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伏枥集有感 俗话说得好。学无止境。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我们时常都说要终身学习。作为教师这个职业,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犹为重要。伏枥集阐述了叶老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成果,以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难点为研究突破口,以论文、讲座稿为编排,涉及小学语文的字词句段篇各个知识点,涵盖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的方方面面。书中的内容对一线小学语文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和指导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拜读伏枥集,我如沐浴春风,深受启发。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和思考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佩服叶老对教育的热爱和忠诚。自1998年,叶老已经退休了,但他面对正在开展的如火如荼的小学课程改革,面对多年共事的同事
2、的期待,他毅然为自己订了“三个五”规划: 一、为人民教育事业工作五十年; 二、退休后,再为本市培养五十名小学语文教学骨干教师; 三、协助基层学校开展五项语文教学科研专题实验。时至今日,叶老的“三个五”都完成了,他的人生价值得到的进一步的提升。我觉得要学习叶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要像361度一样多一度热爱教育事业,做起来就会幸福很多,快乐很多。 二、学习叶老对课程的研究的深入。作为市教研室教研员,负责全市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的研究,他走过了从陌生到熟悉到热爱的历程。从他的论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叶老对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本、教参的内容和要求了如指掌,阐述自己的论点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如把语言
3、训练落实到实处中,叶老指出关于落实“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问题。加强语言训练成为了语文老师的共识,但关键在语文课堂上要把语言训练点选好,做到一课一得,循序渐进,紧靠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语言训练的系统。低年级共有四次比喻句的训练,包括一年级上册的小学的船,二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一,二年级下册的数星星的孩子清澈的湖水。清澈的湖水需要指导学生认识本体和喻体就行了,至于比喻句的其他知识可留到中年级,这就是根据学段目标选定语言训练点。 三、学习叶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每篇的论文的主题不同,1 但有一个共同点是都非常
4、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用教”。他强调教师是一种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因此: 1.他主张语文课堂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 要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做好释疑,毕竟“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 2.他主张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专家指出。“未来的文盲是没 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崔峦老师强调。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在语文教学中,不只是要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言蔽之,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授之以渔”。叶老结合教材中的例子,针对语文科的
