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国崛起之日本》观后感
对于日本,或许很多热血的中国青年都会想起中国被其欺压凌辱的那段不堪回首历史,为何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智慧的中国会被一个只有弹丸之地、曾经蒙昧落后的日本欺压半个世纪之久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日本在近现代的迅速崛起,每每让人刮目相看。其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以及井然有序的社会环境,与其说是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然,不如说是民族精神催生的结果。
日本,这个国人动辄“小日本”的国家,在短短一百年多年间,由一个同样闭关锁国被人欺凌的岛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他又有怎样的发家秘籍呢。早在17世纪时,日本就已开始摈弃中国,开始寻找新的老师,当时的海上强国荷兰开始和日本通商,兰学开始风靡一时。十九世纪中期,美国人迫使日本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随后日本岩仓使节团出使欧洲,为日本带来大量新的思想,他们开始全盘西化。在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几代人的努力下,终于成为迅速崛起的经济强国。日本兴衰的故事,留下了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值得中国借鉴。
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强大的根本因素。这是这部影片给我的启示。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的培养目标、质量、办学模式等,但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可改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其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教育可促进科技发展,使科学技术及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育可改变人的收入分配。因此,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科教兴国的战略,把教育的与改革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因素,是非常必要的。日本,原先比欧美国家落后,现在不但赶上,而且还超过了欧美国家,连续十多年来一直保持是最大的债权国,其原因就是日本注重国民的文化教育,使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得到了遵重,消除了对抗,使人们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携手向前,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大踏步前进。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我想这就是日本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根源。
从日本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保障。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但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改革封建身份、废除封建俸禄、地税改革、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召开国会,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从此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开办官营工厂,并大力的扶植民营企业。在一连串的努力下,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变得更为富强。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史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代,实践表明只有建立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才能有效社会发展。
即使日本一直在学习别的国家,但是他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民族的灵魂。日本的崛起也说明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民族之魂,发展进步的保证。片中称日本是洋葱头文化,拨到最里,发现没有日本文化的核。其实不然,反过头来看看中国自己,难道就有中国文化的根了吗。如今,日本保留着自己的传统服装,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有幕府时代的建筑。而我们才走在学习西方的路上,并且要走中国特色。但我们保留了什么呢。西装。或者所谓的旗袍。还是拆了城墙的北京城。
文化是什么。它好比是计算机中安装的软件。你的计算机硬件再好,但如果软件不行,甚至感染了病毒,也无法正常运行。同样,即使我们的物质条件再丰富,军队装备再优良;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没有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人,我们的孩子就会去吸毒,干部就会腐败,军队就会打败仗。一百多年前,北洋水师的铁甲船并不比日本的差,水兵也是训练有素,为什么还打败仗。因为清政府腐败,指挥官方柏谦临阵脱逃,这说明我们的文化、即“软件”不行,不是“硬件”不行。这么说,我认为阻碍中国成为世界大国、强国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的落后。
我们的民族急需建立和谐的、健康的、先进的文化,急需倡导科学的、理性的、法治的观念,否则就无法抵御和消除封建的、腐朽的、愚昧的文化和陋俗。旧中国不能强大,就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文化;国民党反动派打不过共产党,就是因为没有健康的文化;后来我们出现了“大跃进”和“文革”的错误,也是因为缺乏科学和法治的文化。没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和文化教育,即使中国将来强大了,成为了世界大国,也会像过去的一些大国一样,再次衰落下来。
日本迅速崛起的另一大原因便是追求完美的精神。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
了解日本崛起的历史,一方面能使我们警觉,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中国需要更多的冷静思考,需要更多的扎实,需要更多的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篇:大国崛起之日本观后感大国崛起之日本观后感
高中上历史课时,曾经有这个疑问咱们中国被别人侵略,签下那么多不平等条约,怎么没发现日本有这段历史,反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侵略我们呢。然而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也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但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日本在历史上,中国被奉为天朝上国,以中国为师。然而一系列侵略的连连战败,让日本看到比起中国,还有更强大的国家。因此日本人认识到日本如果自闭锁国,是无法得到发展的,必须进入国际社会,并从中发展成为世界强国。而当时的中国依旧夜郎自大,拒绝一切开国请求,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涩泽荣一见识到西方的工业化程度,决定研究各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制度;日本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派出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前往欧美各国,下了长达百卷的考查实录。日本的敢为人先,积极学习的勇气和态度,都不禁引人深思令人震撼。
