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六国论》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重难点】
1、疏通字词,翻译难点字句。
2、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学案
一、知人论世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写作背景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作者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三、给加点字注音
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
抱薪救火(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燕赵之君( )
洎牧( ) 以谗诛( ) 革灭殆尽( )
四、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通“曝”,冒着)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启学案
一、检查预习
二、文本研习
(一)研习第一段:
1、对照注释,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继)丧; 率(全,都,一概)赂秦耶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 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二)、研习第二段:
1、对照注释,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三)研习第三段:
1、对照注释,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A. 重要词句: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四)研习第四段:
1、对照注释,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A. 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五)研习第五段:
1、对照注释,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A.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补学案
一、类文提升
六 国 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5.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罪秦:认为秦有罪。 B.曾:竟。
C.视:比照。 D.向使:原先的使命。
E.是以:因此,属介词“以”的宾语提前,“以”:因为;“是”:代词,代这个原因。
答案:D(应为“假使”。)
6.对“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是他们最终没能做秦国所做的事。
B.只是他们最终没有攻克秦国,反倒替秦做了许多事。
C.希望他们不要打败秦想打败的国家。
D.只是他们最终不愿做秦国所做的事。
答案:A
7.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之处在于_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_;不同之处是秦有擅形便之利,又得天助。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