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畅言教育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阜阳市 郭老师 基础知识达标1、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作者 ,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2、给加点的字注音。始龀( ) 穷匮( ) 厝( ) 万仞( ) 魁父( ) 亡以应(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始一反焉 ( ) 毕力平险( ) 杂然相许 ( ) 河阳之北( ) 渤海之尾 ( ) 寒暑易节( ) 4、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于( )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而( )A.面山而居。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C
2、.室而谋曰。其( )A.其如土石何?B.其妻献疑曰。C.帝敢其诚。5、用原文回答问题。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课后能力提升 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直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河曲智叟: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汝心直固: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何苦而不平: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 )。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4、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其如土石何? 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
5、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6、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开放探究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
6、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干:岸边。圮(p):倒塌。阅:经历。棹(zh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柿(fi):木片。颠:颠倒、荒唐。河兵:治河的士兵。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 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B以为顺流
7、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一老河兵闻之 果得之于数里外A和句相同,和句不同 B和句相同,和句相同C. 和句不同,和句相同 D. 和句相同,和句不同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达标训练1、 列子
8、 寓言 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列子 寇 道 2、chn ku cu rn f w 3、(1)同“返” 往返(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3)赞成(4)古代称山的南面,河的北岸为“阳”(5)尾部(6)改变4、ABA5、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6、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语气也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
9、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能力提高1、C 2、D B C A 3、B 4、C 5、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开放探究1、B C 2、AC 3、C4、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意思符合即可)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