中国民族工业在民族主义、官僚主义、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曲折发展。而日本却积极扶持民族工业,补贴在当时是一个小公司的三菱发展。中国清末状元张謇主张实业救国,然而张謇发展工资筹资困难,被迫一再降低目标,四处碰壁。他经历多少曲折,又有多坚强的毅力才坚持下去。
任何文化的学习与融合,都会产生剧烈的文化冲突。就像中国的“全盘西化”“民族虚无主义“等激进思想一样,日本的简单的拿来主义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现在文明与本土传统的激烈冲突。所幸伊藤博文意识到了要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发展,简单的拿来主义太过强硬。于是在《宪法》中结合进了本国的传统,极端西化的做法被慢慢遏制化解了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中国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宣扬了民主、科学,经历辛亥革命,宣传了民主共和,同样困难重重的在改变中发展,才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然而,求胜迫切的日本在寻求发展的捷径中,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侵占了朝鲜和中国的台湾后,军国主义野心更加膨胀起来,所谓物极必反。当原子弹在广岛长崎炸裂时称雄世界的美梦破灭了。侵略战争在给别的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了日本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不得不说日本是一个顽强的民族,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像科学,技术,人才,支持日本用奇迹般的速度迅速恢复。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视频在结尾说道”每个国家都能够认识到在今天的世界里,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可以称道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内,给他自己的人民带来幸福,对外,给世界带去和平和安全的福祉。“
这真是每个发展的国家需要认识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只有内外和平,才能发展的越远。
第三篇:大国崛起之日本观后感《大国崛起》之日本观后感
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国土面积非常小的岛国,日本岛内资源贫乏,能源和矿产资源等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然而今天这个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看完《大国崛起》之后,我知道了日本在200年前也是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随后,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修o佩里将军,率领四艘军舰开到江户湾口,以武力威胁幕府开国,打破了幕府政权闭关锁国的政策,日本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市场,在此情况下,日本有志之士意识到只有推翻幕府政权,发展经济,才能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于是日益壮大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以“还政天皇”为旗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倒幕运动,广大农民也进行反抗斗争。随后日本进行了一场改革运动,这就是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统治,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日常生活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并逐步废除了与欧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虽然在当时日本的国力大大得到了提升,但是,军国主义也开始在日本蔓延起来。而且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他们不单单满足于国内这个狭小的市场,他们需要的是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于是他们效仿德国,信仰用武力来称霸,来征服。并开始向邻国扩张,随后,中日甲午战争,日本歼灭了北洋舰队,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了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1926年,裕仁登基,年号“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时代前30年,日本政府致力于侵略扩张。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昭和16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些列的侵略足以看出日本国力的强大。战后,日本在短短的20余年间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直逼世界经济头号强国美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迹,将日本带出了战败国的深渊中,树立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为日本再度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究竟是什么让日本迅速崛起。其根本原因是国家制度的改革,在被美国打开国门之后,日本明治政府开始彻底的改革,废除了落后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废除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政治制度的确立为日本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奠定了基础。日本崛起,主要原因是在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日本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致力于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的腾飞。1872年,日本第一条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建成通车。1874年,大阪到神户的铁路建成。日本政府先后创办东京缫丝厂和新町缫丝厂,成为日本缫丝业的模范工厂。1873年在维也纳举行世界博览会时,福冈县生产的生丝,可以和欧美生产的生丝相匹敌。政府将这些官产卖给一些与他们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和新兴资本家。日本大力支持民族企业和个人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在二战后,日本受到美国给予很大的经济支持,加上日本战前的雄厚的基础,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二大强国。
