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江西农业碳排放强度时空特征与趋势演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5249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农业碳排放强度时空特征与趋势演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西农业碳排放强度时空特征与趋势演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西农业碳排放强度时空特征与趋势演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西农业碳排放强度时空特征与趋势演进陈胜东,胡嘉钰,谭宝意(江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江西 南昌 3 3 0 0 1 3)摘 要:达到“碳达峰”与“碳中和”是我国的重要战略目标。基于2 0 0 5 2 0 2 0年江西省的数据,本文采用基尼系数与核密度估计,测度分析了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及其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江西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2)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3)赣南区域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水平高于赣北区域以及赣中区域。(4)从全省核密度曲线来看,整体呈现出左移的趋势,峰值不断上升。关键词:碳排放强度;时空特征;趋势演进中图分类号:F 0

2、6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1 3 8 0 X(2 0 2 3)0 6 0 0 9 6 0 6S p a t i a l t e m p o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T r e n d E v o l u t i o n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I n t e n s i t y i n J i a n g x iC H E N S h e n g d o n g,HU J i a y u,T A N B a o y i(S

3、c h o o l o f E c o n o m i c s,J i a n g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 i c s,N a n c h a n g 3 3 0 0 1 3,C h i n a)A b s t r a c t:A c h i e v i n g“c a r b o n p e a k”a n d“c a r b o n n e u t r a l i t y”i s a m a j o r s t r a t e g i c g o a l o f C h i n a.T h i

4、s p a p e r u s e s p a n e l d a t a f r o m 2 0 0 5 t o 2 0 2 0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t r e n d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i n t e n s i t y i n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b y m e a

5、s u r i n g t h e G i n i c o e f f i c i e n t a n d n u c l e a r d e n s i t y e s t i m a t i o n.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1)T h e 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s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i n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f i r s t d e c r e a s e d,t h e n r o s e a n d t h e n d e c

6、 l i n e d.(2)T h e 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i n t e n s i t 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i s g e n e r a l l y d e c l i n i n g.(3)T h e r e g i o n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c a r b o n e m i s-s i o n i n t e n s i t y i n s o u t h e r n J i a n g x i i s h i g h e r

7、 t h a n t h a t i n n o r t h e r n J i a n g x i a n d c e n t r a l J i a n g x i.(4)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t h e n u c l e a r d e n s i t y c u r v e o f t h e w h o l e p r o v i n c e,t h e o v e r a l l t r e n d s h o w s a t r e n d o f l e f t w a r d s h i f t,a n d t h

8、e p e a k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i n c r e a s i n g.K e y w o r d s: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i n t e n s i t y;s p a t i a l t e m p o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t r e n d e v o l u t i o n 2 0 2 1年8月,“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到2 0 3 5年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现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迈向农业绿色化发展的起始期,也是2 0 3 0年C O

9、2排放达到峰值的关键时期。2 0 2 1年1 0月,国务院关于印发2 0 3 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印发,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江西自1 9 4 9年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贡献粮食,农业体量巨大,而随着江西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碳排放量也在逐渐增加。因此,控制江西省的农业碳排放,探索出一条适应江西省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是实现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不同学者对农业碳排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方面:张广胜和王珊珊1、吴贤荣2等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构建了中国农业碳排放的计量体系;王喜等3利用L M D I模型对1 9 9 0 2 0 1 0年

10、影响我国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我国碳排放量存在明显空间差异的特点的结论。在碳排放时空演变方面:张希栋等4对2 0 1 2 2 0 2 0年我国3 1个省(区、市)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变的相关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测度;向书江等5通过E S T D A框架,从时空交互视角分析重庆主城区碳69第4 5卷 第6期2 0 2 3年6月 宜春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i c h u n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4 5,N o.6J u n.2 0 2 3 收稿日期:2 0 2 3 0 3 0 2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双碳目标下江西省农业

11、碳减排实现路径研究”(编号:J J 2 1 1 1 6);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 0 2 2 1 0 4 2 1 0 0 7)。作者简介:陈胜东(1 9 7 5),男,江西抚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资源环境经济。排放的时空动态演近及重心转移;李泽坤等6基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浙江省碳排放的时空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主成分的影响方向和强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周一凡等7基于河北省县域农业碳排放量,研究县域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格局,发现县域范围农业碳排放高度空间集聚。在农业碳生产率的研究方面:李海鹏和王子瑜8通过对农业碳生产率进行产出距离函数分解

