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实意义与实施策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0152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63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实意义与实施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实意义与实施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实意义与实施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体育科技SPORT SCIENC AND TECHNOLOGY2023 年(第 44 卷)第 3 期Vol.44,NO.3.2023114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实意义与实施策略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实意义与实施策略孙永梅单继伟(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25)32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Lif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SUN Yongmei,etal.(Zhejiang Dongf

2、ang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Wenzhou 325025,Zhejiang,China)摘要:摘要:大学是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形成和运动技能培养的“关键一站”。体育生活化是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体育改革的现实趋向。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生活化观念,充分利用课内外一体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教育方式,多渠道为学生提供体验体育多元化功能机会,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快乐,提高自我锻炼管理能力,为健康中国建设加油助力。关键词:关键词:健康中国;体育生活化;现实意义;实施策略基金项目:2021 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1S

3、CG217);2019 年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项目(DF2019JGYB07)。作者简介:孙永梅(1977),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改革。自 1995 年国务院出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全民健身事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尤其是十九大将“健康中国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后,全民健身的发展便逐渐成为衡量健康中国战略进展的重要标尺。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军,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健康关系着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然而从近二十年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来看,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并没有发生明显好转,甚至部分指标仍然处于持续下滑状态;每年新生军训期间,出现身体不适甚至晕倒者比比皆是;另外,

4、在运动期间发生猝死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这些都是大学生体质不佳的真实体现。要改变这种不利现状需要多方面同时发力,尤其需要高校体育主动应变。纲要提出:“体育生活化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良好保证,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体育生活化也是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重要渠道,对社会体育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在建设健康中国大环境下探讨大学生体育生活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增强科学锻炼意识,形成一种行为文化和一种生活方式,逐步扭转体质健康不佳现状。1 1 体育生活化体育生活化体育生活化,简单来讲就是体育与生活相融合,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现阶段,人们越来

5、越重视健康,体育生活化已逐渐成为一种生活理念而受到人们广泛认同。如果从历史角度追溯体育本源,我们不难发现体育的本真就源于生活,并伴随人类时代认知与创新而发展。直到近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不断凸显,体育作为精神追求的重要形式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由此便衍生出体育生活化2,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并逐渐固化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主要在校园,主体内容包括上课学习、课余活动和社会生活。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将大学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与日常学习生活相融合,逐渐培养一种体育运动意识,形成自主锻炼习惯。而最核心问题是使体育逐渐内化为人的精神

6、存在,并使体育真正成为大学生自觉的行动3。2 2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现实意义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现实意义2.1 有助于推动全民健身发展全民健身是社会全员参与的庞大工程,高校是学生身份的“最后一站”,学生不久后便将以社会人的身份投身国家建设当中。把好最后一关,让学生在出校门之前就形成体育生活化,这将直接影响和改变我国国民体育健身意识,是奠定终身体育的重要基础,更是高效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环节。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就应该从最容易组织、管理的高校学生入手,培养大学生群体体育生活化。2.2 有助于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广大师生的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经过长期教育教学实践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校

7、园特色的社会文化4。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反映了广大师生的健身目标、健身理念和群体参与意识,而且从本质上体现了师生的体育价值观念。如果师生养成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无论是参与跑步、打球、游泳,还是其他健身项目,校园都将充满朝气和活力,这样的运动氛围能吸引更多学生融入其中,久而久之,体育锻炼便会融入学生生活,形成体育生活化,进而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健康发展。2.3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众所周知,当下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水平整体不佳,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等多方面5。然而,在众多原因中,最主要的还是学生个人,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自我锻炼意识和自觉锻炼习

8、惯。现阶段,随着国家对体育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大部分高校在体育政策、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校园活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和提升,基本满足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但现实是真正能让体育锻炼走进自己课余生活的学生比例是很少的,大部分学生的锻炼仅限于体育课,一旦离开了体育课,也就与体育“绝缘”了,他们更愿意将大部分时间“献给”网络,变成“低头一族”,而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漠不关心。体育科技SPORT SCIENC AND TECHNOLOGY2023 年(第 44 卷)第 3 期Vol.44,NO.3.2023115面对这种现状,高校体育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结合时代需求充分发挥自身功能

