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雷蒙德·威廉斯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8061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雷蒙德·威廉斯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雷蒙德·威廉斯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雷蒙德·威廉斯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科研究55雷蒙德 威廉斯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批评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他创立了名为“文化唯物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这一理论立足于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之下的具体实际,不仅重新定义了文化的概念,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扩展到了文化批判领域中。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目标。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部分,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处于突出的地位。当前,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无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都离不开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雷蒙德 威廉斯所开创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的

2、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一、雷蒙德 威廉斯的文化概念要理解雷蒙德 威廉斯的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就必须明确这一理论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威廉斯认为,“文化”一词作为英语中少数较为复杂的词之一,其含义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他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文化的语词演变、文化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文化的内部结构这三个角度出发,对文化概念进行定义。首先,雷蒙德 威廉斯从语词演变的角度出发,将“文化”一词放入社会与历史之中进行解构。一方面,英语中的“文化”一词的词义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 文化与社会 一书中,威廉斯指出,文化的构成与工业、民主、阶级、艺术这四个语词息息相关。进而文化被

3、解构为:心灵的普遍状态或习惯;整个社会智性发展的普遍状态;艺术的整体状况;包括物质、智性、精神等各个层面的整体生活方式这四个层面1。另一方面,英语中的“文化”一词的词义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 关键词 一书中,威廉斯指出,“文化”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时期的拉丁文“cultura”,具有“栽种”和“照料”的意涵。近代以来,其逐渐演化为法语和英语词汇“culture”,意涵为农事方面照料动植物的成长,表示一种过程,并且进一步延伸为人类发展的历程。及至现代,“文化”一词的词义最终形成了三个大类:描述思想、精神与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表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描述关于知性的作品与活动,尤其是艺

4、术方面2。其次,雷蒙德 威廉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考察文化概念。威廉斯反对庸俗的“经济决定论”,他指出,马克思本人在讨论文化等人类意识方面的问题时始终采取一种谨慎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既承认了文化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承认文化具有延续性和自律性。因此,文化实际上转化为了一种描述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具有整体性、历史性和过程性的特征。最后,雷蒙德 威廉斯分析了文化内部的层次结构。在 漫长的革命 一书中,威廉斯指出,文化本身有“理想的”“文献的”和“社会的”三个层面。其中,文化的理想层面指代的是根据某种绝对的或普遍的价值使得人类得以

5、走向完美的过程与状态;文化的文献层面是指文化作为一种知识和想象力的载体,将人类思想和经验记录下来;文化的社会层面是指对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的描述,这一生活方式不仅包括艺术和学习的领域,还扩展到风俗习惯和日常行为中3。雷蒙德威廉斯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章仕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1600)摘要:文章通过论述雷蒙德 威廉斯的文化概念,探讨了他的文化批判的三重维度,即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对怀旧主义的批判和对精英主义的批判,并剖析了雷蒙德 威廉斯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对当代中国的启示,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才能正确地解决文化建设的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

6、。关键词: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文化建设作者简介:章仕嘉(1995),男,汉族,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科研究56综上,无论是从文化一词的语词演变出发,还是从文化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出发,抑或是从文化的内部层次结构的角度出发,雷蒙德 威廉斯都将文化的定义导向了一种整体性的生活方式。而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生活方式的文化概念,构成了雷蒙德 威廉斯文化批判理论的基石。二、雷蒙德 威廉斯文化批判的三重维度雷蒙德 威廉斯从捍卫大众文化的立场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展了对文化的批判。他的文化批判具有三重维度,即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对怀旧主义的批判和对精英主义的

7、批判。(一)对工业文明的批判雷蒙德 威廉斯面对不断发展中的工业文明对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从埃德蒙 伯克到利维斯的传统英国思想家们对工业文明的批判观点。在威廉斯看来,资本主义之下不断发展的工业文明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生活方式的文化处于危机之中。一方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产阶级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 现金交易”以外别无其他的联系4。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将文化作品日益“产品化”,为了创造旨在可以到市场上进行交换的“文化产品”,创作者不得不一味迎合市场的要求,降低制作水准,生产许多旨趣不高的作品,这就导致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充满了低劣的艺

8、术产品、低俗的新闻和庸俗的广告。另一方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的异化的状态,高强度而单调的劳动不仅导致了劳动者沉重的劳动负担,还使得作为劳动者的工人大众进入一种“野蛮状态”之中5。在威廉斯所处的时代,虽然技术的变革、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大众的生存状况得到了改善,但是教育的发展要普遍落后于生产技术的变革,大众掌握了识字的能力,但并没有进一步获得阅读能力。同时,繁重的劳动导致的闲暇时间的缺乏也使得大众难以获得足够的时间去体验旨趣更为高雅的文化。因此,要坚持一种作为整体性的生活方式的文化,捍卫大众文化,必须抵制资本主义之下的工业文明对文化的侵蚀。(二)对怀旧主义的批判雷蒙德 威廉斯注意

