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的20个瞬间读后感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听了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的音频,提到了爱,她说,爱就是不离不弃。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掩卷而思,马克思的人生虽然颠沛流离,虽然饱经苦难,但年轻时有过辉煌的学业成就,也拥有过非常浪漫的爱情,生后还为人类贡献了经典的哲学、经济学著作,直至今天,在他诞生200周年之际,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物。相比于这些,我看到了他背后那位女人的付出和恩格斯的不离不弃。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燕妮当时嫁给马克思也是冲破了世俗之见,燕妮是一位非常有远见的千金小姐,在伴随马克思的一生中,燕妮多数时候是贫困的,还因为贫困,失去了自己的一双儿女,这些都是以前在政治课上从没有听到过
2、的。至于恩格斯,则是一位更加无私奉献的挚友,他对马克思的经济援助从来没有间断过,他对马克思的支持从来没有停止过,他对马克思的信任从来没有动摇过。 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马克思拥有两个知己,而且始终不离不弃,一来是他人格魅力使然,二来,也说明,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对于普通人或者如马克思这样的伟人而言,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我很难想象,没有恩格斯,马克思的著作能否流传千古,影响如此之广,恩格斯这位朋友的人格魅力,让我对他一下子肃然起敬;没有燕妮,马克思的动力来源会支撑他走过这么多的苦难,燕妮是一位非常不容易的女性,让我对她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情,这也算是读这本书给我带来新的思考吧。 第二篇:马克
3、思读后感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在几个星期的时间里,我重点阅读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内容,感触颇深。本以为毛泽东选集应该是一本比较晦涩难懂,理论性很强的著作。但深入阅读后觉得其中的内容是很易于理解,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是通俗易懂的,而其中的理论和传递的思想也是值得我们品味领悟的。虽然当下的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的生活状态都会与中国革命时期不同,但毛泽东所倡导的思想路线和奋斗宗旨,以及分析问题时的角度仍然对我们有着指导意义。 毛泽东是中国伟大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阅读毛泽东当年的著作,回顾当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让
4、我加深了对于这位伟大领袖的敬佩感。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他以独特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不断总结升华的结晶。其中的第一卷包括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是对于这两个革命战争时期的国情和局势的深刻分析与总结。第二卷和第三卷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第四卷包括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 第一卷中的内容让我对于第一次国内革命和第二次国内革命局势和国情有了详尽的了解。其中包括了对于革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的具体分析,也有革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结及失败的教训。阅读这些著作的过程,
5、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这位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思考问题的缜密和细致,思维的全面独到,以及深远的政治理想。这正是一位思想家的伟大之处。这也时刻提醒我们分析考虑问题时要全面客观,同时也要有自我批评和反思的能力。毛泽东选集中,一些文章所传递的思想理论对于现代的行为思想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其中有一篇文章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用很通俗易懂的语言批判了那些没有依据胡言乱语,随意发表一些不靠谱言论的人。毛主席提出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明确反对教条主义。其中用4个感叹句表达了对于这种行为的深恶痛绝: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对于问题没有深入调查,缺乏依据,做一些睁眼说
6、瞎话的事是毫无意义的。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通讯十分发达的社会,但凡有一些言论便会在网络上疯狂传达,很多人都没有依据,盲目从众,肆意随性的抱怨和批判。文章中还比喻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象一朝分娩,只有进行了艰苦的十月怀胎式的调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才可能会有一朝分娩式的迅速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对于反对教条主义,这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也是同样重要的,凡事不能教条化,应该灵活一点,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适的调整,理论结合实践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这个讲究创新的时代,思想的僵硬钢化是要不得的,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经过调查,才会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习惯于按照上级的要求,不加思考
