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6427051 上传时间:2024-12-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都说“阅读是成长的阶梯”,可我却是个懒于阅读的人,不过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现有的知识面的狭窄,知识量的不足,所以我必须阅读。 学校在暑假布置了40岁以下的每位教师必须阅读一本好书并写出读后心得体会的作业。我就借阅了教师不得不知的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本书是一个台湾的普通老师,一个“半路出家”学心理学的老师写的。这本书最吸引人的是书中所描述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很有可读性。读着这本书,对照自己的教学实际,我隐约感觉到书中讲得很多的事例就在我身边,我的好多做法、好多尴尬就如同书中说得一样,可我却又无从改变我的现状。我读着这本书,一会儿忽然开朗,一会儿又一头雾水,总感觉好累,这

2、是一种痛苦地阅读。这种痛苦又让我不忍放弃,牵着我一路读下去;这种阅读又是一种快乐的阅读,这种快乐更让我不愿放弃,伴我一路前进。 “不懂心理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助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度。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看了这本书,相信你会有机会挑战你自己的直觉。作为一位教师,必然学习过很多心理学的概念,比如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等。也许毕业多年后你仍然能背出这些概

3、念,然而当你真正面对课堂情景时,你能够用这些概念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吗。恐怕任何一位教师,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的,这也许就是我们教育的一大缺憾吧。 作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本书分别从学习、关系、决定三个角度,用心理学来解释校园中最常见的现象,总结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并结合教学场景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师的角度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给我们读者很多包括个体的学习、班级的管理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也是一本很适合教师阅读,更是教师不可不读的好书。给我感触最深、触

4、动最大的是第七种教育心理现象习得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本章通过场景:描述a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及这类学生对课堂、考试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场景二:描述b老师对上班无奈的心情,两个场景给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令人头痛的教育现状学生无心,老师无奈。之后通过塞利格曼的“小狗逃脱实验”得到了这个“习得无助”的现象。当个体认知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困难,对目前的环境变化无法控制,或是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测时,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个体将会丧失斗志,继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每当学生考了一个不太理想的成绩时,很多人的反应是“你看你,考这么点分,怎么这么不仔细。你看谁谁

5、,人家怎么就能考一百。”更有甚者狠狠地瞪着孩子“你笨死了,气死我了”,这会让孩子心情坏到极点,心想:“我完了,我这么笨,学不好了,再怎么学也学不好了。”孩子在体验成功的美好之前,首先体验到了失败,研究表明,“成功经验”、“失败经验”会影响人们日后遭遇困难之后的表现。 自己虽然已有17年的教学经历,但是有时候,有些孩子的分数真的令人惨不忍睹,也真的是很生气。说实话,10分,20分又如何。现在差不代表未来会差。就算未来的考试还是差,也仍然不代表这个学生不会有成就。真正令我不忍心的是看到有的学生呆呆的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浪费时间。为什么他们会变成这样不在乎学习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通过阅读,我终

6、于把脑子里那个空洞的心理学概念“习得无助”和这种现象画上了等号。不仅仅是学生会产生“习得无助”现象,其实老师也会“习得无助”,有时面对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有时面对乱哄哄的课堂纪律我也会产生消极的心理:这个学生实在是无可救药了,随他去吧;这个班级我已经费尽心思了,可就是不见效果,算了,我已经尽力,我实在是没办法了但我是老师,作为老师我要有坚定的信念,了解了这种心理现象后,我要主动地克服,面对暂时的困难要积极地应对,树立信心。作为教师,绝对不能走进自己的精神误区,要相信有些感觉都是暂时的,只要努力了,结果总是会很明朗的,一定会与孩子们一起度过最无奈最煎熬的日子。作为一名教师,真的很有必要学一

7、些有关心理学方法的知识,或许纯理论的东西,学起来会有些累。像教师不得不知的心理学就是一本不错的好书,值得每个教师好好品尝。像书中提到的“破窗户理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个现象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

8、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破窗效应最为成功的例子,应该是纽约市交通警察局局长布拉顿治理交通的过程。纽约的地铁被认为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 针对纽约地铁犯罪率的飙升,布拉顿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论”为师,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携带凶器。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转。他的做法显示出,小奸小恶正是暴力