12、,发现中国农业碳生产率的年均增幅为3.5 7%,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效应;程琳琳等9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城镇化对农业碳生产率的直接影响与间接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多维度城镇化对农业碳生产率起抑制作用。另外,还有学者对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S a j a l G h o s h1 0)、农业碳排放的公平性(罗红等1 1)、农业碳减排潜力(朱永彬等1 2)、碳足迹核算(张明洁等1 3)等问题进行分析。对农业碳排放和农业减排的研究已经很多,包含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碳排放时空演进趋势及农业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区域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和

13、演变趋势呈现明显差异性。鉴于此,本文基于江西省2 0 0 5 2 0 2 0年面板数据,采用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估算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及演变趋势,探讨江西省各区域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特征,以期为制定差别化的低碳农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1 研究假设1.1 研究方法1.1.1 D a g u m基尼系数利用D a g u m基尼系数的方法来分析江西省1 1市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基于正态分布和同方差性假设,泰尔指数和经典基尼系数等传统的不平等程度测算指标严格限制了分组样本之间不存在交叉重叠部分,难以分解为具有合理经济学含义的若干个子指数。针对这些不足之处,D a g u m(1 9 9 7)提

14、出D a g u m基尼系数。计算公式:G=kj=1kh=1ki=1kr=1yi j-yh r2n2公式(1)公式(1)当中,n表示考察市总个数,k表示总区域数,表示江西省1 1市平均碳排放强度,yi j(yh r)表示j(h)地区每个市碳排放强度,nj(nh)表示j(h)地区内所包含市数目。此外,在计算基尼系数前,有必要对各地区碳排放强度的平均水平进行从小到大排序。Y1YhYjYk公式(2)1.1.2 核密度估计p(x,h)=1n hni=1Kx-xih 公式(3)其中,K(x,h)为核函数;p(x)为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强度概率密度函数;xi为其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第i个数据,h则是带宽。K(x)

15、应为对称平滑非负函数,使核函数具有连续性,因此应满足下式:f K x d x=1f x K x d x=0f x2K x d x=c 公式(4)式(4)中c为常数。核函数是一个非负函数,常见的核函数类型包括高斯核函数、E p a n e c h n i k o v核函数、矩形核函数等。基于式(4),本文在合适的带宽前提下,选用高斯核函数对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强度进行估计,其表达式为:K x =12e x p-x22 公式(5)联立由(4)(5)式,得到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强度核密度估计表达式:p(x,h)12 n hni=1e x p-12x-xih 2 公式(6)1.2 数据来源研究中的各数据来自于

16、 江西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江西省各市统计年鉴。其中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选取当年使用量,化肥选取当年折纯施用量,翻耕面积选取农作物播种面积、灌溉面积选取当年有效灌溉面积。本文选取2 0 0 4年的产值作为基期,以消减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分别计算2 0 0 52 0 2 0各年的可比价格指数后,再进行农牧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比较,总人口、农业人口选取各自年末人口。2 结果与分析2.1 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及其演变趋势本文 分 别 计 算 了2 0 0 5年、2 0 0 8年、2 0 1 1年、2 0 1 4年、2 0 1 7年和2 0 2 0年江西省1 1地市农业碳排放量,并以各市农业生产总

17、值计算农业碳排放强度(如表1所示)。据表1,2 0 2 0年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为吉安,其次是上饶、宜春、抚州,每万元的农业生产总值分别需要排放碳1.0 1吨、0.9 1吨、0.8 5吨和0.7 1吨。萍乡和南昌的农业碳排放强度最低,每万元农业生产总值碳排放量分别为0.5 1吨和0.5 4吨。如表1所示,2 0 2 0年江西省1 1地市的农业碳排放强度与2 0 0 5年相比全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各市中南昌下降最多,下降了5 9.7 0%;其次是下降率79第6期 陈胜东,胡嘉钰,谭宝意:江西农业碳排放强度时空特征与趋势演进 第4 5卷为5 3.9 1%的九江;萍乡市下降幅度最小,下降了

