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技术哲学“孪生子”对立实质与融合条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9986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哲学“孪生子”对立实质与融合条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技术哲学“孪生子”对立实质与融合条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卡尔米切姆(Carl Micham)对技术哲学有一个著名论断“技术哲学是像一对孪生子那样孕育的,甚至在子宫中就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兄弟竞争。”1技术哲学“孪生子”即技术哲学工程传统和技术哲学人文传统。技术哲学工程传统以机器哲学和工厂主哲学及恩斯特卡普(Ernst Kapp)等为代表;技术哲学人文传统以路易斯 芒福德(Lewis Mumford)、约瑟 奥斯特 伊 加塞特(Jose Ortega.Y.Gasset)、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igger)、雅克 埃吕尔(Jacques Ellul)等为代表。两种传统之间存在对立,前者倾向于亲技术,后者对技术呈现批判态度。我国学者关注到了技术哲

2、学“孪生子”统一的可能性。有学者认为技术哲学“孪生子”应在竞争合作中统一,2也有学者认为技术哲学“孪生子”应该统一于技术哲学的认识论。3刘大椿教授则指出“仅仅指出工程学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之间的融合趋势也是不够的,还应当深入探讨两者之间互补融合的具体路径。”4由于技术哲学工程传统倾向于人类技术力量的确认,而技术哲学人文传统体现了技术与人类的冲突。5因此,将技术哲学“孪生子”放置在人与技术关系中讨论是一种利于辨清其实质的方法,也是一种判断技术哲学“孪生子”发展趋势的路径。在此过程中,技术认识转向为技术哲学“孪生子”融合提供了思想条件,人“渗入”的技术世界提供了技术哲学“孪生子”融合的现实条件。一、

3、人与技术的关系卡尔 米切姆对于技术哲学“孪生子”的解释存在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即“of technology”的所有格转换。6由于技术所有格不同,当“of technology”作为主语所有格时,表明技术是主体和作用者时就被认为技术哲学工程传统;而当“of technology”作为宾语所有格时,表示技术是被人反思的客体时就成为技术哲学人文传统。7“of technology”所有格的不同蕴含着人与技术的关系。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技术性。技术性作为人的感性活动的基本属性是人与世界最初的关联方式。8富兰克林将人定义为制造工具的动物(a toolmaking animal),9人与猿分别的关键点在于使

4、用工具。然而人类在使用工具征服自然的同时,工具却以自身的进化方式约束着人类。人类并没有选择多向度的方式认识自然,而是以技术对象的形式进行生产。自工业革命以降,技术以其“新工具”的力量从天然自然中开辟一个人工自然,人类在震撼于技术强大力量的同时,也对技术产生了恐惧。人类并不仅有技术带来的福利,同时也存在技术的负面效果,诸如环境恶化,食品安全之类。以此为现实背景,技术哲学“孪生子”的对立便产生了。技术成为人类的核心力量之后,便会产生人与技术的两重关技术哲学“孪生子”对立实质与融合条件郭林生摘摘要要:技术哲学“孪生子”对立蕴含着人与技术的关系。其实质是人与技术的不对称性,其内涵是人性的矛盾。技术认识

5、转向为融合不对称性提供了思想条件,人“渗入”的技术世界为融合不对称提供了现实条件。关键词关键词:技术哲学;孪生子;人与技术;技术认识;技术世界作者简介:郭林生(1986-),男,江西会昌人,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工智能算法伦理研究”(NO.22ZX04)。ACADEMICRESEARCHOFJXUT江科学术研究第18卷第1期2023年6月Vol.18No.1Jun.2023江科学术研究(2023)系,即人使用技术开发自然和技术反作用于人类自身。(一一)人类使用技术开发自然人类使用技术开发自然从技术面对的对象来看,无论是天然

6、自然还是人工自然,技术体现了人类极强的目的性。技术可以置自然规律与人类生活经验不顾,以贴近人类目的的方式对天然自然进行加工改造,对人工自然不断调试,制造一个只属于人类的人工自然。这就意味着“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10在人类使用技术的过程之中,技术的发展日益体现了系统性、计划性。技术调集各种资源为人类的目的服务,甚至制造出原本自然界并不存在的东西。例如转基因技术,把人造的基因片段导入生物体中,制造新的生物体,甚至引起争论“人类是否可以替代上帝改造自然”。从技术使用的力量性质上看,技术是一种现实直接的生产力。人类社会为技术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力量来源,技

