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工业学论文.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6487388 上传时间:2024-12-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学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工业学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业经济学结课论文 城郊工业化城市化与乡村工业化城镇化比较研究 学生姓名 学 号 所属学院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 目录 1.工业化、城镇化的形成与缺陷 1 1.1资源的巨大浪费。 2 1.2态环境的严重污染。 2 1.3害聚集经济效应。 2 1.4第三产业发展。 2 2.业化,城市化的兴起与优势 3 2.1城市经济效发挥。 3 2.2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升级。 3 2.3间的协调发展。 4 2.4避免出现“农村病”。 4 3.工业化、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4 3.1民求富求变的冲动。 4 3.2业转移与企业外迁的带动。 5 3.3造和生活需求的驱动。 5 3.4设和外企、乡企进入的拉动。 5 3.5新和国家政策的推动。 6 3.5.1改革 6 3.5.2。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深入 6 参考文献: 6 工业经济学论文 城郊工业化城市化与乡村工业化城镇化比较研究 张路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阿拉尔 843300) 摘要:通过城郊工业化城市化与乡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比较,剖析乡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形成与缺陷,城郊工业化城市化的兴起与优势。阐述了城郊工业化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推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 工业化 ;城市化 ;城郊 ;乡村 ;城镇化 Suburba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comparative study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LuZhang (Tarim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Aral 843300) Abstract: through the suburba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comparison, 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defects, suburban urbanization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rise of industrialization. Expound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suburban urbanization dynamic mechanism and promote our country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Keywords: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Suburban; Rural areas; urbanization 市场取向和吸纳农民的工业化、城市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和重要标志。虽然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国情和时代背景,我国政府主要倡导乡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模式;然而随着人们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2000年以来,各地普遍启动并呈现极大活力的,恰恰是以城市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为特征的城郊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弄清我国城郊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脉络和动力机制,无疑对推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1.工业化、城镇化的形成与缺陷 在1978年以前的30年里,一是城市工业依赖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积累资金,农村几乎没有推进工业化的能力;二是全面实施以粮为纲的政策,农村没有发展工业的环境;三是工业化、城市化所需的资金全靠国家财政投入,国家财力无力顾及农村地区。 改革开放之初,一方面,农村地区开始突破单一搞农业、搞粮食的禁锢;另一方面,国内外一些学者分析中国人口太多,资金缺乏,如果走国外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会形成“城市病”,即出现人口大量流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大量失业及环境污染。因而他们提出建议,中国不要走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老路,而要在乡村里搞工业,走乡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与此相关,提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和“重点发展小城镇”等政策建议。 由于改革开放后的近15年中,我国经济总体上一直是需求大于供给,加上乡镇企业包袱轻,机制比城市国有、集体企业灵活,市场观念相对较强,因而乡镇工业发展迅猛,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它不仅吸收转移了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创造了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商品,大幅增加了国家财政和农民的收入,极大地改变了乡村面貌,推动了乡村城镇化进程。所以说,没有20多年乡镇企业的发展,我国从总体上讲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然而,如果我们以发展经济学的视角反观这种分散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模式,它实际上是以牺牲城市应有的聚集经济效益为代价的,是存在很大的缺陷的。 1.1资源的巨大浪费。 国外的大量实例说明,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对于缓和人地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日本为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业人口比重从1946年的47%下降到1980年18%,耕地增加了3%。而我国的情况则正好相反,城镇人口的增加反而更加剧了人地矛盾。据学者估算,这种所谓的乡村工业化、城镇化比起正常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来要付出8倍多的土地代价,乡镇企业职工人均占地比城市职工多出3倍以上。而全国城镇、村镇道路所用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2%,合20.5亿亩,超过了全国耕地面积。 1.2态环境的严重污染。 乡村工业化城镇化最直接的代价在于滥用自然资源及环境污染。乡镇工业由于缺乏治污设备措施或成本过大,从而导致其废水、废渣和废气的大量直接排放,严重地污染了大量耕地和水域。据统计,全国被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5亿亩。据国外计算,目前我国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通常占GDP的2%-5%,其中大部分是由于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盲目发展带来的。这与我国政府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弛。 1.3害聚集经济效应。 人口、生产要素、企业市场、基础设施等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可以带来聚集经济效应。而乡村工业化、城镇化,一是地域内的企业既少又分散,无法进行分工和协作,必然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和能源、运输等费用太高;二是乡村企业受基础设施,市场容量、交通运输、人才信息等制约,一般达不到经济规模,成本较大,效益较差,限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小城镇和企业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城镇布局无序和产业结构同样化。 1.4第三产业发展。 