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加快融入长三角 探索建设现代化池州——基于SWOT分析法的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9994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融入长三角 探索建设现代化池州——基于SWOT分析法的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加快融入长三角 探索建设现代化池州——基于SWOT分析法的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7 期45调研透视加快融入长三角探索建设现代化池州基于SWOT分析法的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口罗群摘要: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作为长三角中心区2 7 个城市之一,既拥有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推动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长三角其他城市同质化竞争与空间挤压。本文运用SWOT方法分析池州全面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优势、不足、机遇和挑战及可行路径,以期加快融入长三角,与长三角先发地区一同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关键词:现代化;长三角;平台能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

2、新来推动事业发展,绝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池州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参与者以及受益者,对比先进地区,池州在综合实力、城市能级、创新浓度、人才吸引力等方面存在不小差距。对池州而言,强化机遇意识,找准自身定位,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推动产业协作,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是池州加快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探索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必由之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池州的优势(一)“奔池速度”持续彰显,奋勇争先态势强劲2022年,长三角地区在疫情影响之下,经济发展均有所下滑,池州在多重压力下经济发展保持恢复态势,主要指标稳居长三角前列。从经济增速看,2 0 2 2 年,池州市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5.4

3、%,居长三角中心区2 7 市第3位。值得关注的是池州经济增速连续多个季度位居全省前列,被称为“奔池速度”。从生产看,规模以上(以下简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 3.7%,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7%,分别居第2 位和第6 位。从投资看,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 5%,工业投资增长35.5%,均居第2 位。从对外贸易看,池州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 3.7%,居第4 位。(二)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池州加快发展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健康医疗养老、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创意等新兴产业。202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9.1:4 6.

4、6:4 4.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 8%提高到39.3%,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 4%提高到3 4.8%。与此同时,行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 3.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2.1%,分别比上年提高0.6 个、3.8个百分点。聚焦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技改投资增长2 6.2%,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7 7.3%,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8.9%,比上年提高3.1 个百分点。(三)平台能级显著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池州致力于高能级载体平台的打造,加快产业创新集聚和城市品牌重塑。优化提升6 个省级

5、以上开发区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如池州经开区以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集中区建设铝基材料、现代纺织两大全产业链基地,培育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企业集群。充分挖掘资源赋,做大做强民营经济。2 0 2 2 年,池州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达7 0 7.7 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居全省第2 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5.6%,同比提升0.3 个百分点。此外,池州人文底蕴深厚,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誉的“雒戏”、京剧2023年第7 期46-STA TISTICALTHEORYANDPRACTICE-统计科学与实践鼻祖“青阳腔”和九华山佛教文化,为

6、吸引资本、人才等优质资源创造了良好环境。(四)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加快实施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与长宁区合作共建,与安庆协同推进“一江两岸、拥江发展”,集中区与苏州相城区合作建设“园中园”。在城市融合上,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如池黄高铁、池州长江公铁大桥开工建设,池州已全面融入长三角3 小时都市圈、南京及合肥1.5 小时通勤圈。同时,不遗余力地在科研、人才、文化等多方面与长三角中心城市深度对接,如池州经开区在上海松江设立“科创飞地”。在产业协作上,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消费连接、资源共享,推进半导体、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

7、链供应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池州的不足和短板池州是长三角中心区后发展地区,虽然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现代化水平与一些先发展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一)综合实力有待增强长三角城市群总体实力强,池州经济实力居长三角下游。从经济总量看,2 0 2 2 年,池州市生产总值(GDP)1 0 7 8.6 亿元,居长三角中心区2 7 市第2 7 位。从地方财力和居民收入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 3.1 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3 8 3 9 元,分别居第2 7 位和第25位。从资金规模看,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 5 5 3.3 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 2 4 7.6 亿元,均居第2 7 位。从消费和对外贸易

8、看,池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 6 5.6 亿元,进出口总额1 1 5.1 亿元,出口33亿元,分别居第2 6、第2 7 位、第2 7 位。(二)城市能级仍待提升近年来,池州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城市集聚能力函待提升。从城镇化率看,2 0 2 2 年池州市城镇化率60.23%,低于南京(8 7.0 1%)、合肥(8 4.6 4%)和芜湖(7 3.6%),仅高于安庆(5 6.3%),居长三角中心区2 7 市第2 6 位。此外,受经济发展基础、资源等诸多要素的限制,池州还面临着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力较弱的现实难题。2 0 2 2 年,东至、石台、青

