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4113∕T 043-2023 南阳艾草气象观测规范(南阳市).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641068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49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113∕T 043-2023 南阳艾草气象观测规范(南阳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DB4113∕T 043-2023 南阳艾草气象观测规范(南阳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DB4113∕T 043-2023 南阳艾草气象观测规范(南阳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DB4113∕T 043-2023 南阳艾草气象观测规范(南阳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DB4113∕T 043-2023 南阳艾草气象观测规范(南阳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07.060 CCS B18 4113 南阳市地方标准 DB 4113/T 0432023 南阳艾草气象观测规范 2023-12-13 发布 2024-01-15 实施 南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4113/T 0432023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观测原则.1 5 观测地段.2 6 发育期和生长状况观测.2 7 大田生长状况调查.5 8 生长量观测.5 9 产量结构分析.6 10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观测和调查.7 11 主要病虫害观测与调查.7 12 田间管理的观测.8 13 农业气象条件评价.8 14 艾草气象观

2、测记录.9 15 资料归档.9 附录 A(规范性)艾草生长量观测方法.10 附录 B(规范性)艾草产量结构分析方法.13 附录 C(规范性)艾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观测和调查内容.15 附录 D(规范性)艾草主要病虫害观测和调查内容.17 附录 E(规范性)艾草农业气象观测记录.18 参考文献.21 DB 4113/T 043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南阳市气象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南阳市气象局、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新野县气象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杰、祝晓红、张志

3、红、张丽梅、曹宗鹏、张雪玲、李新梅、胡恒瑞、雷晓辉、沈巍、张益瑞、张溪荷。DB 4113/T 0432023 1 南阳艾草气象观测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南阳艾草气象观测的规则,规定了艾草气象观测内容、时间、地段/观测点、大田调查的选取规则,规定和描述了艾草气象观测、调查、分析、评价的要求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南阳艾草气象观测的业务、管理、服务和研究。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艾草病虫害 艾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有害病原物、昆虫的危害,使艾草生长不良,品质较差,产量下降,甚至死亡的现象。艾草气象灾害 艾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利的

4、天气或气候导致艾草生长受限、产量或品质下降、设施受损的现象。观测地段 定期进行作物生育状况观测的相对固定的田间样地。植株密度 单位土地面积上艾草植株的数量。单位为(株/)。4 观测原则 平行观测 将艾草生长过程、发育状况观察、测定以及对产量分析与生存环境监测同时进行。环境监测选取距离艾草观测地段最近的气象站观测的气象要素,气象站优先选用农田小气候,科学研究时也可使用经过评估后技术优良的非气象部门安装的设备。点面结合 在相对固定的观测地段进行系统的观测,在艾草生长发育关键期及重大气象灾害、病虫害发生时,根据当地农业气象服务需求、选取23个具有代表性的大面积种植区开展农业气象调查,增强数据的代表性

5、。DB 4113/T 0432023 2 5 观测地段 5.1 选择 观测地段应选择能代表当地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和产量水平的地段。地段确定后,要保持相对稳定;a)地段面积一般为 1hm2,不小于 0.1hm2;b)观测地段应远离河流、水库等大型水体,距离林缘、建筑物、道路(公路和铁路)、水塘等 20m以上,尽量减少小气候的影响;距离污染源不小于 500m;c)生长状况调查地段:能反映当地艾草生长状况和产量水平的不同代表类型的地段;d)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调查地段:能反映不同受灾程度、不限制艾草品种的地段。分区 观测地段应划分为具有代表性的4个小区,作为4个观测重复,按顺序编号

6、,为使观测具有连续性,每个小区定株观测。绘制观测地段分区和各类观测点分布示意图。资料记载 5.2.1 观测地段资料记载应绘制综合平面示意图,其图应包括下列内容:a)观测地段的经纬度、编号;b)气象观测场的位置;c)观测地段的环境条件。5.2.2 观测地段资料记载应说明下列内容:a)观测地段经纬度、编号;b)观测地段土地经营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c)观测地段所在地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地势(坡地的坡向、坡度等)及面积(hm2);d)观测地段距气象观测场的直线距离、方位和海拔高度差;e)观测地段环境条件:房屋、树林、水体、道路等的方位和距离;f)观测地段前茬作物及施肥情况;g)观测地段灌溉

7、条件:有无灌溉条件、保证程度及水源和灌溉设施;h)观测地段土壤状况:土壤质地(砂土、砂壤土、壤土、粘壤土、粘土等)、土壤酸碱度(酸、中、碱)等;i)种植方式(直播、根茎种植、种苗移栽等)。6 发育期和生长状况观测 发育期观测 6.1.1 发育期内容 6.1.1.1 直播、根茎种植发育期:出苗期(萌芽期)、六真叶期、九真叶期、十六真叶期、分枝期、叶变形期、现蕾期、开花期、种子成熟、黄枯。发育期形态特征应符合表 1 的要求。6.1.1.2 种苗移栽发育期:成活期,分枝期、叶变形期、现蕾期、开花期、种子成熟、黄枯。发育期形态特征应符合表 1 的要求。DB 4113/T 0432023 3 6.1.1

