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泾干中学高三年级20122013学年度第二次月考试卷历史科目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下列选项中最适当这一制度评说的是A分封制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度 【 】2、“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
2、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 】3、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该民歌最早可能出现于A.九一八事变前 B.西安事变前 C.八一三事变后 D.重庆谈判后 【 】4、1918年,孙中山致电苏维埃政府说:“中国革命党对于贵国革命党员之艰苦卓绝的奋斗表示极大的敬意,而且更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以俄为师,探寻新的革命道路 思想观念开始发生重大转变萌生与中共合作的愿望 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倾向A. B. C. D. 【 】5
3、、“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宪法或宪法性文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或评价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954年宪法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82年宪法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A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B新中国成立后 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C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
4、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三大战役胜利 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6、利用历史资料探究历史问题,首先要能够分辨史料、史料阐释、历史结论和历史评价。以下各项是与三星堆遗址相关的内容,其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考古发现的重要文物有青铜兽面具、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青铜太阳轮发掘出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玉石礼器、陶器及其加工作坊、古城墙、住宅遗址等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当时的居民已掌握了一些手工业生产技术三星堆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A B C D7、中新网2009年8月4日电,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逾八成受访台湾民众不反对胡锦涛与马英九会面,其中72的民众希望在马英九本
5、届任期内举行,30的民众希望胡锦涛能来台湾。促使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有两岸之间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多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国共两党交往的不断增多“一国两制”在台湾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 】 A.BCD 8、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在这个辩论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周恩来参加的这次会议是 【 】 A1945年重庆谈判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联合国大会9、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如果没有(中国)这
6、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这一认识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 】 A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B美国与苏联争霸优势丧失 c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D中国面对苏联的重大威胁10、据统计,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63个国家的417个代表团,共4760人,比1954年增加64%。这一外交新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中美关系的改善 D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11、2001年4月13日日本文部省宣布,“新史教科书编纂委员会”编写的教科书检定合格。该教科书删去了“从军慰安妇”、“
7、侵略”等记述和用语。中韩等国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这类事件发生过多次,不会对中日关系产生多大影响 日本右翼势力发展较快 亚洲人民反殖民主义任重道远 中日友好关系的基础已经破裂A. B. C. D.12、有学者认为:如果说梭伦改革是调和平民与贵族关系的话,伯利克里的改革则完全是有利于平民的,全体公民在政治上的平等使权势者操纵和对抗法律的难度和风险都增加了。下列改革措施支持“完全是有利于平民”这一观点的有 【 】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向所有公民开放 十将军委员会向所有公民开放实行公职和公共参与活动的津贴制度 创立“陶片放逐法”A B C D13、公元前4世纪时,罗马的某法官
8、接了一个案件:“一个仁慈的贵族罗幕洛,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自己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幕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幕洛的遗嘱。”法官最后判定罗幕洛的家人败诉。法官依据的是 A未成文的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C成文的万民法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 】14、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15、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写了一
9、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其中观点正确、论证严谨有力的是 【 】论点论据甲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寻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作证据乙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观点寻找到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证据丙提出古希腊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起源的观点寻找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言论以及他们对文艺复兴的影响作证据丁提出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观点寻找十二铜表法的具体内容作证据 A甲 B乙 C丙 D丁16、丘汉平在罗马法中指出:“良以世界现存法系,其未受罗马法之熏染者,殆不一见。中日固勿论,彼素称独立之英美法系,亦难逃外以是欧美诸国之法律学校,罗马法列为要科。苟从法学之价值观之,
10、罗马法为治法者之基本学问。”材料表明 【 】 A.罗马法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境内的“国际法” C.罗马法具有极高的法律价值 D.罗马法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法律体系17、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不仅“是国家元首并统率武装部队,行使行政权”,而且“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享有创议法律之权”,同时又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共和派力量的强大 B君主派力量的强大C.共和派和君主派的妥协 D启蒙思想的深入人心18、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18711919)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