9、阳三县经济总量居全省5 9 个县(市)中下游,贵池区高度集合了池州城市化的主要资源和要素,但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的43.8%。(三)创新发展动力不足近年来,池州市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主创新能力正在稳步提高,但科技创新动力仍显不足。从R&D经费支出看,2021年池州全社会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重为1.6 1%,远远低于上海(4.2 1%)、苏州(3.9 1%),也低于周边的芜湖(3.4 8%)、铜陵(2.8 7%),居长三角中心区2 7市第2 6 位。究其原因,是池州制造业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高加工度产品较少,创新发展少、同质竞争多,技术、信息、数据等在产业内部

10、的流动不足。2 0 2 1 年,池州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42.7%,超过半数的企业未有研发活动;中小企业中开展科研活动的则更少。(四)人才集聚效应不高当前,竞争博奔已不局限在经济领域,人才的比拼也是重头戏。从常住人口看,2 0 2 2 年,池州常住人口1 3 2.8 万人,居长三角中心区2 7 市第2 6 位;人口密度1 5 8.1人平方公里,未达长三角平均水平,人口集聚与宜居宜业的城市品牌仍有不小距离。从高校资源看,池州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4.2 万人,远远少于长三角先进城市,也只有合肥(6 6.1 万人)、芜湖(1 6.7万人)的6.4%、2 5.1%,中高端人才本地化供给相

11、对缺乏。同时,因城市能级、工资待遇、产业结构等因素偏弱,池州在高端人才自主选择流向上引力不足,与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矛盾凸显。且随着各市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加码,池州还面临对高端人才吸引力减退的现实难题。(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从平台经济看,池州互联网平台经济培育慢、规模小。2 0 2 2 年,池州网络零售额仅1 0 亿元。电商经济总体仍停留在通过第三方平台零售产品的阶段,对流通渠道的延伸以及流通效率提升的促进力度十分有限。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看,现代金融发展尚显不足。2 0 2 2 年,池州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与南京(1 3%)、杭州(1 2.8%)、合肥(9.7%)相比

12、,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池州金融资2023年第7 期47调研透视源发展受制于行政层级,在机构设置、业态创新、金融环境等诸多领域,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对本土金融支持的迫切需求仍有不小差距,多层次市场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尚待优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池州面临的机遇(一)经济距离缩短促进融合发展长三角区域以大交通为载体,推动产业、市场、公共服务等方面全面融合,更高层次的人流、货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相互流通和磁吸集聚,为城市群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区域合作、国际合作创造了条件。池州应紧扣“高质量”“一体化”,突出“全市域”“全方位”,在重大规划、改革发展等方面深化对接,加强产业、科创、文旅等各领域合作

13、,科学定位产业升级的方向,以长三角城市的先进制造业优势,对池州产业结构进行改造提升。积极融入长三角的交通、市场、信息、金融、环保等平台,在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大作为。(二)协同发展提升产业层次水平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将在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池州可以在产业协同中寻求突破,逐步整合成跨区域产业链条的前延后伸,实现产业层次的细化和产业加工的深化,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可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引进与吸收外来高新技术,加大科技自主创新力度,提高产

14、业层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池州面临的挑战(一)产业趋同城市竞争压力大区域优势产业重合度较高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产业结构的高度相似,一定程度上导致对人才、技术、资金等优质要素资源需求同质化。而且在各地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各市主打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科技服务等,各地发展的重点相似度非常高,同质化布局进一步加剧了城市间产业的同构和激烈竞争。此外,重要资源和重要政策的大城市极化趋势短期内很难扭转,高端科技资源呈现向核心大城市集中、生产厂商向边缘中小城市转移态势。(二)一体化发展任务艰巨当前,长三角区域交通、旅游、产业等利益共享的合作推进相对容易,然而市场的碎片化、行政的分割化问