9、犯罪的温床。因为针对这些看似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违章行为大力整顿,却大大减少了刑事犯罪。 破窗效应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现象,它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一个人站在街头看着天空,过了一会儿第2个人,第3个人也加入了队伍,几分钟后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并相互询问你看到了什么。后来才知道第一个人是因为流鼻血所以抬头。 仔细观察,其实这种心理现象还广泛存在于我们教育教学中,如我们在从事班级管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果教室中只有一两个学生是积极主动参与班级活动那是不够的,但当主动参与的人数到一个关键点时,整个班级忽然动了起来。我们也能经常发现班主任经常为自己的班级制定班级公约,但有效执行的少,因此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

10、学生明知违反纪律,但依旧我行我素。 自从有了这样深刻的认识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究竟因为自己此前的“无知”让多少孩子失去了学习兴趣,变得对学习不关心、不在乎。想着想着悄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增加了许多。在课堂上我不再无视那些孩子们的存在,开始理解、宽容他们,帮助他们降低学习的难度,让他们体会到学习上小小的成功和简单的快乐;课下,我开始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在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原因及学习上的困惑,倾听他们的想法,试着帮他们找回自信,迎接挑战。即便自己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及想要改变的愿望之后,我知道我更应该尊重孩子们,只有孩子们准备好要接受挑战时,这个挑战才会有意义。仔细想想,不止孩子们,我们成人在生活中

11、也是常常会出现习得无助的现象。当面对困难时,我们曾经努力过几次。又真的尽力了吗。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会遭遇到那种让我们真的无法摆脱的困境,真正绑住我们的,往往是心底那种懦弱、不愿努力的心态。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应该试着去接受它。”然而我们会不会太容易就承认环境是无法改变,而委屈自己接受呢。相信只要我们转变心态,战胜自己,便会柳暗花明。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痛苦也好,快乐也好,轻松也好,艰难也罢,我们都要阅读,起码做一些必要的阅读。阅读,让我们有更多的自信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 第二篇: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全然

12、没有一般心理学书籍那些枯燥难解的专业术语,没有刻板无趣的说教,读之仿佛朋友之间的一次倾心交流。作者利用自己的职业之便,首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学校典型案例,使我们老师感觉到就像在倾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然后作者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学实验,对学校案例进行了深入而浅出的剖析。每每读到作者那些总结性话语的时候,都让我有豁然开朗感,多少年的教学迷惑被他一语道破,让我遂生相见恨晚之感。书中除对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非常实用易行,简直就是一线教师的管理宝典。 作者在本书中的“恋爱基模”一节中谈到一个普便的心理现象“基

13、模”现象。皮亚杰说:“基模指一个人内在会自行建构一套认知系统,而且个人会使用这个系统来处理所接触到的信息。因应不同的情境,基模会不断修正、改变,甚至是创造新的基模来解释一个全新的问题。” 由此我想,人一生的成长就是个不断建立基模和突破基模的过程。建立基模可以让我们有一套认识与适应世界的体系,让我们产生一种生活安全感;突破基模可以让我们体验创造的快乐,让我们人生得以不断的提升和完善。我们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查、实验等手段,弄清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基模,近而引导他们去修正扭曲或错位的基模,建立更加完善的适应时代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模。由此以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将会有一个全

14、面的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建设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三篇: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XX县区东街小学路世明 我作为一位师范学院毕业的教师,曾经在大学时学习过很多心理学的概念,比如习得无助、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也许当初学习时没有实教的经历,所以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这些概念上。当我毕业以后真正面对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境时,我却不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能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是我想填补我的教育工作一大缺憾的愿望。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台湾一线教师唐全腾所著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真是受益匪浅。作者

15、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在读到作者引用的教育中诸多实例时,我感到那是多么的熟悉,就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吸引着我去阅读在故事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应对策略。我重新学习了单纯曝光效果、跛足策略、消弱突现、认知失调理论等二十余个心理学原理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内涵。 书中从“学习”、“关系”和“决定”三个方面,用具体真实的事例讲解了原本很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比如,学习中的“从众”这一概念,作者以国中的一个叫子乔的女孩在分a、b班的事情来阐述。子乔因为理化成绩的影响而被分到

16、了班。整个班级里就她这么一个女孩认真听讲,其他同学都是自得其乐,做自己的事情,似乎很潇洒。可是,慢慢地子乔发现班级里所有的同学连最好的朋友也不理她了,视她为异类。她开始犹豫,连她的优势学科英语课上她也开始逃离躲避老师的目光。当老师发现她的情况,找她谈心鼓励她,她终于又振作起精神来。可是,好景不长,到了高三下学期,班级的同学更加排斥她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和其他同学一样,于是她开始有朋 友了。尽管,对于老师她心理很内疚,可是她没办法摆脱,她在心里说,等到毕业了一定要给老师写一封忏悔信可是,当她放弃坚持后,还有未来吗。 作者举例后还讲述了故事的背后,真的分析得透彻,深刻。在心理学的定义里,当个体表现

