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军事环境史与区域国别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8476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军事环境史与区域国别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军事环境史与区域国别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军事环境史与区域国别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军事环境史与区域国别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贾 珺区域国别学是大国之学,也是大国的战略之学。我国设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既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需要,也是坚守人类共同价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更是坚持历史自觉的重要体现。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和平时期的军事建设和战争时期的军事活动,而军事环境史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类军事活动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的人类生产力发展和自然观变化,因此思考军事环境史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可谓恰逢其时。总体而言,军事环境史一方面可以扩展区域国别研究的视野,将全球视野、区域视野与地方视野统筹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充实区域国别研究的维度,既研究人

2、类事务,也研究人类事务发生和发展所依托的舞台 生态环境,并深入思考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推动区域国别研究走向深入。一 超越区域视野“区域”一词见于中文典籍始自东汉。班固在 汉书西域传 中谈及龙堆、葱岭等地时称“淮南、杜钦、扬雄之论,皆以为此天地所以界别区域,绝外内也”。英语中“region”(区域)源自拉丁语和法语,“王国”“疆界”的原意渐被弃用,近代以来指“地表某种程度上被定义或与邻近地区有所区别的部分特别是指世界上包括几个邻国的地区,其中(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第 3929 页;(清)孙诒让:周礼正义 卷十七,中华书局,1987,第 662 页。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3、诸邻国的社会、经济或政治相互依赖”。可见“区域”一方面表示存在某种界线的空间,另一方面表示空间中的人类社会。若回溯“域”字的流变,可知其通“或”,说文解字 中“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即“区域”的第三个方面 空间需用武力保卫。除空间属性外,“区域”也有历史属性。一方面,区域内民族和政治实体的变化构成了历史;另一方面,人们对区域的认知也有历史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区域”概念的空间与历史属性,反映了军事环境史与区域国别研究的

4、契合点。全球、区域和地方,是环境史研究的三个层级。作为研究对象,三者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联系,并与军事史研究中的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层级大体匹配。作为研究视野,三者有不囿于对象本身的逻辑联系 从区域视野研究地方,从全球视野研究区域,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从高层级视野审视低层级对象,可更宏观地理解低层级对象的运行方式,海军建设便是突出体现。海军建设周期长、投入资源多、技术更新快、战力形成慢,因此滨海大陆国家慎建海军,既因为自身需求没有岛国迫切,也因为受到国家战略、财政能力、资源状况、工业水平和人才储备等国内要素和区域政治态势、国际格局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区域视野存在局限。美国独立战争中,法国、荷兰、西班

5、牙海军参战,瑞典、丹麦和俄国的“武装中立同盟”也对英国海军有牵制。拿破仑战争期间,美国商船屡遭英法劫掠,美国海军由此重获拨款。1812 年战争中,美国海军接连在尚普兰湖和伊利湖等地获胜,除战术得当外,英国海军主力正忙于欧洲战事分身乏术也是不能忽视的原因。美国内战中,联邦配备蒸汽动力的低舷铁甲舰在夺取密西西比河控制权、争取战略主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内战结束后美国海军再成鸡肋,这既和美国当时的财政状况相关,也和美英停止敌对、外部威胁降低有关。19 世纪 80 年代,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海军是其维护对拉美霸权、拓展亚太权力的支柱力量。二战后,美国42“region,n.”OED Online

6、,Oxford University Press,March 2022,HYPERLINK“http:/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 631 页。军事环境史与区域国别研究海军取得霸主地位,成为执行美国国家战略的基石之一。当代海军除护航商船、封锁海路、投送兵力等传统职能外,还是海基常规武器和核武器的投送平台,战略意义更加突出,建设和维护成本日益高昂。因此,建设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对假想敌具有优势、效费比又较为理想的海上力量,事关和平时期维护海上权益,战时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以及诸军兵种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只有超越区域视野,基于全球视野进行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分析,才有可能为军事运筹