日本崛起,得益于日本重视科技教育、善于学习创新,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日本在1871年也派遣使节出使欧美各国。那些使节团成员对西方的文物制度吃惊和对西方的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陶醉,让他们下定决心发疯似的学习西方一系列文物制度,要使日本和西方一样强大。这些使节团的成员后来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力量,为明治维新的进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这种大范围的教育给日本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选派留学生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缩短与西方列强国家的距离。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涩泽荣一,1827年参加了法国巴黎万国博览会,并在周边各国都访问参观,颇受启发,带回给国家全新的思想,1873年弃官从商,任日本第一国立银行总裁。10年后创办大阪纺织公司,确立他在日本实业界的霸主地位,此后,他的资本渗入铁路、轮船、渔业、印刷、钢铁、煤气、电气、炼油和采矿等重要经济部门,成为真正的实业救国。由一个日本人可以看出日本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善于做实事来为国家做贡献。
在物质方面,日本做了很多具有实际意义的改革,然而在文化方面,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还有就是日本人不忘本,在与西方文化融合的时候,日本人没有抛弃优良的文化传统。记录片中有一段说到,日本人在模仿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时,也时时不忘自己的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西服流行的时候,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酒吧多起来的时候,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在走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目时,日本的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日本在打开国门以后,曾经一度毫无例外地照搬西方的模式,但当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不能丢弃的时候,他们就把他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载入宪法,让它保存下来,成为国民的精神的享受品。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怎样才能快速发展,实现中国梦。首先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实现发展的前提,其次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再次,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在文化方面,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抵制外来腐朽文化的侵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文化竞争,是技术创新的竞争。作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代表的大学生,应更加珍惜时间,以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高度重视并积极投身于科学进步和创新中。从立足当前,展望未来的角度出发,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为祖国建设,为社会服务的过硬本领,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施展自己的才华。其次,我们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我们要对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维护起到积极作用,有义务制止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远离不良作风,肩负起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篇:大国崛起之日本观后感大国崛起之日本观后感
班级:0120904学号:2009212913姓名:鲁凌菁日本,一个只有弹丸之地、曾经蒙昧落后的小国,为何可以将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中国欺压半个世纪之久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看了大国崛起之后,我多少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因为每个日本人身上都有体现属于他们本民族的东西,那就是日本这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
首先,日本是一个很善于学习的民族。历史上,日本曾为中华文明所折服,从我们中国的唐朝开始,日本就开始到中国来学习,吸收了中国的大量文化成果。而在150年前,那时的日本和中国一样,已经度过了两百多年闭关锁国的时光。但当美国人的黑船压境时,日本很快就意识到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日益衰落,只有敞开国门,才能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走上强国之路,所以日本人几乎是以欢迎的态度接受了美国将军佩理的要求。甚至在佩里即将离开日本的时候,两个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他们的船,因为他们想看看美国究竟为什么强大。佩理在其日记中也这样写道:“这两个日本人的求学精神令我感动,如果日本人都像他们一样,日本一定会变得和美国一样强大。对,日本从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而此时的大清皇朝,正沉睡在上朝天国的美梦里,自以为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奉行着“一口通商”政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这个政策之下,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都与世隔绝和盲目排外,使得中国更加强调了“重家抑商”的政策,也导致了中国同西方科学技术差距的加大,也使中国一步步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其次是,日本人懂得改革和创新。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了100余人的考察团,赴欧美进行了历时22个月的考察访问,对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司法机构、教育体系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西方取“经”后,日本开始了深层次、全方位的自我革新,很快走上了发达的资本主义道路。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就是那场百年维新中的领军人物。但几乎所有的改革都会受到很大的压力和遇到很大的困难,主导日本维新运动的1号人物,自称为“东洋俾斯麦”的大久保利通,在维新运动与保守派斗争中被刺杀身亡。但其追随者伊藤博文顺应大势,起草日本第一步宪法。因为他知道简单的拿来主义是不能推动日本社会的变革。还有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企业家生涯的就是涩泽荣,他辞去大藏少辅后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创办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公司银行。从当今的日本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他们已将东方和西
方文化融为一体,善于兼收并蓄,勇于变革创新,虚心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使日本最终确立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