8、.3 多茬收割发育期:视前茬收割留主茎高度,分别进行出苗期、六真叶期、九真叶期、十六真叶期、分枝期、叶变形期观测或分枝期、叶变形期观测。发育期形态特征应符合表 1 的相关要求。表1 发育期形态特征 序号 发育期 形态特征 1 出苗期(萌芽期)幼苗露出地面并展开(地面芽变绿色或地下长卵形艾芽出土并展开)2 六真叶期 植株出现六片互生真叶并展开。3 九真叶期 植株出现九片互生真叶并展开。4 十六真叶期 植株出现十六片互生真叶并展开。5 成活期 植株移栽的艾苗叶色转青,叶片舒展、在阳光下不再凋萎。6 分枝期 主茎叶腋出现分枝且达到一片展开叶片。7 叶变形期 主茎上部15-20cm以上叶片由五尖生变为

9、三尖生或柳叶状。8 现蕾期 分枝叶腋出现花蕾穗。9 开花期 花蕾开出黄棕色小花。10 种子成熟 种子呈现褐色或黑色等成熟颜色。11 黄枯 植株叶片开始变色、黄枯。6.1.2 观测时间 6.1.2.1 发育期一般两天观测一次,旬末进行定时观测。6.1.2.2 规定观测的相邻两个发育期间隔时间较长,在不漏测发育期的前提下,每隔 5 天和旬末定时 观测。临近发育期即恢复隔日观测。具体时段由气象台站根据历史资料和当年艾草生长情况确定。6.1.3 测点位置 在4个小区内选取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作上标记,并按顺序编号。观测点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为使观测具有代表性,观测点位置交错排列,使之纵横都不在同一行上,

10、测点距田地边缘的最近距离不能小于2m,面积大的地块应更远些,避免边际影响。切勿将测点选在田头、道路旁和入水口、排水口处。6.1.4 测点面积 根据栽培方式确定测点面积,但要符合下列要求:a)条播宽为(23)行,长为 1m2m;b)穴播宽为(34)行,每行长可包括(45)穴(株);c)撒播面积为 1m2。6.1.5 观测植株选择 6.1.5.1 条播:每个测点连续选取 10 株。6.1.5.2 穴播(栽):每个测点连续固定 5 穴进行观测。6.1.5.3 撒播:每个测点选取 10 株固定观测。6.1.6 发育期的确定 6.1.6.1 出苗期(萌芽期)、植株移栽成活期、种子成熟期、黄枯期:目测整个

11、观测地段,50%的植株进入表中描述的某个发育期形态特征的日期。DB 4113/T 0432023 4 6.1.6.2 六真叶期、九真叶期、十六真叶期、分枝期、叶变形期、现蕾期、开花期:进入某个发育期株数占观测总株数的百分率(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确定进入某个发育期的日期。第一次观测达到 10%的日期为某个发育期的发育始期,第一次观测达到 50%的日期为某个发育期的发育普遍期,发育期观测到普遍期为止。6.1.7 特殊情况处理 出现特殊情况时,按下列规定处理:a)某次观测结果发育期百分率出现倒退时,应立即重新观测,检查观测是否有误和观测植株是否缺乏代表性,以重新观测结果为准;b)观测点内固定观测的

12、植株有 2 株及以上失去代表性时,应另选观测点;c)规定的观测时间遇有妨碍田间观测的天气或灌溉时,宜推迟观测,并及时补测;补测时发育期百分率超过 10%或 50%时,补测的日期确定为进入发育始期或发育普遍期的日期。生长状况观测 6.2.1 观测时间和观测内容 见表2。表2 生长状况观测时间和观测内容 观测时间(普遍期)观测内容 六真叶期 绿叶数 九真叶期 绿叶数、株高 十六真叶期 绿叶数、株高、密度 分枝期 株高、分枝绿叶数 叶变形期 主茎绿叶数、株高、分枝数量,分枝绿叶数,密度 6.2.2 植株选择 在每个发育期观测点附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株进行取样。6.2.3 观测方法 6.2.3.1 绿

