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时知能评估
一、选择题
1.(2011年潍坊质检)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需要消耗ATP
B.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不消耗ATP
C.大分子物质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才能进入细胞
D.蜜饯腌制过程中蔗糖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结果
解析:甘油进出生物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吞或胞吐的形式进出细胞。
答案:B
2.实验室中鉴别细胞死活,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死活。该实验所利用的细胞膜特性或功能是( )
A.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保护细胞内部结构
C.流动性
D.选择透过性
解析:用台盼蓝染色,台盼蓝为细胞不需要的物质,活细胞不吸收,死细胞膜失去了活性,丧失选择透过性功能,台盼蓝进入细胞,细胞才会被染成蓝色,所以该实验所利用的是细胞膜选择透过性。
答案:D
3.(2011年启东模拟)在培养某植物的溶液中加入某种负离子,结果发现某植物根细胞在吸收该种负离子的同时,对Cl-的主动吸收减少,而对K+的主动吸收并没有影响,原因是( )
A.该种负离子妨碍了能量的生成
B.该种负离子抑制了主动运输
C.该种负离子抑制了细胞呼吸
D.该种负离子的载体蛋白和Cl-的相同
解析:主动吸收过程需要载体蛋白协助,需要消耗能量。加入某种负离子后,对K+的主动吸收并没有影响,表明此负离子并不影响主动吸收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的生成,也就是不影响细胞呼吸,故很可能的原因是运输该负离子的载体蛋白和运输Cl-的相同,从而影响了该植物根细胞对Cl-的主动吸收。
答案:D
4.分析以下资料回答问题:①K+和Na+均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②缬氨霉素是一种脂溶性抗生素;③在人工膜上加入少量缬氨霉素,K+可以透过人工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缬氨霉素的作用类似于载体蛋白
B.缬氨霉素与离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C.本实验在于研究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K+透过人工膜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解析:K+和Na+均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在人工膜上加入少量缬氨霉素,K+可以透过人工膜,Na+却不能通过,这说明缬氨霉素的作用类似于载体蛋白,载体蛋白与离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但在题干信息中,我们还不能判断K+透过人工膜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因为并没有向人工膜供应能量,因此我们只能得出结论,在本题中,K+透过人工膜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答案:D
5.(2011年长春一调)右图有关概念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①和②所示的过程都需要消耗细胞内ATP水解释放的能量
B.只有①所示的过程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C.大分子只有通过①所示的过程才能进入细胞
D.腌制蜜饯时蔗糖进入细胞与过程①和②有直接关系
解析:①表示主动运输,②表示协助扩散,协助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物质,不消耗能量。一些大分子物质可通过胞吞和胞吐进出细胞。蜜饯腌制过程中细胞因失水过多而死亡,此时细胞的选择透过性丧失。
答案:B
6.将酶、抗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药物用磷脂制成的微球体包裹后,更容易运输到患病部位的细胞中,这是因为( )
A.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允许对细胞有益的物质进入
B.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微球体能将生物大分子药物水解成小分子药物
D.生物膜具有半透性,优先让生物大分子物质通过
解析:利用膜的流动性特点,将用磷脂包裹的酶、抗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药物制成的微球体与细胞膜融合,使药物进入患病部位的细胞中。
答案:B
7.囊性纤维病是由于有的细胞中某种蛋白质的结构异常,影响了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使这些离子在细胞外积累过多造成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此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不可能是遗传所致
B.题干中的“某种蛋白质”可能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
C.蛋白质结构异常只影响主动运输
D.在正常人体内这些离子能自由进出细胞
解析:基因突变产生的性状改变是可以遗传的。题干中的“某种蛋白质”与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可能是膜上的载体蛋白,载体蛋白异常可影响主动运输,也可影响协助扩散。正常人体内这些离子进出细胞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不能自由进出细胞。
答案:B
8.(2011年滨州质检)某一细胞能通过细胞膜从环境中吸收M物质,进行实验得到如下结果:
①当细胞中M物质浓度高于溶液中M物质浓度时,也会发生M物质的吸收 ②只有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发生M物质的吸收 ③M物质的吸收存在最大值,且吸收结束时膜两侧存在M物质的浓度差 ④M物质的吸收随着温度而变化,且有一定的最适温度
M物质的吸收为主动运输的判断依据是(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解析:由①表明为逆浓度吸收;③、④两项表明有酶参与;故可判断为主动运输。②中氧气的存在不是消耗能量的必要条件。
答案:D
9.如图表示正常情况下,不同物质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情况。若加入有氧呼吸抑制剂后,下列曲线中最有可能发生明显变化的是( )
解析:分析各曲线关系可知,A、D项为自由扩散,B项为协助扩散,C项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消耗能量,与细胞呼吸密切相关,因此若加入有氧呼吸抑制剂,则会明显影响其曲线的变化。
答案:C
10.如图所示为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对该图的正确理解是( )
A.Ⅰ和Ⅱ分别表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B.Ⅰ和Ⅱ分别表示胞吞和胞吐
C.葡萄糖、性激素是以Ⅱ方式进入细胞的
D.水、二氧化碳、氧气是以Ⅰ方式进入细胞的
解析:据图信息可知Ⅰ方式进入细胞不需要载体协助,也不消耗能量,属于自由扩散;Ⅱ方式进入细胞需要载体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水、二氧化碳、氧气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葡萄糖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进入红细胞除外),性激素是脂溶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答案:D
11.(2011年茂名模拟)如图所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如图所示为肝细胞膜,则尿素的运输方向是Ⅱ→Ⅰ
