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扩展阅读.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476894 上传时间:2024-12-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扩展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扩展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 》学习资料 编制:周坪 学习内容: 1.通过对课本的拓展学习,让学生能真正走进了不起的李白。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热情。 课前准备:学生研读李白的作品(至少阅读老师提供的有关作品) 知识补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早年天才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神龙元年(705年),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失意游走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 开元十九年(731年),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无赖之徒交往。玄宗多任宦官,尤宠高力士,时四方表奏,皆先为高力士所决。十月,玄宗驾幸洛阳。 西来献赋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是年,李白进长安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其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三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长安。 供奉翰林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李杜相识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困顿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约704年-约765年),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安史入幕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恰在此时,永王李璘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但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后被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是最终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 溘然病逝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镇江。在镇江,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即今贵州一带),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学习流程: 一、走进记忆中的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秋浦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二、 走进课本中的李白 我们在学习了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后,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雄奇”二字! 我们在学习了他的《将进酒》之后,又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狂放”二字! 三、 走进了不起的李白 合作学习:请学生合作学习以下诗歌,以班上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诗句谈谈你读出了 的李白(用一或两个词语来概括)?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其一》)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古风》(其二十四)) 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长干行》)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乌栖曲》) 附: 李白的本质:生命和生活 李长之 01 我有许多时候想到李白。当我一苦闷了,当我一觉得四周围的空气太窒塞了,当我觉得处处不得伸展,焦灼与渺茫,悲愤与惶惑,向我杂然并投地袭击起来了,我就尤其想到李白了。 游过泰山的人一定可以明白,一见那像牛马样大的石子,就觉得不知道痛快了多少,解放了多少。诗人李白的作品对我们何尝不是这样? 说真的,他的人生和我们一般人的人生并没有太大的悬殊,他有悲,我们也有悲;他有喜,我们也有喜,并且他所悲的,所喜的,也就正是我们所悲的,所喜的,然而,然而有一个不同,这就是他比我们喜,喜的厉害,悲,悲的厉害,于是我们就不能不在他那里得到一种扩展和解放了,而这种扩展和解放却又是在我们心灵的深处,于种种压迫之余,所时时刻刻的在期待着,在寻求着的。 像李白这样的诗人,早就有人说是疯子,或狂人了,我也不反对这句话。