13、叶数:样品植株展开的绿叶数量,记录以片为单位取整,小数四舍五入。6.2.3.2 植株高度:样品植株从土壤表面量至主茎顶部最高一片展开叶片的顶端(包括花序),记录以 cm 为单位取整,小数四舍五入。6.2.3.3 分枝数量:样品植株有展开叶片的分枝总数,记录以个为单位取整。6.2.3.4 密度的测量:在每个重复中取样,数出每平方米内的株数。6.2.4 植株长势 生长状况评定宜结合大面积艾草种植长势和历年状况评定整个观测地段的艾草长势。与上一次评定结果不同时,应注明原因。评定结果按下列条件分为三类:a)一类:生长状况优良,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植株密度均匀适中,无缺苗断垄,高度整齐,叶色正常,主茎

14、、叶片发育良好;2)没有或仅有轻微病虫害和(或)农业气象灾害;3)预计产量高于近 5 年平均产量年景水平。DB 4113/T 0432023 5 b)二类:生长状况较好,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植株密度基本均匀,少量缺苗断垄,高度欠整齐,叶色正常,主茎、叶片发育一般;2)有轻度病虫害和(或)农业气象灾害;3)预计产量达到近 5 年平均产量年景水平。c)三类:生长状况较差,出现下列情形之一:1)植株密度不均匀,严重缺苗断垄,植株矮小,叶色不正常,主茎、叶片发育不良;2)有严重病虫害和(或)农业气象灾害;3)预计产量低于近 5 年平均产量年景的水平。7 大田生长状况调查 调查内容和时间 见表3。表3

15、 生长状况调查时间和调查内容 调查时间 调查内容 叶变形普遍期(收割前1-2天内进行)发育期、主茎绿叶数、植株高度、分枝数、分枝绿叶数、分枝长度、密度 调查地段 在大面积艾草种植区内,选定长势不同三类有代表性的地段,观测地段宜代表一种产量水平。调查地段选定后应保持相对稳定。调查内容与方法 a)种植方式、种植日期、收割期、田间管理每茬收获实际单产单位为 kg/hm2,取一位小数、生长状况评定等项直接向土地经营单位或个人调查;b)应按 6.3.3、7.2 的要求选择调查植株;c)发育期应按 6.3.4 描述的方法调查,分别为未进入某发育期、发育始期、发育普遍期、发育期已过等;d)发育期、主茎绿叶数

16、、植株高度、分枝数、分枝绿叶数、分枝长度、密度应按 7.3 描述的方法调查。8 生长量观测 观测内容和观测时间 见表4。表4 生长量观测时间和观测内容 观测时间(普遍期)观测内容 六真叶期 干物质重量 九真叶期 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重量 十六真叶期 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重量 DB 4113/T 0432023 6 观测时间(普遍期)观测内容 分枝期 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重量 叶变形期 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重量 开花期 干物质重量 种子成熟期 干物质重量 观测仪器和工具 宜包括恒温干燥箱、电子天平(规格:感量0.01g,载重100 g1000g)、叶面积仪、打孔器、计算器、直尺、剪刀、塑料薄膜、样本袋、

17、标签等。观测方法 样本植株应先观测叶面积指数,再观测干物质重量,并按下列顺序观测:a)在观测地段每小区的观测点附近连续选取、贴地面收割 5 株艾草(共 20 株)作为样本;用塑料薄膜包好样本植株,避免植株水分蒸发;b)取样后立即带回、分析处理,按附录 A 规定的方法观测生长量。9 产量结构分析 分析测定内容和时间 分为艾草分茬收割单产和种子单产。见表5。表5 产量结构分析时间和测定分析内容 分类 观测时间(普遍期)测定分析内容 植株叶茎产量分析 分茬收割前 叶片重,茎秆重,叶占比,茎秆占比,理论产量,实际单产 植株种子产量分析 种子成熟收获前 茎秆重,种子千粒重,种子占比,种子理论产量,种子实

18、际单产 分析仪器和工具 包括电子天平(规格:感量0.01g,载重100g1000g和感量0.1g,载重1 kg10kg),收获、脱粒、晾晒等必需的工具。分析方法 9.3.1 分茬收割叶茎产量结构分析 应按下列顺序分析,分析方法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a)在观测地段内增加具有代表性的 4 个小区(共 8 个小区),每小区连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植株5 株(共 40 株),贴地面收割,不应遗落下部枯叶;b)茎(含叶柄)叶分离,测量茎秆鲜重、叶鲜重,晒干后测定茎秆干重、叶干重,计算单株 干重和含水率,计算单株鲜重和叶占比,茎秆占比、理论和实际单产等。9.3.2 植株种子产量结构分析 应按下列顺序分析,分析方

19、法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a)植株选择同 10.3.1;b)测量植株重量;DB 4113/T 0432023 7 c)全部摘下种子;d)种子和植株全部晒干;e)种子脱壳,数出 1000 粒种子;f)称出 1000 粒种子的重量;g)计算种子与植株比例(干重),亩产种子。10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观测和调查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包括对艾草产量和重量危害大、涉及范围广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低温冻害,冷害、高温热害、干旱、连阴雨、渍害、大风和冰雹等。采用实地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方法。观测时间 与观测地段发育期观测同时观测,突发性灾害宜当天观测;自植株受害开始至植株受害症状不再加重为止。调查时间 出现影响大、范