5、特点和知识结构总结了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方法,对语文学科教学很有参考价值。 以上是我学习过程中最深刻的的地方,书中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我希 望通过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加以运用,从而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理论认识。 正如叶老所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自退休以来十多年过去,叶老还在 教育事业上默默耕耘,做出了许多新的成果并转化成教育专著。在此,希冀更多的老师能读到叶老的成果,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教育中,为东莞这片热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家乡的建设服务。 第二篇:读飞鸟集有感读飞鸟集有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那只美丽的“飞鸟”,从此,他便久久栖息在我的脑海中,我的心坎里,我的灵魂里。 广袤的沙漠正
6、狂热地追求着一叶绿草的爱。她却摇摇头,笑着飞走了。 摘自飞鸟集 曾经有一个人为我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沙漠面对他单调的色彩与无边的空旷觉得寂寞了,于是他呼唤绿草,于是它呼唤绿草:“我只要一叶,一叶,我不奢求。”绿草来了,却又带着善意但又无可奈何的微笑,又摇摇头走了,亲爱的沙漠,我愿与你做伴,却不能忍受你体内那可怕的干涸。你如此渴盼我的爱,但却不曾想到要为能久驻而开辟一块润湿的土壤。 我心头一颤,怎么会如此惊人地相似。泰戈尔确是神人,怎么我的心迹,了解的这样透彻。我曾无数次地祈祷,祈祷知识能永驻我的躯体。我曾如此强烈地盼望满分与掌声的到来,可倾尽睡眠、健康,换来的却是更大的失望。友情走了,可随之而来
7、的嫉妒与自私却像毒蛇般留在心田,吸干了我心中所有新鲜的血液。无数次的诘责与哭泣,最终使我筋疲力尽我像一只搁浅的船,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沙漠”陷入了沉思,而且沉思了很久,终于在一句妙语的点拔下,灵光一现。它恰似一位出色的心理医生,把我这只正钻牛角尖的耗子拉了出来。渴望好成绩和朋友吗。那就先把自己变成一块能提供智慧和友谊生长的“土壤”吧。是的,沙漠需要湿润,方能挽留绿草的爱,而我这块渴望智慧和友谊扎根的“土壤”,需要的则是勤奋、豁达与无私。 当我们最为谦卑的时候,我们就最接近伟大。 摘自飞鸟集 每当我做对了几道题被人称赞“思维敏捷”或是酝酿了好久的“大作”得了高分时,心里就难以平静,就连血管似乎也
8、随着心中的不平静的热潮开始膨胀起来。同学的赞扬声,父母的叫好声,一时让我兴奋的坐立难安。倘若换做了那位思想的引导者泰戈尔,他定会认为这是不足挂齿的。而是平静地在桌前潜心创作让好奇的后人受到启发。因此“当我们最为谦卑的时候,我们就最接近伟大。”是泰戈尔给我的一个美丽而又饱含希望的忠告。有些人也许想更早地接近“伟大”,刻意地追求“谦卑”,干什么都是唯唯诺诺,瞻前顾后,就算有了成绩也不敢露出笑容,仿佛不敢享受胜利的喜悦,而在我看来这里的谦卑,只是指,人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不要过分渲染,这谦卑之中,也该带有一丝自信,激励我们下次能更好地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想行善的人,在外面敲着门;有爱心的人,看见门已
9、敞开了。 摘自飞鸟集 第三篇:读野火集有感读野火集有感 其实我并不太喜欢龙应台的野火集,因为我觉得她总是在批评,抱怨,并且一直将自己摆在一个高者的位置,但是我想,她的文章还是很有唤醒良知的能力的。 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要遮住我的阳光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讲的是她不满意台湾到处都是做表面的标语。她写道:“这些标语有用吗。你几时在行色匆匆之际,停下脚步思索民主、伦理、科学。又有多少人因为看见消除脏乱、人人有责的大字墙,回家就打扫庭院。又有谁看了电线杆上的培养书香社会的条子,开始读起书来。”我想,这样的标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吧。有些标语,就算人人都知道是对的,但挂出来,还是只能让人看一眼,然