分散的乡村工业化、城镇化,由于形不成一定规模,第三产业发展的市场容量较小,极大地限制以城市规模为依托的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需求不足,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很难形成良性循环的劳动力市场,限制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无法发挥第三产业在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巨大潜力。我国自1978-2000年,城市化水平由17.9%提高到34%,但建制镇数目从2173个变为20312个,增加了10倍,人口达到1万人的只有9%。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尼推进劳动力转移时,二三产业新增就业之比分别为1:1.5、1:2.9、1:25、1:1.9,而我国在1984年至1996年乡镇企业高速发展时期,二三产业新增就业比为1:0.65。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与乡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密切相关。 2.业化,城市化的兴起与优势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客观经济规律逐步加深认识,从2000年以来,我国各地普遍启动并呈现极大活力的,是以城市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为特征的城郊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城郊工业化、城市化,是郊区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土地利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生产现代化,居民生活城市化的过程,是扩散型、转化型、聚集型相结合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它既是工业、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城区向城郊迁移的离心扩散过程,又是郊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和生活结构,发展工业和转变身份的转化过程,还是乡村人口、乡镇企业及其它生产要素从乡村向城郊迁移的离土又离乡的聚集过程。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城市都出现了产业发展和人口发展的双向性。一方面,我国城市发展处于集聚发展阶段,中心城区仍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依然是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在城市中心区原有的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污染较重的工业迁至郊区的同时,向心力很强的商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进一步向中心区集聚,加强了中心区的城市现代化功能。大量资金投入旧城改造和推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使城区特别是市中心的各项建设获得生机。另一方面,由于城郊的区位优势,随着城区工业外迁、乡镇企业发展和开发区建设的推进,我国城郊地区获得了飞快发展,出现产业集群。随之,一般市民和大批外来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来到城郊就业和生活。随着产业和人口向城郊地区的迁移和聚集,又扩大城郊市场规模及产业聚集规模,一些区位条件较好的地方就引发累积“因果循环”机制,导致生产与人口持续聚集并发展为新的城区,这就极大地推动了城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业化城市化与乡村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具有如下一些优势: 2.1城市经济效发挥。 现代经济本质上就是城市经济。中心城区作为城市的发展极,其作用从本质上可以概括为聚集和扩散两大功能。聚集功能是指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高度集中,它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及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少各类费用及交易成本;有利于建立高效率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形成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有利于产生巨大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使各种生产要素在更宽阔的平台上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也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集中,各种先进思想碰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中心城区把区域内吸聚的经济要素组合加工,生产出大量的创新元素和成果(商品、技术、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并将其源源不断地从核心向外辐射,在自身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引导周边区域的经济结构、社会文化,权力组织和聚落类型的转换,进而促进整个城市圈的发展,这就是扩散效应。大量研究表明,这种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地理维度上的重要特征,就是它与空间密度正相关,且随着空间距离的扩大而迅速减弱。城郊由于紧挨中心城区,容易承接中心城区的聚集和扩散效应,比远离城区的乡村具有区位的承接优势,因而城郊工业化、城市化就比乡村工业化、城镇化更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发挥。 2.2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升级。 产业集群,既包括企业集聚,也包括产业及相关支持性服务行业的集聚。产业集聚可以通过其竞争效应、学习效应和产业相关效应,包涵示范,推广和带动效应提高产业效率;由于产业链的存在可以提高区域的专业化分工程度,降低因转换生产加工环节必须付出的交易成本。因此,产业集聚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产业集聚的发展必须以地域化集聚、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为条件,因而有着强烈的城市区位指向。它需要城市的良好服务,需要大规模基础设施支持,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需要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需要紧靠它的最大用户——城市。只有在城市郊区,门类齐全、高度配套、分工细致、功能明晰的服务产业才会有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城市郊区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环境上都比小城镇更适合工业企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城郊工业化城市化有利于乡镇企业向城郊集聚,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升级。我国各大中型城市郊区出现的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应该说大都是我国城郊工业化、产业集聚化的表现形式。 2.3间的协调发展。 城郊是联结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城郊工业化、城市化,不仅能享受城市的扩散效应所带来的好处,而且也会对周围的乡村和农业产生很强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同时,城郊工业化、城市化还把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传播到广大乡村,成为我国亿万农民接触城市文明的媒介,既加强了城乡联系,又扩大了农村市场。另外,城郊由于处在我国城市与乡村的中间地带,市场机制的作用比较充分,农民进郊的门槛、转移的风险较低,对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防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市中心起到“蓄水池”和“调节阀”的作用。实践证明,城郊工业化城市化比乡村工业化城镇化更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2.4避免出现“农村病”。 乡村工业化、城镇化虽然避免了像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失业犯罪增加、贫民窟出现等“城市病”症状,却带来更为严重的“农村病”,即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小城镇发展无序、资源利用低效,以及农业生产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等。城郊作为城市和乡村的中间环节,工业基础和城市基础比乡村优越;在住房、交通等方面不像城区那么紧张,生产力水平及文化科技基础又比乡村优越;它上联城区,下联乡村,人口、经济、空间三者之间的矛盾相对较少。因此,城郊工业化、城市化既可避免城市病又有利克服出现农村病。 3.