20、围广的农业气象灾害时开展调查。宜在灾害发生当天/第二天和受害症状不再加重时各调查一次。观测地点 灾害观测以观测地段为主,灾害调查应选择能反映轻、中、重的有代表性的大面积种植区。观测和调查内容 10.5.1 观测地段观测内容 应包括灾害名称、受害期、天气气候情况、受害症状、植株受害程度、灾前灾后采取的措施、预计对产量的影响、地段代表灾情类型。其中:a)灾前灾后采取的措施:措施名称,如施药填写药品名称、用药量等;b)预计对产量的影响:按无影响、轻微、轻、中、重评价,中、重评价应估计产量减产成数;c)地段代表灾害类型:按受灾程度分轻、中、重三类;d)受害期、天气气候情况、受害症状、植株受害程度等观测

21、方法按附录 C 要求。10.5.2 调查地段的调查内容 10.5.2.1 调查地段基本情况:调查日期、地段、经纬度、地形、地势、位于气象观测场的方向和距离、所属单位或个人姓名。10.5.2.2 调查地段作物基本情况:所处发育期、土壤状况、产量水平、栽培方式等。10.5.2.3 调查地段受灾情况:灾害名称、受害期、代表灾情类型、受害症状、受害程度、成灾面积和比例、灾前灾后采取的主要措施、预计对产量的影响、减产趋势估计等。11 主要病虫害观测与调查 观测和调查时间 DB 4113/T 0432023 8 与观测地段发育期观测同时观测,自植株受害开始至病虫害不在蔓延或加重为止。观测和调查地点 在艾草

22、观测地段进行,当灾害发生时还要同时开展大区域种植调查,一般与气象灾害调查同区域。观测和调查内容 观测和调查应使用正确的病虫害中文学名,包括下列内容,其中,地段情况、防护措施和受灾影响符合10.5的规定。a)地段情况:地段代表灾害类型、地段所在区(县)或乡(镇)。b)防御措施:灾前、灾后。c)受害期:艾草受害时;d)发生期:发现病虫危害时;e)猖獗期:病虫害高发生时;f)停止期:病虫害不再发展时。g)受害症状:用文字简单描述病虫害的危害特点和艾草器官(分根、茎、叶等)、部位的受害特征。h)受害程度:统计植株受害百分率。i)受灾影响:预计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受害期、受害症状和程度等观测方法按附

23、录 D 要求。12 田间管理的观测 观测时间 在发育期观测的同时,应同时开展田间管理观测。与观测地段所属单位或个人保持联系,保证田间工作记载没有遗漏。观测地段 整个观测地段。观测内容 应包括下列内容:a)整地:日期、深度、方式等;b)播种:日期、播种量单位 kg/hm2、播种深度单位为 cm、播种方式(机播或人工播种)和间套种作物的名称、日期、方式方法等;c)移栽:日期、株行距或穴距,移栽前幼苗的处理,移栽时的苗高,移栽方式、方法等。d)施肥:日期、肥料名称、成分含量、数量单位 kg/hm2、施肥方式等;e)灌溉:日期、方式(漫灌、喷灌或滴灌等);f)喷药:日期、药品名称、浓度,目的(防治病虫

24、害、除草、生长调节等);g)收获:日期、方式(机收或人收)、收割次数等。13 农业气象条件评价 DB 4113/T 0432023 9 采用与历年和上一年资料对比的方法,分析艾草播种(移栽)至不同批次收割期间积温、降水、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对艾草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利弊影响,分析气象灾害、病虫害等的发生情况和对产量的影响情况。注:区域平均产量为当地中医药管理局统计数据,单位为kg/hm2,取一位小数;与上一年的增减产百分率取整数。14 艾草气象观测记录 记录要求符合附录E,记录表簿参考农气簿-1-1和农气簿-1-2。15 资料归档 按气象观测数据管理要求做好观测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DB 4

25、113/T 0432023 10 A A 附录A (规范性)艾草生长量观测方法 A.1 叶面积指数 A.1.1 测量 A.1.1.1 人工测量(比重法)叶面积应按下列流程操作。a)叶片选择:1)每区选择、摘取 5 株代表性植株样本已展开的全部绿叶片;2)按每株上部、中部、下部叶片分类,选出足够量待裁圆形的绿叶片;3)全部叶片和选出的叶片分别称重,取二位小数。b)圆形叶片制作:1)将选出的绿叶片的中脉对齐,最大面积处为叠加区,每 10 片叠成一摞;2)用打孔器在叶片最大叠加区部位打孔取下圆形叶片;3)将圆形叶片称重。c)数据分析:1)圆形叶片总面积为打孔器圆孔面积乘以选出叶片个数;2)单株叶面积