11、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包括 【 】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皇帝拥有主宰议会的权力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 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A B CD19、1989年,美国国会通过反亵渎国旗法,将焚烧国旗定为非法,布什政府对此表示支持。可仅仅隔了数小时,国会大厦门口就有人开始焚烧国旗。数月后,联邦最高法院宣布,反亵渎国旗法因违宪而作废,裁决书中竟然宣称:“美国国旗代表的权力之一,就是焚烧它的权利。”这说明了 A联邦最高法院部分法官可能缺乏爱国精神 B联邦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审查权C美国政府及国会与最高法院缺乏沟通D国会通过的法律要通过联邦法院批准才能生效 【 】20、史学家阿瑞
12、吉把“漫长的19世纪”称为欧洲内部社会结构的“大转型”时期。这里的“大转型”实质上指 【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拓 B.代议制的扩展以及工业化的深入C.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 D.现实主义取代浪漫主义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21、全球通史中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的历史事件 【 】原因与巴黎公社革命相似与大规模的战争有关直接目标与太平天国运动相似反侵略反封建领导力量与五四运动相同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性质与中国的辛亥革命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A B C D 22、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2月发
13、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是鲜为人知的是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共产党宣言做了修改。在共产党宣言德文新版上由两位作者签名的最后一篇序言中加了这么一句话:“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已的目的”。依据你所学史实判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加上这句话的最可能原因是 【 】 A. 第一国际的瓦解 B. 修正主义的出现 C. 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 D. 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 23、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中写道:“二月革命的胜利是在彼得格勒决定的,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外省以及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和平地接受了2月底3月初彼得格勒的事变。外省
14、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电报革命”的出现集中说明 【 】 A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 B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C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D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24、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新和谐公社”的出现表明A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得到发展 B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C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D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 【 】25、 “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
15、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该材料反映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 【 】 A是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D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26、下面是两幅不同时期的欧洲政治形势图,其共同之处在于 【 】 图一 图二A体现欧洲在多极化格局中的地位 B反映了当时的欧洲政治格局 C反映了欧盟成为重要的区域集团 D说明了欧洲安全遭到美苏的威胁 27、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一些与方位词相关的政治概念进行了探究,如 “东西方冷战”、“东学西渐”、“西
16、学东渐”、“东方”、“西方”、“南北对话”、“南南合作”、“左派”、“右派”、“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有四位同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上出现的“东西方冷战”局面的“东方”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 】A东方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国家B东方是指日本资本主义国家C东方是指苏联社会主义国家D东方是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28、二战后,美国政府在一份文件中宣称:“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下列最能体现材料中这一“目的”的措施是 【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推行杜鲁门主义C实施
17、马歇尔计划 D缔结关贸总协定29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地区的势力范围。使得那个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威胁,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北风的直接威胁”喻指苏联的威胁 B“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喻指冷战C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北风的直接威胁” D越南战争属于“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30.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学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
18、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B. 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C. 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D. 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倾向二、非选择题。(40分)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分。”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材料二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
19、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直到20世纪,普选制才陆续建立。北欧各国大体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普选制。英国是192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选(男女选举平等)法”,才实现了普选制;法国是1944年,意大利是1945年,美国则是1976年才算是基本实现了普选制。通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的形成过程,它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巩固的
20、过程,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还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必然趋势。 白刚现代西方民主刍议材料三 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按照候选人的条件,每人一张空白选票,自主填写村委会各类职务候选人的姓名,然后采取投票方式计算每一个初步候选人得票多少。这种提名方式透明度高,每个选民都可以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充分体现了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所以一产生就受到农民的广泛拥护。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还有的地方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在选举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1)依据材料一,指出克利