7、术的力量反惠于人类社会,如此形成动力循环。从单个技术专家的发明创造,转向科学共同体的联合攻关,技术的力量愈发强大。各国政府组建攻关组织,甚至跨国联合研发,动辄投入数额巨大的技术研发经费,使得技术与人类社会愈发贴近,甚至成为了改变人类社会的力量。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技术充当媒介,于是形成了人化自然。进一步说明就是人类利用自然的一部分否定自然的另外一部分。凡是选择意味着不能全选,否则就没必要选择。类比经济学中机会成本的原理,选择此就不能选择彼,永远无法求全责备,不可能得到所有的利益。而技术的选择则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并不仅仅是经济价值的损失。例如人类选择转基因技术运用在粮食作物方面,尽管可以带来粮食

8、作物抗病虫害的效果,但是也带来了野草的抗药性,破坏生态平衡。人类在为技术取得的成果自豪的同时,一个问题出现在技术哲学的视野之中。那便是技术的生命力如此强大,是否会转移对象,如果技术的对象不是外在自然界,而是人类本身,那又将如何?(二二)技术反作用于人类自身技术反作用于人类自身人类由于拥有了技术,再一次在上帝面前体现了自我确证,人类再不是依靠上帝立法的人,而是能动改变外在世界的人。人创造了技术,人改进了技术,人类使用技术使人类社会达到今日的发达程度,但是没有任何保障造物主一定会奴役造物本身,至少现在没有通行的思想能保证这一点。如果说人类是上帝的造物,那么现在的基因技术不是也使人类替代上帝改造自然

9、吗?技术使用的过程之中发生了超越。技术不再完全依靠自然规律和人类的生活常识进行活动,而是形成了自身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不但引起了人类社会的变革,而且形成了向技术为中心的转向,技术不再依存于自然,而是将各种技术信息输入自然,迫使自然改变。而技术的给养也可以脱离自然,由人类社会提供,并且形成循环。一个个人工技术品面世,人类依靠技术品生存,体现了自我创造生存,且与自然界形成了对立。人类社会在技术“座架”11的促逼之下形成了服务于技术的链条。一切以技术产品为目的,以技术竞争为目的,提倡效率,提倡便捷,工人成了技术产品生产线上的螺丝钉,消费者成了技术产品的崇拜者。在社会领域,各种技术专利法案出台,为技术

10、竞争保驾护航,科技创业者也成了声名鹊起的英雄。人是人类社会中的人,技术发明的初衷是为了应用于外在自然,这样人类社会、技术、外在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关系网。以技术为中心的关系网即是米切姆所说的技术哲学工程传统,它更强调工具性,也强调技术应用于外在自然的强大力量;其背后是人类自身反思,那么就会形成米切姆所说的技术哲学人文传统,它更强调人对技术的反思,尤其是批判技术的负面价值。在这个关系网中,外在自然是客体,是关系网的基础,如无外在自然,那么所谓的技术哲学“孪生子”论断则根本不能成立;而另一端则是人类社会,人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以整体的力量对抗自然。人类社会对技术有制约作用,可以往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

11、向调节,技术恰恰是位于外在自然与人类社会中间。技术哲学“孪生子”的论断本源就是要看处于中间位置的技术更加偏向哪一端。技术的选择和使用取决于人类,人类社会是以人为本建立的社会,因此技术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见图1)77尽管人类的选择并不总是理性的,即便每个选择都是理性,也并不能保证技术不会反噬人类。以技术中心的关系网内含以人为中心的选择。图1人与技术的关系网二、技术哲学“孪生子”实质人对于技术的选择必然导致不对称性,技术哲学“孪生子”的实质是人与技术的不对称性,其内函是人性的不对称。技术哲学“孪生子”的关系网转向以人为中心后产生了两种种关系,即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这是一组更为复杂的关

