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震中的父与子案例反思 杨惠英一、 背景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本课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课文,我按照以各种身份的人的目光所见,把父亲所做的感人之举,用自己的行为所铸就的一曲父爱之歌三次求助以及挖掘三十八个小时进行重点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计情境,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我以几个框架性问题架起了课堂教学的主环节,又以层层深入的追问,使学生由浅入深的感悟这伟大的父爱。二、情景回放师: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感人至深的三个场景,最感动你的是哪个场景?
2、生1:父亲连续挖掘了38小时的场景。生2:父子拥抱的场景。生3:父亲不断向人求助的场景。师对三位同学都进行追问:你能用一个两字词语概括这个场景吗?这是个整体感知的部分,以一问一追,对全文进行了梳理,并自然引入新课。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深入理解三个场景,想想感动你的到底是什么?以这样一个统领性的问题贯穿后边的教学中。使学生认识了一位执着的,为了救儿子锲而不舍的父亲,为了救儿子不顾一切的父亲。也认识了一位在废墟中坚持等待,并且给同伴们以鼓励的小男孩。这正是教学的一个目标,也是教学的重点。第一个场景:求助老师提问:这个场景感动你的到底是什么?生:父亲不顾危险,不断向别人求助,感动我的是父亲的执着
3、。师追问:这三次求助的过程中,什么在变?生:时间在变,环境在变师引导:还有什么在变化呢?想想父亲三次求助的心情?生:父亲的心情在变。师追问:你觉得父亲三次求助都会是什么样的心情?生:开始很着急,看到没帮助他,很急迫,又没人帮助他,有些疯狂了。师:你能把这种感情的变化读出来吗?(指读,齐读,设置情景引读)师追问:同学们,父亲的心情有这样的变化,那么没有变的是什么呢?生:父亲救儿子的决心没变。师引读:这一切都源于父亲曾经对儿子的承诺(屏幕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生:齐读屏幕的那句话。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对“什么在变?什么没变?父亲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进行了追问。旨在体会父亲为了救
4、儿子不顾一切的急切心情,然后引出支撑父亲精神世界的那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在后边的场景中,也是主要围绕“什么在变?什么没变?”展开追问,然后引出“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这是在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通过“变”与“没变”的鲜明对比,来凸显父爱的伟大以及父子间的信守承诺。三、总结反思:这节课按三个场景展开学习,条理很清晰。在学习这三个场景的过程中,框架问题很明晰,即:感动你的是什么?三个场景中什么在变化,什么没有变?这三个场景是:父亲求助的场景;父亲苦苦挖掘的38小时的场景;想象儿子在废墟中的场景。第一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刻体会父亲救儿子锲而不舍挖掘的那份执着,
5、他对儿子不离不弃,是学生受到感染,继而让孩子真的为之感动。而第二个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变”与“没变”的对比,深刻感悟父亲的那种执着,那种锲而不舍。也是通过“变”与“没变”的对比,让学生认识一个在灾难面前无比坚强,无比勇敢的小男孩。这两个问题贯穿了学习文章的始终,引领学生突破难点。对文章的教学重点也起到了很好的强化作用。自我感觉,这两个框架性问题,是很有价值的,很恰当的。本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父亲承诺的那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反复呈现,反复让学生诵读。每次出现,都会是在一个情景之后,引学生诵读。理解这句话为什么反复出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这样的设计,感觉是很巧妙的。无需过
6、多讲解分析,但是学生却很自然的知道这句话为什么反复出现。可以说,我把这句话设置成为课堂教学的一条线索。两个框架性问题和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就成为了本节课的两条清晰线索,很好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反思课堂上的追问,很细碎,但也算是清晰有效。比如在学生感悟父亲求助的场景时,学生没有体会到父亲心情的变化,教师及时追问:想想父亲三次求助的心情?很自然的把学生引到理解父亲三次求助的心情上去,继而进行朗读训练,加深学生对父亲心情的感悟,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可谓追问有效。再比如在想象孩子在废墟下等待救援的场景的教学中,就是通过层层追问来完成任务的,第一个层层入深的追问是:8小时的时候,小朋友会说些
7、什么?做些什么?12小时候的时候,孩子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24小时,36小时呢?第二组追问是围绕阿曼达展开:8小时过去了,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12小时又过去了,阿曼达又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24小时、36小时呢?这样出现的两组对比性的追问,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到了阿曼达的坚强,勇敢,为理解阿曼达的伟大之处埋下了伏笔。我所例举的两次追问反映了追问的两条原则:适时,有效。这两组追问一个出现在学生有疑难之处,第二个出现在突破难点之处,也是实现教学目标之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节课,在“堂恰当提问,有效追问”方面做了一些探索,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对今后的教学将会大有好处,在不断的探索中,课堂实效将大大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