7、的生搬硬套,缺乏一些变通性和创新意识。我们常常被一些所谓的规矩所束缚,虽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一些规则和规矩也应当适时的为之加入更对新的元素,以使之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的赋予其新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在1930年五月一日,发表了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究竟该走怎样的道路,当对于此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在建党的初期,党的工作重心集中在城市,当时工人阶级在革命过程中占据主要位置。但之后大革命失败,党的工作重心逐渐开始移动到农村。对于农民阶级的力量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那时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行动
8、问题上,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毛泽东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种深刻的矛盾,认为当时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地发展起来的。文章中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的思想。毛泽东认为:现在虽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微小的力量聚集积累起来也是十分强大的,并且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他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自信,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中国革命会从一点点发展得很快,红色政权的革命力量就像星火燎原一般席卷全国并且最终取得最终的胜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这样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对问题的强大洞察力。相信
9、一点一点的力量积累起来可以克服很多复杂的问题。邓小平曾说过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一生正确的部分。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引导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阅读一本书,了解以为作者,也了解他的处事态度。从这本著作中体现的是主席思考的严谨和全面,和自我反思自我突破的精神。他的文章中从不避讳革命过程中出现的失败和错误的抉择,而是从这些问题中总结经验,自我反思,保持着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沉着向前。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学习和培养这样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思想,也是我们应该做好的事情。 第三篇:马克思的幽灵_读后感马克思的幽灵读后感 作者简介: 雅克德里达,当代思想巨擘,
10、解构主义哲学家,青年时代的德里达求学于有“思想家的摇篮”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来成为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20世纪中后期掀起巨大波澜,不仅使他成为欧美知识界最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也成为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其核心概念“解构”所向披靡,广泛渗透到艺术,社会科学,语言学,人类学,政治学甚至建筑等领域。其著作超过40本,目前不少已经译成中文。写作背景: 世纪之交,以其解构主义而享有盛名的德里达不仅继续葆有在后现代主义理论领域的权威性,而且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当苏东剧变、自由主义欢呼“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连同其话语理论及其实践一起“灰飞烟灭”之时,德里达
11、却郑重地推出了马克思的幽灵一书。正是在这部轰动西方世界的著作中,德里达大声疾呼:“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现在该维护马克思的幽灵们了。” 所读所感: 一、马克思幽灵的提出 马克思幽灵们的本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哈姆雷特中有一段话发人深省:“还有这一个乃是康德的头颅,他生成了黑格尔,(黑格尔)生成了马克思,马克思生成了”之所以称马克思主义为幽灵,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从前人黑格尔等哲学家的思想成果中一脉相传,这体现了思想的相互作用。 尽管在西欧社会中,其社会形态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但
12、是,马克思幽灵仍然寄居在它们的内部,在不同领域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幽灵那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结合体,是正在形成的肉体,是精神的某种现象和肉身的形式。”幽灵是虚无的,但是当它有了寄托物,就处于显形中,但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感知到它的存在。但是,它却无处不在地左右着人们,甚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听从其的指令,但自己却浑然不觉,我们看不见是谁在注视我们。 书中所提及到的马克思幽灵具有无限性、过度性以及不相称性。马克思的言论在很多时候都被理解成不同的含义,有的理解成人道主义的,甚至是历史主义的,有事还被解释为无神论,反人道主义的,甚至是虚无主义的。这些观点相互矛盾,但它确切存在于现实之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
13、的相异性。 人们通过各种的迹象判断马克思的指令中的危险是过去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马克思所主张的“造反”不会卷土重来,那样人们就可以不受马克思主义者的干扰去研究马克思。但是马克思幽灵会向何处去,它要回来吗。将来会怎样。全世界为共产主义的幽灵而忧虑的人很多,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知识一个过去而没有实在性的幽灵,不会再回来到现时的社会中破坏一切。但是对于过去,幽灵表现的是一个正在来临的威胁,而今天幽灵却意味着一种威胁,虽然人们只愿意承认它是属于过去的,但是它还是不受阻碍地返回。 二、被驱赶的幽灵 “这是一个脱节的时代”,在现今这个时代中,苏东解体后国际形势剧变,世界由两极化变成多极化,与此同时,世界正在