26、按公式(A.1)计算。=(A.1)式中:S1单株叶面积,单位为cm2/株(平方厘米每株),取一位小数;Wt叶片总鲜重,单位为g(克),取二位小数;Sct圆形叶片总面积,单位为cm2(平方厘米),取二位小数;n样本植株数,单位为株;Wct圆形叶片总鲜重,单位为g(克)。A.1.1.2 面积(系数法)A.1.1.2.1 校正系数的求算 在艾叶叶面积最大的时段,对样本叶片以坐标纸法或用求积仪测定其面积,与叶片的长宽积之比,即可求出叶面积校正系数。a)叶片选择:在观测地段有代表性的地方连续取10株样品,取其展开的绿色完整叶片n(n为3040)片,每株在叶柄根部采大、中、小叶片各1片。b)测量:1)用直

27、尺沿叶片主脉量取每片叶的长度(L)和叶片最宽处的宽度(D),求出各叶片乘积;2)将叶片平展于坐标纸上,准确描下其图形,若叶片由于失水而卷曲,可浸人清水中待展开后擦干水描绘。读出图形中的叶面积(S)或用求积仪求出叶面积。为保证读数准确,必须经过校对;DB 4113/T 0432023 11 c)数据分析:计算叶面积校正系数(K)按公式(A.2):=(A.2)式中:K 叶面积校正系数,取二位小数。n 样品叶片数。第i样品叶片的长度,单位为cm(厘米),取一位小数;第i样品叶片的最大宽度,单位为cm(厘米),取一位小数;,A.1.1.3 测定叶面积 a)测量叶片长宽:量取样本植株每片完全展开叶的完整

28、的绿色叶片的长度(Li)和最大宽度(Di)b)单株叶面积(cm2):单株上各叶片长宽乘积之和与校正系数之积,以(S1)表示。按公式(A.3)=()(A.3)式中:单株叶面积,单位为cm2/株(平方厘米每株),取一位小数;K 叶面积校正系数,取二位小数。n 样品叶片数。第i样品叶片的长度,单位为cm(厘米),取一位小数;第i样品叶片的最大宽度,单位为cm(厘米),取一位小数;A.1.1.4 仪器测量(叶面积仪法)单株叶面积应选择、摘取5株代表性植株样本的全部叶片,使用叶面积仪测量全部叶片面积,单株叶面积为叶片总面积除以植株数,取一位小数。A.1.2 计算 叶面积指数按公式(A.4)计算。=()1

29、0000 (A.4)式中:LAI叶面积指数,取一位小数;S1 单株叶面积,单位为cm2/株(平方厘米每株),取一位小数;D植株密度,单位为株/m2(株每平方米),取二位小数。A.2 干物质重量 A.2.1 测量 样本鲜重、样本干重及样本袋自重使用感量为0.01g的电子天平称重,应按下列流程操作。a)样本鲜重:1)样本袋称重、标记;2)样本植株按主茎叶片、分枝叶片、主茎(包含叶柄)、分枝等器官分类放入样本袋;3)分别称量样本袋鲜重;4)样本袋鲜重减去样本袋自重为样本鲜重。b)样本烘干:DB 4113/T 0432023 12 将主茎叶片、分枝叶片、主茎(包括叶柄)、分枝等器官的样本袋放入恒温烘箱

30、内,105杀青30 min,7080烘干;c)样本干重:1)烘干 6h12h 后,分别称量样本袋重,每小时称重一次;2)前后两次重量差小于等于 5时,该样本停止烘干;3)最后一次称量的样本袋干重减去样本袋自重为样本干重。A.2.2 计算 A.2.2.1 鲜重、干重 A.2.1.1.1 样本总重:器官样本鲜重之和为样本总鲜重,器官样本干重之和为样本总干重,器官样本鲜重、器官样本干重单位为克(g),取二位小数。A.2.1.1.2 株重:样本总鲜重除以样本 20 株为样本株鲜重,样本总干重除以样本 20 株为样本株干重,单位为克(g),取三位小数。A.2.1.1.3 1m2株重:样本株鲜重乘以 1m

31、2株数为 1m2株鲜重,样本株干重乘以 1m2株数为 1m2株干重,单位为 g/m2,取一位小数。A 2.2.2 含水率 包含叶含水率和株含水率 按公式(A.5)计算:=100%(A.5)式中:Rw叶含水率或株含水率,取一位小数;Wf叶鲜重(主茎叶片鲜重与分枝叶片鲜重之和)或株鲜重,单位为g(克),取两位小数;Wd叶干重(主茎叶片干重与分枝叶片干重之和)或株干重,单位为g(克),取两位小数。A 2.2 3 生长率 为 1m2土地上每日艾草干物质重量的增长量,包含叶生长率和株生长率。按公式(A.6)计算。=(A.6)式中:式中:RG生长率,单位为g/(m2d)(克每平方米每天),取一位小数;Wi

