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整合优化框架下的自然保护区评估——以彰武那木斯莱市级自然保护区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1840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整合优化框架下的自然保护区评估——以彰武那木斯莱市级自然保护区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基于整合优化框架下的自然保护区评估——以彰武那木斯莱市级自然保护区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基于整合优化框架下的自然保护区评估——以彰武那木斯莱市级自然保护区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25卷第4期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5,No.4 2023 年 8 月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Aug.2023 收稿日期:2023-03-21 作者简介:于凯君(1987-),男,辽宁丹东人,工程师,硕士。通信作者:李林(1987-),女,辽宁沈阳人,高级工程师。DOI:10.15916/j.issn1674-327x.2023.04.022 基于整合优化框架下的自然保护区评估 以彰武那木斯莱市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于凯君1,张 刚1,李 林2(1.辽宁工业大学

2、后勤管理处,辽宁 锦州 121001;2.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流域规划所,辽宁 沈阳 110006)摘 要: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建立规范管理、规划布局、科学统计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关键路径。本文以彰武那木斯莱市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整合、优化、转化等任务探索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关键词: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区;必要性分析;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2023)04-0088-04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动植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

3、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然而在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过程中发现存在与其他自然保护区重叠交叉、功能区划不够科学、历史遗留和区域影响问题较多情况。相应调控措施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区域内各种矛盾冲突加剧,这便迫切需要整合优化调整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功能区划,同时整合优化各类自然保护区。一、整合优化总体要求(一)目的任务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根本目的是构建一种生态平衡,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目标是理顺关系、化解矛盾、促进发展,在维护自然生态和自然资源均衡发展的同时,能够有效保护动植物多样性与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高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的各项服务功能2。(二)整合优化对象 自然资源

4、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自然资函202071 号(以下简称自然资函202071 号)指出,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应按照保护区域的自然属性、生态价值和管理目标进行梳理调整和归类,整合优化对象应该包括现存的符合自然保护地内涵的所有保护区域,逐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3。(三)整合优化基本原则 在整合优化过程中,必须遵从保护性质、实质内容、重点环节不改变的总体要求,在考虑区域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的前提下,按照强度等级从高到低、面积由大到小、评估由浅入深的基本原则要求,有效解决自然保护地空

5、间叠加、区域交错影响等问题;优化归并相同自然地理单元内互联、互通的各类自然保护地,解决保护地不完整、保护管理缺失和排异化问题等。二、彰武那木斯莱市级自然保护区概况(一)地理位置 辽宁那木斯莱市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阜新市彰武县东北部四合城乡马连侵村浩力保屯东部。保护区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处于半湿润与半干旱气候,森林与草原植被的过渡带,属于半风沙干旱地区和典型的农牧交错区。自然保护区批复面积 2.928 km2,其中核心区面积 0.726 km2,缓冲区面积 0.336 km2,实验区面积 1.866 km2。(二)资源概况 1.湿地资源。按照湿地公约的分类,那木斯莱第 4 期 于凯君等:基于整合优化框

6、架下的自然保护区评估以彰武那木斯莱市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89 属于内陆天然湿地,水域生态系统是永久性淡水湖。保护区中的湿地总面积 1.139 km2,但随着气候和环境的改变,保护区内湿地水位逐年下降,三调数据显示湿地面积仅为 0.649 km2,范围仅剩有记载以来面积的 50%。2.植物资源。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植物以华北植物区系为主体4。保护区植物资源最显著特点是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其次是裸子植物,蕨类植物最少。常见植物主要有莲、芦苇、香蒲、芡实、小叶杨、锦鸡儿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野大豆。3.动物资源。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具有一定的野生动物资源,是东亚辽河平原候鸟类迁徙的主要停歇地,也是雁鸭类

7、水禽的重要停歇地,尤以秋季种群为多,迁徙季节偶见丹顶鹤、白鹳、黑鹳、大天鹅、黄嘴白鹭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湿地内栖息的多种重要野生动物,是组成保护区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4.旅游资源。作为辽宁省境内比较典型的内陆湖泊,保护区内拥有独特的湿地景观。丰富的水文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特殊的地理区位和气候气象条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生态资源,为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生态资源基础。(三)保护区用地情况 如图 1 所示,那木斯莱湿地自然保护区主要由湿地、林地少量耕地组成,根据国土三调数据得出,湿地面积为 0.649 km2,林地、耕地及其他用地面积为 2.279 km2。图 1 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用地