工业化、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郊工业化、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推动城郊工业化、城市化发生和发展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我国的城郊工业化、城市化,既是城市发展扩散效应的结果,又是乡镇企业和乡村人口聚集城郊的产物,是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互动过程,其动力机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民求富求变的冲动。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农民渴望发展工业,渴望改变身份。20世纪70年代未,郊区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当时城乡隔绝的户籍管理制度严格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在农村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农民强烈致富愿望的双重作用下,出现了极具有特色的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它冲破了“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传统观念,农村二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我国城郊工业化城市化的原始基础。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集中和资本、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向乡镇工业小区区域内的转移。人口和经济要要素的快速集中过程,实质就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过程。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各类园区的快速建设以及各种住宅小区兴建,郊区农民往往以土地置换身份,成为地地道道工人,过上向往以久的城里人的生活。 3.2业转移与企业外迁的带动。 随着城市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得到增强,其辐射力和辐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于是某些产业可能会由城区逐渐向处于辐射范围内的城郊地区转移扩散。目前,一些大中城市的传统轻重工业已经逐渐从中心城区向近郊工业园区转移。因为城区产生的排斥性推力(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和城郊产生的吸引力(低廉地价、有利区位、广阔空间),使工业企业到城郊发展更合算,人口到城郊居住更舒适,于是大量企业及其职工从城市中心区迁出,从而带动了城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如济南市原有工业80%以上集中分布在市中心区,经过10多年的调整,到2000年已有90%搬迁到郊区,大约有20万居民外迁到郊区安家。 3.3造和生活需求的驱动。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居民居住水平很低,城区有许多危险、破旧、狭小、杂乱的房屋,居民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迫使各级政府加大旧城改造的力度。各级政府为树立城市形象、推动旧城改造,往往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原有居民迁往郊外,从而推动了人口居住的郊区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城市新建住宅在空间分布上以近郊区为主,并沿交通干线呈轴状扩展。 3.4设和外企、乡企进入的拉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大批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等,大都设立在城市郊区,到2004年初总数已达到3600多个。这些园区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了大量外来资本,成为各地招商引资的载体,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正因为如此,各地政府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开发区进行大规模的规划建设,并使之成为城市的扩充部分,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由于城市郊区的区位优势,城郊各类园区的兴办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原来在乡村就地办厂的许多乡镇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共享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的好处,发挥区域品牌效应,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也纷纷迁入园区;随之,大批劳动力及其家庭人口也纷纷迁入城郊。据人口普查抽样数据,全国大中城市因市外迁移到本区的人口中,60%以上的人口迁移到近郊区。   5.交通和通讯发展的助动。随着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通讯设施建设资金大幅度增加,对城市交通和通讯的投资也大幅度提高,城市郊区交通与通讯条件得到改善,缩短了城市中心区与郊区、郊区与乡村的距离,扩大了相互之间的联系,降低了城市中心区对企业和居民的吸引力,增强了城市郊区对乡镇企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促进了各类工业园区及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居民的外迁和农村居民的迁入。一方面,城市企业的经营部门日益向中心商业区聚集,以使及时获得各种信息和服务,而生产和后勤部门则可以分散在城郊园区进行生产,以节约地租。另一方面,乡镇企业日益向城郊园区聚集,以便分享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带来的好处,提高效率和品牌形象;而原料、零部件则可以分散在乡村进行生产,以节约成本。当前,城市郊区已经开始成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热土。 3.5新和国家政策的推动。 在我国城市郊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国家有关制度和政策的改革创新起了推动性作用: 3.5.1改革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市土地实行行政划拨、无偿使用制度。由于城市中心具有优势的区位条件与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工厂、商店、住宅等均向城市中心集聚,导致我国大城市中心区工厂、商场与住宅混杂,人口密度很高,环境质量很差。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改无偿划拨土地为土地有偿使用,最繁华的城市核心区段的地价往往是近郊和远郊地价的数十倍甚至百倍以上。地价的不同导致土地功能的空间置换。中心城区较高的地价使产出效率较低的工厂和住宅搬出中心区,而土地产出率较高,能支付较高地价的商业、贸易、金融、保险等向中心区集中,从而加速了中心区土地利用的重新调整,而郊区吸引了用地较大、收益较低的工业和与之相关的人口。 3.5.2。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近几年,许多城市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取消了城市“门槛”,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增添了城市活力。这些流动人口由于总体上素质较低,加上一些城市依然存在的歧视性政策,导致他们工资收入水平也比较低。出于对工资房价等方面的考虑,也为了便于就近打工上班,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大多集中在城市郊区,使城市郊区人口增长很快,也促进了城郊工业化、城市化。   上述可见,城郊工业化、城市化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有其客观的必然性,是一种比乡村工业化、城镇化更加优越的工业化、城市化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天勇.质疑“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工业化”[N],中国经济时报,2001-7-27。 [2]牛凤瑞.多样化: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特征[N],人民日报,2003-5-13。 [3]吴国兵.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特色及对策研究[J],城市开发,2001,(1)。 [4]孙中和.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1,(11)。 [5]刘秉镰.中国城市郊区化的特点及动力机制[J],理论学刊,2004,(10)。 [6]李国平.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差异[J],经济研究,2003,(11)。 [7]赵伟.中心城市功能与武汉城市圈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2005,(3)。 [8]王梦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5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