还有就是日本人不忘本。在与西方文化融合的时候,日本人没有抛弃优良的文化传统。记录片中有一段说到,日本人在模仿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时,也时时不忘自己的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西服流行的时候,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酒吧多起来的时候,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在走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目时,日本的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日本在打开国门以后,曾经一度毫无例外地照搬西方的模式,但当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不能丢弃的时候,他们就把他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载入宪法,让它保存下来,成为国民的精神的享受品。正如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先生所说的那样:日本文化像洋葱头文化,这种形象,可以让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日本文化的一种状况,它像洋葱头一样,剥开一片,剥开一片,最后想要找日本文化的核,没有,因为什么,因为它每一片里头都含有外来文化影响和它日本文化非常重要成分的一种结合、融合。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对自己的文化遗产则是不予重视,任由别人掠夺也不动于衷,而且还有崇洋媚外的思想。中国上下五千年,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百家讲坛》这个栏目,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举措。目前崇洋媚外之风甚行,自己国家生产的产品硬要起个外文的名字,一个酒店的房间也要来个十万八千里以外一个城市的名字"",在这种情况下,推出这么一个节目,无疑是在挽救中国的灵魂。
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在积极发展自身的同时,需要积极借鉴日本发展中的有益经验,我们要学会从日本的发展史中获得重要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吸收日本发展模式中的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第五篇:大国崛起之日本观后感大国崛起之日本观后感
上周我看了央视的视频——大国崛起之日本。看完此视频以后我有了不少收获,也得到了自己一直不明白的问题——日本,一个只有弹丸之地、曾经蒙昧落后的小国,为何可以将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中国欺压半个世纪之久呢,的答案。
因为每个日本人身上都有体现属于他们本民族的东西,那就是日本这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首先,日本是一个很善于学习的民族。历史上,日本曾为中华文明所折服,从我们中国的唐朝开始,日本就开始到中国来学习,吸收了中国的大量文化成果。而在150前,那时的日本和中国一样,已经度过了两百多年闭关锁国的时光。但当美国人的黑船压境时,日本很快就意识到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日益衰落,只有敞开国门,才能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走上强国之路,所以日本人几乎是以欢迎的态度接受了美国将军佩理的要求。甚至在佩里即将离开日本的时候,两个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他们的船,因为他们想看看美国究竟为什么强大。佩理在其日记中也这样写道:“这两个日本人的求学精神令我感动,如果日本人都像他们一样,日本一定会变得和美国一样强大。对,日本从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而此时的大清皇朝,正沉睡在上朝天国的美梦里,自以为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奉行着“一口通商”政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这个政策之下,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都与世隔绝和盲目排外,使得中国更加强调了“重家抑商”的政策,也导致了中国同西方科学技术差距的加大,也使中国一步步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次是,日本人懂得改革和创新。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了100余人的考察团,赴欧美进行了历时22个月的考察访问,对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司法机构、教育体系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西方取“经”后,日本开始了深层次、全方位的自我革新,很快走上了发达的资本主义道路。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就是那场百年维新中的领军人物。但几乎所有的改革都会受到很大的压力和遇到很大的困难,主导日本维新运动的1号人物,自称为“东洋俾斯麦”的大久保利通,在维新运动与保守派斗争中被刺杀身亡。但其追随者伊藤博文顺应大势,起草日本第一步宪法。因为他知道简单的拿来主义是不能推动日本社会的变革。还有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企业家生涯的就是涩泽荣,他辞去大藏少辅后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创办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公司银行。从当今的日本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他们已将东方和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善于兼收并蓄,勇于变革创新,虚心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使日本最终确立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
还有就是日本人不忘本。在与西方文化融合的时候,日本人没有抛弃优良的文化传统。记录片中有一段说到,日本人在模仿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时,也时时不忘自己的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西服流行的时候,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酒吧多起来的时候,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在走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目时,日本的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日本在打开国门以后,曾经一度毫无例外地照搬西方的模式,但当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不能丢弃的时候,他们就把他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载入宪法,让它保存下来,成为国民的精神的享受品。正如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先生所说的那样:日本文化像洋葱头文化,这种形象,可以让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日本文化的一种状况,它像洋葱头一样,剥开一片,剥开一片,最后想要找日本文化的核,没有,因为什么,因为它每一片里头都含有外来文化影响和它日本文化非常重要成分的一种结合、融合。相比之下,我们中国,对自己的文化遗产则是不予重视,任由别人掠夺也不动于衷,而且还有崇洋媚外的思想。中国上下五千年,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吸收日本发展模式中的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对话中的摘录。先人早已告知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避免走错路、弯路。带着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已经学会了突破各种困扰,只求发展“发展”之本身,抛弃了不必要的意识形态束缚,中国的大国之路必将稳步向前。
第18页 共18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