17、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为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做“从众”。,我觉得这一现象在初中阶段里需要老师去引导。因为初中学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还很弱,需要我们将他们引导到好的一面。这和我们平常所说的班风有着很大的联系了。 再比如,书中所说的“单纯曝光效应”在我们布置回家作业的时候似乎又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这让我想起复习阶段,曾有个学生在订正的试卷上写了三个字“我恨你”。这个学生平常写作业很慢很慢,总是要有人看着,或者在旁边一直鼓励他,他才能将作业完成,而到了八年级他就干脆作业不写了。看到他试卷上的三个字,我找他谈心了,他最终告诉我:他恨他的阿姨,因为他总是催我作业快点写

18、,所以我就在作业上写了这三个字。这样的回答,让我陷入了深思。如果是老师也这样催他写作业,也许他恨的就是老师,也许时间久了,他恨的就是这门学科,时间再久一点,或许他恨的就是到学校读书这就变成了教育中所说的“厌学”了。看了“单纯曝光效应”,我开始反思,对于这样的特殊学生,动作很慢,能不能让他每天只要完成别人的一半呢,让他每天对这门学科知识有些接触,持续的接触一定会让他对这门知识有兴趣的。有时我们老师对所有学生都希望他们成才,也许这样的好心,并不是学生所认为的好,也许我们认为既然有高考,就要让我们的学生会考试,都能考出好成绩,或许这样的想法对有些学生就不太适合。 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们的教育

19、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 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那么老师的专业地位就紧紧是学科知识吗。我想,教师的专业地位更加体现在教师对教育心理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提升,更要加强教育心理知识的钻研,让我成为一位真正的好教师。 作者是一线教师。我很欣赏他积极思索的态度。在现象背后的东西是需要“慧眼”来识别的。或许是教育环境的变化改变了人的心境;亦可能是人心境的变化改变了教育环境。这都没有绝对之说。当我们从一个

20、理论中有所启示、明智时,就是从知识中汲取了力量。而这种力量会帮助我们更坚强、乐观、充满激情地面对现实。让我们在教育中多一分理智和思考,少一份盲目和冲动。 第四篇: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同事参加班主任培训时发的三本书,其中一本有些“霸道”的书名吸引了我的眼球,带着疑惑的心情,我开始读这本书。 “不懂心理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助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度。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

21、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看了这本书,相信你会有机会挑战你自己的直觉。” 作为一位教师,必然学习过很多心理学的概念,比如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等。也许毕业多年后你仍然能背出这些概念,然而当你真正面对课堂情景时,你能够用这些概念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吗。恐怕任何一位教师,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教育的一大缺憾吧。作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本书分别从学习、关系、决定三个角度,用心理学来解释校园中最常见的现象,总结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

22、并结合教学场景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师的角度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给我们读者很多包括个体的学习、班级的管理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是非常有 用的一本书,也是一本很适合教师阅读,更是教师不可不读的好书。 给我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是第七种教育心理现象习得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本章通过场景一描述a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及这类学生对课堂、考试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场景二描述b老师对上班无奈的心情,两个场景给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令人头痛的教育现状学生无心,老师无奈。之后通过塞利格曼的“小狗逃脱实验”得到了这个“习得无助”的现象。当个体认知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困难,对目前的环境变化无法控制,或是

23、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测时,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个体将会丧失斗志,继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每当学生考了一个不太理想的成绩时,很多人的反应是“你看你,考这么点分,怎么这么不仔细。你看谁谁,人家怎么就能考一百。”更有甚者狠狠地瞪着孩子“你笨死了,气死我了”,这会让孩子心情坏到极点,心想:“我完了,我这么笨,学不好了,再怎么学也学不好了。”孩子在体验成功的美好之前,首先体验到了失败,研究表明,“成功经验”“失败经验”会影响人们日后遭遇困难之后的表现。 自己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教学经历,有时候,有些孩子的分数真的令人惨不忍睹,也真的是很生气,但说实话,10分,20分又如何。现在