7、部门提供更全面的指标和数据,做出正确判断,明确建设方向。二 超越人类事务区域国别研究的核心问题,毫无疑问是事关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突出地体现着现实关切。一战史研究的核心问题,即在于巴尔干火药桶何以形成,以及如何将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引入战争泥潭,使战火从巴尔干半岛烧至德国的东西两线,继而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二战史研究的核心问题,同样在于解释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以及欧洲、北非、中国、太平洋诸战场的区域性与世界性影响。但人类社会的存在,人类文明的进步,既是人类事务又不仅仅是人类事务,需要在传统的政治军事维度和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维度之外,将人类事务发生和发展所依托的舞台 生态环境 纳入进来。

8、一战后装甲战理论在英苏德等国涌现,航空兵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军事理论家对一战西线战场胶着状态感到恐惧和厌恶,希望通过装甲部队和航空兵在未来战争中跨越泥泞的战场、避免战线再次固化。越南战争提供了另一种区域研究的样本。从战争性质来看,这是冷战时期的一场热战,有着深刻和复杂的世界背景;从战争区域来看,尽管战场在东南亚,但又有区域内外的诸多国家直接参与;从作战方式来看,战争双方都从各自的区域经验出发,对越南环境加以利用或破坏。以美军清除森林的行动为例,评估来自两个不同区域的国家的军事技术、战争伦理和自然观念在同一战场的效能和影响,可以深化人们对越战和美军作战方式的理解。美国林务局的工程

9、师在越南开展了舍伍德森林行动(Sherwood ForestOperation)和粉玫瑰行动(Pink Rose Operations),旨在引燃落叶制造火灾,但不断上升的热量引发暴雨浇灭了大火。由此可见,破坏异域森林52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成为美军削弱敌人战争潜力的手段;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观愿望是用知识进行专业化的、对己方有利的景观塑造;基于美国经验的毁林措施从温带到亚热带之后遭遇水土不服,反映了生态条件与相关知识的区域性特点。不难看出,战争、技术和环境三者之间并不存在决定性的应然关系,而是充满了未知与变数的实然关系,而战争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又远非人们的区域知识所能有效预见的。因此,区域国别研

10、究纵使已经超越了区域视野,但仅探讨战争和技术仍然是不够的,在原有“人类事务”研究维度之外加入环境维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必要的。三 思考三种关系基于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区域国别研究中,需要思考三种关系。首先,应充分认识作为资源的环境同区域内外国际事务之间的关系。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橡胶、木材等林业资源,粮种、农田、淡水等事关粮食安全的农业资源,海洋生物渔业资源等,在冷战与后冷战时代要么成为大国的博弈工具,要么涉及区域内邻国之间的利益争端,牵一发而动全身,丝毫不容小觑。需要在区域国别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未雨绸缪的战略规划,采取应对有度、调整及时的措施。其次,应全面理解作为战场的区域环境同军

11、事活动之间的关系。当代战争的战场不仅存在于海、陆、空、天,还存在于电磁环境中,“区域”不再局限于与民族国家和政区有关的二维空间,而是拓展到了多维空间中。机械化战争形态正转向以智能化军队及其武器平台为主导的战争形态,关键武器和战法的时代差再次形成。这些巨变已超出冷战时期区域国别研究的范畴,不仅要研究区域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也要分析战场环境的特点,力求在战时有效地适应和利用环境。最后,应深刻关注作为家园的区域环境同人类命运之间的关系。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的高技术战争使战时的平民伤亡大为减少,但对工业设施精确打击造成的次生灾害,以及贫铀武器等放射性材料的环境隐患,威胁着战后平民的健康和生命,伊拉克和塞尔维亚儿童白血病和畸形率的剧增便是实例。推动区域国别合作,增强各方互信,是降低战争风险的重要路径,建立在人类共同价值之上的区域国别研究,显然是实现这一路径的最有效的手段。62军事环境史与区域国别研究综上所述,中国的区域国别学立足和平发展,建设融人、国、环境和谐共生于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军事环境史显然是不可或缺的交叉对象,可以提供宽广的视野和多元的维度。二者交叉促进,无疑将有助于增强历史自觉,认识和解决人类共同的大问题,开创和建设共享共赢的新时代。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