14、形成新的“世界秩序”,每个国家都尽力地谋求最好的位置,而一些国家更是建立起一种新的、不稳定的霸权。霸权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文化霸权主义。我们现在所接触的有政治文化、大众传媒文化、学者型的或学术式的文化。其中,政治经济霸权,如知识或推论的统治地位是借助技术传媒的力量得以实现的。霸权国家总在宣扬一种思想:马克思已经死了,共产主义已经灭亡,所以它的的希望、它的话语、它的理论以及它的实践,也一同灰飞烟灭。另外却在另一头不断赞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突出自己所谓的“民主自由”。霸权国家就是以这种形式去欺骗人们对共产主义的向往,但实质上是为了遮掩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使他们的人民不至于起身反抗他们的剥削。 霸
15、权国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全盘否定,而是有所批判,有所保留。批判的遗产是:人们可以像这样谈论例如占统治地位的话语,或是占统治地位的表述形式和观念,而且也可以以这种方式论及一个等级化的和相互冲突的领域,而不必非要赞同社会阶级的概念。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们的话语权和自由,但是也有一定的矛盾。如法国大革命发生前夕,法国贵族、国家政府乃至国王都看出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艰辛情况,在政令中,在报文中不断地强调农民的苦况,并明确地指出造成百姓痛苦的根源是法国的上层建筑以及其统治阶级,后来农民不满日益增多,最终酿成了法国大革命。这是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不可调和矛盾的必然结果,所以霸权国家的文化改造和内部改革是不彻底
16、的。 三、新国际的应运而生 共产党宣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共产党宣言在这里已经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质做了深刻的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全球化就是资本的扩张,就是靠暴力实施对落后民族的侵略和掠夺,例如黑奴贸易以及殖民统治。所以按照资产阶级属性,它们所创造出来的世界不可能是和谐的世界,只能是霸权的世界、两极分化的世界、动荡不安的世界,也就是所谓的“新世界”。 “新世
17、界”中存在着十种祸害,其中书中所提及的欧共体诸国之间,欧共体国家与东欧各国之间发生无情的经济竞争,而且这种关系还导致特定国家控制了国际法的实际阐释权和前后不一致的以及不平等的应用。而西方所倡导的自由市场却还没真正地实现,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保护着各国国民的“社会权益”,却丝毫不考虑人们如何在一体化市场中保全自己的利益。因此,人们认为现在有必要分析国际法以及有关机构的现存状态。但是每一种文化结晶的起源都与某种特定的历史文化有紧密联系。国际法虽然是全球公认的法律,但是不可否认它仍然受特定的国家特定的民族所操控,左右着国际事务的裁定。 因此,“新国际”应运而生。新国际是为了寻求新国际法的组织。代表了人
18、们呼吁寻求一种包含着全球一体化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新的世界秩序,不随特定的国家而左右世界秩序的公正。其实,赞成新国际的人会继续受到至少一种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的激励,使他们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精神。 启示: 马克思的幽灵中指出,对于一种幻觉性的幽灵真正被摧毁的,只是它们的表现形式。例如皇帝、国家、宗教的外在,而不可以真正摧毁它们。让我继续以法国大革命为例,起初法国大革命以宗教革命形势展开的政治革命,起初人们对宗教怀有深深敌意,但是在结果中人们对宗教的憎恨却又是最快消失的,他们真正关注的是他们的利益。而一个民族没有宗教作为精神寄托是可怕的,所以,在法国大革命后期人们又重新继续先前的宗教信仰。显然
19、,宗教是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的,纵使经过革命的摧毁它华丽的形式,但它仍是屹立不倒的。因此,马克思反对对这些形式性的毁灭而举行的“哀悼活动”,因为哀悼活动会使已失去形体的事物又重新建立,甚至它的形象比先前的更加具体、更加真实。 “一旦有了生产,就有了拜物教;理想化,自主化和自动化,去物质和幽灵的形体化,与所有工作同样久远的哀悼工作,等等。”马克思认为必须把这种同样久远性限制在商品生产上。哀悼的工作需要立足的是哀悼的对象、哀悼对象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哀悼的角度。哀悼的对象,例如国家、民族、国际法,采取一种原始形式的宗教回归通过把技术科学或通信技术克服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把相关的人全都集中在同一个问题上,一
20、呼百应,从而使“哀悼活动”产生对社会影响。显然,革命是哀悼活动的最终形式。 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作品是深奥的,我们切不可相信其意义会在“白纸黑字”里纯粹、单一地显示。能指和所指的分离,一系列的能指,意义在无限的延异中延宕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德里达的文字时必要的思想准备。 毫无疑问,我们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的前提下谈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但是,马克思“文本”的意义并非确定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经发现便可无限期地运用的东西,我们应随着时代的变换,不断地体认马克思“文本”的时代精神。历史是不确定性的另一个名称,永远向发展新理论体系的可能性敞开着。如果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那么,它便是
21、一门历史科学。从它公理确立的那一刻起便开放自身,从而在历史运动中发展自身;它的公理总是即时的,因为历史是一个变化、修正和发展的领域,它的目的是开放。 第四篇:马克思的故事读后感马克思的故事读后感 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要讲的是马克思所拥有的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精神。马克思不仅是一位坚持不懈,勇敢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人,而且是一位懂得感恩的人。 未读马克思的故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马克思生活中曲折与艰难。读了之后,我才发现不管生活如何为难他,他都能够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离我们有些遥远,但是,我接下来要讲的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真实的故事,故事中的