15、题不是短时间能够打破的。同时,长三角各市的利益诉求不同,特别是各市都在抢抓一体化发展机遇,各展所长接轨上海,无论是资源承接、产业转移,抑或交通互联互通、城市功能疏解等方面竞争日趋激烈,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城市间的合理分工和均衡协调,阻碍一体化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到了要更大力度统筹区域政策体系,重塑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阶段。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建设现代化池州路径选择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池州要借长三角一体化之势,做好融入、合作、借鉴的文章,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与先发展地区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一)重产业协作,推动综合实力再跨越产业发展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要以产业升级引

16、领池州在长三角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提升城市实力。一是要在打造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围绕强链、补链、延链、扩链,突出抓好招商引资,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要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避免“内卷”、低水平重复建设,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打造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是要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挥自身资源赋和优势条件,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强镇带村,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二)谋平台创新,推动要素支撑再强化借力长三角科创高地优势,共建共享创新平台,让创新成为推

17、动发展的倍增器、放大器。一是主动融入长三角创新体系。加强与G60沿线创新资源较丰富的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的创新合作,做大做强创新平台,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加快创新人才集聚,深入实施新时代“池州英才计划”,积极承2023年第7 期48上接第4 4 页)STA TISTICAL THEORYIND PRACTICE-统计科学与实践接长三角重点产业人才项目资源。二是着力提升园区能级。积极推进与沪苏浙城市、园区对口共建,加强资源整合,发挥集聚优势,促进园区错位融合发展,形成区域经济新优势。三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促进各县区产业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持续推动城市更新和提高城

18、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带动能力。(三)抓扩大开放,推动综合能级再跃迁一体化为池州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在更大范围和更宽领域内扩大开放,提升城市能级。一是打造“池久满意”营商环境品牌。以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目标,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建议(一)强链补链,强化产业链,补足生态链,完善政府服务清单围绕上海市“3+6”产业,选择示范作用明显的关键产业链环节,重点支持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专精特新企业运行监测系统,构建产业链图谱,为相关政策制定及实施提供依据。以政府采买和引导大型国有骨干企业购买专精特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产学研共建,推动技

19、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相关专精特新企业创建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二)“开源节流”,开融资源、节税优流,输血赋能企业设,进一步探索投资便利和贸易便利的措施,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二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标准建设安徽自贸试验区池州联动创新区,加强与安徽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对接合作、联动发展,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三是提升池州知名度。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池州“能见度”较低,需积极向先进城市学习,加强谋划与提振。同时挖掘和制作推出一批质量高、影响力强的精品力作,进一步弘扬池州文化,擦亮池州城市名片。(四)促深度融入,推动同城效应再提升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抓手,加快融入

20、长三角,促进一体化合作不断深化、效益持续释放。一是全打造多层次的融资体系,聚焦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除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通过一级和二级市场进行股权融资,还要特别重视以信贷方式满足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需求,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支持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和开发供应链金融产品。二是税优政策导向更聚焦,主要针对企业研发投入进行税收优惠。(三)加强产业专才培养,引导职业教育更加适应市场化需求随着专精特新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适应性人才”需求将会迅速扩大。现行教育体系并不能满足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可参考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长三角

21、交通基础设施快联快通,提升与长宁区战略合作水平,推动与更多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结好合作。深化与安庆拥江发展、与铜陵协同发展,全面增强同城效应。二是全力打造长三角旅游新高地。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丰富产品供给,积极引客入池,不断深化拓展“文旅+美食”“文旅+康养”等旅游新领域,提升旅游消费附加值,为推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合作发展作出“池州贡献”。三是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幸福圈”。联手长三角城市,实施优质医疗、养老、教育资源同推共享计划,让市民真正感受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幸福感。作者单位:池州市统计局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水平,鼓励社会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四)加快“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提升竞争力加快“走出去”战略,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更快推出国际化产品和服务。全球市场对于中国的专精特新企业十分重要,目前专精特新企业打入海外市场的方式主要是产品出口,未来政府应当通过金融、专业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设立海外工厂的方式来推动全球业务的发展,使专精特新企业真正走向世界。作者单位:上海市统计和大数据研究院(上海市统计数据管理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