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康德与王阳明“至善”理念的异同及启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6923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德与王阳明“至善”理念的异同及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康德与王阳明“至善”理念的异同及启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康德与王阳明“至善”理念的异同及启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尚大江宗元勇.康德与王阳明“至善”理念的异同及启示.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康德与王阳明“至善”理念的异同及启示尚大江 宗元勇(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摘 要:康德与王阳明道德哲学中的“至善”理念在目的论意义上具有一致性均为道德实践的终极目标而在本体论与方法论意义上则具有明显差异 康德将“至善”作为实践理性的先验指向其“至善”理念中包含了幸福在内因而不得不将其作为彼岸的悬设康德抵达至善的途径是从外至内再向外(外内外)的追求王阳明将“至善”作为心之先验本体其“至善”理念继承了理学传统立足于此岸他的致良知则是由外向内的追溯 通过分析两者关于“至善”理念异同的

2、原因以期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伦理参考关键词:至善康德王阳明致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尚大江()男甘肃庆阳人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德:.宗元勇()男江苏淮安人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 教育、哲学、企业经济:.“至善”理念是康德与王阳明建构其道德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石 康德将“至善”作为一种先验存在是实践理性的终极目的王阳明主张“至善”是心之本体需要通过工夫致良知从而回归道德初心 王阳明的“至善”理念继承了宋明理学的“天理学说”“天理与良知的关系是关联式一元

3、论的相互预设与确立”通过引入天理王阳明将“至善”限定在此岸对指导人类的道德实践更加具有积极作用一、目的论的一致与本体论的差异从来源上说康德的“至善”是主体的纯粹理性以道德法则为根据在自然界进行实践所造就的“因为实际上道德法则依照理念把我们移置在这样一个自然之中在那里纯粹理性如果具备 与 它 相 切 合 的 自 然 能 力 就 会 造 就 至善”康德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理论将人类生活其中的感性自然与理念世界区分开来理念世界是“超感性自然”感性自然是理念世界的摹本 纯粹实践理性根据自律“这样行动:你意志的准则始终能够同时用作普遍立法的原则”建立起整个理念世界的法则这个法则是圆满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这

4、样一个圆满的法则移置于人类生活的感性自然 康德提出要以道第 卷 第 期 年 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德律为中介道德律指示人类的纯粹理性而纯粹理性先验自为地决定意志意志再去指导实践 因此人类如果能够践行道德律就可以达成“至善”“作为纯粹实践理性它同样为实践上有条件者(那些依赖于禀好和自然需求的东西)寻求无条件者虽然不是以其为意志的决定根据而是在它业经(在道德法则之中)给予之后以其为纯粹实践理性客体的无条件的总体而名称是至善”从内涵上说“至善”是无上的圆满的“善”且是纯粹实践理性的无条件的客体“至善”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客体亦即道德律在感觉世界中的指向是人类实践的目的因但其动力因只能归结

5、于自由 可以这样断言康德的道德哲学中悬设的“至善”作为目的因是一切道德实践的指向它的实现有赖于自由 人之所以要为自身立法是为了使道德的目的回到自身即人是一切道德行为的目的“绝不把这个主体单纯用作手段若非同时把它用作目的”因此“人是目的”无疑是一种“至善”悬设的“至善”并非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对尘世中的凡人发号施令相反它终究要复归于人的内心使行德者认识到自身的高贵而将这种高贵显现出来王阳明同样认为“至善”是道德行为的目的但在他的道德哲学中“至善”作为心之体多了一层本体论的含义 王阳明的“至善”是本体论层面的“道德的存在”“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

6、之本体”这里的“至善”是对大学中的“至善”恰如其分的解读在王阳明看来“明德”是从体的角度出发“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明辨善恶的本性“亲民”则是从用的角度出发推己及人亲爱天下之人 将这二者推至极点便可谓“至善”人之所以能够“明明德”原因在于心中有“至善”的存在 可见王阳明的“至善”是专指心之本体固有的属性这种“至善”是先验的可从“无善无恶心之体”加以佐证“这里所言的无是一种否定的含义”是对经验层面善恶的否定“至善”非但不与之矛盾相反“无善无恶”更加有力地证明了“至善”在本体中所具有的超越地位“至善”作为人之本体毫无疑义就目的论而言“明德亲民”乃“大人之学”是儒学家孜孜以求

