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一生伏首拜阳明有感 一、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即王守仁,很多人对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因为只有在老师讲到“唯心”的时候,王阳明才勉强露一次脸,所以一直为我们所忽略。 曾国藩大家颇为熟悉,他死后,有人写了付对联概括他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但很多人认为,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能算半个。因为只有王阳明文可以著书立说开宗立派,武可以安邦定国拨乱反正,德可以为人楷模教化世人,是大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也是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很多名人或多或少受过王阳明的影响。诸如:张居正、徐光启、李贽、黄宗羲、曾国藩
2、、康有为、梁启超等等。所以,王阳明不该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真实的王阳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略窥一二。接下来,让我们从下面三个片段切入,开始了解他。 二、真实的王阳明 片段一: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军神、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他率领装备处 1 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在宴会上,面对着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3、。 日本近代的崛起,和王阳明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日本,阳明学一度被奉为“显学”(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阳明学对日本革新运动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以至成为明治维新最重要的精神武器。那段时间,日本人几乎人手一本记录王阳明言行的传习录。 片段二:蒋介石一生奉王阳明为精神导师,他曾经说过:“阳明心学是我终生的精神食粮。”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经常去一座山上游玩,并在山上修建了别墅。此山原来叫“草山”,蒋介石嫌这个名字不好听,有“落草为寇”的含义,就把它改为“阳明山”。如今,阳明山已经成为台湾的知名景点。 片段三:明史就曾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就是说
4、:明朝以前,既是文人又善于用兵的,没有超过王明阳的。整本明朝那些事儿第三卷差不多都是描述王阳明,作者当年明月更是盛赞王阳明:“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 2 此一人而已。” 一生伏首拜阳明就是一部融合王阳明的人生经历与“心学”思想史的传记,作者鹤阑珊用幽默诙谐的现代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绝对的牛人。但这位牛人也是历经种种磨难走过许多弯路才功成名就的。他虽然天才横溢、文识渊博,但是科举考试两次落第,第三次才得中。做官后又得罪皇帝和奸臣,被流放贵州龙场驿,在龙场这个语言不通毒虫野兽横行瘴气肆虐的蛮夷之地,王阳明反倒有了一个清静的环境可以入静深入思考他的哲学问题,终于悟到心学的核心思想,走上了
5、思想的光明大道。王阳明是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融合儒、道、释思想精华,开创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心学思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但能悟到还能身体力行的做到。 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他童年时的贵人语迟(据史书记载,他四岁才开口说话),青年时的屡次受挫、格物穷理(曾经为了格物,对着竹子发呆了六天然后病倒,后来才明白“格物”不是盯着物不放,而是看一眼物,就要思考它的来龙去脉,从表里深入,最终达到“万物都有理”的境界),中年时的遭人陷害、龙场顿悟、平息叛军和老年时的教书育人、桃李天下。王阳明的生平故事在这本书中都有翔实的描述,虽然对“心学”的介绍略少,但如果细细品味,不难发现王阳明的思想就蕴
6、育在他传奇的一生 3 当中。 比如著名的“龙场悟道”,王阳明受到当权太监刘瑾的排挤,躲过了层层追杀,远赴偏远山区龙场驿站任职,在那里他缺衣少食,生活艰苦,这种情况下,他先是悟进退之道、“生死之念”,之后才能达到对天理、性命的彻悟。他多次强调其所悟“良知”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这个时期王阳明曾说一段非常有名的话:“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是他典型的主观唯心理论。 再有就是在“平定江西”中初露军事才能。作者鹤阑珊这样评价他:什么是天才军事家。天才军事家,只需读半部孙子兵法就能天下无敌,什么是伟大的军事家。伟大的军事家,只