9、,多渠道培养学生健康理念,使学生通过长期锻炼让体育成为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现体育生活化,最终达到强健身体、提升自我的目的。2.4 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教育家蔡元培这句名言准确概括了体育的重要性。约翰先生也说过,“体育是教育中唯一比较全面、完整的系统,它发展身体效能,与精神品质并重6。”体育教育涵盖了生命教育、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能为学生提供体验生命、淬炼道德品质的平台。通过体育生活化不仅能让人拥有健康的身体,提高免疫力,抵抗各种疾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团队精神、规则意识等,这些优良品质都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3

10、 3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实施策略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实施策略3.1 加强宣传教育,树立“体育生活化”观念观念产生意识,意识影响思想,思想主导行为。树立正确观念是产生良好行为的前提,而观念的培养则需要教育的长期熏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体育源于生活,生活是体育不竭的源泉。树立“体育生活化”观念,要充分发挥体育课主导作用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辅助作用,比如通过物联网、校园网站、体育公众号、文化宣传栏等多种渠道不断向学生宣传“体育生活化”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健康意识,并自觉通过体育生活化促进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形成。3.2 拓展教学内容,体验体育多元化功

11、能课堂是教育主阵地,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需兼顾学生兴趣和运动能力。要在抓好传统体育教学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轮滑、跆拳道、街舞等多类型新兴运动项目,并根据需求不断调整教育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从而改变学生“要我练”的被动局面,达到“我要练、我会练”的目的,从中体验体育多元化功能,培养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技能,促进健康发展。3.3 丰富课外体育活动,享受运动锻炼过程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补充。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包括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相比于中学阶段,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

12、而遗憾的是这些时间中被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十分有限,几乎没有体育的“一席之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形成浓郁校园体育氛围,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参与运动的热情,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享受生活乐趣,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3.4 提升体育基础设施,提高运动满意度推进体育生活化,体育设施是基础。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体育场地和设施也逐步升级,球场更多了,条件更好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建设标准,室外人均场地不低于 4.7 m2、室内人均不低于 0.3 m2,但由于高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很多学校的建设标准并没有达到要求,加之学生需求提高,校

13、园体育设施更不能满足学生锻炼要求,在运动高峰期往往会出现人满为患、场地难寻的情况,学生锻炼满意度普遍不高7。为此,高校可以在校园原有体育设施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园各类地块,因地制宜增加体育场地。比如,校园绿地增加健身器械;改造边角地区为轮滑、滑板等时尚项目场地;改建楼顶为武术、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项目场地,以此拓展场地面积、丰富运动类型。另外,还应加强对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修力度,对于老化、故障场地和器材及时进行更换或维修,保障体育锻炼安全性,营造良好校园锻炼氛围,提高学生运动满意度。3.5 重视信息化发展,提高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教育信息化 2

14、.0 行动计划”的推动下,高校体育信息化发展进入“快车道”,体育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师讲授和示范,众多网络教学资源进入了体育课堂,让学习方式更加多样、更加灵活。为培养学生的跑步习惯,提高身体素质,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校园健身跑 APP,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规定里程,跑步结果计入体育课成绩,达到要求者还可以获得相应学分等。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树立锻炼目标,培养学生规划时间和管理自己的能力,逐步将跑步融入生活。此外,还有部分学生会根据个人运动兴趣关注自己喜欢的网站,观看教学视频,学习运动技能。从实际效果来看,主动开展日常体育锻炼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多,这对推动学生体育生活化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也促进了高校体育发

15、展。3.6 发挥体育社团优势,引导体育生活化高校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其他学生社团,体育类社团项目覆盖面广,社员数量庞大,已成为高校社团的“主力军”。为进一步发挥体育社团优势,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提高社团重要性,将社团活动纳入学生素质学分考核。丰富社团种类,比如登山、钓鱼、棋牌等,增加学生选择面。健全社团组织机构,明确社团宗旨和人员分工,形成规章制度,重视社团管理人员培养。社团之间定期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比如社团嘉年华、社团文化月等,增加交流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根据社团建设情况评选星级社团,提升社团影响力。社团内部坚持开展长期互动活动,督促成员定期群内报