18、4 0.7 0%,再次是宜春、上饶、景德镇,分别下降了4 5.5 1%、4 5.8 3%和4 6.3 6%。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年均农业碳排放强度从2 0 0 5年的1.3 6吨/万元下降至2 0 2 0年的0.6 9吨/万元,降幅为4 9.2 6%。以上分析结果表明,2 0 0 5 2 0 2 0年各市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一系列变化表明江西省不断发展低碳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化发展,且减排成效显著。表1 江西省1 1地市农业碳排放强度变化情况(单位:吨/万元)地地市市22 00 00 55 22 00 00 88 22 00 11 11 22 00 11 44 22 00 11 77

19、22 00 22 00变变动动率率(%)南昌1.3 4 1.0 4 0.8 9 0.8 3 0.8 1 0.5 45 9.7 0景德镇1.1 0 0.8 1 0.6 5 0.6 3 0.7 0 0.5 94 6.3 6萍乡0.8 6 0.7 9 0.6 3 0.6 4 0.6 3 0.5 14 0.7 0九江1.2 8 1.1 1 0.9 4 0.8 8 0.8 5 0.5 95 3.9 1新余1.3 0 0.9 2 0.7 4 0.7 4 0.9 1 0.6 74 8.4 6鹰潭1.4 0 1.0 9 0.9 4 0.9 1 0.9 5 0.6 75 2.1 4赣州1.2 5 0.9 9 0

20、.8 0 0.7 8 0.7 8 0.5 95 2.8 0吉安1.8 7 1.5 3 1.2 2 1.2 1 1.2 2 1.0 14 5.9 9宜春1.5 6 1.1 4 0.9 7 1.0 1 1.0 6 0.8 54 5.5 1抚州1.3 8 1.0 1 0.8 2 0.7 4 0.8 5 0.7 14 8.5 5上饶1.6 8 1.2 8 1.0 8 1.0 7 1.1 8 0.9 14 5.8 3 注:变动率为2 0 2 0年较2 0 0 5年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增减比率。2.2 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特点本研究将江西省划分为三个区域以进一步分析江西省1 1地市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

21、差异:赣北区域包括景德镇、上饶、南昌、鹰潭和九江五个市;赣中区域包括新余、宜春和抚州三个市;赣南区域包括萍乡、吉安和赣州三个市。利用公式(1),结合江西省及十一地市碳排放强度数据,测算江西省以及赣北、赣中、赣南区域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基尼系数,进而进行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特征分析。图1 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强度2 0 0 5 2 0 2 0年基尼系数变化趋势图1数据显示,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基尼系数变化较大。按变化趋势可分为四个阶段:2 0 0 5 2 0 0 8年处于波动下降阶段,基尼系数在2 0 0 6年达到一个小高峰之后开始有明显下降;2 0 0 9 2 0 1 4年进入回升阶段,其中2 0

22、 0 9 2 0 1 0年和2 0 1 1 2 0 1 2年的上升速度较快,上升幅度分别为4.5 4%和4.7 2%;基尼系数在2 0 1 5 2 0 1 6年的下降趋势尤为明显,下降幅度高达1 8.6 6%;在此之后2 0 1 7 2 0 2 0年基尼系数处于上升阶段,基尼系数达到最高点(2 0 2 0年)0.1 2 1。较2 0 0 5年,2 0 2 0年全省的基尼系数增大了1 5.8 5%。据上述分析可知,江西省各城市间的碳排放强度差距先减小后增加,然后骤降到一个最低点(2 0 1 6年)后,随后逐渐增加。图2 江西省不同区域2 0 0 5 2 0 2 0年农业碳排放强度差异演变分区域来

23、看,如图2所示,赣北区域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呈现不断波动态势。2 0 0 5 2 0 0 7年呈现下降趋势,2 0 0 7年达到最低点0.0 6 0 4;2 0 0 8 2 0 2 0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赣北区域2 0 0 9年基尼系数较之2 0 0 8年突然下降,下降幅度为7.7 5%;在2 0 1 6年和2 0 1 9年较之上一年基尼系数有小幅度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1.4 9%和4.5 9%。赣中区域2 0 0 5 2 0 0 7年基尼系数处于小幅度下降趋势,同时达到最低点0.5 8 2 3(2 0 0 7年),共下降了0.0 0 2 4,下降幅度为0.4 1%;2 0 0 8 2 0