7、需读一本家常菜谱便能把天才军事家打得屁滚尿流。王阳明属于后者。正德十二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方圆近千里。地方官员无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举荐时任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王阳明巡抚江西,镇压民变。王阳明抵达江西莅任后,他迅速调集三省兵力,镇压了信丰等地的起义。随后,王阳明考虑到战争破坏巨大,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地方军政大权,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阳明率兵攻破实力最强的江西XX县区左 4 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会师于左溪。胆大心细的王阳明亲自前往劝降。仅一个月就顺利招安,并攻破蓝天凤部。就是在这烽火连天的两年里,他掌握了“知行合
8、一”诀窍。 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起初,王阳明最为担心的就是宁王朱宸濠挥师东下,占领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宁王就有了称帝的资本。王阳明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扰乱宁王的视线,使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经组成合围态势。同时伪造宁王部下投降书,利用反间计,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宁王果然上当,有半个月时间犹豫观望,错失良机,没敢发兵攻打南京。王阳明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使宁王欲攻南京,已无可能。 后来,宁王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阳明这时已经调集了八万大军(主要为各地民兵与农民,可以说是乌合之众),但对外却号称三十
9、万。由于先前进行大量宣传鼓动工作,谎称有大量军队攻城,南昌就这样不攻自破。时不我待,王阳明马上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击迎敌,一路设伏,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埋伏,惨遭大败。 最后一仗“潘阳湖之战”打得相当激烈,也是关键一战。毕竟 5 是乌合之众,他的军队曾一度退却,但王阳明并没有慌乱,而是果断令部将伍文定斩杀溃逃之兵,以儆效尤,拼死与宁王军队一战。就在宁王把战船连在一起孤注一掷的时候,被思维敏捷的王阳明看出了破绽,他决定仿效赤壁之战,放火烧船。第二天,宁王群臣聚集在一起,召开会议,王阳明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宁王的旗舰搁浅,
10、不能行动,仓促间换乘小船逃命,终被擒获。就这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有三十五天时间。王阳明也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 那么王阳明之所以军事上有所建树,关键是他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更是他不可或缺的成功因素。关于“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道德意识)人人具有,是一种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万事万物。“知行合一”就是说要将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要将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阳明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阳明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
11、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 6 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都把“知行合一”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三、对我们的启发 一生伏首拜阳明,作者鹤阑珊一枝生花妙笔,将王阳明原本就丰富多彩的一生,讲述地引人入胜。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本书在阐述王阳明所创的心学时,下了一番工夫。虽然囿于篇幅和受众,不方便长篇大论和过于深入,所以,对哲学有兴趣的人并不满足于此书。但是作为一本介绍王阳明一生事迹和心
