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多重意象的紫砂造型创作——作品“江山如画”壶的创作感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6233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多重意象的紫砂造型创作——作品“江山如画”壶的创作感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多重意象的紫砂造型创作——作品“江山如画”壶的创作感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多重意象的紫砂造型创作——作品“江山如画”壶的创作感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多重意象的紫砂造型创作 作品“江山如画”壶的创作感悟*曹永萍(宜兴紫欣紫砂文化有限公司 江苏 宜兴 2 1 4 2 2 1)摘 要 紫砂壶诞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因其古朴雅致,契合当时的文人审美,于是在历史文化的变迁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文人青睐的对象。紫砂壶成为一种雅趣,这种趣味既包含如何欣赏紫砂壶,也包含如何设计和制作紫砂壶。在创造趣味的过程中,紫砂壶原本单纯的造型逐渐衍生出种种意象,最终诞生出大众所熟知的经典紫砂壶样式,特定的造型表达特定的意象,并诞生了以中国文化为导向的创作逻辑,笔者就通过“江山如画”壶的创作,来谈一谈如何通过紫砂壶的造型来表达出文化上的种种含义。关键词 紫砂 造型 文

2、化 江山如画中图分类号:TQ 1 7 4.7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0 0 2-2 8 7 2(2 0 2 3)0 9-0 0 9 0-0 3 紫砂壶最大的特点来源于它的材质,独特的紫砂泥料结合独特的手工成形工艺,让紫砂壶具备了独特的工艺魅力。纯粹的紫砂壶不需要上彩,也不需要包裹釉料,通过手工工艺的变化,可以让紫砂壶的表面质感产生各种各样的视觉效果,尤其是紫砂包浆的表现力,结合特定的主题来进行创作,会产生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感受。在当代紫砂壶艺创作中,系统性的成形工艺早已成形,紫砂分支脉络以及局部专精的趋势正在形成,在不断衍生出新造型的同时,对于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以抽象的美术思

3、维来塑造紫砂作品正逐渐的成为当下创作者的思考方向。除去对工艺极致的追求,紫砂作品本身文化内涵的塑造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文化内涵的产生主要依靠意象的形成,一把紫砂壶是否能承载中国的文化元素,全在基于茶壶造型的意象是否塑造成功。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诞生的紫砂文化,实际上更适合在一把壶上融入多重抽象的意象元素,通过人自身的联想,构筑作品的文化内涵。紫砂“江山如画”壶就是通过构建多重意象的方式,塑造出了充满中国风的壶艺作品。1 作品“江山如画”壶的造型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创作中,一样事物往往带有多重的意蕴和含义,可以通过一些相关联的信息做到相互联系、引申等,这种联系可以是事物的外形,也可以是其读音,

4、亦或是一些历史典故的衍生。这些相互关联的意蕴和内涵共同构筑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艺世界,只有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人们才会很容易地分辨和理解这些文化特征。“江山如画”壶(见图1)的造型设计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把壶将石和木两种形态混合为一,用一种模糊的介于两者之间的造型来衍生出后续的意蕴主题。从这把壶的壶面造型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经典的“供春壶”,以银杏树瘤为形态的“供春壶”是紫砂壶意象塑造的巅峰之作,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制壶思路,即用完全不规则的壶面形态来展现“自然”这一永恒不变的主题,“江山如画”壶简单的承接了这一设计思想,只是将原本的银杏树瘤变化成了石和木,这两者的界限在传统文化语境中是十分分明

5、的,只是在紫砂壶的美术塑造上,使两者极为接近,这就涉及到了作品所使用的泥料和烧制方法。2 紫砂材质与意象塑造间的关系“江山如画”壶使用了丁蜀黄龙山矿区出产的清灰紫泥,经高温烧后成形。这种紫泥矿的特点十分独特,矿料的外观呈现出灰紫色,结块致密且比较坚硬,一般伴生着少量的云母碎片。该矿料制作成熟泥后颗粒细09 陶陶 瓷瓷 CC ee rr aa mm ii cc ss (紫砂艺术)2 0 2 3年0 9月*作者简介:曹永萍(1 9 7 4),工艺美术师,湖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主要从事紫砂制壶工作。图1 江山如画腻,带有比较明显的泥沙性质,通常烧造后颜色会变得褐紫,一般包浆带有梨皮形状,采用高温烧制则