24、 1 3年,赣中区域基尼系数处于波动上升阶段,除去2 0 1 0年基尼系数较上一年下降0.3 7%外,其余年份均处呈现上升趋势,直至达到最高点0.6 0 7 5(2 0 1 3年);2 0 1 4 2 0 2 0年则处于波动下降阶段,除了2 0 1 5和2 0 1 8这两年基尼系数突然回升之外,其余年份均处于下降趋势。赣南区域是三个区域中变动最大的区域。2 0 0 52 0 0 8年处于快速下降阶段,除了2 0 0 6年有小幅度上升之 外,由2 0 0 5年 的0.6 7 9 3下 降 至2 0 0 8年 的0.6 6 1 6,共下降了2.6 1%;2 0 0 9 2 0 1 6年处于平缓下降

25、阶段,在2 0 1 5年以及2 0 1 6年出现了基尼系数上升后骤降情况,原因在于2 0 1 5年江西省出现非洲猪瘟,萍乡市受损严重,农牧业产值急剧下降,导致该市碳排放强度数值从0.6 1 1 5骤然上升至0.7 1 4 3,而赣州市以及吉安市碳排放强度则分别由0.7 9 3 7(2 0 1 5年)、1.2 5 2 7(2 0 1 5年)小 幅 度 上 升 至0.7 6 9 6、1.1 5 0 2(2 0 1 6年),区域内碳排放强度差异减小,导致基尼系数大幅度下降;2 0 1 7 2 0 2 0年赣南区域农业碳排放强89第6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4 5卷度差异呈现出小幅度逐年上升趋势,在2 0

26、 2 0年稍有下降。赣南区域的基尼系数值的演变趋势与全省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三大区域总体农业碳排放强度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赣南区域、赣中区域、赣北区域,但赣北区域自2 0 1 7年起区域间差异就高于赣中区域。由此可看出,江西省三大区域农业碳排放强度区域间差异较大,全省农业碳减排行动尚未统一步调,需要在区域间互相借鉴、相互指导,共同促进江西省碳减排进程。2.3 江西省农业碳排放的核密度估计2.3.1 江西省1 1地市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核密度估计基于基尼系数的研究显示了三大区域间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大小以及来源,反映了三大区域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相对差异,但无法表明江西省1 1地市农业碳排放

27、强度绝对差异变化的动态演进过程,因此,本部分采用核密度估计的方法进一步分析1 1地市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分布特征。基于公式(6),用高斯函数作为核函数,利用S T A T 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图所示。图3 江西省1 1地市碳排放强度核密度估计据图3显示,核密度曲线按照时间顺序整体上呈左移的趋势,峰值不断上升,宽度不断减少,这表明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在2 0 0 5 2 0 2 0年间呈下降趋势,高碳排放强度地区占比下降,各市间农业碳排放强度区域差距变小,存在动态收敛性特征。在演变过程中,除2 0 0 8和2 0 1 6这两年峰值较为突出外,其余年份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峰值增高、宽度减小。根据

28、其变化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2 0 0 6 2 0 1 0年密度曲线变化较大,峰值有较大提升且宽度也快速减小,说明在此时间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强度有效地减小,并且各市间差异有了较大幅度减少;在2 0 1 2 2 0 1 8年间,除了2 0 1 6年峰值较为突出外,其余核密度估计曲线高度重合,大多集中在0.61.0吨/万元,说明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程度较低且变化幅度不大;2 0 1 9 2 0 2 0年密度曲线相较于之前几年峰值都更高,且宽度更小。因此,从整体来看,2 0 0 8和2 0 1 6年的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与其所处阶段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江西省这两年农业碳排放效率、政