7、的宇宙奥秘是天理亦是王阳明所谓之良知王阳明的道德哲学中“致良知”是其终极指向“致良知”就是回归“至善”之本体两相比较二人的不同在于本体论康德对人类本性的规定是自由自由是道德律所提供的悬设正是因为人类有自由才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认识法则 在康德的认识论模式下关于自在之物与现象的区分必然导致在可认识的道德律背后还有一个不可认识的自由作为自在之物 在王阳明这里心与理是同一的并不存在这样的区分因而他的“至善”可以作为本体与目的同时存在 康德与王阳明的“至善”在目的论的意义上具有一致性虽然内涵完全不同但就其形式而言均为道德行为的先验指向 人在感觉世界中的道德实践总会被出于经验的欲求因素所影响只有存在先

8、验的“至善”人们追求道德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二、德福能否一致?彼岸与此岸的区分作为指向的先验“至善”其含义已经明确如何确保可以在感觉世界中获得“至善”这就引出了“至善”所在何岸的问题康德的“至善”立足彼岸是其复杂的道德实践理论机制所造就的必然 他不满于任何独断论在哲学上采取调和折中的立场对幸福和德性进行综合确定“至善”的内涵即德福一致这就最终导致他的“至善”不得不落在彼岸 德行作为人类所追求的“无上条件从而也是我们对于幸福的全部追求的无上条件”是一种“无上的善”而“至善”本身除了“至上”之外还包含着“圆满”一个在原型世界统摄一切的理念其自身是不完满的这是不可想象的为了“成就至善还需要加上幸福”理

9、念世界的“至第 期 尚大江等:康德与王阳明“至善”理念的异同及启示 善”在感觉世界中必然对应人类欲求的对象(幸福)这种“幸福”以道德法则的判断为先决条件换言之依据道德法则的实践在感觉世界中一定会得到与之相配的“幸福”不可否认出于实践理性演绎的“至善”具有普遍性但感觉世界的种种现象表明有德者不一定会得到幸福相反二者有时南辕北辙 康德意识到了“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只能通过将“至善”限定在彼岸来解决二者的矛盾“它们(德性与幸福笔者注)的联结是不可能以分析的方式被认识到的而是两个概念的综合”“德性”与“幸福”之所以二律背反是因为人类身处其中的是现象世界在理念世界中二者是相互关联并按照一定的比例严

10、格遵循“配当”的关系 尽管如此人们仍要试图追问 究竟在哪里可以获得“幸福”?康德不得不因此设定“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的公设“德性”与“幸福”一致是必然的有德者在今世因贯彻“道德律”而错失的“幸福”来世终会得到补偿综上康德的“至善”在内涵上需要“幸福”是因为其圆满性在实践上落脚于彼岸是因为“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比之康德将“幸福”与“德性”相提并论理学时期的儒家认为人有合理的欲求无可厚非但一切欲求必须合乎天理人唯一要做的就是认识天理、服从天理即“存天理灭人欲”从而建设一个秩序井然、和谐统一的古典社会 故而“至善”所包含的是一种理性的“幸福”例如“舍生取义”在康德那里自戕行为与“舍生取义”

11、陷入了二律背反而在儒家这里可以为了“义”去牺牲一切 王阳明继承了理学传统他的“至善”也不受任何感性的干扰 从本体论层面讲人是此岸的人从目的论意义讲良知作为能动的“至善”是此岸万物之理并非无迹可寻 此岸之人追溯此岸之善断无将希望寄托于彼岸之理 康德与王阳明在“至善”的内涵上很明显的差别在于是否包含“幸福”“幸福”这一概念具有民族性与历史性王阳明的“至善”中没有康德式的“幸福”但这并非意味着他对人类的幸福问题漠不关心“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 弟 致 此 良 知 之 真 诚 恻 怛 以 事 君 便 是忠”人通过“致良知”可以达到孝悌忠义这是儒学教化中最基础的善儒家传统中的“幸福”体现在社会关系