10、后就会遗忘。这一点,是我们不会去发现的问题,就算发现了,也不会去说什么,因为这些标语和也许只是表面上的一些形式一样,是有益而永远不会有害的,而龙应台可以看出它的无用和要耗掉很多人民的钱,并且写出文章发在一个会有蛮多人看的报纸上,也显出了她的观察能力和我们这些公民不会去关注自己所缴上的税款的去向是否是真正为自己服务,也就是对自己所应得的权利不能维护的问题吧。这种为自己权利的维护,对台湾的真正的爱护,也是整本野火集所想要的吧。 “人瘦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把自己的连打肿了来冒充胖子。我们有社会问题与文化危机并不可耻,可耻的是造个大铜像来自我陶醉,宣称自己是中华文化的掌门人。走过阴暗狭窄的小巷,我又看见
11、驼着背的老头坐在板凳上,用枯干的手一针一针缝着一只破旧的皮鞋他知不知道某个衣着光鲜的市府官员要从他口袋里拿出钱去造一个巨无霸的雕像去复兴中华文化。”龙应台在这篇文章中,所真正要说明的,就是这种对表面形式的不满。我想这些“打肿脸冒充胖子”的行为,其实在社会上,还是有很多的吧。他没有去找到问题的真正所在,而是去试图掩饰。就像这个文化问题,你说要复兴中华文化,这能是建个雕塑类的东西就能复兴了吗。你应该看看你的政策到底有没有首先保护文化的事物,然后看看政府所做的真正能让人民知道该怎样做的宣传够不够,在用那些纳税的人的钱来做真正有效的事。还有,其实我们也常常做像这样“喊口号”的事吧,例如你常常知道自己有
12、问题,却只是说这只是什么什么,然后并不去做什么,这和龙应台所批评的行为是不是也有一些相像呢。 这就是我对龙应台的野火集中的这篇不要遮住我的阳光的感想。 第四篇:读野火集有感读野火集有感 在众多书籍中,提及写观感,我偏挑出了这一我不擅长之说,原因有二,其一是怀着一种初生牛犊无惧失败的精神,再者就是这股“野火”于心、于体,确是无比通透的享受。 翻开野火,首先扑入眼帘的是一张随性的照片,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包裹着轻快和活力的女子装着满满的忧国忧民的治世情怀。同是启蒙,有人说鲁迅和李敖都有些孤独得偏执,犹如刺客般箭矢狠准,且得着准射射准,刻薄至极,毫不留情。龙应台的包容性相对大一些,从文字上来看,也理
13、性的多。如果说读李敖有恩仇快意之感,那么读龙应台便是有些许踏实中肯的意味。但他们的相似,是都不乏嬉笑怒骂的反讽,和对社会现实深刻的剖析。他们拒绝站在昏昏欲睡的土地上,大唱美好的赞歌,而是于每一瞬、每一景中虽然撷取令人堪忧的对立面,呼喊着,使其成为一个个指标,引领着人们的思考。“野火集”烧的是台湾的威权制度,批判的是台湾威权制度下社会的种种怪诞,它要求每个人都审视自身公民素质的缺失。它并没有什么高深的思想,它呼吁和强调的无非是一个常态公民社会的意识,一个常态的社会,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些对于中国人,对于那“沉默的大多数”却显得那么得不寻常。 龙应台很反感对丑恶的忍耐,更对那些对不公不义没
14、有尊严的环境如此忍受的人们感到愤怒。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文中:她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台湾,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蟑螂,而是“坏人”,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 于是,她点了这样一把火:“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做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如果我们习惯性忍耐那么现实也必将剥夺我们的存在感。不发出声音,那么
15、没有人会了解你的忍耐,更不会有人去维护你那虚妄的权利。犀利的文风与这种平自直叙的口语式写作方式从各个层面,对中国人的社会习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环境、社会、交通、消费无所不及,这样对生活细致的探寻,才是龙应台作为具有高度反力省的自由人、现代人的自期,才是她务实而处处“卑之无甚高论”的践行之本。她融入于普通民众的洪流之中,又抽身于“沉默的大多数”。她感受着台湾当时盛行威权制度于人民周身的侵害与负担,又反观解决的出路,将人的意志作为升华,体现到对合理化常态反社会的追求中去。这种入乎其中而又出乎其外的高度,不同于柏杨先生爱之深责之切却又无力改变的批判,而是指出了一条为每个社会人期许的道路。 “野
