菩薩藏,好比是大學。古時候好像沒有聽說中學的,我們中國也是如此,中國的大學稱太學,小學、太學。大概十二歲之前都是學小學,奠定基礎。這個裡頭,因為人的童年記憶力最強,妄念少,接觸外面社會不多,保持著天真,記憶力最好,把一生應該記的東西在這個階段全部背過,都背得很熟。所以進太學讀書的時候,通常很少用經本,為什

35、麼?老師是背過的,學生是背過的,提到哪一部書,大家都知道,你要不知道你就不能進去聽講,只有你背過的、背得很熟,你進去才真正學到東西。所以他讀書是快樂,讀書真歡喜,學生可以提出問題向老師請教,跟同學們討論。該背誦的全在十二歲之前都背完畢了,以後求學,所以老師教學,他不帶書本,沒有參考書。帶著什麼?帶著酒肉,學生挑著擔子,老師帶學生去旅行、去玩。那個玩全是教學,因為講到歷史故事,就到那個地方讓你去看,現場去看,過去發生過些什麼事情,給你印象深刻。去旅行,旅行幾個月回來,這課程教完了,所以讀書是真樂,哪像現在讀書讀得好可憐,讀得好辛苦。底下有個括弧,緣覺攝歸聲聞,故止二藏。淨影疏云,龍樹云,龍樹菩薩

36、說的,佛滅度後,迦葉、阿難於王舍城,結集法藏,為聲聞藏。這是講聲聞藏的來源,就是現在我們大藏經裡面的阿含經這一部分。文殊、阿難於鐵圍山,集摩訶衍為菩薩藏。結集經藏,阿難擔任複講,他還有個主持人,聲聞藏的主持人是摩訶迦葉,菩薩藏的主持人是文殊菩薩,他們當主持人,複講統統是阿難。阿難把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講的經重複講一遍,再把它記錄下來流傳後世,這是經典,經典是這樣來源。因此,佛門裡面幾千年來培養講經的法師,都是用這個方法,這方法在中國用了兩千年,叫複小座。古時候寺院每天講經,真的是釋迦牟尼佛所傳的教育,佛陀教育,佛菩薩的教學,天天講經。發心學講經的這些學生坐第一排,跟老師坐得近,第一排,為什麼?

37、他們要複講。老師上午講了,可能下午就要輪到他們上台,把老師所講的重複講一遍,這在古時候。一般人聽經也是到寺廟去討個經單,就是專門聽經的,寺院裡面有客堂,接待他們,有宿舍提供給他們,他們到這裡聽經,時間是一部經,這部經講完他就會離開,他來聽一部經。那時候寺院好,因為寺院經濟有固定收入,它不靠信徒。聽經的人多半是窮秀才,他到寺廟來住一個月、兩個月,隨便給一點供養,他能力有限,他到這個地方住二、三個月,寺廟供給他吃住,他天天在學習經教。大概出家人就要複講,複講的時候,有的時候老師聽,有的時候老師不聽,但是老師總會聽幾次;同學們,同學們有資深的,像學長一樣,擔任老師的助教。那時候沒有助教的名字,實際上

38、他是助教,幫助同學解決問題。真學習!老師一部經講完,這些學講經的人,他們複講也講完了,他出去講有信心。世世代代,到我這一代還是學的老方法。李老師在台中開這個班教學,經學班,就是教講經的,他教幾個人?教兩個人,這兩個人跟他坐對面,其他的二十多個同學圍繞著旁聽。旁聽也要認真,也要寫筆記,因為那個時候沒有錄音,當然更沒有錄像,沒有這些設備,這差不多是五十多年前,六十年前的樣子。記錄下來給這個講經的同學,幫助他,因為老師講經他沒有辦法完全記得,我們大家記,記回去他去拼湊,寫成講記,全是老師的,絕不能用自己的意思。你複講,就拿這個講義去講,講給誰聽?講給同學聽,講給老師聽,老師跟同學在一起聽。第二堂課,

39、不是老師講經,是學講經的這個人複講,講完之後,同學們對他的批評,幫他改進,老師指導,他重新再修改他的講稿。這樣修改完,再上台給大眾公開的講。兩個人上台,在台灣,一個講普通話,一個講閩南話,好像是翻譯,其實兩個人用同樣的講稿。這樣培養學生。李老師這個班開了兩年,成就二十多個同學。我在這個班上一年三個月,我旁聽,坐在最後,因為我是最後去的,他們的席次安排是按先後次序,我最後去的,所以我的座位排在最後。我年輕的時候有兩個好條件,第一個記憶力很強,我聽一個小時的講演,如果馬上叫我複講,我至少能夠講到五十五分鐘,我有這個能力,能強記,記憶可以保持一個星期,我有這個能力。第二個我理解能力很強,我懂得他裡面

40、的意思,所以我學習的程度就很快,同學們他沒有聽懂,坐在老師面前,我全懂了。老師講一遍,絕不講第二遍,你要去問他,他罵你一頓,有時候還打你,打了之後都不告訴你,都不重複講。他說如果我罵你、打你再給你講,你還有僥倖的心理,沒有關係,頂多挨一頓罵、挨一次打,老師還是會給我講。打了、罵了不講,你就沒有辦法了。這是教你什麼?教你聽講的時候全部精神貫注在聽,你不能有一個妄念,你漏掉一句、漏掉一段,絕對不會複講的,這是難題。他們沒有辦法,他就來問我,我給他們講,所以我對於這些講經的同學幫助可大了!我聽了十三部經,老師大概一個多月兩個月,這個人學這部經就學完,他就旁聽,再另外兩個人,這麼輪流來的,我們上課這麼