不但我,就是李白自己也不反对。 你看他说: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这是他自己承认的。还有,在他作过“捶碎黄鹤楼”的句子之后,因为有人讥讽他,他便又有诗道: 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仙人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看他一写到“一州笑我为狂客”的时候,多么得意,多么眉飞色舞,就因为这在他是最过瘾的事呵! 不过,疯子和狂人有没有价值呢?这在普通人偶尔一想,好像是没有的,其实,太不然了!我敢说任何人需要着疯子、狂人。我只揭穿一句话就够了,就是,疯子和狂人的要求是人人所有的要求,不过不肯说出来,不敢说出来,天天压抑着,委屈着罢了。却逢巧有人能替我们冲口说出来了,难道这不是人类的功臣吗? 02 倘若更进一步,不但能替我们说出来,而且拣了那最要紧、最根本、最普遍的给道出来,而且再进一步,乃是把这最要紧、最根本、最普遍的要求,置之于最美妙的艺术形式之中,那末,怎么样呢?这只能说是功臣之功臣了!我们的大诗人李白,却正恰恰是其中之一,而且属于最煊赫的之一! 我们知道一般的疯子、狂人的价值,就更该知道一般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尤其该知道诗人李白的价值了。 我们在通常生活里,被压抑、被幽闭的已经太多。我们的生命力,我们的生命上之根本的机能和要求,本来要像汩汩的泉水似的,便也终不能一涌而出,却是日渐减削地为我们的理智、知识、机械生活、人事周旋所毫无价值地雕琢殆尽了。 可有一个地方能够为我们稍为慰藉的吗?也许有。这就是梦境了,在梦境里,我们或者可以有真情的笑,或者可以有感激的哭。——在那一刹那,那算是活的自我! 疯子、狂人,有价值;梦也有价值。不过疯子和狂人,那表现是粗糙的,是没有分别、没有轻重、没有选择的。梦的表现又是支离的、破碎的、偶然的,太飘忽而不能把握的,况且最苦的尤其在它是不能客观化,成为第二人同样可以用作解救的凭藉的。然而满足了这所有缺憾的,却有伟大的艺术品;担承了这种工作的,便是伟大的艺术家。 03 我说李白的价值是在给人以解放,这是因为他所爱,所憎,所求,所弃,所喜,所愁,皆趋于极端故。 你打开他的诗集吧,满满的是: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渌水曲》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 ——《猛虎行》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横江词》 五色粉图安足珍,真山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什么愁杀、笑杀、狂杀、醉杀、恼杀,这些极度夸张的字眼,在别人是不常用的。这在一方面看,可以认为是像李白的一种口头禅似的了,在不经意之中,就总是这样夸大惯了罢了;然而另一方面看,却可以见出有他的性格所以使之然者在,正因为他内心里的要求往往是强烈的,所以他即使在不经意的时候也就如此流露而出了。 倘若说在屈原的诗里是表现着为理想而奋斗的,在陶潜的诗里是表现着为自由而奋斗的,在杜甫的诗里是表现着为人性而奋斗的,在李商隐的诗里是表现着为爱、为美而奋斗的,那么,在李白的诗里,却也有同样表现着的奋斗的对象了,这就是生命和生活。 就表面上看,似乎李白所表现的不是人间的,杜甫所表现的才是人间的,然而倘若更进一步看,却不禁令我们惊讶地发现出:李白诗的人间味之浓乃是在杜甫之上的。杜甫只是客观的,只是被动的,以反映那生命上的一切,当然,杜甫的成功不为不伟大,不过,李白却同样伟大,只是被铸造于不同的典型而已,在李白这里乃是,决不是客观地反映生活,而是他自己便是生活本身,更根本地说,就是生命本身了。 只是他要求得太强烈了,幻灭、失败得也太厉害了,于是各方面都像黄河的泛滥似的,冲决了堤岸,超越了常轨。因此一般人在他那里欣赏其过分夸张,出奇者有之,得到一鳞一爪的解放者有之,但很少有人觉悟到他在根本上乃是与任何人的心灵深处最接近的,换言之,他是再普遍也没有了,甚而说是再平凡(倘若平凡不是一个坏意思)也没有也可以了。有一颗滚热的心,跳跃在他每一首,每一句,每一字的作品里! 公元762年的十一月,李白寄居于安徽当涂李阳冰处,当时他已经病入膏肓,自知时日无多,将平生手稿尽数托付于李阳冰,让他帮忙编辑成集。 临终之时,李白想起一生遭遇,悲伤、愤恨、遗憾、不舍等诸多情绪一齐涌上心头,唯独没有后悔,他写下了人生最后一首诗歌,是为绝笔诗: 李白的绝笔诗《临终歌》,每读一次心痛一次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临终歌》) 在这首诗里,李白自比为大鹏,振起双翼意欲飞向遥远的天边。然而,尚未抵达最后的终点,就遭遇重大的挫折而气力不济,内心的痛苦、愤恨一览无余。 李白的绝笔诗《临终歌》,每读一次心痛一次 虽然被摧折,但他鼓起的余风仍可激扬万世,游于扶桑却又被挂住左袂。扶桑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大树,可以理解为皇帝,也可以理解为心中最高的理想,挂住左袂意即被小人陷害,或者壮志未酬的艺术化表达。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李白仍然是充满自信的,他坚信自己是可以与孔仲尼相提并论的圣人。所以,仲尼已死,谁还会为我哭泣呢? 李白的绝笔诗《临终歌》,每读一次心痛一次 这首《临终歌》采用了悲剧性最强的骚体,极好的表现了李白内心深沉而博大的情感,如黄钟大吕,缓慢而沉重的撞击着读者的心灵,声声含悲,字字带血。 世人多喧嚣于李白那些意气风发、奇诡明快的作品,孰不知在他放荡不羁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痛苦、愤怒的灵魂,他的那些悲剧气息浓厚的作品才更能读出他一生的孤独与抗争,生命力的强悍在悲剧里才愈发惊心动魄。 李白,生如利剑,一往无前,逝如鲲鹏,声闻于天。 注:李长之,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