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3年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第四课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486853 上传时间:2024-12-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第四课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3年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第四课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3年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第四课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标要求】(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一、过渡时期(19491956)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具体

2、措施: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内容:“ ”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使公有制成为社会主义唯一经济基础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3、 发展生产力(1953-1957)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实施情况: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工业成就主要集中于 地区。意义: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端。中国开始改变 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建国初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建国初面临西方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要

3、加强国防建设巩固民族独立的需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4、 调整生产关系(19531956)内容:农业、手工业:引导农民、手工业者参加 ,走集体化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 的政策。 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标志中国 建立,中国进入 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二、十年探索时期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1、 的报告(1956,毛泽东)-中共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2、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 (1)背景: 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苏共二十大召开。(2)内容: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 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

4、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 变为先进的 。 (3)意义:路线正确,符合国情,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的初步成果。3、失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规模(1)原因: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不够;左倾错误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受苏联的影响;(2)表现:1958年发动“ ” (忽视了经济规律) (片面夸大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 (3)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4)危害:使得 严重泛滥;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了 的严重失调;挫伤了人民的 ;导致三年(1959-1961)经济困难的出现。4、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十年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5、“八字方针”:“ ”(重点是调整 ).成就:钢铁工业、石油工业、交通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要循序渐进,反对急于求成。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1、1966:动乱开始全面夺权经济建设大混乱2、1973:国家经济工作出现起色(原因: )3、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好转复苏(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文革”恶果:政治混乱给 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教训: 认清国情,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 为中心;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发

6、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及时抓住发展机遇。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基本内容: 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 的指导方针;(前提) 工作重心:果断停止使用“ ”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关键)伟大决策:作出实行 的伟大决策。2、历史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做出的 决策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 、从 到 、从 到 的历史性转变;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中国的改革开放新时代由此揭开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7、1、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与目的实质(1)背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存在,阻碍社会经济与生产力的发展。在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在城市企业中,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企业缺乏生产经营自主权,平均主义盛行,职工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企业失去活力;。(2)主要内容: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一系列环节(见教材P52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目的与实质:解放、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前提:坚持土地等生

8、产资料公有制; 措施: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与非农产业。 过程:小岗村 、 试行全国推广(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土改后农民个体所有制三大改造后为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比较分析)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时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9、(2)中心环节: ;(3)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国十四大提出)(4)方向:建立以股份制为核心的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原因: 僵化,影响生产力发展。邓小平发表 (奠定思想基础)(2)目标的制定与理论完善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改革目标与基本原则的具体化;1997年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完善,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与认识深化。(3)基本确立:21世纪初,表现: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 1979年粤闽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政策1980:设立 、珠海、汕头、 四个经济特区。 1984: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4个) 1985: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海南省为经济特区(1988年)、上海 的开发开放(1990年),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格局: 沿海开放城市 内地3、特点: 。 4、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了全球化需要。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对外政策重要内容,要注意分析其实行的必要性。- 3 -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