32、本次测定的1m2叶干重(包括主茎叶片和分枝叶片)或株干重,单位为g(克),取一位小数;Wi-1前一次测定的1m2叶干重(包括主茎叶片和分枝叶片)或株干重,单位为g(克),取一位小数;d相邻两次测定的间隔日数,单位为d(天)。DB 4113/T 0432023 13 B B 附录B (规范性)艾草产量结构分析方法 B.1 叶片重 叶片重为样本单株叶片干重乘以密度,单位为g/m2,取二位小数。样本单株叶片重为40株样本叶片总干重除以样本总株数。B.2 茎秆重 茎秆重为样本单株茎秆干重乘以密度,单位为g/m2,取二位小数。样本单株茎秆重为40株样本茎秆总干重除以样本总株数。B.3 叶占比、茎秆占比、

33、有效种子占比 叶占比、茎秆占比、种子占比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a)计数:40 株样本艾草的总干重、叶总干重、茎杆(包含分枝)总干重,各类干重测量见附录A;b)计算:叶占比、茎秆占比、种子占比分别按公式(B.1)、公式(B.2)、公式(B.3)计算。=/100%(B.1)式中:L叶占比,取一位小数;Wl样本叶干重,单位为g(克),取两位小数;Wd样本干重,单位为g(克),取两位小数。=/100%(B.2)式中:S茎秆占比,取一位小数;Wds样本茎秆干重,单位为g(克),取三位小数;Wd样本干重,单位为g(克),取三位小数。=100%(B.3)式中:Se 种子占比,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Wse样本种

34、子干重,单位为g(克),取三位小数;Wd 样本植株干重,单位为g(克),取两位小数。B.4 艾叶理论产量 艾草理论产量按公式(B.4)计算。=(B.4)式中:Y理论产量,单位为g/m2(克每平方),取二位小数;Wdl单株艾叶干重,单位为g(克),取二位小数;D 植株密度,单位为株/m2(株每平方米)。DB 4113/T 0432023 14 B.5 艾叶实际单产 观测地段艾叶实际总产量除以观测地段实际收获面积为观测地段实际单产,单位为kg/hm2,取二位小数。DB 4113/T 0432023 15 C C 附录C (规范性)艾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观测和调查内容 C.1 农业气象灾害受害期 农业

35、气象灾害开始期和终止期应按下列要求确定:a)干旱、涝渍:开始期为植株出现受害症状的日期,终止期为植株受害症状消失或不再发展的日期;b)连阴雨、雹灾、大风:开始期为导致植株受灾的天气现象开始日期,终止期为导致植株受灾的天气现象结束日期;c)低温冷害、冻害、高温热害:开始期为气象条件达到灾害指标的首日,终止期为气象条件回到灾害指标以外的首日。C.2 受害症状和受害程度 观测艾草的根、茎、叶等受害器官、受害部位的外部形态、颜色和生长状态变化等,按下列要求判断植株受害症状和受害程度。a)低温冷害:1)幼苗生长缓慢;叶片枯黄、萎蔫,移栽推迟,成活期延长;2)植株生长缓慢,分茬收割推迟。b)冻害:1)宿根

36、冻伤;2)出苗不正常;萌芽率低,移栽推迟;3)幼苗生长缓慢;叶片枯黄、萎蔫;4)植株生长缓慢,分茬收割推迟。c)高温热害:1)幼苗艾叶边沿焦枯、生长减慢、茎秆老化,发育期提前;2)艾叶黄枯脱落,植株萎蔫;3)植株死亡。d)干旱:1)播种不利,出苗缓慢、不均,不能播种、出苗;2)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黄,叶变形提早,茎秆老化,过早现蕾开花;3)叶子颜色变黄或叶片干缩、脱落;4)植株干枯死亡。e)连阴雨:1)播种、出苗不利;不能播种、出苗;2)植株生长缓慢,开花缓慢,形成渍涝,植株倒伏;3)叶片变黄,萎蔫;4)叶片脱落,植株死亡。f)渍涝:1)观测地段积水、植株被淹没的持续时间日数和积水深度;2)观