24、差不代表未来会差。就算未来的考试还是差,也仍然不代表这个学生不会有成就。真正令我不忍心的是看到有的学生呆呆的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浪费生命。为什么他们会变成这样不在乎学习呢。这个问题 困扰了我好长时间,通过阅读,我终于把脑子里那个空洞的心理学概念“习得无助”和这种现象画上了等号。 自从有了这样深刻的认识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究竟因为自己此前的“无知”让多少孩子失去了学习兴趣,变得对学习不关心、不在乎。想着想着悄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增加了许多。在课堂上我不再无视那些孩子们的存在,开始理解、宽容他们,帮助他们降低学习的难度,让他们体会到学习上小小的成功和简单的快乐;课下,我开始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在学

25、习上暂时落后的原因及学习上的困惑,倾听他们的想法,试着帮他们找回自信,迎接挑战。即便自己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及想要改变的愿望之后,我知道我更应该尊重孩子们,只有孩子们准备好要接受挑战时,这个挑战才会有意义。 仔细想想,不止孩子们,我们成人在生活中也是常常会出现习得无助的现象。当面对困难时,我们曾经努力过几次。又真的尽力了吗。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会遭遇到那种让我们真的无法摆脱的困境,真正绑住我们的,往往是心底那种懦弱、不愿努力的心态。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应该试着去接受它。”然而我们会不会太容易就承认环境是无法改变,而委屈自己接受呢。相信只要我们转变心态,战胜自己,便会柳暗

26、花明。 第五篇: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说来惭愧,身为一个师范生,虽然学过一个学期的心理学,而且那年的期末考试还得了个83的高分(因为当年心理学老师批改试卷比较严,大家得分都比较低,基本上都是60、70分),可是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发现自己竟然连一个心理学名词都说不上来。究其原因,当然不排除当时学得不认真的可能性,但主要应该还是因为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性,而且学的都是一些纯理论的东西,在大学校园里很少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的机会,所以印象不深,很容易就忘记了。现在,作为一名渴望成为好教师的有志青年,我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去学一些有关心理学方面的

27、知识。正好在这个时候,合肥新东方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得以从早已习惯的快节奏生活中停下来,收拾好心情,坐在窗前,泡上一杯茶,静静地翻开这本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去品味心理学的博大精深。 花了将近两个星期的零零散散的时间,我终于把这本书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看完了。看完之后,我只想说,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值得每一个在职教师或是未来有志于走上教师这一行的人士好好品味学习。这本书的作者唐全腾是台湾的一名一线教师,教国中理化十二三年之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其他的一些深奥枯燥的心理学著作不同,他结合自己十几年的一线教学经历,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

28、的心理学原理,总结了从众、单纯曝光效果、模仿等23种教育心理现象,结合教学场景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给了我们读者很多包括个体的学习、班级的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及方法。 作者从学习、关系和决定三个方面,用具体真实的事例讲解了原本很深奥难懂的23个心理学知识,其中“习得无助”这部分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对于学习中“习得无助”这一概念,作者是从两个场景的描述开始的。场景一是以一个学生的口吻展开描述的。这个a同学因为对上课这件事提不起劲,只好在上课的时候趴在课桌上,其他同学写纸条传纸条,聊天,偷听mp3,更有甚者,好像在和老师玩躲猫猫一样,通过做一些动作来吸引老师的注意,从而

29、达到整老师的目的。对于考试这件事,学生们也是毫不在意,觉得了不起就是零分,没什么大不了的。作者没有立刻就场景一呈现的情况展开讨论,而是紧接着给出了另一个场景,这个场景是站在a同学老师的角度展开的。这位b老师想到要上班这回事,就让自己疲惫得下不了床,所以早上在按掉闹钟之后,还赖着不肯离开。不能说他不是个认真的老师,他按照学校排给他的课表在班上认认真真的上课,可是学生们一点都不配合他,还总是在课堂上制造各种状况来整他,他尝试过向上级反映,可是反映的结果还是要自己解决,还要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到最后b老师只好放弃了,“算了,就这样子吧。反正也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教师,准备混吃等退休就好。”在描述完上述

30、两个场景后,作者用专业的语言透彻地分析了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刻的心理学知识。他先简单介绍了心理学上发现“习得无助”这个现象的过程,指出,当个体认知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困难,对目前的环境变化无法控制,或是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测时,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个体将会丧失斗志,进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这样一种现象就叫做“习得无助”。概念提出之后,作者又介绍了另一个实验,说明了“成功经验”与“失败经验”会如何影响个体日后遭遇困难后的表现。最后,作者带着我们回到一开始的案例,指出“习得无助”可以解释上述现象。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想读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下