21、斯提尼采取这一措施的积极作用。(2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欧美国家选举资格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其意义。(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2分)32、(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我们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国际关系系基本准则赋予一国的最基本权利。对中国人民而言,没有什么比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为重要。相信经历过南北战争的美国人民,不难理解统一对一个国家多么重要和珍贵。毋庸置疑,中美国情不同,双方难免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关键是要尊重和照顾对方的核心利益
22、和重大关切,妥善处于相互之间存在的一些敏感问题,不断增强互信基础。胡锦涛在第二轮中美战争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2010年5月)材料二 胡锦涛在讲话中就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深化合作提出重要意见,这些意见包括:巩固团结互信,夯实本组织发展的政治基础;加大反恐力度,构筑本组织发展的安全环境;深挖合作潜力,增强本组织发展的持续后劲;扩大友好交流,巩固本组织发展的人文基础;完善内部建设,健全本组织发展的决策机制;秉承透明开放,营造本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胡锦涛在讲话中表示,中国将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各国一通,为创造本地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新成就作出更大努力。胡锦涛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的讲话(20
23、10年6月)(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美之间最“敏感”的问题及其“敏感”的原因。(5分)(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建国后中美关系有哪几个历史发展阶段?(3分)(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新时期外交的基本策略。(3分)(4)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组织和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的目的是什么?(3分)33(12分)阅渎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父亲,他也控制着个人的思想。这个暴君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组织成系统的政府。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
24、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黑格尔(1822年)材料二 伏尔泰赞赏中国的政府组织结构: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尽管有时君主可以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熟悉的少数人,但他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伏尔泰风俗论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012
25、-2013学年泾干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三省六部制2、D中国国力的强大3、C.八一三事变后 4、A.5、A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6、B7、C8、C1955年万隆会议9、D中国面对苏联的重大威胁10、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11 A.12、B13、 B十二铜表法14、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15 C丙 16、C.17、 B君主派力量的强大18A19 B联邦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审查权20、B.代议制的扩展以及工业化的深入21、B 22、D. 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23D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24D人们对资本主义
26、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25C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26B反映了当时的欧洲政治格局27D东方是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28、C实施马歇尔计划29、B“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喻指冷战30 D. 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倾向31、(1)以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基本铲除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2分)(2)变化:财产、种族、性别等歧视政策(严格规定)逐渐被取消,逐渐实现普选权。(3分)原因:政治上,议会改革和工人运动;经济上,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世界民主化潮流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3分) (3)特点:注重基层民主建设,实行直接选举。(2分)意义:进一
27、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2分)(4)国情决定民主政治模式;民主政治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2分,言之有理即可)32、(1)问题:台湾问题。(2分) 原因:对中国,台湾问题关系到我国的国家主权和资源领土完整问题;对美国,欲以台湾为基地威慑中国,维护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答出一点即可得3分,其他言之成理答案也可) (2)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遏制中国,发动侵朝战争,中美交锋;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交; 21世纪以来,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答出2点即可得3分)(3)策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改革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致力于促进地区
28、的和平与稳定;开展“反恐”外交。(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 (4)目的: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3分)33、(12分)评分提示:提炼出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或两个观点;对观点进行简要评判;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分析其看问题的视角和意图;结合中国古代相关史实论证其观点。一等(1210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据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充分,逻辑较严密,表述较清楚。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参考要点:观点一:
29、要辩证地看待中国君主专制。一是从统治方式上来看君主专制权力过于集中,会滋生腐败。同时,重要决策只由皇帝一人最终决定,会导致决策失误,对君主的绝对服从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中国的君主制在历史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农耕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观点二:材料一是批判中国君主制,君主专制权力过于集中,会滋生腐败。同时,重要决策只由皇帝一人最终决定,会导致决策失误,对君主的绝对服从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观点三:材料二伏尔泰赞赏中国的君主制。他从国家政策的角度肯定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科举的选官制,以及当时的影响。伏尔泰处于启蒙运动时期,他想借助儒家思想,以及以人为核心的思想来否定欧洲的君主专制,从而为启蒙运动服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