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语文上册-《山行》预学案-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508882 上传时间:2024-12-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山行》预学案-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山行》预学案-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游港中学七年级语文课堂教学预学案 课题 山 行 学习目标 (一)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二)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四)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预 习 导 学 一、 我能做 1、 熟读三首古诗词; 2、 将下列作者的简介填写完整 杜牧: 范仲淹: 3、 补充介绍词的相关知识 4、解释 山行 远上: 寒山: 斜: 白云生处: 愁肠: 坐: 枫林晚: 红于: 寐: 征夫: 寒烟: 黯: 追: 旅思: 二、 我会思考 1、《山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2、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 ”或“我觉得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了 ”句式说话。 4、 首诗的中心句是哪句?其它各句与这句诗构成怎样的关系? 三、 我们这组最棒 1、“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它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这句诗? 2、《渔家傲》 (1)、词的首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其中哪个词是关键? (2)、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塞下风景”之“异”?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你能从词的下片读出将军流泪的原因吗? 3、《苏幕遮》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这首词的上片是纯粹写景吗?你是如何理解词中之景的? (3)、这首词的下片结句写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人思念什么?是通过什么 来表现这种思念之情的? 4、你能从不同角度说说范词与《山行》一诗情调有什么不同吗?请使用“我觉得 一诗(词)情调是 的,这从‘ ’中可以体味的到。”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5、你们还记得有关“春夏秋冬”四季的诗词吗?请写在下面。 四、 当堂检测(默写三首古诗词)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同学们,从现在起,让我们走进了《秋日撷英》这个单元吧。“撷”,是摘取之意,“撷英”就是采择精华的意思。“秋日撷英”的意思就是采择秋 天的精华之意啊。 秋,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因此,倾听大自然中“秋“的絮语,你可能会像《秋词》的作者刘禹锡那样,有一种“秋日胜春朝”的感觉,也可能会像《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那样,有一种“断肠人”的感觉,当然也可能有和毛泽东一样“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感觉。这是因为,“秋”的丰富语义和秋天的多样物候特征,能使人产生多重的联 1. 录音诵读或教师范读《山行》及范仲淹的两首词《渔家傲》《苏幕遮》。 补充注释: 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 深秋季节,天气渐冷, 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径】狭窄的道路;小路。【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白云生处】产生白云的地方,指山林的深处、高处。【坐 】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晚】指日落时分,傍晚。【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红于】比……更红。【寐】睡。 【征夫】古代指出征的士兵。【寒烟】课文中指秋天带着寒意的水气烟雾。【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愁肠】指充满烦愁哀伤的心绪。肠,心肠,指内心。 8. 教师小结三首诗的诗意: 《山行》: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渔家傲》: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苏幕遮》: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 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了相 思的眼泪。 (一)小组合作学习《山行》 1. 《山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2.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 ”或“我觉得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了 ”句式说话。 (1)我觉得“斜”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2)我觉得“生”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了山很高。又因“有人家”居于此处,“白云”亦可理解为“炊烟”,一个“生”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机,使人倍感温馨。 (3)我觉得“晚”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 景。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⑷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4)我觉得“红于”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披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的画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3. 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句?其它各句与这句诗构成怎样的关系? 【明确 】“霜叶红于二月花”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4.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它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这句诗 (1)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肃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2)情感独特。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3)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4)此句和“红”字为全诗灵魂,推出此句的过程很能说明为什么人们把眼光最后停留在此句上。头两句的美妙自然景色并没有使诗人停下脚步,使诗人驻足欣赏、流连忘返的,原来是枫叶如此美丽,原来是诗人惊异地发现顿悟了“霜叶红于二月花”。 所以,不管是他的匠心构思还是他的灵感“实录”,都可能使读者们随着诗人的心灵变化、情绪转折把最重要的关注投向了这“最后一句”。 5. 古人云:“诗言志。”请你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6. 你能给这首重新拟一个标题吗? 【明确】山林秋色图、秋山旅行图、秋山枫叶图、深秋晚景图等。 (一 )小组合作学习《渔家傲》 1. 词的首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其中哪个词是关键? “塞下”表明地域性的特点,“秋”点明时间,其中“异”字是关键,它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2. 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塞下风景”之“异”? 从三个角度来写:“衡阳雁去无留意”,从视觉角度写,反衬边地荒凉,战士生活条件艰苦;“四面边声连角起”从听觉角度写,西风呼啸,驼马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表现出了兵营生活的单调孤苦;“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再次从视觉角度写,犹如特写镜头,“长烟”、“落日”、“孤城”,壮阔的背景与伶仃的“孤城”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个“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战事紧张。 4.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你能从词的下片读出将军流泪的原因吗? 思念家乡,思念妻儿老小,可是敌人未灭、功业未成,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再加上身处浓霜满地的夜晚,耳畔听着悠怨的哀婉悲越羌笛声,使人倍感凄凉,内心充满苦闷与悲愤。 (二)小组合作学习《苏幕遮》 1.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上片描写了天、地、山、水、白云、黄叶、绿波、寒烟、斜阳、芳草,这些景物自上而下,自近及远,际天极地,气象万千,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图”。 2. 这首词的上片是纯粹写景吗?你是如何理解词中之景的?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作者多情、重情。 【相关链接】 古代诗歌多 以草喻离情多愁,如: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拨碧罗天。(唐代刘禹锡《春日抒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东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宋代谢逸《蝶恋花》);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又有以草代指故乡、思乡,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还有以芳草喻爱人、 亲人、思念之情的,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总的来说都是与愁思有关。 3. 这首词的下片结句写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人思念什么?是通过什么 来表现这种思念之情的? 【明确】“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词人通过融情入景、反衬、联想等手法表现了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 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消愁愁更愁”化出,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突发奇想,用一段“愁肠”把“泪” 与“酒”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1. 你能从不同角度说说范词与《山行》一诗情调有什么不同吗?请使用“我觉得 一诗(词)情调是 的,这从‘ ’中可以体味的到。”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明确】 我觉得《山行》的情调是热情赞美秋天的勃勃生机,这从“霜叶红于二月花”或“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等句中可以体味的到。 我觉得《渔家傲》的情调是悲壮的,这从“燕然未勒归无计”中可以体味的到。 我觉得《苏幕遮》的情调是悲而清彻的,这从“碧云天”“黄花地”“寒烟翠”“明月高楼”等词语中体味到。 5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