12、学概要的入门书籍,一生伏首拜阳明已经相当不错了,至少它:一有益,二有趣,三不难。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但他的一生坎坷波折,历经贬谪、受诬、辞官、病老等人生的不幸,身处各种逆境、困境、险境、绝境而心如止水,从容化解,这些是激励和启发我们最好的范本。 联系当前社会,因为是非不分唯利是图,才会有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塑化剂饮料,因为善恶好坏界限不清,才会有郭美美、卢美美之类的炫富,道德良心缺失。所以重读王阳明很有必要,虽然王学不能改变制度,但是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他的“致良知”就是要人们本着自己的良
13、心做事,分清善恶是非, 7 然后才能为善去恶。 再看我们自己,每天会被繁杂的事物困扰,电视、电脑等娱乐依赖也让我们欲静不能,如此一来心灵便得不到休息,心智更难以开启,所以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活的很累却不知如何解脱。这是我们的纠结,也曾是王阳明的困惑。在读了一生俯首拜阳明这本书后,我们看到让王阳明境界提升的是一次次静心冥想,让他从落榜中振作、让他明白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让他从精于小计到求索大道的不是别人的点拨而主要靠自己的静想,而对于他一生最关键的心学思想的形成,也是在被贬于龙场的孤独岁月中。因为,真正的生活在内心。一切斗争皆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解读王阳明传奇人生,领略心学之精妙,关注自
14、己的心灵,就能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在浮躁的社会中独享一份宁静,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幸福。正因为这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就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8 第二篇:读王阳明有感读王阳明有感 右水乡人武部副部长邓国清 刚看到王阳明这本书的时,我极力的在脑海中回想关于王阳明的种种,却只得到了“明代大儒”这四个模糊的字眼,只能回忆起“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些空洞的思想主张,任我再怎么努力脑海之中却再不能搜掠出其他相关的信息了。于是便把这本书拿起来仔细看了看,只见“场景式历史小说”这七个字立刻映入我的眼帘,我个人认为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和一般的传记体的枯燥无味不同,这本书看起来就
15、像是在看剧本,每一字一句呈现在你的眼球,历史就一幕一幕如浮影般在你的脑海里生动的上演,让你历历难忘,如此新颖的体裁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所以就立马把书拿回来准备仔细研读。也诚如作者所言,此书描述了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及书法家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传奇一生。一章一节,一幕一幕,以不同的角度、视角,全面地向我们展示了王阳明的人物特征,生动形象的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活生生的王阳明。 全书共用二十三章来刻画王阳明这个人物形象,主要可归纳为童少奇狂、龙场悟道、扫清寇贼、宸濠之乱以及征讨思、田(总督两广)五个部分,我们可以分析出,王阳明作为一个文官,不管身在何处,身边总是有一群积极求学的弟子们,在领悟心学
16、之后,王阳明时刻传播着自己的心学思想,用自己勇于批判程朱理学的不惧勇气来指导弟子要勇于突破传统,抛下门户之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诫弟子们要根据个人心性进行修行,不能攻于“知”而忽于“行”。王阳明虽为一介文官却三次立下军功,其中尤以宸濠之乱影响最大,最为成功,这在历史上已是极少的了。离奇曲折的童年生活,似乎是充满了神幻色彩,那个神秘的和尚、托梦的神仙,乍一看似乎觉得不可相信,但是可贵的是,这部书是一部严肃的历史小说,除了史籍中无法涉及的细节之外,笔者皆是按照明史、王阳明年谱等正史史料编撰而成,几乎没有虚构,这亦是本书的第二大特点。 王阳明这部书花了大篇幅来描述战争场景,用各种手法展示出王阳明作为
17、“旷世儒宗”(如本书最后一句话所说)在战场上的用兵之奇,挥兵之神,用人之智,管理之紊,用九个字概括便是:明赏罚、量情法、重纲纪。书中有许多细节皆有所展现,如在剿灭贼匪之前,王阳明便能通晓许多贼匪皆是被逼无奈之举,所以便大举招安,一方面以乱惑敌心,一方面也指导民众改邪归正,一举两得之法,但是并不是仅仅招安这么简单,王阳明时刻心系百姓,在平反贼匪之后,依然时刻牢记着招安的民众会受到歧视,便花心血做南赣乡约颁于乡村田野,以教化民众文明礼仪。 第三大特点,便是将阳明心学的思想时刻的融入在日常生活之中,并且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和平常接触的死板空洞的文字大不相同。将修行所得应用于生活之中,给人以深