9、到,在工业文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面对工业文明导致的文化危机,英国出现了一股文化怀旧主义的思潮,威廉斯虽然认同这一思潮中维护历史传承和共同文化方面的积极意义,但坚决反对这一思潮对过往时期的美化。威廉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历史视角和文化的主体两个角度出发,对这一思潮展开了批判。从历史视角出发,威廉斯形象地将怀旧主义对历史的回溯比作搭乘“自动扶梯”6。从整个回溯的过程来看,几乎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创作者在其作品中将所处时代更早的时期视为更好的时代。威廉斯指出,怀旧主义的这种纯粹从文本出发的回溯严重地脱离了历史的现实。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田园诗中还保持了一种作品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在被美化了的朴素自然

10、秩序之下,人们要面临生产力低下导致的生存困境等。从文化的主体角度出发,威廉斯指出,文化的怀旧主义的出现既有文化作品的创作者的个人成长经历的原因,又有一代人所具有的情感结构的原因。从创作者的角度看,创作者本人都要经历一个从童年到壮年再到老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会对童年有所怀念,从而必然给创作者一种怀旧的情感去美化童年的时代;从情感结构的角度看,“情感结构”显示出一代人对生活的整体感受,从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7,这种稳定性会在一定程度上拒斥变革,阻碍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怀旧主义虽然对维护历史传承和共同文化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其本质上是在维护一种陈旧的、更为残酷的剥削秩序,也应当予以抵

11、制。(三)对精英主义的批判雷蒙德 威廉斯始终坚持大众文化的立场,旗帜鲜明地批判文化的精英主义观点。威廉斯不是笼统地反对精英文化,而是反对那种将精英文化和优秀文化相等同的精英主义观点。这种精英主义观点不仅将大众定义为“群氓”和“乌合之众”,认为他们具有趣味低下、反复无常、容易受骗的特点,还认为大众文化会威胁到文化和社会权威,破坏长久以来的所谓“高雅文化”8。威廉斯坚决反对这种对大众的污蔑,在他看来,“大众”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观察的方式,在这种观察方式下,“大众”指代的实际上是在观察主体之外的许多人。从这个角度出发,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是没有鲜明的界限区分的,只有功能和受众上的差异,并且二者都是历史

12、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多元文化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同时,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绝不是划分优秀文化和低劣文化的标准,优秀文化和低劣文化都可能存在于大众文化或精英文化之中。因此,要坚持站在大众文化的立场上,构建和维护一种共同的优秀的文化,抵制文化的精英主义观点。三、雷蒙德 威廉斯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在雷蒙德 威廉斯看来,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整体性的社科研究57生活方式,具有历史性和过程性的特征。在工业文明下,文化的这种历史性和过程性遭到破坏,陷入了危机。对中国而言,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的开启,中国也要面对雷蒙德 威廉斯所揭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文化建设中超越文化

13、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一)超越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必须面对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工业文明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中国的文化激进主义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是对立的,对于中国实现现代化没有价值可言,是沉重的历史累赘;中国的保守主义则认为,要以“中体西用”来回答中华传统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强调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为了守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必须以“保旧”为重心9。从中国近代史上看,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可以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阶段。在第一个阶

14、段中,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实际上是文化在面对从封建主义农业文明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历史转变的反应。在这一时期内,文化的激进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文化保守主义则起到了阻碍作用。新文化运动以后,在文化保守主义不断没落的同时,文化激进主义显示出了其片面性与局限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实现了对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超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两种文化思潮都失去了活动场域,几乎销声匿迹。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阶段,伴随着西方后工业文明的传入,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卷土重来。两种思潮的再度出现反映出,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

15、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要解决这一矛盾,中国就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既坚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又坚持批判吸收西方优秀成果,最终实现对这一矛盾的“扬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0,这为我们应对和超越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二)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通过雷蒙德 威廉斯的文化批判可以看出,之所以在英国出现工业文明和精英主义造成的文化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占据文化和社会权威的是少数保守精英知识分子和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因此,在中国,要想避免这一文化危机,就必须在文化建设中坚持党的领导和

16、人民至上。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章明确规定,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11”因此,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防止文化领域中的社会撕裂,真正构建起一种全国人民乃至全人类共享的共同文化。另一方面,在中国,人民大众不仅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因此,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更好地推进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四、结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

17、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也会遇到英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具有一般性的问题。因此,学习和研究雷蒙德 威廉斯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不仅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我国进行文化强国建设、以中国式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文献:1雷蒙德 威廉斯.文化与社会17801950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2雷蒙德 威廉斯.关键词M.北京:三联书店,2016.3雷蒙德 威廉斯.漫长的革命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18、社,2019.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雷蒙德 威廉斯.乡村与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7李丽.雷蒙 威廉斯的“情感结构”理论析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23-128.8乔瑞金.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9陈卫平.对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超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9):133-140.10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1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