12、系。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利益诉求的关系。以技术竞争为体现的背后是不同的利益诉求主体。新技术与旧技术竞争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竞争。所谓“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龙头”的综合国力较量也依然是争夺资源,“南南合作、南北对话”都体现了竞争中的不对称性。不对称中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别,所以也就有了竞争和合作,竞争可以以合作为基础,合作是为了更有力的竞争。以往竞争主体活动范围小,尚可有“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如今技术已将全世界链成产业链,竞争主体活动范围大,竞争的加剧更加导致了不对称性。人与人自身也存在不对称性。技术的选择在于人本身,无论坚持身心二分还是万物一体,人总是困惑于自己内心是否只有一个真实的自己。人是一半天

13、使,一半魔鬼的说法已经堕入俗套,人作为复杂矛盾体确是事实。无论脑科学的研究还是临床心理学,迄今为止还不能解开人类大脑的黑箱。人类的技术选择在客观上具有不对称性,主观上的选择仍是科学未解之谜,技术的选择具有不对称性也就顺理成章了,正如林德宏教授所言科技的“双刃剑”在于使用者而异。12人不使用技术,很容易堕落成低等生物,然而一旦使用技术,就会停不下脚步,不停的改进会致使高、精、尖化,与此同时人类很可能异化。在此过程中,人与自身的“另一个自己”不对称性更加明显。人与技术的不对称性具有如下形式:其一,时空不对称。人类对于技术目的实现总带有一定盲目性。技术的本性即是直接生产力,因此技术的选择必须能够直接

14、解决问题。至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是否具有负面效果,那是时间滞后才能体现出来的。如DDT的使用,体育中兴奋剂的使用,如此等等。由于时间与空间本是一体,时间上的不对称也会引起空间上的不对称,所谓“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13技术的获利者与受损者不是同一人群,极端的情况是少部分人获利,而大众受损。例如私家轿车的增多与雾霾的产生。其二,解释与预测的不对称。解释与预测本是科学的两大特性,但是两者却存在矛盾。通常情况下解释性好的理论预测性上有缺失,预测性强的理论解释性不强。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更是如此,技术的正面效果在计划之内,而负面效果基本都在计划之外

15、,解释性强的技术解决当下,预测性不强导致的负面效果随之而来。有了电脑病毒,产生杀毒软件,病毒更新,杀毒软件跟着更新,杀毒软件安装容量过大导致电脑崩溃,如此种种。其三,技术知识含量与所有者知识不对称。简单技术工具知识量含有少,易于掌握,斧子、锯子人类容易操纵,其知识可以掌握。现代技术日趋复杂,知识含量越来越多,使用者不必了解其复杂的知识,现实情况是也根本了解不来。这样就导致技术消费者愈加依赖技术,无法反思、批判技术。人与技术的不对称性如此明显,技术哲学工程传统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技术操作无需使用者了解背后的知识即可操作,于是乎技术滥用现象普遍,技术负面效果也就没有了边界。技术哲学人文传统大呼技术

16、批判,讲究技术伦理,可谓技术哲学工程传统愈兴盛,技术哲学人文传统愈不衰,技术哲学“孪郭林生:技术哲学“孪生子”对立实质与融合条件78江科学术研究(2023)生子”之间的不对称愈发明显。技术为中心过渡到了人为中心,技术哲学的“孪生子”背后是人性的矛盾。因此,技术哲学“孪生子”毋宁说是人类的“孪生子”,一方面代表人类对于外在自然的欲望,另一方面又代表人类的反思。人类自身在此过程中不断挣扎,一方面憧憬技术力量的光环,一方面自我认知,自我批判;一方面开放对外在自然的无穷欲望,一方面规诫,劝训自我。正是在这样的反复矛盾纠结之中,创造了现代人类文明。尽管只要人类繁衍生息,这个矛盾就将无穷无尽的衍化发展,在

17、人类思想坚持“主客”二分的情况下,人类将外在自然看成能动的对象,尽管对象能够反作用于自身,这并不能表明人类能够反躬自省,技术哲学“孪生子”的不对称性无法克服,人性的矛盾无法克服。这主要体现在其一,技术本性是直接现实生产力,利用自然地一部分反对自然的另外一部分;其二,技术竞争背后是不同人类利益之间的竞争,人类总是满足于短暂的、直视的利益,缺乏长远洞见;其三,技术效果的有限与影响的无限,加之人类对于技术的认识有限,实践滞后,如海德格尔所称的“诗意栖居地”,认识上即便可行,实践中却无处着手。其四,人类自身的价值得失考虑。要么沉溺于技术,做技术强化的奴隶,要么隐居“桃花源”被边缘化,这虽是“座架”的促