18、刻印象,此乃学者之贵也。 整观全书,彻改王阳明于我心形象,还读者一个生鲜活脱的大儒形象,也让我明白,王阳明不愧为“英雄几许,平乱、抚民、兴学成三事”、“儒门千载,立德、立功、立言唯一人”的“旷世儒宗”。 第三篇:读王阳明传有感600字读王阳明传有感600字 当拿到王阳明一书时,心中有点激动。听到最多的是知行合 一、致良知的词句。他对于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进行了提炼和升华。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和立志之路让我们赞叹不已。甜酸苦辣可酿酒,坎坷磨难悟人生。 共筑中国梦,传承中华魂。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王阳明的人生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传的
19、中华魂。习主席提出我们要发展软实力。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不仅是经济的复兴,更是文化的复兴。所以,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作为青年一代要先立志。少年王阳明立志要成为圣人。无论是春风得意顺风顺水还是历经磨难身处绝境,他始终记得自己的圣人梦想。龙场躺棺悟道就是他为梦想努力的证明。日子虽然清苦,内心却很安定。圣人梦就像一盏灯,指引着他前进的方向。正是这个梦想的支撑,他才度过了一个个劫难。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经受不住诱惑和磨难,使自己迷失了方向。所以,我们首先要立志,而且要立利他之志、充满正能量之志。有了方向,我们才不会虚度光阴,走上歧途。其次,我们要改过。
20、年少的王阳明放荡任性,通过认知自己,变得心静如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否定自己,才能突破自我,迅速提升和进步。王阳明主张内求,我们要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从而更好地激发我们真实和善良的一面。最后,要做到知行合一。知是心,行是理,知行之为一,正如心理之为一,是一个贯通的道理。王阳明带病出征就是知行合一。 至善的最高境界致良知。致良知,是一种体认良知、激活良知的过程,是把良知扩充、推广、发扬、光大的过程。良知是知,致是行。致良知便是知行合一。良知无处不在,良知无时不在,人人都具有良知。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王阳明是我们的榜样,就像伏波将军是他的榜样。致良知,觉悟真我。 子非鱼 看了好
21、几天的王阳明大传终于接近尾声,翻着最后的结束语却心潮此起彼伏,久久不能平静,王老先生的心学说:心即理,致良知,良知可分是非善恶。他也用一生去践行了知行合一,丰功伟绩且不论说,心学理论和众多弟子的传承却是对华夏大地的一次洗礼。 回想自己生命的短短几十年,前十八年单纯的紧,只知读书考学,很少思考这么严肃的生命话题,可谓开智极晚;而后十年初生牛犊,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虽然也在想此生为何,但更多的时候盲于生计,甚至某个当下会屈从于小我的功利,但总感觉哪里不对,无法坦荡;最近五年更多的是痛苦的自我琢磨和思考,因为始终觉得自己的价值观里缺少了一点灵魂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却又不可知。 年少时母亲说待人以诚,我
22、便待人以诚,渴望以真心换真心;但后来现实教育了我,真心未必一定得我所愿,甚至怀疑换来的是否是真心,于是颓废很久。苦思之下,便不再对别人奢求,虽然自己依旧以诚,目的却变得功利很多,从换心变成了换物、换事,虽然并不认为这个逻辑正确,但正确的逻辑是什么,自己却不知道。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有了个疯狂的大学生涯还有毕业初几年的刻苦做事。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专注于做事也会无意间伤害无辜的人,而物欲又确非我所求,更是跌入一个痛苦的深渊,出口在哪里。除了沉默,好像做不了任何事情,我开始厌恶人与人之间的不真诚,厌恶商品社会的交易交换的潜规则,那几年活的小心翼翼,既不愿伤害别人,也不愿被社会大染缸所染。直到接触了性
23、格色彩,理解了一些以前不理解的人与事,也了解了自己,稍稍卸下心头重担,更因此鼓起继续前进的勇气,那一年顺风顺水。 前途看起来美好无比,一切尽在掌握,事实却再一次的教育我:你还太嫩。根本不懂得人间的恶俗奸诈。想起大学时听过一个笑话,男同学问女 同学: 出去玩吗。女同学说:不方便,大姨妈来了。男同学就问:姨妈来干啥,住哪儿呀。当时听完后哈哈大笑,觉得这个男同学真是傻。若干年后突然间醒悟过来,貌似大学的某一年某一天自己也问过某个女同学类似的问题,居然毫不以为异。真是人世间的悲哀啊,原来我也曾是笑话中的主角,人心的叵测往往和这个大姨妈一样,你把它当笑话听的时候,哈哈大笑;却未曾想你就是那个男同学,终于
24、有一天这个男同学发现了真相,却早已时过境迁,大姨妈也不知来去过了多少回了。但我终究还是醒悟了过来,第二天起得分外的早,迎着朝霞赶一列火车,心头涌出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人诚不欺我。 这是个死局,天下的熙熙和攘攘里既包括了大部分人也包括了我,趋利避害本乃人之本性,适者生存也是万物法则,试问又有谁人不自私、不谋私利、不有私欲呢,区别只是五十步与一百步而已。这就是长期以来我不安的根源吧,我也讨厌那样的自己,可又能怎么办呢。只有在旅行中,我才会快乐,从第一次长途骑行开始,我便遇过各种各样的善人善事,送饮料、送食物、邀请吃饭、做客住宿、馈赠现金等等,在这些物与事之下,我的确感受到