37、测地段土壤相对湿度大于 90%的持续时间日数;DB 4113/T 0432023 16 3)叶变色、枯萎、脱落;植株死亡。g)雹灾:1)叶子破损、落地;2)茎秆折断;3)植株遭受冻害(冰雹堆积)、死亡。h)大风:1)植株倒伏,叶片变黄;2)茎秆折断,植株死亡。C.3 农业气象灾害天气实况和土壤水分 农业气象灾害天气气候概况记载内容见表C.1。表C.1 农业气象灾害天气气候概况记载内容 名称 天气气候概况记载内容 土壤湿度记载内容 干旱 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干旱期间的降水量,干旱地段干土层厚度(cm),土壤相对湿度 渍涝 过程降水量,连续降水日数,田间积水日数 土壤相对湿度 连阴雨 连续阴雨日数

38、,过程降水量 低温冻害 不利温度持续日数,过程日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及日期 高温热害 持续日数,过程平均最高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及日期 大风 大风(和降水)开始和终止时间(时或分),最大风向风速和过程降水量 土壤相对湿度 冰雹 冰雹开始和终止时间(时或分),最大冰雹直径(mm)冰雹密度(个数/m2)或积雹厚度(cm)DB 4113/T 0432023 17 D D 附录D (规范性)艾草主要病虫害观测和调查内容 D.1 主要病虫害受害期 主要病虫害发生期、猖獗期和停止期应按下列要求确定:a)白粉病:发病初期叶片表面出现白色无定形斑片,随后逐渐扩大并连成片状白粉斑,病菌严重时,白粉斑布满整个叶片

39、,更为严重时可导致整个植株死亡。多雨潮湿季节或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时发生。b)根腐病:由真菌引起,发病植株最初表现为部分分枝类似失水萎蔫,1-2 周后部分叶片轻微黄化,根茎部变黄褐色,会造成根部腐烂,艾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最后全株死亡。c)蚜虫:春季和秋季危害严重,主要危害叶、嫩茎,叶片受害呈现褪绿变黄、卷曲皱缩、枯干脱落等现象。最适宜环境为温度 1625、相对湿度 50%80%。d)蚧壳虫: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外界环境容易滋生蚧壳虫。夏秋季特别是 48 月危害严重。叶片受害后,初期出现淡黄色或红色斑点,后期皱缩成狗耳叶,嫩芽受害且肿大、弯曲不能伸展,甚至枯萎。e)卷叶虫:一般咬食新

40、芽和嫩叶,仅留表皮呈网孔状,并使叶片纵卷,潜藏叶内连续危害植株,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多发生在春夏季,适宜环境 2234,相对湿度 75%90%。D.2 受害症状和受害程度 观测艾草的根、叶等受害器官、主要受害部位,受害器官形态变化、颜色和生长状态变化等,按下列要求判断植株受害症状和受害程度。a)根腐病:叶片发黄;整株叶片发黄、枯萎;植株死亡;b)蚜虫:艾叶褶皱;c)蚧壳虫:叶片呈现黄色或红色斑点;狗耳叶;枯萎,死亡。D.3 农业气象灾害天气实况和土壤水分 病虫害天气气候概况记载内容见表D.1。表D.1 农业气象灾害天气气候概况记载内容 名称 天气气候概况记载内容 土壤水分记载内容 根腐病 过程降

41、水量,连续降水日数,逐日日照时数,逐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逐日平均相对湿度,田间积水日数 逐日土壤平均相对湿度 蚜虫 逐日平均气温,过程平均最高气温,逐日平均相对湿度 土壤相对湿度 蚧壳虫 逐日平均气温,过程平均最高气温,逐日平均相对湿度,猖獗时日平均风速 土壤相对湿度 卷叶虫 逐日平均气温,过程平均最高气温,逐日平均相对湿度,猖獗时日平均风速 土壤相对湿度 高温热害 持续高温日数,过程平均最高气温,逐日平均相对湿度,土壤相对湿度 DB 4113/T 0432023 18 E E 附录E (规范性)艾草农业气象观测记录 E.1 农气簿-1-1 E.1.1 记录内容 农业气象观测簿-A1为艾草生

42、育状况观测的原始记录,观测与记录应同时完成。E.1.2 封面 观测簿封面应记录下列内容:a)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台站名称:填写台站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台站名称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命名填写;b)品种名称:按照农业科技部门鉴定的艾草品种名称填写;c)茬割类型:14 茬;d)栽培方式:移栽、种播;条播、穴播、撒播;e)起止日期:开始日期为第一次使用农气簿的日期,结束日期为最后一次使用农气簿的日期。E.1.3 观测地段说明和观测点分布图 观测地段说明和观测点分布图填写应记录下列内容:a)观测地段说明:按规定的内容逐项填入;b)观测点分布图:将地段形状、分区及发育期、生长状况、产量因素等观测点标在图