29、策变化、农业受损程度、经济水平及产业结构等影响农业碳排放的因素在各地市间的差异明显。2.3.2 三大区域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核密度估计本部分同样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分布动态特征,并通过分布位置、形态、延展性及极化特点等来进行阐述。图4 赣北区域碳排放强度核密度估计图5 赣中区域碳排放强度核密度估计图6 赣南区域碳排放强度核密度估计99第6期 陈胜东,胡嘉钰,谭宝意:江西农业碳排放强度时空特征与趋势演进 第4 5卷图4、图5及图6分别描述了赣北、赣中和赣南三大区域农业碳排放强度在样本观测期内的分布动态演进趋势。首先,从分布位置来看,三大区域分布曲线高峰及其变化区间左移趋势显著,

30、由此可看出三大区域农业碳排放强度在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分布曲线移动态势与江西省农业碳排放事实基本一致。其次,从分布形态来看,在观测期内三大区域中赣北区域分布曲线总体表现为主峰高度经历“显著上升 大幅度下降 明显上升”的态势,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意味着赣北区域的绝对差异总体上趋于扩大态势,少数年份呈现出绝对差异减小态势。需要注意的是,2 0 1 6年主峰高度明显上升且主峰宽度大幅减小,说明该年赣北区域绝对差异急速扩大,可能由于我国在该年成立了有关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小组,且省会城市南昌也位于赣北区域,能更加灵敏的面对国家有关政策措施;赣中区域主峰高度由右向左先经历“上升 轻微下降”趋势,而

31、后主峰在2 0 1 6年时突然右移,之后又呈现较大幅度上升态势,说明赣中区域碳排放强度绝对差异总体上呈现出减小态势,但在2 0 1 6年碳排放强度突然增大,可能是由于之前几年江西省积极贯彻党中央政策,大力推进农业制度改革,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投入使农业碳排放量增加。主峰宽度逐年缩小,说明赣中区域离散程度总体上区域下降态势;赣南区域主峰高度总体呈现出随时间上升态势,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2 0 1 6年主峰高度特别突出,比其余各年份的主峰都高,说明赣南区域2 0 1 6年绝对差异有较大幅度减小,可能是由于猪瘟对于赣南区域部分市的影响较大从而影响到赣南区域。再次,从分布延展性来看,赣北区域只在样

32、本观测期后期出现右拖尾现象,在赣中、赣南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右拖尾现象。同时,三个区域的分布延展性存在差异,赣北地区的分布延展性总体上经历了“收敛 拓宽”的过程,并总体上趋于收敛;赣中区域和赣南区域总体均呈现右收敛趋势。意味着赣北区域内农业碳排放强度高的市与低的市之间存在的差距减小,但减小幅度不高;赣中和赣南区域农业碳排放强度高的市呈现出强劲下降,与平均水平距离均有所减小,碳强度高的市与碳强度低的市之间持续拉开差距。最后,从极化现象来看,三大区域基本相同。三大区域均为单峰状态,说明三大区域内梯度效应不明显,不存在两极分化趋势。3 结论与启示3.1 结论本研究选取2 0 0 5 2 0 2 0年江

33、西省农业碳排放强度面板数据。基于基尼系数法和核密度估计法,对江西省1 1个地市农业碳排放强度时空分布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江西省农业碳排放量在时间上呈现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态势。2 0 0 5 2 0 0 7年间持续下降,2 0 0 82 0 1 6年持续上升,2 0 1 7 2 0 2 0又持续下降。从农业碳排放结构看,农业碳排放的四种来源占比变化不大。水稻种植是农业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占比超过4 0%,其次是牲畜养殖和农业活动。农业物资的碳排放量最少,占总排放量的比例不到1 7%。从区域差异来看,2 0 1 4年后,江西省1 1个地市的农业碳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可将

34、其分为“先增后降型”和“波动下降型”两种类型。除新余、赣州、吉安市外的其他8个地市农业碳排放量在2 0 1 4年或2 0 1 7年之前出现小幅度上升,后又下降。(2)总体上,江西省1 1地市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相较于2 0 0 5年,2 0 2 0年江西省1 1地市农业碳排放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南昌下降最多,下降了5 9.7 0%,说明南昌市碳减排成效显著;其次为九江、宜春、上饶、景德镇。下降幅度最小的是萍乡市,下降率为4 0.7 0%。从年均农业碳排放强度来看,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强度从2 0 0 5年的1.3 6吨/万元下降到2 0 2 0年的0.6 9吨/万元,降幅为