6、呈现出黑紫色调,这样的颜色有别于常见的紫泥色调,收缩率则在6%左右,适合用来模拟石木变化的色泽,并且由于其自身所带有的泥沙性,在制作时适当的用水加以调制,可以较为轻易的塑造出石泥共生的一种造型状态。这种独特的材质感让作品后续的意象塑造变得更为容易,可以说是泥料的选择与创作主题呈正相关,泥料最终呈现出来的质感为主题服务,最终强化作品的意象表达。3 作品“江山如画”壶的制作这把壶采用的制作工艺基本依循经典的紫砂圆壶成形法,采用了泥片围身的形式制作壶身,随后在壶面绝大部分采用供春壶的制作方法,用手指配合拍子拍打出壶面的种种不规则曲线。与供春壶所不同的是,这把壶要保留壶口部分的光润,围绕壶口留出整洁的

7、造型空间,平口嵌盖的形式使壶口的制作较为简便,同时为了更好的区分这一部分的制作,在壶面与壶口分隔的交界处使用薄泥片贴塑的方式来加以装饰,贴塑采用明接法,只是贴塑的泥片镶接完成后进行喷水,随后将其缓慢阴干,让泥料自然呈现出沙泥状,待多余的水分蒸发后,再依据壶面的状态进行连贯性的修整,使壶面整体看起来一致。壶流和壶把的镶接是这把壶制作上的主要难点,有别于传统的暗接或明接。因为茶壶身筒的表面都是不规则的曲线,镶接位置确定以后,要使流把整体融入到壶面的线条之中,所以需要在两者镶接时形成一种并不流畅的暗接线条。由于壶面本就不规则,所以流身与把身的装饰有着较高的自由度,需要注意两者的比例差异,因为额外的装

8、饰泥可能会破坏前后质量的平衡,所以制作时要注意流身与把身上的装饰比例,在不影响主体的前提下,做较为简洁的质感处理,例如在根部增加装饰效果(而不在中部)。最后就是壶盖和壶钮的制作,由于壶口周边保留光素器的特征,对于壶盖的处理较为简单,那就是与壶口形成一体,嵌入式的圆形平盖,不需要做额外的变化,造型的塑造主要集中在壶钮上。壶钮的形态要与壶流和壶把保持一致,同时壶钮也是点明石木变化的形态引子,以小树桩的造型,顺势在中央开气孔,最终形成一种久木成石的艺术效果。在紫砂壶上,多重意象的表达并不意味着要在一把壶上塑造多重形态,而是由一种形态让人联想到两种或多种的文化内涵,这样的作品就容易产生趣味,而趣味形成

9、吸引力,也就自然彰显出紫砂壶的文化魅力。4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样的,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表达,能够衍生出无穷无尽的意象,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本就带有这类包罗万象的文化倾向,从中衍生出的审美也就天然的具有承载多重意象的空间。在塑造紫砂壶的多重意象过程中,它的造型依旧可以是简洁质朴的,基于文化语境的审美充满了我国文化的特征,承载着这一切的紫砂壶也将伴随着这些特征不断地发展和衍变下去。参考文献1 吴彦颐.宜兴紫砂壶艺术美探究J.艺术百家,2 0 1 2,2 8(S 1):4 9-5 4.2 毛大步.紫砂壶鉴赏宝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2 0 0 6.3 许美华.举杯邀明月,对影

10、成三人 论紫砂器“花好月圆”的美学意境与创作随感J.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 0 2 2(1 0):8 9-9 0+9 3.4 施昌.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紫砂“云珠提梁壶”美感及内涵探析J.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 0 2 2(9):9 3-9 5.5 孙迷迷.品茗赏梅 论吴昌硕紫砂茶画中的审美意蕴J.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 0 2 2(1 1):1 0 4-1 0 6.(下转第1 3 3页)19(紫砂艺术)2 0 2 3年0 9月 陶陶 瓷瓷 CC ee rr aa mm ii cc ss 信息共享服务云平台,推动信息传递云端化,实现数据互通,做到项目策划、设计、生