12、中它并非孤立的、仅仅考虑个人欲求的“幸福”主体的实践需要使作为客体的现实世界或他人满足天理的要求才能将“幸福”体现出来实践的主体也因此在“致良知”与改造世界中获得了“幸福”此外“至善”立足于此岸还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 皇帝代天牧民本身就是古典社会的最高意志无须在其上再规定一个彼岸的最高意志 王阳明关心的是如何借“至善”来打造儒家所期待的大同社会他的出发点与目的都在此岸他的“至善”具有完全的此岸性在这里便可看出二人的“至善”各有其局限道德律可以作为人类一切行为的依据但其本身并不能指导实践“至善”这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只会让人望洋兴叹从而失去对道德行为的兴趣 而“良知”能够指导实践王阳明的“至善”是普

13、遍的本体存在但问题在于革除了感性幸福的“至善”使一切道德行为都处于必然之中在道德准则的强力约束下人的主体性必然会或多或少地丧失三、方法论上的殊途:向外追求与向内追溯关于“至善”的设定无论是康德还是王阳明其目的都是服务于现实的道德实践“至善”的内涵确定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达到这种“至善”方法论是“至善”理念构建的最后环节 从追求“至善”的途径来讲康德认为唯一的途径乃是坚守道德律使自身的准则成为自然界的普遍法则(见图)王阳明则更讲求工夫“至善”既然是人的本体那么便不需要再从外部世界中去寻求 同样是不动心康德是“外内外”的追求而王阳明是由外至内的追溯道德教育为形而上的道德律提供了经验层 绍兴文理学

14、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第 卷面的方法论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康德的教育思想即“从儿童到青年一切都要向着培养一个有道德的人格而努力”在儿童教育中康德主张一方面用初步的纪律规范约束儿童使其在合理的范围内发掘自己的自然能力即“自然的教育”另一方面则要培养儿童依据自身确立的准则行动的能力使儿童明确善恶的义务即“实践的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康德强调主体对道德例证的判断通过不断地反省追溯认识到自身确实具有的这种道德禀赋从而激发自身对德性的敬重认识到渺小的自我所肩负的重要义务从而凸显出人格的高贵以人作为一切道德实践的目的主观反省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追求“至善”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行为出于纯粹的义务“否则行为是合乎职

15、责的却不是出于职责的所以趋于行为的意向就是不道德的”在旧约中人类拥有自由后的第一个行为是作恶因而人类也拥有了选择“善”的自由 人的高贵性何以体现?即明明拥有选择的自由仍然会不屈从于欲望恪守道德法则图 康德“至善”的抵达途径 康德的“道德律”在感觉世界中用于实践的途径概括地说即“不以人为手段而要以人为目的”为此康德举出四个例子:不欺诈他人不自杀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帮助他人 前两例是不把他人和自己当作手段这是消极意义上的实践法则后两例是要把自己和他人当作目的这是积极意义上的实践法则 在感觉世界中奉行这样的法则即可为抵达“至善”提供某种道路王阳明抵达“至善”的途径是国人熟知的“致良知”“盖良知即是未发

16、之中此知之前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知之后更无已发 此知自能收敛不须更主于收敛此知自能发散不须更期于发散”良知首先是心之本体即“心之体”之“至善”其次由于良知收散自如又具有了主体的能动性“致良知的概念来源于大学中的致知与孟子中的良知的结合”王阳明继承往圣之学提出“只是一个良知只是一个真诚恻怛”理解王阳明抵达“至善”的方法论关键在于把握“致良知”尤其是对“致”这一主体行为的把握“致有两个层面含义一层是扩充、推极另一层是实行 致者至也至作为名词既包含了客观的极点作为动词又有向极点运动的含义其内涵指向经过一个过程而达到至高的存在”“致良知”要致的就是人的“良知”本体因而所要经历的过程便是由外至内的