16、火”不仅仅是台湾这一弹丸之地的思潮,对于中国大陆更有其普遍的现实意义。有毒奶粉,有毒食品等不胜枚举的社会事件,泥石流,霜冻,地震等接踵而来的自然灾害,还有有害物质随意排放,大片资源放肆开采等经济问题,更多贫富差距严重,就业难,权力胜于天的民生问题,中国大陆是否已成为我们“生了梅毒的母亲”。 而这样的严重、糟糕是否真切地让你受到震动。 同宗之族,社会的况味也有相似之处。文化的积淀,或者觉根植于我们骨子里的劣根性和恶习,也都差不到哪里去。因此野火集对于我们的警示性作用不容小看,在经受它于我们良心的扣问之时,我们更需要投眼于广阔的社会中,用其对我们的常态思想进行升华。 而我们学生,处身于一个可能的“
17、幼稚园大学中”中,不敢甚至不懂得与教授论辩,或是质疑。你怎么敢怀疑他的判断力,不尊重他的权威呢。又怎么能向他发问,或者否定他的论断呢。是啊,我们聪慧,纯真,对老师尤其一片真情,但我们也同样的典型的中国学生,缺乏独立自主个性,盲目服从权威,更严重的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力的“青年”。有如那一贯的点名,问题不在于铃响与铃响之间清数少了几头牛,而是知识的内化与吸收。若已获得那个知识,那让他来充数就是舍本逐末,若未获得却不愿涉取,即使身形受困又怎能阻止其飘忽的思想,点名真的就有必要吗。为了塑造出一个个“听话”“乖巧”的我们,牺牲我们自主自决,自治自律的能力,我们始终是被牵着绕过障碍、坑洞的少儿。试
18、问,如果真的值得,那我们栽一跤、就算头破血流又何妨。牵引永远是一种镣铐,我们获得不了于内心的最真实的震动,又怎么能淡及成长。 从小到大,我们像牲畜一样被赶着走了十二年,如果真的四年也需如此,那么我们毕业后又由谁来执鞭。我们之所以不能“举一隅而三隅反”固然是我们在仓促的被驱赶的过程中从未学过如何去思考, 即便遇到困难自我解决也是不可能,我们需要“断奶”需要独行,需要在自我成长中迸发出我们的活力与激情。 就如这样一份公务文书课的作业,我们阅读及升华的写作应是对心力大小判断后合乎的引导,是一种获取和表达的需要,是心中萌动情绪的累积、爆发过程,而不是规定时间,规定字数,为了完成的阅读,为了完成的写作。
19、为了能更好地被牵着走、赶着走而进行的阅读和写作,不是心的诉求,不是由于对知识、书籍迫切需要的推动,这些都是无意义的、机械化的,不是吗。 一段时间的阅读,触及其本身,我究竟收获了些什么,于国家,于社会,于自己作为学生的存在的强烈意识和责任感。这都是空洞无光的。野火集给予我的是阅读时一种澄澈的,延伸于时间,空间之外的通透感,不是完全的个人意义,也不会是无关于已的大框架,大套话,它引发的是超出事物本身的一种思索,更是另一种角度去看待问题的方式。收获这样一种思维和心智的体悟,我很感激,就让这股野火再来的畅快些吧。 第五篇:读飞鸟集有感读飞鸟集有感 轻抚着书面,回味那句“我相信爱”,那自然而淳朴的气息,
20、华丽却又澄澈,巧妙的修辞与质朴的言语。却组成了那宛若世上最空灵清澈的诗句,时而是树叶,时而是花朵,时而是阳光,如孩童般幼稚却如阳光一般那样的干净,那样的温暖。 它长短不一,参差不齐的句子,却莫名的给人一种不可捉摸的感觉,你无法想象他下一句会是什么,每每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惊喜,让你越发想去探寻,了解它。那般干净的文字留下的仿若是不会随时间流逝的永恒。让你深深的沉醉其中。印象中第一次知道飞鸟集,只是因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那宛若跨越时空千古不变的爱意,浪漫的不可思议,不只是心还有灵魂深深的为之震撼而颤动,莫名的落泪,莫名的揪心。那么简单的
21、文字却又是那么妙美的组合,如此让人不可自拔。午夜梦回忍不住低声吟唱,就好像这世上的某个地方也在回响着以前,现在,或是未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没有交汇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翱翔天际 一个却深潜海底 句句是情,处处是真 他的诗句中充满了爱,在现今那处处是霓虹,处处的灯红酒绿中,他就如那一汪圣洁的清泉,那么温柔的轻巧的灌溉着心灵深处啊一片即将枯竭的宁静之地,洗涤着那遍体鳞伤的灵魂,呵护着那布满伤痕的心,在次得到那份宁静安详。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还是那般醉人不是吗。第14页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