16、到、运动打卡和交流锻炼心得,还可以评选每周之星、每月之星等,对于表现好的会员进行表扬和奖励,发挥榜样作用,带动更多学生参与日常锻炼,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打下坚实基础。4 4 结语结语体育生活化的培养目标是树立大学生健康生活理念,将体育锻炼内化为无需外力约束,学生便可以长期坚持的生活习惯8。但从现状看,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路还很长,需要高校体育强化自身职能,加强教育引导以转变大学生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认识,并让每个大学生都清晰认识到保持良好体育习惯对健康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体育课教育(下转第 118 页)体育科技SPORT SCIENC AND TECHNOLOGY2023 年(第 44 卷)第 3

17、 期Vol.44,NO.3.2023118习方案,具体策略体现在:基础身体素质在课程的准备部分练习 1015 min,内容是完成羽毛球运动所需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素质;专项身体素质安排在课程基本部分的后段 1520 min,内容是依据羽毛球运动的方式及动作结构特点所需要的专门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素质,其中力量是基础,速度是核心。体能训练不仅能使大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还能使他们的心理品质得到有益的完善;体能训练不仅可以快速提高技战术水平,而且可预防伤病。3.3 教学比赛贯穿于意志品质培养之中在教学实践中第一阶段采用分组循环比赛,第二阶段采用淘汰赛。

18、比赛中若一强一弱对抗时,根据学生实情,承认学生差距,但巧设比赛规则,让水平一般的学生提前占据比分优势,水平较高的学生则积极调整心态,寻找破解被动局的对策,提升开局不利的应对能力;比赛中若实力旗鼓相当时,则鼓励学生积极应对,寻找应对策略,在比赛中突破自己,在竞争中完成成长,提升调控比赛的身体能力和心理韧性。锻炼学生在紧张氛围下的抗挫、抗压能力及个性张扬的心理需求。每一次比赛就是一次总结。在分组循环赛中根据对手情况寻找应对每一位对手的技战术策略;淘汰赛对技战术、对体能、对心理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比赛越是艰辛越要调整身心状态,积极面对每一次困难,在比赛中锤炼身心韧性。3.4 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教学

19、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大学教学更是如此。在羽毛球教学中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小群体间鼓励角色互换,提升讲解示范的能力;比赛中角色担当,既有对抗比赛能力又有组织裁判能力,既有责任感、又有归属感;体能练习中培养克服身体惰性、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又增强意志品质的能力。能力是展现自我的最重要手段,能力培养是教学的最核心的竞争力,将能力培养、人才培养作为羽毛球线上线下育人方式和育人价值的核心任务,将能力培养作为羽毛球教学的初心。4 4 结语结语在教育教学新常态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教学将成为大势所趋。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应该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谁取代谁、谁替代谁的问题。羽毛球

20、课程教学设计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羽毛球课程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练积极性。本文探讨的设计思路,是从羽毛球教学中的问题出发,结合羽毛球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实践,将羽毛球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各种要素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重新组合,在新的教学过程中做出经验型归纳。羽毛球线上线下教学设计结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评价乃至教学情境的不同而变化。希冀在高校羽毛球课程教学领域,能激发起更为广泛、更有针对性的讨论和研究。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房晓伟,施海波.“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0(6):98-102.2王成.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健美课程在线教学设

21、计探讨J.体育学刊 2021(2):97-102.3夏贵霞,舒宗礼.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体育学刊,2020,27(4):7-13.4https:/ 113 页)3徐艳,成守允.高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优势研究J.高教学刊,2021,7(35):145-149.4董志伟.“课程思政”融入高职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12):05.5王振萍.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34):147-149.6白国庆,刘晓楠.新时代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认知研究J.青少年体育,2

22、021(11):37-38.(上接第 115 页)功能,改革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效果,确保在校期间能掌握 12 项运动技能。此外,还要组织开展类型多样的体育竞赛或阳光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高运动能力,丰富课余生活,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为“健康中国”建设加油助力。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陈姗阁.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报,2020,40(06):126-129.2马冠楠,刘桂海.体育生活化基本理论与实践探索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06):20-22.3黄美蓉,胡仁东.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困境探源基于高等教育价值观的视角J.体育与科学,2015,36(02):57-62.4樊申元,葛雪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12):126-129.5潘淳浩.高校体育生活化环境的构建与学生体质健康改善的实验性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6律海涛,何淑.马约翰体育思想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10,26(16):61-64.7袁干干.学校体育环境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8黄美蓉.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政策有效性分析及改进策略J.体育与科学,2018,39(5):102-1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