17、追溯“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 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可见王阳明主张需要去除经验层面的欲望对人之本体的遮蔽通过工夫修习不动心才可达到“至善”“致的第二层含义在于实行”这与“知行合一”的思想相通但仅仅知道什么是善恶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以这种知促进行对不善之事进行否定拒绝私欲的蒙蔽从而达到“至善”“致良知”即是革除私欲的障碍将良知推及自身行动的方方面面以期通过实践促进良知的回归又通过良知规定实践的准则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康德与王阳明的方法论都以在人的主观世界确立道德法则为根本且都强调了实践在其中的能动作用 区别在于康德进行自省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人对道

18、德的敬重从第 期 尚大江等:康德与王阳明“至善”理念的异同及启示 而在实践中践行道德以达到“至善”的境界对王阳明来说“至善”不在彼岸不在外界就在人的心中 康德拒绝一切实在的准则他诉诸纯粹理性试图在人的心灵中先确立道德律 作为心学家王阳明充分肯定“至善”在人的现世生活中的统摄作用但出于合理欲望的“行”同样可以促进知四、启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伦理参考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乱象产生的根源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割裂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方抛弃意识形态成见和文化内核差异寻找伦理准则的最大公约数“至善”作为康德与

19、王阳明道德哲学的指向对其进行深刻剖析有助于深入理解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分歧也有助于在分歧之上寻求共同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 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至善”不过是唯名的一个理念其形式是共同的其内涵是历史的当下需要确立的是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目标第一以“和”为核心设定一个共同的价值目标是必要的 不必否认当今世界自由主义思

20、潮泛滥传统的伦理观念早已不适合人类的价值体系 孔子感叹“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是孔子对现实失望后无奈的感慨未必周礼就胜于鲁道 如今谈论康德或王阳明并非要走向复古主义如果说在他们的道德哲学中还有什么是适用于当代的那无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体系建构同样需要确立一个共同的价值目标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21、从本质上说这些都突出了一个核心观念 “和”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合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和谐第二作为实践的终极目的共同价值目标应指向此岸 康德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道德的宗教马克思对此作了严厉批判“所谓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其他观念也被归入宗教观念或神学观念的领域”“宗教的统治被当作了前提”在当今这个时代应当抛弃不合时宜的宗教幻想包括拜物教在内的一系列宗教残余都应抛弃 仅有思想的革命是无法指导实践的无论是康德还是费尔巴哈最终都走向了宗教的深渊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它提供的改造世界的方法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确立共同价值目标的终极目的应当包含“全人类的解放”第三就方法论而言一切道德准则

22、的确立都应当以代表人民利益为根本 无论是康德还是王阳明都始终没有认识到道德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超越一切阶级相反它与人的现世生活息息相关 毫无疑问“至善”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追寻的目标但对资产阶级来说攫取财富就是最高的道德而对无产阶级来说承担起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任务才是最高道德 以某种普遍法则为根据确立道德准则在所有的阶级社会都绝无可能普遍的道德法则只能作为一种否定的形而上的规范很难运用于现实实践中故而道德准则的确立应当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五、总结与展望综上在本体论上王阳明主张“至善”康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第 卷德主张自由在目的论上二人是一致的在方法论上二人虽然有所差异但康德只不过是比

23、王阳明多了一个外化的环节况且王阳明的实践是包含在内化的环节当中的 虽然在具体的方法上不同但二人都同样重视实践的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关键在于“求同”二者比较所展现出的差异只是揭示了分歧的某些根源一切都服务于“求同”这一根本思想故而在人类命运共同的伦理体系的构建中需要设定一种超民族超阶级的普遍的价值认同也即所谓的共同价值 在形式的共同价值之下具体的伦理准则应该是民族的、阶级的仅仅提出这一构想是不够的未来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体系构建仍然需要进一步丰富共同价值目标的具体内涵并确立基本准则以寻求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的认同参考文献:卢盈华.天理在王阳明哲学中的定位.南京社会科学():.康德.实践理性

24、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张培高吴喜双.“至善者心之本体”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紧张及其和解 兼论佛、道对于阳明的不同影响.哲学动态():.王阳明.王阳明全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台北:台湾学生书局.邓晓芒.康德论道德教育.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吕本修.王阳明“致良知”思想及其道德价值.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 吴艳玲)第 期 尚大江等:康德与王阳明“至善”理念的异同及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