43、上。E.1.4 发育期观测 发育期观测应记录下列内容:a)发育期:发育期名称,观测时未出现下一发育期记“未”;b)观测总株数:统计百分率的发育期第一次观测时记载一次,记载 4 个观测点观测的总株数;c)进入发育期株数:分别填写 4 个观测点观测植株中,进入发育期的株数,并计算总和及百分率。E.1.5 绿叶数测量 植株绿叶数测量应记录下列内容:a)填写测量时所处的发育期;b)4 个观测点按顺序逐个植株测量,并计算合计和平均;c)备注绿叶片减少原因。E.1.6 株高测量 植株高度应记录下列内容:a)填写测量时所处的发育期;b)4 个观测点按顺序逐个植株测量,并计算合计和平均。E.1.7 密度测量

44、DB 4113/T 0432023 19 1m内行数和1m内株数的测定应记录下列内容:a)密度测定时所处的发育期;b)1m 内行数、1m 内株数:测定 1m 内行数的“量取宽度”“所含行距数”和测定 1m 内株数的“量取长度”填写在双线上;每次进行密度测定时量取长度的“所含株数”填在双线下;c)1m 内行、株数:双线上填写 1m 内行数计算结果;双线下填写 1m 内株数计算结果。E.1.8 生长状况评定 生长状况评定按7.4的规定填写。E.1.9 生长状况调查 生长状况调查应记录下列内容:a)地段:填写调查地段所在乡、村、组和所在单位或个人名称;b)生产水平:按照上、中、下三级;c)播种、收获

45、日期、单产:按 8.4 规定调查结果填写;d)日期:实际调查日期;e)发育期:按 8.1 规定填写;f)高度、密度等因素:填写单株测定数值,分别填写在农气簿对应记录页,并在备注栏注明为生长状况调查,在大田生长状况观测调查记录页抄入计算结果;g)品种类型、茬割批次、栽培方式填入大田生长状况观测调查记录页相应位置;h)生长状况评定:填写调查地段生长状况评定结果。E.1.10 产量结构分析 产量结构分析应记录下列内容:a)逐个植株测量和称重的原始数据,填入产量结构分析单项记录页;b)各项分析结果填写按照 10.1 给出的先后顺序逐项填写在产量结构分析记录页,分析计算过程记入分析计算步骤栏,计算最后结

46、果记入分析结果栏;c)观测地段艾叶实收面积、实际产量:按 B.6 的规定填写。E.1.11 田间工作观测 应记录12.3规定的内容。E.1.12 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观测 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调查应记录下列内容。a)观测地段:1)灾害名称:农业气象灾害按 10.1 规定和普遍采用的名称记录,病虫害按 D.1 规定和植保部门定的名称填写,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按出现先后顺序填写,同时出现两种和以上灾害时,按先重后轻,不能分清时,综合填写;2)受害期、受害症状和受害程度:按 C.2、D.2 的规定填写。b)调查地段:1)按 C3、D3 的内容填写;2)调查中未包括但对造成灾害有影响的内容,在成灾的其

47、它原因栏中填写;3)灾害在大面积区域内的分布,分别填写不同灾害不同为害等级的种植区名;4)成灾面积和比例,统计大面积种植区域成灾面积和比例,受害未成灾不统计;DB 4113/T 0432023 20 5)并发自然灾害,填写由于某种灾害发生而引发的其它灾害。E.1.13 农业气象条件评价 应按第13章的规定记录。E.2 农气簿-1-2 E.2.1 内容 农业气象观测簿-A2为艾草生长量观测的记录,观测与记录应同时完成。E.2.2 叶面积指数 E.2.2.1 植株叶面积指数(比重法)记录应包括下列内容:a)观测时的发育期;b)选取艾草植株数量;c)总叶片鲜重;d)打孔器孔洞面积、选取打孔叶片数;e

48、)打孔取出的圆形样本叶片总鲜重、总面积;f)单株叶面积、1m2叶面积、叶面积指数。E.2.2.2 植株叶面积指数(叶面积仪法)记录应包括下列内容:a)观测时的发育期;b)选取艾草植株数量;c)叶片总面积;d)单株叶面积、1m2叶面积、叶面积指数。E.2.3 干物质重量观测 干物质重量观测记录填写应包括下列内容:a)测定时期:观测时的发育期;b)样本数:测定的样本株数;c)袋重:器官样本袋自重,同一器官样本量大、采用多个样本袋时,填写总重量;d)样本总重、株重、叶重、茎秆重、1m2株重、1m2叶重、1m2茎秆重、含水率、生长率按 A 2.1 2的要求填写。DB 4113/T 0432023 21 参考文献 1 QX/T 299-2015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冬小麦 2 QX/T 362-2016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烟草 3 DB 4113/T 0032021 南阳艾种植技术规范 6 7 河南省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观测规范M.郑州:河南省气象局,2009国家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上卷M.北京:气象.,19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