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物必修三会考复习-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47705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三会考复习-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物必修三会考复习-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物必修三会考复习-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物必修三会考复习-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物必修三会考复习-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会考复习之必修3 知识点整合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即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 淋巴等 (1)体液: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2)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4)淋巴:小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 淋巴内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2、2、 三者关系:血浆 组织液 淋巴3、几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红细胞:血浆 组织细胞:组织液 淋巴细胞:淋巴和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4、强调:汗液、泪液、尿液、消化液(唾液、胃液等)虽来自内环境,但它们只是在体内暂时储存,能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血红蛋白、各种酶在细胞里面,不属于内环境。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 血浆:水(90%),蛋白质(7%-9%),各种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2、 组织液和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

3、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 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蛋白质的含量、无机盐有关,主要为Na+、Cl-。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

4、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2内环境的稳态的重要性1、 变化规律: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如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但始终接近37。2、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3、 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注意: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4、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5、 内环境稳态的具体体现:渗透压、酸碱度、温度6、 内环境稳态意义

5、: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四、组织水肿及其产生的原因1、组织水肿:指组织间隙中积累的组织液过多。2、原因:血浆渗透压的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导致水分过多地进入组织液。3、引起组织水肿的实例: 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水肿肾小球肾炎过敏反应 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水肿淋巴循环受阻 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积累在组织液中组织水肿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

6、应器注意: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若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中有一个被破坏,则既无感觉也无动作;若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完好,而传出神经或效应器被破坏,则有感觉但无动作;只有五项均完好时才能既有感觉也有动作,才属于反射活动。 3、 判断反射弧中传入神经的方法:A:有神经节的就是传入神经B:与神经中枢的小角区域相连的就是传入神经C:看反射弧中谁是上一个神经元谁就连着传入神经一、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1、 传导形式: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2、 传导过程:静息时静息电位 刺 激 兴奋时动作电位 兴奋传导 (内负外正,K+外流)

7、(内正外负,Na+内流) (局部电流)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双向传导,与膜内电流的传导方向一致注: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 结构基础:突触 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支末端彭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突触: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突

8、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2、 传递过程:兴奋 传导 突触小体 释放递质 突触间隙 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形成新的神经冲动3、信号变化: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4、兴奋传递的形式: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为生物大分子,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为胞吐,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且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受体的本质为糖蛋白)结合后会立即被分解或被移走,以防止机体处于持续兴奋或抑制中。4、 传递方向:单向传递,即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传至下一个神经元,不能反过来(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不能由突触后膜释放)5

9、、 突触的类型:轴突胞体型: 轴突树突型: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颅腔内:大脑皮层、大脑、小脑、脑干1、中枢神经系统 (内含大量神经元) 脊柱管内的:脊髓2、分工: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中。 下 丘 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 小 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脑 干: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等。 脊 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3、关系:a 神经中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b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四、人脑的高级功能1、高级功能: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

10、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人类的听、写、读、说,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相对应。3、言语区:(书写语言中枢) W区受损伤: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伤: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说话,不能用言语表达思想。(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受损伤:此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听觉型语言中枢)H区受损伤: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4、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可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a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

11、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 区有关。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2.2通过激素的调节一、激素调节的发现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小肠粘膜分泌,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2、结论:激素调节:指由内分泌器官(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3、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下丘脑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下丘脑产生,由垂体后叶释放)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 垂 体生长激素(不能口服) (分布全身,促进生长发育)促甲状腺激素 (作用于甲状腺,促

12、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 (作用于睾丸、卵巢,促进睾丸分泌雄性激素,促进卵巢分泌雌性激素)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胸 腺胸腺激素 (作用于免疫器官,调节T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肾上腺肾上腺素 (升血糖、寒冷时促进体内产热) 胰 腺胰岛A细胞分泌 胰高血糖素 (升血糖) 胰岛B细胞分泌 胰岛素(不能口服 ) (降血糖)4、常见的激素失调症(1)生长激素 幼年过少:侏儒症 幼年过多:巨人症 成年过多:肢端肥大症(2)甲状腺激素 幼年过少:呆小症过多:食量大增,渐消瘦,比较亢奋(如甲亢)(3)胰岛素 偏高:低血糖 偏低:糖尿病(4)缺碘:大脖子病二、激素调节的实例【

13、实例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如下图)血 糖0.81.2g/L 1、 食物中的糖类 消化、吸收 氧化分解 CO2+H2O+能量 肝糖原 分解 合成 肝糖原、肌糖原脂肪等非糖物质 转化 转化 脂肪、某些氨基酸等(血糖的三来源,通过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来升血糖) (血糖的三去向,通过胰岛素来降血糖)3、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三、 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故临床上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注:激素一经靶器官、

14、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2.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体液调节:激素、二氧化碳等调节因子,通过体液运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其主要内容)一、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弧完成,反应迅速,作用准确、范围小;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完成,反应缓慢,作用范围较广。二、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实例一】水盐平衡调节 饮水不足,体内失水 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 (-)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细胞 细胞 外液 大脑皮层 垂体 外液 的渗 释放 的渗 透压 产生渴感 抗利尿激素 透

15、压 下降 (+) 下降 主动饮水,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补充水分 (-) 尿量减少 【实例二 体温调节】 结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二者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 2.4免疫调节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集中分的场所)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等 淋巴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分化成熟为效应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肝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为效应B细胞,也叫浆细胞,

16、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1、抗原:能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原的特点:(1)异物性:一般情况下,抗原为侵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病原体等。但并不是只有外来物质才能成为抗原,如器官移植时移植的外来器官是抗原,人体自身的癌变、衰老、损伤的细胞也可成为抗原。(2)大分子性(10000)(3)特异性(表面具有抗原决定簇,能特异性识别抗体)2、抗体: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且为分泌蛋白,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别称:抗毒素、凝集素、免疫球蛋白3、淋巴因子:由效应T细胞(T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能增强免疫效应。4、溶菌酶:能破坏细菌细胞壁,是细

17、菌裂解死亡的酶。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人体的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2、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细胞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 浆细胞抗体形成沉淀物或细胞团被吞噬细胞清除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记忆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进行更为强烈的二次免疫。(2)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

18、细胞抗原侵入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 (形成靶细胞)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靶细胞裂解死亡 自身免疫病:免疫将自身物质也当做抗原进行过强的免疫 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反应: 再次接受相同的过敏原时出现的过强的免疫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肺炎、气管炎4、 过敏反应的特点:a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b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 严重损伤;c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5、免疫预防:疫苗灭活的抗原接种到人体,是人体内产生抗体及记忆细胞以预防疾病的方法。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产

19、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2、 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1)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3)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

20、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芽 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7、生长素的应用: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 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8、赤霉素 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9、

21、脱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 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10.细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根尖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11.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决定种群的数量) 增长型 1、种群特征 年龄组成(预测种群 稳定型 数量变化) 衰退型 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

22、: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7、种间关系 竞争、捕食、共生、寄生。优化方案P56.8、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2)水平结构:环境因子不均衡,最大特点-呈镶嵌分布。9、群落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

23、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 的演替。(2)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 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构成。包括:(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3)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4)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

24、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3、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4、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5、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6、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7、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

25、是循环流动 联系: 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8、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9、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

26、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1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1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1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14、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六大问题及原因优化方案P86)15、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6、生物多样性价值: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 非实用意义的17、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 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