11、产、施工、运维环节数据共享,提高B I M软件的使用功能,降低软件使用难度7。不同的软件要预留接口,使不同软件的信息能够实现共享,推进B I M技术共同发展。建筑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B I M团队的水平,对B I M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建立符合自身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软件。3.4 多元化人才培养,丰富学习形式加强系统B I M培训,聘请专家指导,创建学习平台和交流平台。高校作为专业人才输出源头,要重视高技术复合型B I M技术人才培养,鼓励师生参与B I M技能大赛。鼓励教师轮岗参与实际B I M项目工程管理,鼓励教师参与B I M技术相关科研,提升教师队伍B I M技术应用能力。建筑行业和企

12、业应为从业人员创造B I M技术学习条件,丰富从业人员学习形式,使从业人员主动学习,从而提高企业B I M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3.5 实现B I M技术深度应用,提高使用效率要推广使用B I M技术,就要实现从策划、设计、施工多阶段的应用B I M技术,从建筑、结构、机电、设备、机械多存工业应用B I M技术。将B I M技术与V R技术、物联网、三维激光扫描技术、G I S地理信息系统深度融合,拓宽B I M技术应用领域。将各参与方置于B I M协同平台上,各参与方基于协同平台能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实现B I M技术协同化办公。3.6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意识政府和行业要加强B I M优

13、势宣传力度,普及采用B I M技术给项目带来的长期效益,各级住建部门要加强对B I M审查工作的政策宣传和解读。行业企业要立足长远,重视B I M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8。从业人员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破除心理障碍,改变观念,增强意识,提高对B I M技术使用价值的认知,接受在项目中使用B I M技术。4 结语B I M技术是建筑行业信息化管理技术,它的发展代表建筑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建筑行业数字化发展是必然趋势9。B I M技术也朝着多专业、多领域全寿命满周期协调化发展。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总结B I M技术推广应用受主观、管理、技术、经济、环境方面的因素影响1 0。通过分析影

14、响因素,提出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人才培养与B I M学习、制定标准和合同示范文本、推进相关软件研究开放和加大宣传提高意识方面的促进B I M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的建议。希望在未来能加快B I M技术应用推广,推动建筑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参考文献1 胡北.基于B I M技术的界面协同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 0 1 8.2 梁海洋.首都新机场北线高速廊坊段B I M养护期管理技术研究J.交通世界,2 0 2 2(1 2):1-3.3 姚建文.B I M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应用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 0 2 0(1):7 3-7 4.4 龚良勇.浅谈B I M在实际运用中的困难J.福建

15、质量管理,2 0 1 8,1 4:2 4 1.5 李雅婷.B I M技术应用障碍研究J.广东土木与建筑,2 0 1 8,2 5(7):7 9-8 2.6 胡明.智能化矿井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与信息化,2 0 2 1,1 5:8 9+9 1.7 张辛,赵洪亮,张庆阳.国外建筑产业化探索之三德国:建筑产业化倡导者J.建筑,2 0 1 8(7):5 4-5 7.8 赵嘉健.基于B I M技术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 0 2 2,1 7:7 5-7 7.9 魏亮华.基于B I M技术的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实践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 0 1 3.1 0 李潇.基于演化博弈的设计

16、方B I M技术推广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 0 2 0.(上接第9 1页)6 陈顺根.百事从心起,一笑解千愁 论紫砂器“笑樱壶”的美学特征和艺术内涵J.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 0 2 2(8):1 0 2-1 0 3+1 1 2.7 庄其芳.论紫砂器“五福临门”的艺术随感和人文内涵J.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 0 2 2(7):7 8-8 0.8 陈志豪.论传统吉祥纹样在紫砂壶装饰中的应用 紫砂作品“鸿 运 当 头 壶”的 创 作 感 悟 J.全 国 性 建 材 科 技 期刊 陶瓷,2 0 2 2(6):9 8-1 0 0.9 潘师敏,蒋碧静,余天.紫砂艺术形态之延展 作品“太湖石”创作有感J.全国性建材科 技期 刊 陶瓷,2 0 2 2(4):8 5-8 8.1 0 范早大.壶中有真意 论紫砂壶“罗汉竹”的造型特征和人文内涵J.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 0 2 2(3):9 6-9 8.331(建筑科学)2 0 2 3年0 9月 陶陶 瓷瓷 CC ee rr aa mm ii cc s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