31、降,尤其是像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而对学习一旦失去了信心,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午了,当然也就不可能会有好的结果了。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更多的给予鼓励,让他们品尝到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带来的喜悦。这样孩子才回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动机。只有有了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同时,在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之后,孩子才会更有信心,也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困难,面对挑战,战胜自我,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和不断的进步。作者还指出,会感到“习得无助”的人绝对不是只有学生,当教师不断地重复教学动作,却怎么教都教不会的时候,教师也会有习得无助的感觉。但是,作为老师,要有坚定的心信念,要主动地可服困

32、难,面对暂时的困难要积极的应对,树立信心,绝对不能走进自己的精神误区,要相信有些感觉是暂时的,只要努力了,结果总是会很明朗的,一定会与孩子们一起度过最无奈最煎熬的日子。 还有关系部分的“自我实现预言”,给我的感触也很深。个人对他人(或自己)所形成的想法,会影响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最后导致他人(或自己)的表现,符合一开始预期的态度及行为,就好像印证了他人(或自己)的预言一般,这样的现象就称为自我实现预言。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实现预言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家长看老师,老师看家长,比如主任对老师们的看法,学生对老师们的看法,特别需要提到这个现象发生在老师对学生的时候。很多学生在转到一个新的学校或新的班

33、级的时候,一份记录着以往表现及成绩的档案总是也会同时到达新的班主任手上,大部分的班主任也会在第一时间打开这个档案来了解这个学生过去的背景,然后在脑中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而且除了少数是因为家长的工作因素而转学,大多数的转学生通常都是因为在之前的学校或班级存在行为适应的问题,造成他不得不转学或转班来重新开始。这时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在档案上的负面记录,是不是会让老师对学生做出负面预期,从而成为学生不能从头开始的阻力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档案制度到底好不好,也值得大家去好好研究。 书中有很多观点,都能让读者开始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

34、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教育质量,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可是教师的专业地位是不是就仅仅是学科知识呢。作者觉得,教师的专业地位更加体现在教师对心理教育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提升,更要加强教育心理知识的钻研。最后的最后,我想说,这本书里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可是有很多富有哲理的话,值得每一个渴望投身教育行业的有志之士反省深思,因此,我想把这些话摘录下来,以备在以后的教育道路上慢慢品味: 1.2.不懂心理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其实,不管教育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不是要考“人”

35、来把他实现。教育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的问题,当然要从“人”的角度切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 4.我觉得这几年教师的社会地位会逐年下降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总是把教育专业摆在分数追逐的后面。如果学校还一直在钻“分数追逐”的死胡同,老师们也就只好继续忧郁下去了。 5.大多数的迷宫都可以在入口处看到终点,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心底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可以依循,但是如果直直的往终点前进,我几乎可以保证一定走不到终点。 6.教育要从多数人着手,然后让这多数人自然地发挥它的影响力,让少数人不自觉地想要跟随。 7.8

36、.9.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我觉得还是让我们回归教育的本质吧。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应该试着去接受它。”然而,我们会不会太容易就承认环境是无法改变而委屈自己接受呢。 10.某种程度来说,运用睡眠效果好像是在说谎骗人似的,其实换个角度来思考,让同学们来相信自己很优秀又有什么不好呢。只要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硬是要让乌龟相信他是可以跑赢兔子。适度的提供自信,绝对有助于发挥潜能。 11.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要求老师们超级优秀,优秀到虽然教育体制乱搞也能拯救被放弃的学生。真正应该要求的是体制,希望有一个健全的体制,可以让多数的老师都能够很简单地做好教育下一代的任务。 12.我觉得做事真的不能只是贪图眼前的方便,更应该思考我们的一举一动,长期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13.当老师的人就像是这个有着豪情壮志的人,带着满腔的热情闯进“教育”的丛林里。教书数年之后,或许你会感到迷茫,或许你会感到灰心,或许你会感到气愤,但是一直困在这个情绪之中是无济于事的,不如想办法让自己回到原点,重新再出发。 14.大家都希望自己可以是一个“重要的人”,这是很积极而正面的想法,但是若是需要牺牲掉别人才能成全自己的成就感,这份成就感就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荣耀了。第21页 共21页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心得体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