B.细胞间的识别、免疫、细胞的癌变与②有密切的关系
C.大多数②可以运动
D.b过程不需要ATP,a过程能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一生理特性
解析:图中①、②、③依次是糖蛋白、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a表示主动运输,b表示自由扩散。尿素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由细胞内运至细胞外,即由Ⅱ→Ⅰ。细胞识别与①糖蛋白有关。 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自由扩散不需要ATP。
答案:B
12.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下示意图所示,其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又出现了斑点。
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
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放射性的荧光物质激光束照射时荧光消失,停止照射后荧光恢复,说明荧光物质并没有跨膜运输。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下图是人体甲状腺细胞摄取原料合成甲状腺球蛋白的基本过程,试回答([ ]中填序号,________上填写名称):
(1)若含18O的氨基酸在甲状腺细胞内合成甲状腺球蛋白过程中产生了H2O,则H2O的生成部位是[ ]________;水中的18O最可能来自于氨基酸的________(基团)。
(2)用含18O标记的氨基酸培养上图细胞,则出现18O的部位依次为________(用图中序号回答)。
(3)含18O标记的氨基酸培养液相当于人体中的________。其中碘和水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合成的甲状腺球蛋白运出细胞的方式为________。
解析:蛋白质的合成在核糖体上进行,脱下的水是由氨基(-NH2)的一个氢与羧基(-COOH)的一个羟基(-OH)组成的,即其中的氧来自羧基。图中所示为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分泌过程,故18O标记的运行路线为细胞膜→核糖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细胞外。细胞所需I2和水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和自由扩散,而分泌蛋白的排出,则为胞吐。
答案:(1)① 核糖体 -COOH(或羧基) (2)④①③②⑥ (3)组织液 主动运输、自由扩散 胞吐(外排)
14.如图甲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图乙和图丙表示物质运输曲线,请据图回答:
(1)若图甲是癌细胞的细胞膜,则膜上含量较正常细胞减少的物质是[ ]________。
(2)若图甲是线粒体膜,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________。b、c运输方式符合图________所表示的物质运输曲线。
(3)若图甲表示人体红细胞膜,则表示Na+、K+运输的分别是图中__________。Na+、K+的运输方式符合图________所示曲线。
(4)已知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而有人认为小肠上皮细胞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葡萄糖,请设计实验加以确定。
①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甲、乙两组生长状况相同的小肠上皮细胞,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葡萄糖的培养液中。
第二步:甲组细胞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
a.若甲、乙两组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速率基本相同,则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图甲中A是蛋白质,B是磷脂双分子层,D是糖蛋白,a、b、c、d分别表示主动运输、自由扩散、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其中a、b由膜外运向膜内,c、d则由膜内运向膜外。图乙表示自由扩散,图丙表示主动运输。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线粒体吸收O2,放出CO2。红细胞吸收K+,排出Na+。要确定小肠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还是主动运输。可设置能量(ATP)为自变量,葡萄糖的吸收速率为因变量。
答案:(1)[D]糖蛋白 (2)O2、CO2 乙
(3)d、a 丙
(4)①第二步:乙组细胞抑制细胞呼吸,其他条件都相同
第三步: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速率
②a.说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不是主动运输
b.若乙组细胞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甲组吸收速率,或者完全不吸收,说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15.为探究植物细胞膜的透性,某同学以红甜菜根(液泡中含有花青素)进行下列实验:
a.将不同切片放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处理1分钟后取出。
b.再分别放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而获得不同的切片浸出液。
c.测量这些溶液的花青素吸光度,得结果如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不足,没有遵循实验设计的_____原则。请你对上述实验中的不准确的操作重新进行叙述:________。
(2)由上图中的曲线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物质A能促进细胞膜上载体的活性。有人认为:经过不同温度的处理是影响了细胞膜上运载花青素的载体的活性。请你借助上述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该观点是否正确。
材料用具:略。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与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实验的过程看,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自变量是温度,可设置具有一定梯度的系列温度相互对照。因变量是细胞膜的通透性,可通过测量这些溶液中的花青素的吸光度作为检测指标。分析修订实验方案时,首先应看有没有对照,对照设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还应注意无关因素的影响。
(2)从坐标图看,10~50 ℃时,溶液中的花青素吸光度低且相同。50 ℃之后,膜的通透性增大,花青素透出细胞,溶液中的花青素吸光度增大。(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温度的处理对细胞膜上运载花青素的载体的活性的影响,根据所给物质A的作用和前面的实验方案,分析可得结论。
答案:(1)等量 将等量的相同大小的切片放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处理1分钟后取出;再分别放在等量的清水中浸泡1小时而获得不同的切片浸出液
(2)受50 ℃以上的温度处理后膜的透性大大增加
(3)实验步骤:①取两组等量的相同大小的切片,编号,一组加入A物质处理一段时间,另一组不作处理,作为对照
②将两组切片分别放在等量的清水中浸泡1小时而获得不同的切片浸出液 ③测量两组溶液的花青素吸光度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①如果两组溶液的吸光度相同或相近,说明上述观点不正确 ②如果实验组的吸光度大于对照组,说明上述观点正确
6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