8、现状图(四)主要保护对象 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的湖泊湿地自然生态系统、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迁徙候鸟停歇地。三、调整必要性分析(一)现状评价 1.生态系统结构不完整性和功能不稳定性。那木斯莱市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仅为 2.928 km2,保护地面积相对较小,无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单元,物种种群无法形成规模,也无法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其保护重点那木斯莱湖水面逐年萎缩,可持续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近几年全靠县政府采取“深井补水”的人为干预措施在维持。2.保护管理基础薄弱。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的科研能力仍有待提高,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的开展情况也不甚理想,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明显不足,开发经营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9、保护区的自养能力较差。保护区现有基础设施设备较为薄弱,设施设备陈旧落后,明显滞后于现有的保护和管理工作。3.气候水文因素导致湿地水位逐年下降。那木斯莱属内陆湖泊型湿地,湖水主要依靠外缘地下水的渗透,形成特殊。从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沼泽湿地历史影像图(图 2)可以明显看出,沼泽湿地的水面在近些年来逐步萎缩,水位下降。受降水量逐年减少、地下水源普遍下降和水资源补给不足等原因影响,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愈发脆弱,生态功能和屏障愈发不稳定、不安全,湿地周边土地沙化现象日益突出。图 2 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沼泽湿地历史影像图 4.保护与修复力度有待提升。那木斯莱市级自然保护区处在中国半湿润与半干旱、森林与草

10、原、农业与牧业的交错带上,属于中国一级生态敏感带,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如不予以及时保护与修复,保护区内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和动植被生态屏障将会遭到破坏,失去其应有的保护意义与价值。5.保护与发展相矛盾。那木斯莱市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属于中国一级生态敏感带,极易受到外界干扰。随着保护区周边人为活动的拓展和周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保护区周边非自然影响因素干扰随之增加。由于保护区级别较低,经费不足,自筹经费来源少,亟须相关职能部门解决保护区整合优化所面临的突出问题。90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5 卷 (二)必要性分析 1.修复湿地水环境与水生态的需要。那木斯莱湿地区域,作为自然

11、保护区的核心区严格保护,多年来禁止人为干扰。但气候与水文大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导致水面逐年减少,水位逐年下降,自然修复难以维持湿地良好的状态,如再不进行生态修复等手段,几年后那木斯莱湿地将不复存在。因此,将保护区转化为自然公园,采用地下水补充、植被修复等技术手段,可以重塑良好的湿地景观,也有利于区域生态发展。2.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善当地民生状况的需要。保护区周边人为活动频繁,难以实施有效保护。同时,由于受保护区管理约束,林农只有林地所有权,无经营管理权。尤其在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无法进行土地流转和森林采伐等生产经营活动。实验区内的集体林不能进行经营性活动,林农和农民的经济收入受到极大影响,保

12、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3.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水平及有效性的需要。从提高保护管理措施的角度出发,如保护措施得当,土地沙化的演替序列将会逆转,随着小气候的改善,固沙植物的固沙作用充分发挥,沙丘被固定,植被也将逐渐恢复。因此,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可以有效地调节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其在更高水平上达到新的平衡,促使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完善。四、整合优化方案(一)基本原则 1.准确评估,科学调整。以生物多样性评估、自然生态资源评价为基础,守住自然保护区生态空间和功能定位,筑牢生态安全底线,确保重要生态系统、动植物多样性、自然遗迹、自然景观等得到有效保护。建立科学、准确、系统的评价体系,着眼解决整