25、了他们浓浓的诚意和善心,虽然素昧平生,却无私援手,虽然他们自己生活也不富裕,但对我们慷慨大方,这是中国人传统的朴实和热情啊。我喜欢这样诚与心。每每在青年旅社也大都如此,五湖四海皆兄弟,开怀畅饮相见晚 与这样的旅途相比,我怎么会喜欢现实呢。看似久居闹市,心却飞避荒野,只有在荒野中,心灵才会宁静,才会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知道方向和目标,才能产生真正的力量,也才有勇气回到现实再次面对世俗。 但我很久没有独自旅行了,实际上那时我正在熙熙攘攘里,通透的新鲜劲消失后,我便陷入了纠结:不知道真相时,稀里糊涂痛苦;知道真相时,明明白白痛苦。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欺我一尺,我还要敬下去吗。显然这很难做到,自
26、讨尚无唾面自干的境界,不过还之以牙,又非我所愿,我不想做那样的人。从那时起我也就开始了苦苦挣扎,无他法,加倍的痛苦;很庆幸,当年有幸认识宏伟老师还有曾一起学习性格色彩的老友们,每一次佛山之行都会给我打开一丝窗户,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人与人之间仍有真诚存在。 时至今日,我仍无法精准的描绘那个世界,但已知缺失那一点在哪里。它一直在我内心未曾离去,只是曾经的少年彷徨不识金镶玉,却错选了粪土当做宝,险些误了聊聊生命。熙熙攘攘们也大抵如此吧,当我们不知方向时,便很容易随了大流,从了私心,废了光阴。 此心光明,夫复何求。这是王阳明先生弥留人间的最后一句话,金银财宝带不走,房子车子带不走
27、,美女红颜带不走,唯有心安可好走,对的起天理良心,是谓心安。人生在世,不论多久,致良知,便不虚度光阴,便不担惊受怕,便不了无意义,唯此耳。 致良知,事事用心,时时安心,做到极致,也就成了传说中的圣贤啊。在圣贤的世界,我想不应再有熙熙攘攘之烦恼;若人人都可致良知,做圣贤,便是极乐之境,大同世界了。 第五篇: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1000字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1000字 周星星 在这个日益浮华,物欲横流的年代里,我们的内心有太多的困惑与迷惘,让我们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而当我们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或许应该收拾心情,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王阳明。 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的封面上映着一个长髯老者,他看上去面色黧
28、黑,身材清癯,病病恹恹的样子,让人想不通:这个人到底做了什么伟大的事情,又创建了怎样的思想,竟然赢得了后世“古今第一完人”的超高评价。 带着这个问题,我一头扎进了书中。 其实,王阳明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在于“龙场悟道”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心学体系,并把其中最重要的“知行合一”的思想用于后来的江西剿匪与平定宁王叛乱等不凡事功之中,以此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事功与思想并重的圣人典范。所以,了解阳明先生的学说,对现代人实现内心的安宁有莫大的好处。 用“知行合一”武装起来的王阳明,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历尽劫难、矢志报国的宽阔胸襟。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初入仕途的时候,正是刘瑾当权的时代,飞扬
29、跋扈的“九千岁”自然不能让这个正直文人屈服,于是他遭人记恨,常年遭受流放和追杀之苦。在颠沛流离中,王阳明竟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心学体系。公元1516年,王阳明下江西平定了土匪之患,又碰上了宁王朱宸濠叛乱,他果断地判明形式,只用了35天就将这场天大的祸事消弭于无形,但当他九月份抵达杭州献俘的时候,却因宦官谗言,平乱功劳被无情褫夺,还险些被再次投入大牢。这些,他都没记在心上,连后来朝廷敕封给他一个有名无实的“新建伯”的爵位却没有铁券和俸禄的事都没放心上。他一直以国家为重,以自己的名利得失为轻,56岁还带病上战场,不料竟客死舟中,令人扼腕叹息。王阳明宽阔的胸襟值得后世的我们反思。 二、阅遍繁华,波澜不惊
30、的强大内心 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在“知行合一”四个字上,其中的“知”解释为良知,王阳明是在说:自己内心最深处的良知一旦被某事所触动,就必须行动起来了解它,参悟它,解决它,而不能“知而不行”或“行而不知”。可以说,正是由于建立了这种坚毅却又淡薄的独特个性,才让王阳明阅遍繁华而宠辱不惊。后来,浙江大学竺可桢老校长把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阐发为了“只知是非,不顾利害”的“求是”精神,阳明先生又是功劳不小。 读王阳明,了解他的心学体系,会让我们的良知我们的心感到光明,所以,我们都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行有余力,再开始传习录的学习。第18页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