18、逼作用,却也伴随着人类的主观迎合。三、技术哲学“孪生子”融合条件人与技术的不对称性已经深刻至此,若要解决技术哲学“孪生子”的对立似乎只有消解不对称性。但是在普遍意义上来讲,不对称性是不可能消解的。无对立就无统一,无矛盾就无运动,物质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是无法绝对消解的,否则运动就没有了来源。(一一)融合的思想条件融合的思想条件技术认识转向为融合不对称性提供了新视角,提供了思想条件。转换思维方式意味着转换视角,这是一种对于不对称性的“转向”,而不是“消除”。如果说旧的矛盾消失,新的矛盾产生,矛盾永远无法消解,那么不对称性转向则是将不对称性本身看成“一体两面”,由此看待“不对称性”作为一个整体与“

19、他者”的关系。这不是线性的继承与问题解决,而是问题的旋转,从而看到新的景象。人类一改“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转向成了“人世界”的思维模式。14这个转变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人不再是与客观对象简单的对立,而是人与客观对象作为一个活动整体,不再是“非此即彼,而是彼此连接”。换句话说,人不再是改造外在自然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融入到整个改造过程之中。这是“解蔽说”取代“符合论”的高明论调。在场事物与不在场事物都是实物,除了纵向抽象在概念上达到统一以外,在横向上一样能相通,能实现超越。由于横向相通比纵向超越更能达到普遍的状况,人与技术在技术世界中就可以解蔽隐藏的横向相通,从而达到统一,这正是技

20、术哲学工程传统与技术哲学人文传统统一的场域。以海德格尔的一个举例进行分析,“人在背对墙壁时是无法判断墙上的图画是否是歪曲的,但是现实情况是图画的确歪曲了,只有当人转过身时才能确证。”15海德格尔只是为了说明不在场的存在,如果引入人类技术,就会得到一个更有深意解释。在人没有转身时,图画歪曲也依然存在,只是不在人判断的范围内在场,但是不在场是存在的,只要人拿出反光镜,立时可以验证自己的判断。技术手段在此刻达到了解蔽效果。然而是什么促使人类能拿出反光镜呢?是技术促使人的解蔽欲望,在这个场域内,人、反光镜技术与墙壁上的歪曲的画达到了统一,通常所说的普遍联系也大概是这个意思。在这个“人世界”一体的场域中

21、,技术哲学的工程传统自然是赞扬的,因为反光镜这一工具达到了人不转身认识墙壁上的画的目的。而技术哲学的人文传统却也不能否定,因为通过技术人扩展了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认识,不但印证了人类的判断,还认识到了不在场的在场。人文的终极关怀正是使人深刻认识一切,从而解决人类的问题,绝不仅是简单粗暴的批判,那样于事无补,反而有害。而且反光镜技术意义重大,不仅仅是简单的镜子工具,重点在于“反光”;不仅仅是认识到了人的判断,还为认识不在场79提供了路径。把“对象、现实、感性”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主客二分”消失于人“渗入”的技术世界之中,技术哲学“孪生子”此时共同面对“他者”。(二二

22、)融合的现实条件融合的现实条件人“渗入”技术世界将技术哲学“孪生子”统一起来,构成了现实条件。“渗入”构成了人与技术不对称性的桥梁,并不仅仅是不对称性固定的连接点,同时也是转换问题视角的转轴,使技术哲学“孪生子”成为“一体两面”面对一个新颖的视域。在认识人与技术论断的过程之中,没有联系的动作和没有联系的遭遇都不称其为经验。正如杜威所言“它们在互相联系与协作中构成了知识。”16在现代社会里,技术已然成为人的存在方式,17需要强调的是两点,第一点是当今的技术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并且已经深得其惠顾的世界,正如富兰克林定义的人是能使用工具且能制造工具的动物,18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分别,这是现实层面的