35、4 9.2 6%。(3)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基尼系数波动较大。主要分为四个时期:2 0 0 5 2 0 0 8年基尼系数处于波动下降,2 0 0 9 2 0 1 4年有所回升,2 0 1 5 2 0 1 6年基尼系数急剧下降,区域间差异极大减小,2 0 1 7 2 0 2 0年区域间差异有所增加。分区域来看,赣北区域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出现反复波动的状态,最后逐渐保持平稳。赣中区域最高点2 0 1 3年基尼系数较之最低点2 0 0 7年上升了4 8.1 8%。赣南区域是三个区域中变动最大的区域,在2 0 1 5年以及2 0 1 6年出现了基尼系数大幅度上升后骤降的情况,演变趋势与全省趋势基

36、本保持一致。(4)从全省核密度曲线来看,整体呈现出左移趋势,峰值不断上升,这表明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在研究期间呈下降趋势,高碳排放强度地区占比下降,各市间农业碳排放强度差距变小,存在动态收敛性特征。在2 0 1 2 2 0 1 8年间,除2 0 1 6年较为峰值较为突出外,其余核密度估计曲线高度重合,大多集中在0.8吨/万元左右,说明这几年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程度较低且变化幅度不大,区域差异趋于稳定。分区域来看,三大区域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且均呈现出单峰状态。赣北区域主峰高度上001第6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4 5卷升,分布延展性经历“收敛 拓宽”变化过程;赣中区域主峰高度由右

37、向左先经历“缓慢上升 轻微下降”趋势,而后主峰在2 0 1 6年时突然右移,之后又呈现较大幅度上升态势,且核密度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右拖尾现象,呈现右收敛趋势;赣南区域主峰高度总体呈现出随时间上升态势,但2 0 1 6年主峰高度特别突出,且核密度曲线与赣中区域一样呈现出明显的右拖尾现象,存在右收敛趋势。3.2 启示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呈现出空间分布不均状况,整体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但各市间差距越来越大。赣北、赣中及赣南区域农业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和演变趋势呈现出复杂走向,差距显露。因此,省内各市应根据其市内具体情况进行差异化分析。据此得到以下启示:(1)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38、因地制宜、相互借鉴,科学制定碳减排计划,创新减排方法。碳排放减幅大的市(如南昌市)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层次探索,减幅小的市(如萍乡市)学习借鉴经验并根据其市内农业特点加以特色化改变,在充分考虑区域异质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区域内城市和区域的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分工合理、协调高效的碳减排格局,实现“先减带后减,共同碳减排”。(2)需要健全政府支持体系,例如颁布农业碳减排补贴政策以及产业结构转型税收优惠政策等,保障产业结构转型过程,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尽快实现农业产业转型。(3)从赣北区域农业碳减排强度绝对差异较小这一现象,因包含省会城市,政策灵敏度及执行力较高,因此其他区域应改进自身政策反馈机制,学

39、习经验同时加强减排计划施行力度。参考文献:1张广胜,王珊珊.中国农业碳排放的结构、效率及其决定机制J.农业经济问题,2 0 1 4,3 5(7):1 8 2 6+1 1 0.2吴贤荣.中国农业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参数法测度与时空分析J.世界农业,2 0 2 1,(1):4 6 5 6+1 2 9 1 3 0.3王喜,张艳,秦耀辰,等.我国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的时空分异与调控J.经济地理,2 0 1 6,3 6(8):1 5 8 1 6 5.4张希栋,杨程博,刘静.我国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环境保护,2 0 2 3,5 1(Z 1):4 2 4 8.5向书江,杨春梅,谢雨琦,等.近2 0年

40、重庆市主城区碳排放的时空动态演进及其重心迁移J/O L.环境科学:1 1 82 0 2 2 1 1 0 2.6李泽坤,任丽燕,马仁锋,等.基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浙江省碳排放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 0 2 1,3 4(6):1 0 5 1 1 3.7周一凡,李彬,张润清.县域尺度下河北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 0 2 2,3 0(4):5 7 0 5 8 1.8李海鹏,王子瑜.中国农业碳生产率变化的驱动因素与区域差异研究J.生态经济,2 0 2 0,3 6(5):1 3 1 8.9程琳琳,张俊飚,何可.空间视角下城镇化