41、上法的。我聽過的東西統統能複講,我有這麼個長處,所以學東西學得快。一年三個月,我出家了,出家之後就教佛學院,就開始對外講經,我學的這十三部經非常管用,很受歡迎。在佛學院教了一年多,不到兩年,我覺得不行,我根不厚,學的都是小部經,學的最大的一部就是金剛經跟普賢菩薩行願品,這比較大的。根不厚,不行,要回到台中去,跟老師學一部大經。那個時候我準備的是法華經,法華經的註解我蒐集十幾種,都是古註,帶到台中,希望老師能教我這部經。老師正好在那邊開講楞嚴經,他就告訴我,楞嚴的分量跟法華差不多相等,而楞嚴所講的義理跟法華經也很接近,都可以說是大乘圓頓法門。他說你學楞嚴我就很方便,如果學法華,我找不出時間來給你

42、講。我就接受了,就改學楞嚴經。楞嚴經,他老人家是星期三晚上講,我是星期四晚上複講,三年他一部經講完,我這部經也講完了。我的聽眾六個人,六個都是講經的,學講經的,而且都學講得不錯的。我每天複講楞嚴之後,我這六個同學給我挑毛病,幫助我改正。所以一九七七年,香港這些法師請我到香港講楞嚴,我一口就答應,我已經講過一遍了。學講經,這些規矩不能不懂。而中國這世世代代相傳,培養講經法師這個方法太好了,不是現在學校所能夠相比的。是從聽眾當中挑選出來的,真有這個能力,兩個條件,一個是記憶力,一個是理解力。如果你聽一個小時,你不能講四十分鐘,那就不及格,你就不能參加這個班,至少要能講四十分鐘,算是及格。我那個時候

43、學的那種狀況,一般人真是很少有,幾乎百分之百的能講出來。下面講,地持亦云,地持是一部經,佛為聲聞、菩薩行出苦道,行是修行,苦道是講六道輪迴,阿羅漢、菩薩怎麼樣超越六道輪迴,給他們講這些道理、講這些方法,說修多羅,修多羅就是經。結集經者,集為二藏,佛滅度之後,這些菩薩、聲聞弟子,希望把世尊的教誨寫成文字流傳後世,幫助後世的這些學人,所以就發起結集,就是整理世尊教學的資料。當年世尊教學,沒有講稿、沒有文字,一定要靠複講,就集為二藏。以說聲聞所行,為聲聞藏;說菩薩行,為菩薩藏,這就是大小乘經典之由來。今本經中廣演大乘,詳陳信願往生殊勝因果、淨佛國土依正莊嚴、彌陀無邊願海普度眾生之道,都在這部經裡,所

44、以這部經是菩薩藏所攝的。攝就是攝收,菩薩藏收的,我們今人習慣用收經,攝就是攝收的意思。下面一段講時間,五時。天台大師,就是智者大師,依涅槃經判如來一代之教為五時,就是分為五個時期。第一,佛最初三七日說華嚴經,這叫華嚴時,剛才跟諸位說過,小乘人不承認。第二,次十二年於鹿野苑等,等是等處,十二年並不是在鹿野苑,最早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說小乘四阿含經,曰阿含時。小乘裡面講的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倫理、道德、因果。講人為什麼會在六道輪迴,這些理事因果都講得很透徹,怎樣能夠脫離六道輪迴,講六道輪迴的業因果報,教人怎樣不失人身,怎樣能夠生到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怎樣能夠超越六道輪迴,這些教學

45、的典籍都稱之為阿含時,小乘經,阿含時。第三,於此後八年之中,說維摩、大集、楞嚴並此經等,淨土五經都是這個時候說的。彈偏斥小,彈跟斥的意思是一樣的,歎大褒圓,這個時候佛勸勉大眾要捨棄小乘,要向上提升。小乘只證阿羅漢果,只脫離六道輪迴,十法界沒離開,跟大家講,輪迴之外,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種法界。六道是染污的,四法界是清淨的,希望大家發心,更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說這一類經典。廣說藏通別圓四教,廣是方也,常常連在一起,方廣,均(均是均等)被眾機,故名方等時。第四,又於後二十二年,說大般若諸經,名般若時。二十二年,我們才曉得佛法的中心是般若,前面十二年阿含是紮根教育,方等是預備期間,就是

46、從小乘度到大乘,過度時期,也就是這個核心的預科,預備班。第五,最後以八年說法華經,涅槃經是遺教,是遺囑,一日一夜說的,這都算第五。所以五個時期。九界三乘,九界是九法界,悉蒙授記,無論小大,皆令作佛,此時名曰法華涅槃時。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最後所說的,說什麼?九界三乘都在法華經裡面講到,無論是大小,終極的目標都是作佛,都是成佛,像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又此經蒙世尊多次宣說,故不應限於一時也。這個經到底在哪個時?釋迦牟尼佛幾乎方等說過、般若也說過,所以它不應該判在是哪一個時期,釋迦牟尼佛常常講這部經;換句話說,這部經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佛為什麼要講這部經?是希望一切眾生在這一生當中都能夠圓滿成佛,這部經是成佛之道,人人有分,能信、能願、能行他就成功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到此地。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