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光功能高分子材料所谓光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指能够对光进行透射、吸收、储存、转换的一类高分子材料。目前,这一类材料已有很多,主要包括光导材料、光记录材料、光加工材料、光学用塑料(如塑料透镜、接触眼镜等)、光转换系统材料、光显示用材料、光导电用材料、光合作用材料等。光功能高分子材料在整个社会材料对光的透射,可以制成品种繁多的线性光学材料,像普通的安全玻璃、各种透镜、棱镜等;利用高分子材料曲线传播特性,又可以开发出非线性光学元件,如塑料光导纤维、塑料石英复合光导纤维等;而先进的信息储存元件兴盘的基本材料就是高性能的有机玻璃和聚碳酸脂。此外,利用高分子材料的光化学反应,可以开发出在电子工业和印刷工业上
2、得到广泛使用的感光树脂、光固化涂料及粘合剂;利用高分子材料的能量转换特性,可制成光导电材料和光致变色材料;利用某些高分子材料的折光率随机械应力而变化的特性,可开发出光弹材料,用于研究力结构材料内部的应力分布等。它包括感光性树脂、光致变色高分子、光降解高分子材料等。感光性树脂是在光的作用下能迅速发生光化学反应 ,引起物理化学变化的高分子。这类树脂在吸收光能量后使分子内或分子间产生化学的或结构的变化。吸收光的过程可由具有感光基团的高分子本身来完成 ,也可由加入感光材料中的感光性化合物(光敏剂)吸收光能后引发光化学反应来完成。感光性树脂在印刷布线、 孔板制造、 集成电路和电子器件加工、 精密机械加工
3、及复印、 照相等方面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含有光色基团的化合物受一定波长的光照射时发生颜色变化 ,而在另一波长的光或热的作用下又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这种可逆的变色现象称为光色互变或光致变色。已经知道 ,硫代缩胺基脲衍生物与汞(Hg)能生成有色络合物 ,是化学分析上应用的灵敏显色剂。在聚丙烯酸类高分子侧链上引入这种硫代缩胺基脲汞的基团 ,则在光照时由于发生了氢原子转移的互变异构 ,发生变色现象。迄今为止 ,光致变色高分子的应用开发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 ,但其应用前景是十分诱人的。光致变色材料在全息记录介质、计算机记忆元件、 信号显示系统、 感光材料等方面广泛的应用。光的调控和调变:用这种材料制成光色玻
4、璃可以自动控制建筑物和汽车内光线,做成护眼镜,以防止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射线和强光对人眼的损害,还可做成照相机自动滤光的滤光片,军用机械的伪装。 全息记录介质。 计算机记忆元件:光色材料的显色和消色的循环变化可用来建立计算机随机记录元件,能记录相当大量信息。 信号显示系统:光色材料用作宇航指挥控制的动态显示屏,计算机末端输出的大屏幕显示,有广阔的前景,同时也是军事指挥中心的一项重要设备。 辐射计量仪:光色材料用作强光的幅射计量仪,可以测量电离辐射紫外线、X射线和射线等; 感光材料:光色材料感光度较低,而且有些化合物只对紫外线敏感,但已用于印刷方面,如制版。 利用光色反应来模拟生物过程,生物反应是一
5、种很好的途径。 防伪材料、防伪油墨、防伪印刷、防伪标签。我国已把光致变色材料列入 863 高科技计划 ,国内一些单位已相继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为了解决高分子废弃物所造成的公害 ,研究了用时稳定 ,不用时在阳光暴晒下能发生降解的光降解高分子。要实现这种光降解 ,一是直接合成能被光降解的高分子;另一种方法是加入能促进降解的试剂。在聚乙烯、聚丙烯、 聚苯乙烯中加入 0105 %的光降解剂(如乙醛基水杨酸的铁、锰、 铜盐) ,约经100h ,这些聚合物就发生降解。又如将塑料浸入5 %10 %的三氯丙酮或六氯丙酮的丙酮溶液中 ,浸30s后 ,再在室外暴晒 23 天 ,即失去强度 ,一碰就
6、碎。光降解材料主要可应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包装材料 ,二是农业应用薄膜。,废弃后即可被光分解成碎片,当聚合物分子量降到500以下时,就容易受微生物破坏,继而进入自然界的生物循环。西方发达国家光降解塑料技术比较成熟,已广泛应用,我国从80年代开始进行研究。目前所谓的降解材料大都不过关,达不到要求,只是部分降解,从保护环境角度出发,光降解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广阔前景。光功能高分子材料在整个社会材料对光的透射,可以制成品种繁多的线性光学材料,像普通的安全玻璃、各种透镜、棱镜等。利用高分子材料的光化学反应,可以开发出在电子工业和印刷工业上得到广泛使用的感光树脂、光固化涂料及粘合剂;利用高分
7、子材料的能量转换特性,可制成光导电材料和光致变色材料。光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环保等领域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参考文献【1】 朱福海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1999 第2期【2】 ZHANG Huiqi;LI Chenxi;HUANG Wenqiang;SONG Zhengji;WU Qiang;HE Binglin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for Adsorption and Separation;Institute of Polymer Chemistry;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8、300071)【3】 MIAO Xiu-mei1 ZHANG Xiao-guang(2;3) BAO Shi4 MIN Jiang41.Navy Aumament Department;Beijing 100841;China;2.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3.National Laboratory of Elctro-Optics System Technology;Sanhe 065201;4.Northea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Jinzhou 121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