41、对农业碳生产率的直接作用与间接溢出效应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 0 1 9,4 0(1 1):4 8 5 6.1 0S a j a l G h o s h.E x a m i n i n g 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s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 n e x u s f o r I n d i a:A m u l t i v a r i a t e c o i n t e g r a t i o n a p p r o a c hJ.E n e r g y P o l i c y,2 0 1 0,3 8(6):3 0 0 8 3

42、 0 1 4.1 1 罗红,罗怀良,李朝艳,等.泸州市农业碳收支时空变化及公平性评价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 0 1 9,3 5(4):4 0 9 4 1 8.1 2 朱永彬,马晓哲,史雅娟.县级尺度下河南省农业投入产出效率与减排潜力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 0 2 2,3 0(1 1):1 8 5 2 1 8 6 1.1 3 张明洁,张京红,李文韬,等.中国农作物碳足迹核算研究概述J/O 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 0 2 2 8 3 1,(网络首发):1 9.(上接第4 0页)2 1H u a n g H,R e n XM,Y e X,e t a l.C o n t r o

43、 l o f t h e c r y s t a l s t r u c-t u r e o f I n A s n a n o w i r e s b y t u n i n g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o f a d a t o m d i f-f u s i o nJ.N a n o t e c h n o l o g y,2 0 1 0,2 1(4 7):4 7 5 6 0 2.2 2G u o J W,H u a n g H,Z h a n g J W,e t a l.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r o l o f

44、G a A s/I n A s r a d i a l h e t e r o s t r u c t u r e n a n o w i r e s:F r o m c y l i n d r i c a l t o c o h e r e n t q u a n t u m d o t s t r u c t u r eJ.J o u r n a l o f A p p l i e d P h y s i c s,2 0 1 3,1 1 3(1 1):5 7 5 4.2 3G n a n a s e k a r K,N a v a n e e t h a k r i s h n a n K

45、.S p i n p o l a r i z e d r e s o-n a n t t u n n e l i n g i n d o u b l e b a r r i e r s t r u c t u r e sJ.P h y s i c a E:L o w d i m e n s i o n a l S y s t e m s a n d N a n o s t r u c t u r e s,2 0 0 5,2 8(3):3 2 8 3 3 2.2 4G n a n a s e k a r K,N a v a n e e t h a k r i s h n a n K.S p i

46、n p o l a r i z e d e l e c-t r o n t r a n s p o r t t h r o u g h a n o n m a g n e t i c d o u b l e b a r r i e r s e m i-c o n d u c t o r h e t e r o s t r u c t u r eJ.P h y s i c s L e t t e r s A,2 0 0 5,3 4 1(5 6):4 9 5 5 0 3.2 5C h a n d r a s e k a r L B,G n a n a s e k a r K,K a r u n a

47、 k a r a n M,e t a l.E f f e c t o f n e g a t i v e e l e c t r i c f i e l d o n s p i nd e p e n d e n t t u n n e l i n g i n d o u b l e b a r r i e r s e m i c o n d u c t o r h e t e r o s t r u c t u r e sJ.C u r r e n t A p p l i e d P h y s i c s,2 0 1 5,1 5(1 1):1 4 2 1 1 4 2 7.2 6L u MW,

48、Y a n g G J.M a g n e t o r e s i s t a n c e e f f e c t i n a b o t h m a g n e t-i c a l l y a n d e l e c t r i c a l l y m o d u l a t e d n a n o s t r u c t u r eJ.P h y s i c s L e t t e r s A,2 0 0 7,3 6 2(5):4 8 9 4 9 3.2 7N o g a r e t A,B e n d i n g S J,H e n i n i M.R e s i s t a n c e r e s o n a n c e e f f e c t s t h r o u g h m a g n e t i c e d g e s t a t e sJ.P h y s i c a l R e v i e w L e t t e r s,2 0 0 0,8 4(1 0):2 2 3 1 2 2 3 4.101第6期 陈胜东,胡嘉钰,谭宝意:江西农业碳排放强度时空特征与趋势演进 第4 5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