13、合优化中的矛盾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为确定评估方案做好准备。2.实事求是,简便易行。认真梳理分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阶段性成果中的各类矛盾冲突,科学判断区划范围合理性,合理统筹自然保护区面积,不预设先决条件,简化功能区划分,细化管控措施,对影响保护区整合优化所涉及的产权退出问题设置过渡期,依法加强过渡期监督管理和保护,稳妥推进产权置换。3.统筹协调,做好衔接。结合自然保护区空间规划,促进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有效衔接。与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同步开展,统筹推进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14、。(二)调整依据 按照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 和 自然资函202071 号“三、科学调整范围”中的“(七)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经评估论证后可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由市级自然保护区转化为省级湿地自然公园,可以解决原市、县级自然保护区设计程序不规范,无法落实实际操作问题,加强对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的系统管理,符合国家的政策规范。(三)调整内容 经过综合评估,将彰武那木斯莱市级自然保护区转化为那木斯莱湿地自然公园,转化面积为2.928 km2(图 3)。图 3 彰武那木斯莱市级自然保护区遥感影像图 五、转化影响评价(一)调整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 保护区调整

15、后保护区性质由市级自然保护区调整为省级自然公园,但主要保护对象未发生任何改变。依据保护对象的分布特征,对具有核心保护价值的区域集中资源进行管护,将无保护对象分布的区域按照自然公园进行管理,兼顾了保护与民生需求平衡,解决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教育功能。(二)调整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保护区位于彰武县城东北 35 km,常年水面面积保持在 0.366 km2左右,是辽宁省西北地区主要淡水湖泊之一。保护区已经成为彰武县、沈阳市,乃至辽宁省著名的游览景点,而吸引人们的正是保护区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天然的水面资源。通过整合优化,可以约束经济建设活动类型和空间分布,可第 4 期 于凯君等:

16、基于整合优化框架下的自然保护区评估以彰武那木斯莱市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91 引导经济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将能减少保护对象所在区域的环境扰动,有利于环境保护。(三)调整对保护区管护工作的影响 1987年4月经彰武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明确规定保护区范围内一切景观和资源归国家所有,保护区管理办公室拥有保护区内的管理权。转化方案的实施,将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到保护地管理工作中来,调动广大社会资源,提高保护地的有效管理水平。只要牢牢守住保护地管理方向和严格遵守辽宁省重要湿地管理规则,重点保护对象会更鲜活地融入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六、影响和效益评价(一)环

17、境影响评价 遵循“开发与保护并重或保护优先”的原则,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谋求生态、文化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生态绿色可持续性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坚持在保护为主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对保护区调入调出地块进行充分评估,并合理划分区域,确定生态路线。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环境影响主要是区内游客活动和各保护地区间旅游线路的环境影响及服务区游客活动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游客活动产生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机动车尾气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应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治理。(二)效益评估 1.生态效益评估。构建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体系,将有计划实行科学统计和分类管理,加强对各类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18、,促进整个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和提升。此外,将对自然保护区林地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水质及空气净化、微气候调节、动植物多样性保护、碳汇等生态功能起到促进作用。2.经济效益。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体系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对外影响和宣传形象,促进那木斯莱当地的旅游环境提升,提高区域整体场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增强经济实力,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3.社会效益。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开展科学研究和文化交流、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丰富周边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七、评估总结(一)符合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和标

19、准的相关规定 本次调整符合 自然资函 2020 71 号“(七)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经评估论证后可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内容要求”。对于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优化整合归并中确实无法实际落地、保护价值不突出、保护对象不明确的,可按要求逐步转为自然公园或不再保留。(二)有利于保护对象的有效保护 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进行整合优化,由市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省级湿地自然公园,可以解决原保护区设计程序不规范、面积较小而发展前景(可持续性)堪忧的问题,有助于推进保护地管理利用的社会参与度,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优势资源,灵活地开展对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地的系统管理。(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由市级自然保护

20、区转化为地方级湿地自然公园,有利于当地群众参与了解、体验大自然,认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增强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改变之前“只可远观”的状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系统性保护为先决条件,以持续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安全、稳定为根本宗旨,加强科学调整和严格管理,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区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主体功能区配套相关政策,妥善解决整合优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复杂性难题,不断强化生态一体化水平和产品供给能力,长久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 唐小平,刘增力,马炜.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规则与路径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20,2(15):1-10.2 闻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速将更加有利于生态保护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9,8(15):40-43.3 刘勇,范琳,杨永林,等.青海湖流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20,4(15):73-78.4 张艳秋.阜新那木斯莱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7,1(10):158-159.(责任编辑:叶景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