23、问题。自从马克思攻破黑格尔的命题,把哲学从天堂拉回人间,人间的现实问题变成了人类哲思关注的对象,繁琐的概念已不重要;第二点是正因为技术哲学“孪生子”的不对称性,人与技术之间的不对称性,相互的对立才使技术哲学“孪生子”的统一成为可能。技术哲学的工程传统不断拓展地盘,甚至侵入了人文传统的地盘,社会技术、法律技术等新概念层出不穷,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引起了人文传统不断的批判、深化,与之相应的技术伦理批判不断发展,彼此相辅相成。可以讲正是技术哲学的工程传统的深化引起了技术人文传统的突飞猛进。技术哲学“孪生子”的统一在于转化不对称性。技术哲学“孪生子”的不对称性归结于人性的不对称性,而当今世界的人是技术世

24、界之中的人。从现实层面来看,当今的世界是技术与人不可绝对分割。技术是人使用,人化的技术;人是技术武装的人。再纯粹一点讲人即技术,技术即人。技术不再是纯粹应对外在自然的工具,也是改变人类习性甚至改变人本身的技术,技术发展已经从手、脚等辅助工具进化到开发人工智能,辅助人类大脑这一主要特征器官的地步;另一方面人类习惯了技术同人同化的模式,八小时睡眠,一天摄入标准的维生素量,如此种种都是以技术标准生活的人。如果技术遭到批判,那么即是人遭到批判,因为人是技术世界中的人,人与技术应当共同进退。在这个意义上讲,反技术即反人类。人类选择技术作为发展的手段,而没有选择“绝圣弃智”的方法,即是历史的事实也是最大的

25、合理性。也正是技术的深化带动了人文的批判,解决人与技术不对称性的方法应该在对立中融合技术与人文,取得共同发展,而不是盲目追求复古与天然自然化,那样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回避矛盾。而统一技术与人文,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全面发展的要求,身体器官的延长理应包含在主体生命活动之中。如果说人类在实践中体现的是主体对象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那么在技术世界中相对应的呈现应该是技术人文化与人文技术化的互动过程。举例来讲,韩国的影视工业就是很好的例证,既有高尖端的技术水准,又不破坏生态文明,同时带来了经济创收。四、结语从时代发展来看,如果说以前人活动的主要场域是资本称雄的资本世界,那么当今则是技术为王的技术世界

26、,也就是说以前需要的是资本逻辑,而当今世界的主体是技术逻辑。19人与技术如此贴近,技术以前还没有什么主体可以与人如此贴近,能如此改造人类,这恰恰体现了人“渗入”技术世界的横向相通,并不仅仅是纵向抽象的概念问题。哲学本应是研究最普遍的内容,正如黑格尔所言哲学的内容是整个的存在。20马克思哲学将人类哲思与人类实践统一起来,就是扩大了原有的普遍域,达到更广泛的普遍。仅有抽象意义上概念的普遍也是不够的,现实深层次的相通更为重要。实践驱使抽象概念转向到“人生在世”的现实就是一次伟大的哲学范式转向。而要引起注意的是技术世界正是人类当下存在的重大现实,对技术的哲思则是区别于研究哲学经典的又一把打开真理大门的

27、钥匙。郭林生:技术哲学“孪生子”对立实质与融合条件80江科学术研究(2023)参考文献:1 Carl.Micham.“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The path between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94:19.2 张黎夫.技术哲学:两种传统的较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4):31-33.3 程海东,刘炜.技术认识论刍议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7):37-42.4 刘大椿.关于技术哲学的两个传统J.教学与研究,2007,(1):33-37.5 卡尔.米切

28、姆著.技术哲学概论M.殷登祥,曹南燕译.天津科技出版社,1999.6 C.Pitt.O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Past and futureJ.Techne,1995(1):77.7 王志伟.现代技术谱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 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12 林德宏.“双刃剑”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0):34-36.13 詹姆斯 格莱克.

29、混沌:开创新科学M.张淑誉 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9.14 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 Martin Heidegger.Sein und ZeitM.Tbingen:Max Niemeye,1960.16 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7 陈凡,陈多闻.文明进步中的技术使用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12(2):23-42.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 潘恩荣.资本论研究需要引入“技术逻辑”J.哲学研究,2015(9):103-107.20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6.(责任责任编辑编辑:李先启)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