22、主人公有着同样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恒心,对其母亲的孝心令人敬佩和感动。故事中的主人公叫*,现年62岁,是*镇*村极其普通的垃圾清运人员,在工作时间里,他和别人一样,踏实的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但是,除了工作以外,他恪守着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人生格言,在漫长的20余载岁月中,以拳拳之心、眷眷之情,无怨无悔地侍奉于年老母亲身旁,给予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他以实际行动为家庭其他成员做出了表率,赢得了村里人的称道,实践了中华民族尽孝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现代孝子的典范形象。照顾老人一两天并不困难,难得是二十年如一日的照顾老人,而*就是这样一位有恒心、有孝心的人。陈玉生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去世,全
23、靠母亲独自抚养他们兄弟姐妹4人,艰辛可想而知。今年母亲已经是96岁的高龄,行动不便了,有时甚至会大小便失禁。陈玉生面对这样的困难丝毫没有退缩,反而照顾的更加卖力与用心。 马克思的奉献精神令我们叹为观止。马克思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时,过的是流亡与贫困的生活。他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被普鲁士政府、比利时政府、法国政府驱赶。由于生活贫困,他们的孩子早早夭折了,他为无数家庭谋福祉却独独忘了自己,长期的超负荷写作和工作让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已,但稍微好点了他便开始工作。他之所以那么努力是希望每个人都过得比自己好。在陈玉生身上我们也能发现到他的奉献精神。 老年人的肠胃虚弱,消化不良常有发生,陈玉生为此十分注意
24、饮食,为了母亲的健康,他毅然改掉了自己多年嗜辣的习惯,每天都亲自要把饭菜盛好端给母亲,一天三顿,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每天晚上,陈玉生都要亲自为母亲洗脚、擦背、按摩。他懂得为母亲作出一定牺牲,一切都将母亲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他不仅在生活上将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更是顾及到了母亲的心理上和情感上的需要,上了年纪的人总会希望自己儿女、孙子女围在身边,享受天伦之乐。陈玉生每逢周末一定会叫上女儿、女婿带上外孙来和母亲过周末,或请来兄弟姐妹一家,大家一起陪老人说说笑笑。陈玉生的家庭并不富裕,家庭收入主要靠他自己,之前跑运输的收入还不错,但为了照顾母亲,他当起了垃圾清运员,收入减了一大半。但为了母亲晚年生活
25、舒适,他宁愿自己扣扣索索,也要母亲过的舒舒服服。在他的孝心里,我们看到了他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以及坚韧的意志。 陈玉生是我们生活中的榜样。他的事迹很感人但是他做的事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应该去做的,孝敬父母、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关怀父母。我们不仅要赞扬他的事迹更重要的是要从他的事迹和精神中学到一些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将来也会成为孩子的父母,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们都是希望在自己年老的时候儿孙能孝敬自己,那我们就应该在现在为他们做好榜样,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有利的说服工具则是行动。 第五篇: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19个伟大瞬间读后感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19个伟大瞬间读后感 在暑假里我
26、阅读了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19个伟大瞬间这本书。虽然是一本讲述理论的科学书,可是它以幽默又精致的图片与文字,为我们一一列出了20世纪21世纪的伟大发明。 这些发明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大到量子理论、x射线、氢弹和原子弹,小到空调、电视、洗衣机和拉链。就连我们吃的也离不开科学,如杂交水稻、无籽西瓜。科学也在医学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如维生素、卡介苗、人工心脏等。 科学让很多东西变的不可思议,像激光,激光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和“最亮的光”。是20世纪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有一重大发明。激光的亮度比太阳的亮度还高,而且高出几十亿倍。最早提出激光的是爱因斯坦,他提出来“受激辐射”的概
27、念。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束激光是在1960年5月1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实验室的科学家梅曼宣布获得了波长为0.6943微米的激光。同年7月7日,休斯公司在纽约隆重宣布:历史上第一台运转的激光器诞生了。时隔一年,即1961年8月,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小球照明红宝石激光器,也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诞生了,设计者王之江教授因此被称为“中国激光之父”。1975年,我国第一台激光测距仪研制成功。1980年,我国首创的医用高功率激光气化肿瘤装置,为治疗癌症提供了一个新手段。1994年,世界上第一张立体图像卡拉ok激光视盘在我国问世。 目前激光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说已经渗透到生产、国防、科研、医疗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科学是多么的神奇。也许奇迹就会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烈日下的开利,想着怎样能把热气变为冷气,他越想越大,最后发明了空调。莱特兄弟观察蜻蜓时,想到了怎样能做出“机械蜻蜓”让人们坐在里面,他们越想越大,最后发明了飞机。如今,人们跑远程坐飞机只要五六个小时。科学永无止境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第16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